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
我們熟悉的恐龍電影系列《侏羅紀公園》給我們帶來了一幅生動的恐龍時代景象。不過在這部電影下,我們都被潛移默化地騙了。因為實際上,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系列,裡面出現的大部分恐龍都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比如暴龍、三角龍等。
非鳥恐龍類在地球上生活超過了1.6億年,跨越了三個地質歷史上的「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最繁盛的時段應該在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而大眾最為熟悉的恐龍大多來自晚白堊世。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羅世的龐然大物,大部分侏羅紀的恐龍都不為大眾所知。而整個侏羅紀公園系列,其實就是一個打著侏羅紀旗號的「大約在白堊紀公園」。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和侏羅紀、白堊紀名字的起源有關。
「侏羅紀」的命名由來,其實是來源於法國與瑞士交界的一座風景秀麗的山脈——侏羅山。侏羅山是阿爾卑斯山脈一支,除了是歐洲著名的溫泉、滑雪度假勝地之外,也是近現代地質學起源時期重要的「野外實驗室」。在構造地質學中,有著名的「侏羅山構造」,也稱「侏羅山褶皺」。而在地層古生物學方面,侏羅山主要由下侏羅統、中侏羅統和上侏羅統三套連續的海相碳酸鹽沉積構成,產出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是歐洲地層古生物學的天然教學場所。
而「白堊紀」就沒這麼高端了,雖然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元也是顯生宙最長的紀元,不過白堊這個名詞的由來就顯得更為普通,它來源於拉丁語,指的是一種常見的沉積礦石。白堊實際上是一種由海洋浮遊生物形成的鈣質的超微體化石組成一類沉積巖。這種巖石往往呈現白色,質地鬆軟,分布非常廣泛。由於歐洲在中生代整體呈現一個多島洋的狀態(類似現今的東南亞),因此這種一般由淺海沉積的白堊在歐洲分布非常普遍。現代地層學出現之後,這套經常出現在侏羅系之上的廣布白堊的巖層,就被稱為白堊系,對應的時間,也就是白堊紀。
不過電影為什麼要叫侏羅紀呢?因為白堊其實上是製作粉筆、油漆材料的一種,而相對的,侏羅紀就聽起來高大上了,放在中國看來,大概就是《崑崙紀世界》與《立邦漆公園》的差別了,要是你是導演,你會選哪個當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