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由巨獸所主宰的時代,我們將這一時代稱之為恐龍時代。而恐龍時代又分為兩個部分:侏羅紀與白堊紀。
侏羅紀與白堊紀,只要提及二者之一,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恐龍,可見這二者就是恐龍的代名詞,侏羅紀與白堊紀,二者同為恐龍時代,具體有何不同呢?提到恐龍,我們總感覺那是很遙遠的事情,感覺它們就好像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一樣,但實際上它們所處的年代已經屬於中生代了,而在中生代之前,還有更為古老的古生代。從遠古時期開始,可以劃分為三個年代,即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而我們就處於第四紀之中。
「紀」具體代表了什麼呢,每一紀又是如何劃分的呢?
事實上「紀」所代表的是不同時期的不同地質環境,比如我們把地質中存在著一層紅色砂巖沉積的時代稱之為泥盆紀,把著名的造煤時代稱之為石炭紀。所以侏羅紀與「侏儒」並沒有什麼關係,白堊紀也並不代表著白骨皚皚,在侏羅紀時代,地質之中存在著一層灰巖沉積物,而這與位於德國、法國以及瑞士邊界的侏羅山頗為相似,所以這一時代也就因此而得名侏羅紀。
至於白堊紀也是如此,自然是因為地質之中存在著一層白色沉積物,也就是碳酸鈣,所以因此得名。「紀」的劃分本質上是一種對地質特徵的劃分,與生物並無關係,但不同的「紀」卻又擁有著各不相同的生物結構,這是為什麼呢?大體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紀」的跨度通常很長,比如侏羅紀大概持續了5500萬年以上,而白堊紀更是長達近8000萬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之中,物種的誕生與消亡自然會使得生物結構出現明顯的變化。
二是因為生物的進化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進化的本質就是為了適應環境,所以不同的地質環境自然會造就不同的生物,不能適應環境的物種會被無情地淘汰,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的物種則會逐漸崛起,因此不同「紀」之間的生物就出現了明顯的區別。侏羅紀是一個極為溫暖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以及二氧化碳的含量都要比現在高,特別是二氧化碳,含量大約是現在的4倍。所以可想而知,侏羅紀的溫室效應是非常嚴重的。在這一時期,即使是在五六十度的中緯度地區,仍然可以見到成片的亞熱帶雨林。
在侏羅紀,溫暖潮溼是一種常態,而白堊紀則是一個氣溫動蕩的時期,在白堊紀早期,地球氣溫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此後逐漸回升,到了白堊紀晚期,溫暖又成為了地球的主旋律。
不同的氣候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因此也就締造了不同的生命形式。恐龍系列電影《侏羅紀公園》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影片之中,各種恐龍,特別是霸王龍的形象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但實際上這些恐龍,特別是霸王龍的出現與電影的名字極不相符。侏羅紀穩定的自然環境是造就巨龍的天堂,所以這一時期最為出彩的恐龍就是各種體型龐大的恐龍,比如雷龍、腕龍等等,此外,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也是誕生於這一時期。
侏羅紀有著各種體型龐大的恐龍,但卻沒有我們所熟悉的霸王龍。
霸王龍實際上就是雷克斯暴龍,它是在白堊紀晚期才出現的,而且不僅是暴龍,鯊齒龍、傷齒龍等肉食恐龍也多出於白堊紀。除了肉食恐龍以外,很多我們所熟悉的「武裝恐龍」也是出於這一時期,所謂的「武裝恐龍」指的就是那些身披鎧甲、頭頂兵器的傢伙,比如三角龍、甲龍、腫頭龍等等,而這些恐龍也是《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常客,所以《侏羅紀公園》若是能夠改名為《白堊紀公園》就更加完美了,不過還不能盡善盡美,因為影片中還是存在著生活在侏羅紀的恐龍的。
從侏羅紀到白堊紀,恐龍在地球上存在了超過上億年的時間,因為強大的力量使得它們擁有了絕對的生存能力,因此放棄了向智慧方向的進化,而在它們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迎來了發展的空間,經過漫長的演化,智慧與文明逐漸在這個星球上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