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瑪納斯縣首次發現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

2020-11-26 華夏經緯

  上周,新疆瑪納斯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該縣發現了兩塊魚化石,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初步鑑定,這兩塊魚化石是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對天山一帶的地質年代特徵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

  5月14日,瑪納斯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該縣南部山區(清水河鄉)發現了二塊較為完整、且紋理清晰的魚化石。這兩塊魚化石,其中一塊長14釐米,最寬處約4.5釐米;另一塊長12釐米,最寬處約2.8釐米。

  化石被發現後,瑪納斯縣文物局將它們的照片傳到了自治區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寧博士初步鑑定,這兩塊是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距今至少1.35億年。

  據悉,叉鱗魚科是全骨魚類、叉鱗魚目的一個科。身體從小到中等大小,呈紡錘形;吻骨無牙齒,不分開前上頜骨;一對鼻骨不在中線相接;膜質蝶耳骨不向上、下延長;通常有兩塊輔上頜骨;下頜骨向後逐漸加高,鰓蓋骨與下鰓蓋骨之間相接的縫線傾斜;在眼眶後有一塊很擴大的下眶骨擴張到前鰓蓋骨,所有鰭通常都具有棘鱗;鱗片菱形或圓鱗;體側有幾列加高的鱗片。

  王寧博士介紹,叉鱗魚生存歷史從中生代三疊世至白堊紀,「在瑪納斯縣首次發現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為證明億年前瑪納斯縣及沿天山一帶曾是一片汪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同時也對研究天山一帶地質年代特徵提供了有力依據。」 (完)

作者: 劉昕 任自強 來源: 人民網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蘭洲灣鎮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蘭洲灣鎮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2017-04-11 15:13:00來源:央廣網
  • 我國遼寧首次發現「中生代的嚙齒類」動物化石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王立彬)中美兩國科學家16日宣布,在我國遼寧首次發現被稱為「中生代的嚙齒類」的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記者當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在當日的國際著名學術雜誌《科學》上報導了這件產自遼寧建昌1.6億年前的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準噶爾盆地首次發現晚三疊世化石木材
    全球中生代化石木材大多集中於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的木化石則比較少見。我國西北地區亦是如此,迄今為止,該地區經正式報導的木化石几乎全是二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三疊紀木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無論是在古植物學還是在古氣候學上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海陽郭城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組圖)
    近日,在煙臺海陽市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白堊紀(英語:Cretaceous Period)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
  • 阿根廷發現遠古魚類化石,身長超5米,是白堊紀最恐怖的捕食者
    根據最新的報導,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化石,根據分析發現這些遠古巨型魚類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地球白堊紀末期,和恐龍屬於同一個時期。劍射魚一種恐怖的海洋獵殺者!這種生活在白堊紀的巨型魚類,身長可以超過五米,就算是在恐龍時代也屬於食物鏈的頂端,雖然說在白堊紀時期,五米的大魚不算很大,因為當時的滄龍、遠古鯊魚體型都超過十米以上,但是劍射魚也有自己的優勢,劍射魚是當時速度最快的魚類,而且劍射魚的肌肉組織強大。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除了佛山三水以及日前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大瀝,其實河源、南雄等地都是恐龍化石發現的「大戶」,這些化石大多也屬於白堊紀晚期。為什麼當時的廣東會成為恐龍最愛的安家之地呢?原來,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高溫下,鐵發生化學反應會變成紅色。」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劉建雄說。然而也有例外。
  • 世界首次!新疆哈密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新疆哈密科考隊成員陳鶴向記者展示哈密翼龍蛋及胚胎化石模型和哈密翼龍復原圖(1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哈密市人民政府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新疆哈密科考隊,經過十餘年連續的野外科考工作,在哈密戈壁下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一件超過200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胚胎,是全世界首次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化石。
  • 煙臺海陽郭城鎮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近日,在煙臺海陽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11月初,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的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專家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甘肅發現世界罕見二疊紀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新華網蘭州6月27日電 (記者王豔明)中國科學家一項重要古動物化石科考成果,日前經瑞典皇家科學院主辦的《動物學報》刊登後,正式公布於眾,研究表明,9年前在甘肅肅北發現的東生甘肅鯊化石是世界罕見的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 煙臺市專家在海陽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近日,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 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據新華社電昨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恐龍溝和寧夏靈武市兩處恐龍發掘點開始發掘。初步研究表明,寧夏靈武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同時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體長達35米,是亞洲最長恐龍。
  • 日本出土袋鼠近親動物牙齒化石系該國首次發現
    據日媒報導,日本熊本縣御船町恐龍博物館本月24日宣布,在該町約9000萬年前白堊紀後期的地層內發現了與袋鼠和考拉等有袋類動物擁有同一祖先的哺乳類動物的一塊牙齒化石。據悉,有袋類動物親戚的化石出土在日本國內尚屬首次,該博物館表示,「這將為弄清包括白堊紀在內的中生代時期亞洲東海岸哺乳類動物進化提供線索。」
  • 阿根廷發現巨型魚類,是白堊紀最恐怖的魚類之一,牙齒跟針那麼尖
    這次發現的這條史前巨魚,它就是來自於白堊紀晚期的最強大掠食者之一,通過化石分析,研究者發現它的頭部巨大,牙齒異常的鋒利,就好像是一根根堅硬的針一般,牙齒的長度也有數釐米長,科學家認為它屬於劍射魚,是地球歷史上大型掠食性魚類之一,鮮少有天敵。什麼是劍射魚?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中生代鎧甲化石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肥胖、新材料 2020-12-2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疆瑪納斯推動良種繁育和肉牛育肥 助農牧民致富增收
    央廣網瑪納斯4月2日消息(記者蔣雪嬌 瑪納斯臺記者楊世明)新疆瑪納斯縣堅持以「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核心,積極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牛、羊等牲畜良種繁育,同時做好肉牛育肥工作,使牲畜良種率不斷提高,有效提高了農牧民的收入,加速了畜牧產業化發展。   記者見到馬洪兵時,他正忙著給自家的牛餵養飼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