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發現世界罕見二疊紀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2020-11-24 搜狐網

  新華網蘭州6月27日電 (記者王豔明)中國科學家一項重要古動物化石科考成果,日前經瑞典皇家科學院主辦的《動物學報》刊登後,正式公布於眾,研究表明,9年前在甘肅肅北發現的東生甘肅鯊化石是世界罕見的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東生甘肅鯊化石是為紀念已故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而命名,2000年在肅北馬鬃山一帶發現,保存十分完整,從化石看,身長在0.5米左右。

  為了探尋這一生活在2.5億年前的罕見淡水鯊類的奧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為此研究了多年。

  「產自晚二疊世的東生甘肅鯊,儘管為淡水鯊類,但它對此後古老的原始硬骨魚類、弓鮫類乃至鯊類的絕滅、復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它也為二疊紀海相/非海相弓鮫類的對比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念忠說。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現生脊椎動物中,有頜脊椎動物的種類佔99.7%以上,其中軟骨魚類不足2%。而軟骨魚類絕大部分卻生存於海洋環境,只有極少數生存於淡水環境,二疊紀時期軟骨魚類所佔比例大體與現代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軟骨魚類的骨骼是軟骨性的,所以牙齒、鰭棘和鱗片等膜質骨以外的其他化石極為稀少,甘肅肅北馬鬃山晚二疊世陸相地層獲得的弓鮫類軟骨魚實屬難得,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完整的軟骨魚類化石,也是世界上首次公布的二疊紀弓鮫類。」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張行說。

  弓鮫類化石是軟骨魚類鯊目中重要的一支。生存於晚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在以往的科考中,儘管發現弓鮫類完整化石不多,但石炭紀和中生代都有少數完整化石,唯獨二疊紀沒有完整的弓鮫類的記錄。

  「以往發現的弓鮫類化石僅僅局限於牙齒、鰭棘和鱗片等膜質骨化石,這些化石被發現於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相、河口相和陸相地層中,生活在晚二疊世的東生甘肅鯊不但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而且是淡水鯊類。」張行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或發現軟骨魚硬骨魚共同祖先
    科學家可能發現了軟骨魚和硬骨魚的共同祖先。   如今,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條小魚化石的腦中發現的秘密可能會提供一些線索。   討論中的化石材料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具有一個頭骨和鱗片的早泥盆世魚類,距今約4.15億年。   早在1992年,一篇較短的科學論文便提到了這具化石,並基於鱗片和頭骨與來自新西伯利亞群島的硬骨魚Dialipina的相似性,將其劃歸為Dialipina屬的一種硬骨魚。
  • 陽泉二疊紀晚期地層發現的二齒獸類化石命名為為白氏桃河獸
    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Psj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2015-04-18 22:36:00,其年齡為距今約800萬年前,經研究該新種擁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
  • 世界著名化石遺蹟 北極發現熱帶海龜化石
    ,2005年在中國內蒙二連浩特市上白堊統二連組地層中發現的一具巨型獸腳類恐龍化石,被認定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罕見的似鳥恐龍化石。這具被命名為「二連巨盜龍」的恐龍化石,體長約8米,站立高度超過5米,體重大約為1400公斤,體形可與世界著名的暴龍類相比。專家認為,「二連巨盜龍」具有許多與鳥類相似的特徵,這一新的重大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類對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認識。對於新發現的這一恐龍種類,專家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長羽毛、有喙但沒有牙齒的最大型似鳥恐龍」。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 罕見保存完整的動物類珍貴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蹟。化石可以分為四類:實體化石,遺蹟化石,模鑄化石,分子化石。生物分界一般以一 萬年前為界限,-萬年前的生物為古生物,一萬年前以後的為現生生物。由於自然災害, 如:火山爆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瞬間將其掩埋隔離氧化形,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蹟,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從古時候到現在都有化石出現。
  • 甘肅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布了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
  • 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中新社蘭州6月2日電 (南如卓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甘肅和政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四大動物群化石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的權威「證據」。
  •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中新網甘肅臨夏9月4日電 (南如卓瑪)「太震撼了,原來億萬年前的甘肅就是冰河世紀」,美國《華星報》社長胡豔萍參觀甘肅臨夏和政化石博物館後感嘆,美國的冰河世紀靠宣傳影響深遠,但中國臨夏具有豐富真實的化石,海外華媒將配合甘肅,讓全世界人知道「和政冰河世紀」。
  • 都柳江畔發現罕見古生物「蜓」化石(圖)
    金黔在線訊 一塊分布有數百個個體、名叫「蜓」的古生物化石8月初在榕江縣都柳江畔被凱裡市一位古生物愛好者發現  據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科協有關專家介紹,「蜓」這種古生物,僅米粒般大小,出現於古生代石炭紀,絕滅於二疊紀末,是一種生活在古代海洋的單細胞動物,又稱為原生動物。蜓的外殼形狀像紡錘,日本學者稱之為「紡錘蟲」。上世紀20年代初,第一個研究該動物的中國人李四光為它取了個中國名詞「蜓」。從此,蜓科這個名詞,被我國古生物學家沿用到今天。在古生物學上,蜓是原生動物門偽足綱有孔蟲目的一個科。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圖為幾乎完整的「甘肅玉門鳥」骨骼化石TOM科技訊 它看起來像鴨子,遊泳的樣子也像鴨子。只是我們無法了解他叫的聲音和鴨子是否相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不是鴨子。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江蘇發現完整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圖為完整骨架。日前,江蘇省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泗洪縣石集鄉毛山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象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為淮河古菱齒象。根據其肩胛骨的大小,專家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個體在世界上為最大的。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它們有一對長而粗壯的上門齒,最長可達4米。古菱齒象生活的時代正處於地質上的大理冰期,它們身上很可能也長著或多或少的毛被。2016年5月12日,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古生物專家在泗洪縣國土資源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發掘現場的地質情況進行了考察。
  • 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價值很高
    再比如: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也說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簡單來聊聊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翼龍化石的大致過程。忽然,有工人在採石現場,發現了化石模樣的東西。因為慶陽這個地方,在1973年的時候,已經發掘過「黃河古象」化石,所以,工人們一看到這個場景,立馬就覺得不對勁。於是,將這一發現,迅速上報上級有關部門。
  • 中國科學家最新四足動物化石研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
    劉俊團隊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員團隊基於東亞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的最新研究,重構了東亞板塊的拼合歷史。中國科學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
  •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2015-11-04 10:54:35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查雲帆 博物館負責人介紹,這是目前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三趾馬起源於北美,在大約距今11.1百萬年時通過白令海峽進入歐亞大陸,並迅速擴展至非洲,成為舊大陸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三趾馬動物群是以該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動物三趾馬命名的,代表哺乳動物由古老向現生種類轉變的動物群,是生物進化最有力的實物證據。
  • 四川興文發現三葉蟲化石 專業人士稱有幾億年歷史
    10多天前,宜賓市興文縣居民楊先生路過石海鎮平寨村金家洞(小地名),看見路邊有很多帶有花紋的石頭,便隨手撿了一塊相對完整的石頭,他回家上網查詢,這塊石頭竟是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楊先生說,發現石頭的地方,距離石海景區的大漏鬥景觀也就幾百米,因為石頭上有圖案,回家就拿給孩子玩了,後來經過上網查詢、比對,發現這塊石頭應該是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  楊先生介紹,石頭呈不規則的橢圓形,直徑約5釐米,厚度約4釐米,圖案就像一雙翅膀。「我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化石,之前也未聽說過,從這個化石來看,莫非興文以前是一片海洋?」楊先生說。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3日消息,該所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機構人員通過合作,將研究聚焦於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遺蹟學記錄,系統梳理和評估了對應用於反映生態系復甦的所有遺蹟學指標,並界定了每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
  • 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掘、整理和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和發現地點給它取名為「黃河劍齒象」。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3日消息,該所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機構人員通過合作,將研究聚焦於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遺蹟學記錄,系統梳理和評估了對應用於反映生態系復甦的所有遺蹟學指標,並界定了每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對遺蹟化石屬種多樣性和遺蹟階層的精細分析解讀,能為底棲造跡生物復甦提供良好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