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古象屬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大象。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掘、整理和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和發現地點給它取名為「黃河劍齒象」。
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古象化石運到北京後,專家們經過一系列綜合研究,認為它是世界上早已滅絕的劍齒象化石。個體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在我國僅此一例,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從而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古象化石現在中國古動物館陳列展出。上海、天津、蘭州均有複製品展出,國內外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進入新世紀後,慶陽市作為黃河古象的故鄉,其複製品也將在新建的市博物館大樓中展出。
黃河劍齒象的學名是師氏劍齒象。這具大象化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中國的劍齒象化石非常多,種的數目也比較多。北方最常見的是師氏劍齒象,南方常見的是東方劍齒象。師氏劍齒象是一種特大型的劍齒象,通過甘肅出土的黃河古象的完整骨架就會發現,它身軀遠遠大於現今存活的兩屬三種象,即亞洲象、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
而且專家通過對中國蘭州盆地蘊含劍齒象化石的邢家灣剖面開展詳細的磁性地層年代學研究,發現劍齒象是從蘭州盆地走出,逐步遷移到非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