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2020-12-05 金城視窗

黃河古象屬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大象。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掘、整理和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和發現地點給它取名為「黃河劍齒象」。

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甘肅省博物館黃河古象展廳

古象化石運到北京後,專家們經過一系列綜合研究,認為它是世界上早已滅絕的劍齒象化石。個體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在我國僅此一例,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從而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甘肅省博物館黃河古象展廳

古象化石現在中國古動物館陳列展出。上海、天津、蘭州均有複製品展出,國內外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進入新世紀後,慶陽市作為黃河古象的故鄉,其複製品也將在新建的市博物館大樓中展出。

黃河劍齒象的學名是師氏劍齒象。這具大象化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甘肅省博物館

中國的劍齒象化石非常多,種的數目也比較多。北方最常見的是師氏劍齒象,南方常見的是東方劍齒象。師氏劍齒象是一種特大型的劍齒象,通過甘肅出土的黃河古象的完整骨架就會發現,它身軀遠遠大於現今存活的兩屬三種象,即亞洲象、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

而且專家通過對中國蘭州盆地蘊含劍齒象化石的邢家灣剖面開展詳細的磁性地層年代學研究,發現劍齒象是從蘭州盆地走出,逐步遷移到非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

相關焦點

  • 黃河辭典第十二期|黃河「巨無霸」劍齒象的消失之謎
    在數百萬年前的黃河流域,生長了一群「巨無霸」——劍齒象。本期《黃河辭典》帶大家來了解「黃河象」的秘密。這具劍齒象骨骼屬於一老年個體,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門齒直徑(近端50釐米處)三十二釐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合水縣是黃河古象的故鄉。1973年春,在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西岸木瓜溝咀山下,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發現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象」。為了把這些骨骼帶回北京研究,採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圍鑿開,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護,再把箱子啟出,運輸回來。
  • 蘭州黃河岸邊,一萬年前曾有大量古象出沒!如今它們都去了哪裡?
    王文元庚子讀書録: 苐七:蘭州消失的黃河古象 二三十億年前,隴原大地是什麼樣子?據地質工作者考察,那時的甘肅大地一片汪洋,大海是唯一可見的景觀。在此後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殼漫漫隆起,形成高山、大川、湖泊。
  • 中國有個黃河古象骨架,慶陽黃土中掩埋了億萬年。
    距今200萬至300萬年前的大森林中,生活中著眾多體現龐大的劍齒類動物。後森林被百米厚的黃土覆蓋,同時也掩埋了那個時代森林中的一切。後來,隴東黃土高原上便有了人類,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直至現在。為了化石的萬無一失,合水政府派公安幹警加強了保護,合水縣文化宮、慶陽文化宮、甘肅省博物館、蘭州大學,長慶油田技術人員也聞訊趕到現場,各路人馬進行了先期考證與勘察,後再次函告中央。
  • 春天姐姐講故事|奇妙的博物館故事【6】:黃河象
    第六期黃河象歡迎收聽這一期的博物館奇妙故事,今天我們請到嘉賓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宗老師,劉宗老師要給我們介紹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象。劉宗老師我們都知道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古哺乳類動物展廳,裡邊會介紹很多大象,那我們能看到什麼樣的化石標本呢?劉宗老師說啊,在古哺乳動物展廳,有一具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這隻劍齒象的學名叫師氏劍齒象,我們平時叫它黃河劍齒象。它的化石被發現的時候身高4米,身長8米。
  • 遠古時期, 隴原大地溫暖溼潤,森林密布
    ,並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樣。隴原大地的演變,經歷了從二三十億年前到距今一萬年前的漫長歲月,地表從汪洋大海到高山隆起,動物從恐龍橫行到黃河邊大象悠閒漫步,再到它們徹底消失的滄桑變遷。 二三十億年前,隴原大地是什麼樣子?據地質工作者考察,那時的甘肅大地一片汪洋,大海是唯一可見的景觀。在此後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殼漫漫隆起,形成高山、大川、湖泊。
  • 幾萬前劍齒象化石驚現馬金一山洞,專家推斷還有大熊貓化石?
    直到最近,邀請了省裡的相關專家來對這些化石做鑑定。劍齒象臼齒化石金幸生博士說:「經現場勘查和文物標本比對,這次在洪村鑑定的一些動物骨頭,有一種是劍齒象的牙齒,還有一種是中國犀的牙齒。在浙江,劍齒象和犀牛牙齒的發現比較常見,但是這次的劍齒象牙齒比較完整,還是比較難得的。
  • 「老王說隴史」遠古時期,隴原大地溫暖溼潤,森林密布
    ,並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樣。隴原大地的演變,經歷了從二三十億年前到距今一萬年前的漫長歲月,地表從汪洋大海到高山隆起,動物從恐龍橫行到黃河邊大象悠閒漫步,再到它們徹底消失的滄桑變遷。二三十億年前,隴原大地是什麼樣子?據地質工作者考察,那時的甘肅大地一片汪洋,大海是唯一可見的景觀。在此後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殼漫漫隆起,形成高山、大川、湖泊。
  • 浙江神秘洞穴發現劍齒象化石 專家說還會有寶貝
    經現場勘查和文物標本比對,這次在洪村鑑定的一些動物骨頭,有一種是劍齒象的牙齒,還有一種是中國犀的牙齒。「在浙江,劍齒象和犀牛牙齒的發現比較常見,但像這樣較為完整的劍齒象牙齒算是難得的。」金幸生說道。此外,還有些劍齒象牙齒的碎片和其它動物的骨骼,但不是特徵部分保存,不是很好鑑定。
  • 環江翼龍化石,出自甘肅慶陽三十里舖
    除了無比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厚重的黃土之下還保留了無比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比如二三百萬年前的黃河古象般劍齒類動物化石,更為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一億多年前,侏羅紀時代的恐龍化石。恐龍距離我們人類的時間距離無比遙遠,流傳於猜想中的侏羅紀,恐龍世界,想想都神奇無比。而世界各地出土的恐龍化石,使得人類大致了解了體型龐大的恐龍模樣。對研究地球的歷史演變,古生物進化人類起源提供了依據。
  •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化石以半蹲姿態處於館中央,十分震撼。 楊豔敏 攝 這家私人博物館共收藏了晚中新世的「薩摩麟」、鏟齒象、劍齒虎、犀牛、陸龜等古生物化石、奇石、陶罐等300餘件「寶貝」。
  • 黃河象,這可能是整條街上最大的頭
    著名的黃河象關注自然博物館的朋友都知道,這裡一直陳列著一具高大的象類骨骼,它在博物館佇立了很久,久到張勁碩博士的童年裡都有它的身影,它也是幾代人對自然博物館的深切回憶。它,就是黃河象。王寶鵬博士說,這具古象當時發現在甘肅省的合水縣,它的骨骼化石保存非常完整,這在古生物研究中是極其重要和珍貴的。
  • 考古人講述黃河象發現全過程—新聞—科學網
    當時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隨著科教影片《黃河古象》的播映,黃河象的聲望一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古生物。黃河象及其複製品不僅在國內多家博物館展出,還曾東渡日本、南下新加坡展覽。由科普作家劉後一創作的《黃河象》選進小學課本,讓黃河象印在了幾代中國人的心裡。 歷經30多年,一波拍攝、報導黃河象的熱潮再次回歸。
  • 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價值很高
    其實了解甘肅慶陽的朋友,或許都知道:慶陽,不僅是長慶油田的發源地,地下石油資源豐富,同時,慶陽,還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比如:1973年,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馬蓮河畔,發現的黃河古象,就曾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
  • 陝西漢中天坑群調查發現劍齒象化石
    近日,中外專家在對陝西漢中天坑群進行的一次科學考察中,在漢中的巖溶地下水調查中發現劍齒象化石。此次發現的劍齒象化石是繼20世紀80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化石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
  • 漢中現劍齒象化石 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
    日前,中外專家在對陝西漢中天坑群進行的一次科學考察中發現了劍齒象化石。此次發現的劍齒象化石是繼20世紀80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化石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劍齒象是亞洲特有的古哺乳動物,是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化石堆積處位於洞穴末端塊石堆積體下方,堆積體部分膠結,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條件。專家介紹,根據現場堆積體的形態,並無溶蝕搬運痕跡,推測現場為溶洞崩塌導致地表塌陷後將古動物掩埋至今。
  •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 探訪蘭州「黃河象」私人博物館 活態傳承古生物化石
    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18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如果我要是不收藏,這東西早被賣去了藥材公司,就看不到今天這個『黃河象』了。」62歲的甘肅臨夏州廣河縣男子田志雲從小鍾情「龍骨」,中年事業有成時,他自掏腰包陸續搜藏了數百件流失的古生物化石。  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個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私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