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
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45年前的春夏之際,黃河象化石出土於甘肅合水縣黃河流域。它身高4米,體長8米,象牙長達3米,僅發掘出的象頭套箱就重達3噸。
黃河象出土細節一直鮮為人知。是誰發現了它?如何從山溝溝運往北京?
45年前的春天,許俊臣作為甘肅省合水縣文化館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參與了黃河象化石勘察發掘全過程。
許俊臣,是當時組建的三人勘察組成員之一,另外兩人是甘肅省博物館考古專家謝俊義、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教師谷祖剛。
封存了45年之久的珍貴記憶,只能從一個個親歷者那裡尋回。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祿永峰
黃河象素材圖(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1
在甘肅省慶陽市,有母親河之稱的馬蓮河是慶陽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後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支流馬嶺水和白馬水在慶城南匯合,故而將慶城以下的河段稱馬蓮河。馬蓮河途經合水縣何家畔鄉和板橋鄉。
1972年底,合水縣計劃在板橋公社馬蓮河畔穆旗生產隊修建豁口水電站,利用馬蓮河水灌溉附近幾千畝土地,提高糧食產量。對於乾旱的黃土地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時任甘肅省合水縣糧食局局長的姜登畔是一位1938年參加陝甘寧遊擊隊的老革命,他擔任工程總指揮。姜登畔一方面按照施工設計要求,虛心向水利專家請教,和同事們研究施工方法,一方面會同板橋公社領導,發動群眾,組織施工力量。當地許多農民扛著家中的钁頭和鐵鍁,挑著籠擔,推著架子車等農具,積極投入工程建設中。
當時既沒有現代化的挖掘機,也沒有現代化的推土機,完全是靠人工作業。大家人手一把農具,手挖肩挑,裝車的裝車,推土的推土,開山築壩,修建水電站。雖是冬季,但大夥的熱情非常高。
1973年元旦,姜登畔沒有回家,堅持在工地工作。時間到了1月20日,姜登畔早晨和大夥出來施工時,本來冬季的天很冷,可是這天,太陽很紅很溫暖。
像往常一樣,工地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十分繁忙。當天下午兩點多,河岸西面山坡上,群眾突然亂鬨鬨搶開了什麼,有人喊著,挖出「龍骨」了,有人抱著「龍骨」向村裡跑。當時和群眾一起幹活的姜登畔立即循聲趕過去,很快制止住了哄搶的群眾。他走到「龍骨」前,撿起一截碗口粗壯的像石頭又像骨頭的東西,看上去非常圓滑,而且十分堅硬。他發現斷截還在沙土裡,是什麼這麼長?(後經挖掘才知道,當時姜登畔看到的是最先被發掘出土的象牙,經整理復原後,象牙長3.04米)黃土下面到底埋藏著什麼?姜登畔不知道,他果斷決定:這肯定是個寶貝,應該上繳國家,誰也不許亂挖亂動。
姜登畔讓聞訊趕來的生產隊長帶人去收回被群眾哄搶走的「龍骨」,並指派兩個民兵拿著一截「龍骨」,趕往15公裡外的縣城向縣文化館報告,組織群眾用枯樹木栽插標誌,圍了一圈。
第二天清晨,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合水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許俊臣趕到工地察看後認為,這是一個未知的古生物化石。他當天趕回縣城,向縣領導匯報。縣領導讓姜登畔加強現場保護,徹底收回民工已拿回家的「龍骨」,同時電告甘肅省文化主管部門。隨後,合水縣派出民警,保護現場。
甘肅省文化主管部門聞訊後,馬上發函報告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又著手組織人員前來勘察。因為甘肅省裡的工作人員還未抵達合水縣,「龍骨」的消息又不脛而走,偷挖的人越來越多,儘管千方百計採取了各種力所能及的保護措施,但大象的兩枚門齒還是被偷挖了一小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