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2021-01-15 每日甘肅網

【溯源甘肅】

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45年前的春夏之際,黃河象化石出土於甘肅合水縣黃河流域。它身高4米,體長8米,象牙長達3米,僅發掘出的象頭套箱就重達3噸。

  黃河象出土細節一直鮮為人知。是誰發現了它?如何從山溝溝運往北京?

  45年前的春天,許俊臣作為甘肅省合水縣文化館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參與了黃河象化石勘察發掘全過程。

  許俊臣,是當時組建的三人勘察組成員之一,另外兩人是甘肅省博物館考古專家謝俊義、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教師谷祖剛。

  封存了45年之久的珍貴記憶,只能從一個個親歷者那裡尋回。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祿永峰

黃河象素材圖(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1

  在甘肅省慶陽市,有母親河之稱的馬蓮河是慶陽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後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支流馬嶺水和白馬水在慶城南匯合,故而將慶城以下的河段稱馬蓮河。馬蓮河途經合水縣何家畔鄉和板橋鄉。

  1972年底,合水縣計劃在板橋公社馬蓮河畔穆旗生產隊修建豁口水電站,利用馬蓮河水灌溉附近幾千畝土地,提高糧食產量。對於乾旱的黃土地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時任甘肅省合水縣糧食局局長的姜登畔是一位1938年參加陝甘寧遊擊隊的老革命,他擔任工程總指揮。姜登畔一方面按照施工設計要求,虛心向水利專家請教,和同事們研究施工方法,一方面會同板橋公社領導,發動群眾,組織施工力量。當地許多農民扛著家中的钁頭和鐵鍁,挑著籠擔,推著架子車等農具,積極投入工程建設中。

  當時既沒有現代化的挖掘機,也沒有現代化的推土機,完全是靠人工作業。大家人手一把農具,手挖肩挑,裝車的裝車,推土的推土,開山築壩,修建水電站。雖是冬季,但大夥的熱情非常高。

  1973年元旦,姜登畔沒有回家,堅持在工地工作。時間到了1月20日,姜登畔早晨和大夥出來施工時,本來冬季的天很冷,可是這天,太陽很紅很溫暖。

  像往常一樣,工地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十分繁忙。當天下午兩點多,河岸西面山坡上,群眾突然亂鬨鬨搶開了什麼,有人喊著,挖出「龍骨」了,有人抱著「龍骨」向村裡跑。當時和群眾一起幹活的姜登畔立即循聲趕過去,很快制止住了哄搶的群眾。他走到「龍骨」前,撿起一截碗口粗壯的像石頭又像骨頭的東西,看上去非常圓滑,而且十分堅硬。他發現斷截還在沙土裡,是什麼這麼長?(後經挖掘才知道,當時姜登畔看到的是最先被發掘出土的象牙,經整理復原後,象牙長3.04米)黃土下面到底埋藏著什麼?姜登畔不知道,他果斷決定:這肯定是個寶貝,應該上繳國家,誰也不許亂挖亂動。

  姜登畔讓聞訊趕來的生產隊長帶人去收回被群眾哄搶走的「龍骨」,並指派兩個民兵拿著一截「龍骨」,趕往15公裡外的縣城向縣文化館報告,組織群眾用枯樹木栽插標誌,圍了一圈。

  第二天清晨,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合水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許俊臣趕到工地察看後認為,這是一個未知的古生物化石。他當天趕回縣城,向縣領導匯報。縣領導讓姜登畔加強現場保護,徹底收回民工已拿回家的「龍骨」,同時電告甘肅省文化主管部門。隨後,合水縣派出民警,保護現場。

  甘肅省文化主管部門聞訊後,馬上發函報告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又著手組織人員前來勘察。因為甘肅省裡的工作人員還未抵達合水縣,「龍骨」的消息又不脛而走,偷挖的人越來越多,儘管千方百計採取了各種力所能及的保護措施,但大象的兩枚門齒還是被偷挖了一小截。

相關焦點

  • 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黃河古象屬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大象。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掘、整理和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和發現地點給它取名為「黃河劍齒象」。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 黃河重卡「溯源之旅」路上的那些事兒|新黃河|黃河源|新黃河重卡|...
    千年黃河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深遠。而與之同名的黃河重卡同樣亦是歷史悠久!為踐行黃河精神,中國重汽全新一代黃河重卡「溯源之旅」於11月2日在黃河入海口山東東營啟程。一路上走山東、跨河南、經陝西、過寧夏……於11月19日勝利抵達黃河源頭青海果洛州瑪多。本次「溯源之旅」是中國重汽展現產品品質、彰顯品牌力量的挑戰之旅。
  •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2016-03-18 08:51:09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3月18日電 (崔琳 高瑩)晚中新世的「薩摩麟」、鏟齒象、劍齒虎、犀牛、陸龜等古生物化石、奇石、陶罐等300餘件「寶貝」,隨著蘭州市西固區瑞寶圓私人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呈現在普通民眾的眼前。  中新網記者近日前往該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看到,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化石以半蹲姿態處於館中央,十分震撼。
  • 考古人講述黃河象發現全過程—新聞—科學網
    當時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隨著科教影片《黃河古象》的播映,黃河象的聲望一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古生物。黃河象及其複製品不僅在國內多家博物館展出,還曾東渡日本、南下新加坡展覽。由科普作家劉後一創作的《黃河象》選進小學課本,讓黃河象印在了幾代中國人的心裡。 歷經30多年,一波拍攝、報導黃河象的熱潮再次回歸。
  •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2019-04-16 11:12: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探訪蘭州「黃河象」私人博物館 活態傳承古生物化石
    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18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如果我要是不收藏,這東西早被賣去了藥材公司,就看不到今天這個『黃河象』了。」62歲的甘肅臨夏州廣河縣男子田志雲從小鍾情「龍骨」,中年事業有成時,他自掏腰包陸續搜藏了數百件流失的古生物化石。  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個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私人博物館。
  • 黃河辭典第十二期|黃河「巨無霸」劍齒象的消失之謎
    在數百萬年前的黃河流域,生長了一群「巨無霸」——劍齒象。本期《黃河辭典》帶大家來了解「黃河象」的秘密。  1973年11月,在甘肅省合水縣板橋公社境內的馬蓮河畔,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這具劍齒象骨骼屬於一老年個體,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門齒直徑(近端50釐米處)三十二釐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合水縣是黃河古象的故鄉。1973年春,在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西岸木瓜溝咀山下,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發現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象」。為了把這些骨骼帶回北京研究,採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圍鑿開,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護,再把箱子啟出,運輸回來。
  • 中國古動物館裡尋找記憶中的「黃河象」
    那千百萬年之前的古動物,您瞧過嗎?動物園對面,就有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古動物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1995年12月對公眾開放。館內按照古動物的演化序列劃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和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形動物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雍際春在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中,甘肅所在的涇渭上遊和甘青高原地區佔有重要地位。西山坪馬家窯文化層不僅出土了精確年代在5000年前的我國新石器時代位置最西的稻作遺蹟,而且發現了在距今4650-4300年期間種植有粟、黍、小麥、燕麥、水稻、大豆、青稞、蕎麥等8種農作物。
  • 春天姐姐講故事|奇妙的博物館故事【6】:黃河象
    小朋友、家長朋友們,北京自然博物館精品新媒體產品——「博物館的故事」第一季於2018年10月隆重推出啦。第一季共30期的自然科普講解故事音視頻節目,由北京自然博物館10位明星講解員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小喇叭》節目主持人春天姐姐共同錄製完成。
  • 黃河象,這可能是整條街上最大的頭
    5月31日晚,博士有話說主題脫口秀「再見黃河象」與觀眾們見面,本期活動由高源主持,請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王寶鵬博士、劉迪博士以及國家動物博物館張勁碩博士為大家介紹歷史悠久的象家族,以及全新的古哺乳動物展覽。
  • 奧比島攻略之夢想絕版搜集令:海邊記憶
    簡介:夢想絕版搜集令是奧比島的一個穿越尋找絕版獲得獎勵的任務。海邊記憶搜集令需要找到黃色時尚泳圈、綠色沙灘人字拖、藍波點瘦身泳衣這3個物品。相應的獎勵在右邊。這個活動在【奧比廣場】,點擊箭頭所指穿越門就可開始活動。
  • 蘭州黃河岸邊,一萬年前曾有大量古象出沒!如今它們都去了哪裡?
    王文元庚子讀書録: 苐七:蘭州消失的黃河古象 二三十億年前,隴原大地是什麼樣子?據地質工作者考察,那時的甘肅大地一片汪洋,大海是唯一可見的景觀。在此後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殼漫漫隆起,形成高山、大川、湖泊。
  • 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價值很高
    比如:1973年,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馬蓮河畔,發現的黃河古象,就曾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依稀記得,當年語文課本上,還有一篇課文,名字就叫:《黃河象再比如: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也說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簡單來聊聊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翼龍化石的大致過程。
  • 課本上的「黃河象」,其實活到了商代,這件國寶級文物就是證據
    在我們所學的課本中記載著古代時期一種劍尺象獸類的動物,名叫「黃河象」。根據史書中的記載,黃河象長得十分的高大,比現如今野生大象還要高出數倍,據說體長能達到8米,嘴上的象牙有幾米長,就仿佛兩把長劍一般,因為兩個長象牙,黃河象也被人稱為「劍齒象。」
  •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中新網蘭州10月5日電 (劉玉桃)在甘肅和政縣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中陳列著3000萬年至250萬年前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有三趾馬、鏟齒象、巨鬣狗等。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記憶的類型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記憶的類型,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關於記憶的分類在心理學考點中是比較重要的考點,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根據記憶內容保持的時間長短劃分:瞬時記憶(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部分。
  • 塵封45億年的「寶藏」小行星來臨,美國已發射飛船進行開採
    今天我們要介紹給大家的,就是一顆「塵封」了45億年的小行星,它身上有太陽系誕生最初的秘密,被譽為能夠揭開太陽系誕生之謎的「寶藏」人類第一次發現貝努小行星是在1999年,這顆小行星的發現讓地球科學家憂心忡忡。因為按照科學家的預計,貝努小行星將會在22世紀末的時候接近地球,有2700分之一的概率和地球相撞。它的直徑約為500米。如果跟地球相撞的話,會給地球上的人類帶來滅頂之災。每隔六年貝努小行星就會穿過地球軌道,人們在夜空還能發現它的蹤跡,顯得十分神秘。
  • 甘肅黃灌區:黃河水配製人工海水養海鮮
    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的沿黃灌區,為有效治理土地鹽鹼化,從2015年起當地政府聘請技術人員,對黃河水調配,配製人工海水養殖海鮮,闖出一條既修復生態又惠澤百姓的新路子。  「經過調配,這種由黃河水衍生而出的魚塘水攜帶了12種微量元素,跟海水已經相差無幾了。」
  • 黃河的身世
    大約17億年前,在地球的劇烈運動中,黃河的先祖——華北陸塊率先在浩瀚的海洋中隆出水面,形成中國範圍內最早也是面積最大的一塊古陸地。此後,至距今 2.8億年至 2.3億年的古生代二迭紀,華北陸塊歷經兩次下沉,掙扎著再度抬升浮出水面,最終站穩了腳跟。當然,這種奮力抗爭也是有豐碩收穫的,大量生物遺體的堆積,形成後來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成為如今珍貴的能源之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