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講述黃河象發現全過程—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1973年,黃河象的發現,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這也是20世紀中國古生物學的重大發現之一。當時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隨著科教影片《黃河古象》的播映,黃河象的聲望一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古生物。黃河象及其複製品不僅在國內多家博物館展出,還曾東渡日本、南下新加坡展覽。由科普作家劉後一創作的《黃河象》選進小學課本,讓黃河象印在了幾代中國人的心裡。

歷經30多年,一波拍攝、報導黃河象的熱潮再次回歸。在此期間,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駿義作為早期參與發掘者也多次接受採訪,一個個細節從記憶中打撈出來,促使他寫了《追憶黃河象:一個考古人的手記》一書。

沒有他們,就沒有黃河象出土

黃河象,1973年在甘肅省合水縣出土,身高4米,體長8米,象牙長達3米,屬於劍齒象類。

合水縣在甘肅省慶陽市的東部,隴東黃土高原的東端。為解決當地用水問題,1972年,合水縣開始了河口水電站的建設工作。1973年1月20日,和往常一樣,當地農民進行挖砂、清土、篩砂,突然,在一處崖壁上,從挖的砂土中帶下一塊潔白色的東西,再看那處崖壁,還有兩根長長的圓狀東西。正當大家在猜這是古樹木頭還是動物的尾巴時,有人過來說這就是藥材公司經常收購的「龍骨」,一聽到可以賣錢,所有人都開始搶著拿回家。

消息很快傳到工地負責人姜登盼那裡,這是一位年過五旬的老八路,他立即趕到現場,叫大家不要亂挖、亂拾,並迅速進行現場保護。隨後,姜登盼聯繫縣文化館負責文物工作的許俊臣。

得到消息的許俊臣騎了10公裡的自行車來到電站工地,當他看到地層中碗口粗的「龍骨」時,就知道這是古代脊椎動物的化石。於是,和姜登盼等人一塊兒向群眾宣講國家的政策和法令,並增加保護措施。

另一方面,許俊臣立即回去向縣上領導匯報這一發現,並提出保護、收回、向省裡報告等建議。最終,這件事受到省裡相關部門的重視,並派研究人員去合水縣勘察化石。當時在省博物館工作的謝駿義正是其中之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鄭紹華表示:「作為化石種的一個個體,黃河象是保存狀況最好的。」這正是得益於這些措施,才讓化石得以保存。鄭紹華還舉例說,1971 年,另一個地方也挖到了「龍骨」,但沒有得到好的保護,當地人都拿到藥材公司去賣,數量多到用拖拉機運。不用說,當他們趕到時,已人去「礦」空。

謝駿義在1973年3月到達現場,這之前的「故事」是他聽來的。隨後他參與了化石的保護、發掘等工作。「有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天天工作生活在一起,姜登盼提供後勤,都是聊這些。」後來,謝駿義還和許俊臣一塊兒在隴東進行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中間閒聊也聊到這些事,了解更多了。

原來真的有大象

正式發掘從1973年4月5日開始,直到5月17日收取腳趾骨,歷時43天。主要成員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趙聚發及謝駿義、許俊臣等人,趙聚發負責技術,謝駿義主管行政。

「4月5日開工動土。趙聚發劃定範圍,由民工5人清理最上面的疏鬆黃土。」謝駿義在發掘日誌中記錄下每天的工作。

4月11日,化石全面暴露時,趙聚發判斷這麼大的、完整的象化石「是我們國家第一次發現」,這鼓舞了所有的發掘人員。

在發掘即將結束前,他們看到了埋藏在下面的四肢蹄骨,這在象類化石發現史上非常難得。不過讓謝駿義遺憾的是,當時雜事較多,沒有拍下照片。

因為要寫報告,謝駿義出野外都會作簡單的記錄,這個習慣保持了幾十年。這也使得他能準確地寫出當時每天發生的事。

發掘過程中,周圍十裡八村的人都去發掘現場看這一盛況,他們在用繩子攔了一道警戒線的同時,趙聚發、謝駿義、許俊臣還輪換講解,趁機給大家作了科普。

其中也有不少故事。當地村裡一位年近八旬的張老漢不相信有大象,天天到工地去看,還說「我爺爺都沒見過,這些娃娃咋知道?」隨著發掘的進行,他才相信真有大象。

本書的責任編輯、科學出版社編輯劉能說,這本書給人印象比較深的是作者復原得比較全面,寫到了時代背景,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特色,不僅有發掘經過,還有風土人情。

的確如此,在謝駿義詳細介紹中,可以看到在那個坐車、通訊不方便,吃飯還需要糧票的年代裡,他們如何開展工作,多家單位如何合作,遇到了什麼困難,群眾的反響,等等。比如,通訊主要是電話和電報,但在工地上,這些都成問題,為了及時溝通,謝駿義常常不得不離開工地,也因此耽擱了發掘現場的不少事情而感到遺憾。匯款是另一個難題。在要求追加發掘經費後不久,謝駿義收到郵寄的糧票,可錢沒有消息,直到發掘即將結束,才到銀行查到一個多月前就匯到的經費。

沒有當年的資料,就沒有追憶

謝駿義坦言,如果不是找到了當年勘察、發掘黃河象的工作日記、野外記錄,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從事黃河象研究工作時的《北京學習工作日誌》,以及保存下來的有關資料和照片、信件,他大概寫不出這本書,正是這些原始「檔案」,「把我又帶回到當年夢幻般的景象之中,於是心中燃起了撰寫文稿的願望」。

能保留這些資料,謝駿義說這得益於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1974年,隨著黃河象發掘工作告一段落,謝駿義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學習舊石器時代考古,他的導師就是賈蘭坡。

賈蘭坡有一個習慣,就是收藏各種資料,大到工作資料,小到一封信,並將這些資料按年分門歸類。謝駿義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資料看上去沒什麼用。賈蘭坡告訴他,將來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材料,會有大作用的。

於是,謝駿義也開始收集、保存資料,不管有用沒用的都收集起來,特別是有關黃河象的。

牛皮紙樣的淡褐色,上寫「工作手冊」,這是上世紀工作中常用的本子,這是謝駿義「慶陽合水之行」的工作日誌,裡面有文字記錄,還有手繪的圖;牛皮紙信封,發黃的信紙上標有紅色的「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用箋」,這是甘肅省政治部文化組王毅1973年4月26日給謝駿義的信;很破舊的「手冊」封皮上寫有「北京學習工作日誌(第二本)」,時間是1974年8月—1975年1月。

「都是記錄當天發生的事和一些感悟,很簡略,有時幾十個字不到一百字,有時就幾句話。」謝駿義笑稱,而正是這些點滴記錄幫他回憶起幾十年前發生的事。「不是這些日誌和資料,我肯定寫不出這本書。」

事實上,從想寫一本有關黃河象的書到寫出來,早在上世紀末、新世紀初。

新中國成立50 周年之際,甘肅省文物局與絲綢之路雜誌社編輯出版了一本《甘肅文物工作五十年》。該書以回憶錄的方式,講述了甘肅省的文物保護工作和重要的考古發現。絲綢之路雜誌社主編向謝駿義約稿,他答應並寫了相關文章。

因為謝駿義有一些原始資料,所以隨後一些電視臺、報刊都找他採訪,了解當年發掘黃河象的經過。「有人建議我把與黃河象有關的故事也寫出來。由於是親身經歷的事,我也十分樂意。可是一旦付諸實施,卻發現資料分散,加之雜事纏身,也就把這事擱下了。」這一放又是幾年,直到謝駿義退休後幾年,手上的工作都結束後,年近70歲時才開始寫作這本書。

創作一本書並不容易,為此,謝駿義學習用電腦、學習上網,經過近8年時斷時續的耕耘,終於把黃河象的勘察、發掘、研究以及傳播寫了出來。

「有時別人問我黃河象的發現過程,我感覺這不是一兩句能說清楚的。最終能完成並出版這本書,我如釋重負,盡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謝駿義表示。

相關焦點

  • 春天姐姐講故事|奇妙的博物館故事【6】:黃河象
    第六期黃河象歡迎收聽這一期的博物館奇妙故事,今天我們請到嘉賓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宗老師,劉宗老師要給我們介紹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象。劉宗老師說啊,在古哺乳動物展廳,有一具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這隻劍齒象的學名叫師氏劍齒象,我們平時叫它黃河劍齒象。它的化石被發現的時候身高4米,身長8米。整隻大象的化石非常的沉,僅一個頭部就有4噸重,如果把整個化石都架起來,咱們的地面是承受不住的。所以,展廳裡的這具化石,只有頭部是真的化石。
  •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這段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 美洲乳齒象曾居住在北美洲多樹而潮溼的地帶,人們從中美洲亞熱帶到阿拉斯加洲和育空的北極緯度地區都發現過它們的殘骸。在過去80萬年裡的冰期和間冰期循環讓北美洲約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蓋發生了周期性擴張。
  •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 黃河象,這可能是整條街上最大的頭
    5月31日晚,博士有話說主題脫口秀「再見黃河象」與觀眾們見面,本期活動由高源主持,請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王寶鵬博士、劉迪博士以及國家動物博物館張勁碩博士為大家介紹歷史悠久的象家族,以及全新的古哺乳動物展覽。
  • 黃河辭典第十二期|黃河「巨無霸」劍齒象的消失之謎
    在數百萬年前的黃河流域,生長了一群「巨無霸」——劍齒象。本期《黃河辭典》帶大家來了解「黃河象」的秘密。這具劍齒象骨骼屬於一老年個體,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門齒直徑(近端50釐米處)三十二釐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合水縣是黃河古象的故鄉。1973年春,在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西岸木瓜溝咀山下,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發現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象」。為了把這些骨骼帶回北京研究,採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圍鑿開,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護,再把箱子啟出,運輸回來。
  • 課本上的「黃河象」,其實活到了商代,這件國寶級文物就是證據
    在我們所學的課本中記載著古代時期一種劍尺象獸類的動物,名叫「黃河象」。根據史書中的記載,黃河象長得十分的高大,比現如今野生大象還要高出數倍,據說體長能達到8米,嘴上的象牙有幾米長,就仿佛兩把長劍一般,因為兩個長象牙,黃河象也被人稱為「劍齒象。」
  • 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黃河古象屬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大象。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掘、整理和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和發現地點給它取名為「黃河劍齒象」。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 探訪蘭州「黃河象」私人博物館 活態傳承古生物化石
    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18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如果我要是不收藏,這東西早被賣去了藥材公司,就看不到今天這個『黃河象』了。」62歲的甘肅臨夏州廣河縣男子田志雲從小鍾情「龍骨」,中年事業有成時,他自掏腰包陸續搜藏了數百件流失的古生物化石。  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個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私人博物館。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中國古動物館裡尋找記憶中的「黃河象」
    還記得小學課文《黃河象》嗎?課本中所描繪的古黃河象的整體骨架化石就陳列在這裡。現在將鏡頭推向250萬年前的甘肅省合水縣,有一頭大約有 60歲左右年邁的大象到河邊喝水,不小心滑到了河裡被泥沙掩埋,經過幾百萬年後,它變成了化石,並被人們發現,取名為「黃河劍齒象」,因發現於黃河流域而俗稱「黃河象」。黃河象是世界上保存化石最完整的大象,也是亞洲所發現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身高3.81米,骨架總長4.52米。它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全身骨骼只有垂下來的尾巴沒有找到。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最近的研究發現,一種普通腸道擬桿菌的脂多糖能夠起到相反的免疫調節作用,其獨特的糖鏈結構及其反常的生物學功能使得對於該糖鏈的化學合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全合成獲得該類聚糖有助於對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推動相應的難治性腸炎藥物的研發。 為此,俞飈課題組開展了對該擬桿菌脂多糖O—抗原糖鏈的化學合成研究。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
  •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2019-04-16 11:12: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全生物法高效合成燕窩酸成為可能—新聞—科學網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以內裡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約瑟夫·弗戈邁爾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一種酶催化下的醯基化反應新機制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浙江神秘洞穴發現劍齒象化石 專家說還會有寶貝
    「在浙江,劍齒象和犀牛牙齒的發現比較常見,但像這樣較為完整的劍齒象牙齒算是難得的。」金幸生說道。此外,還有些劍齒象牙齒的碎片和其它動物的骨骼,但不是特徵部分保存,不是很好鑑定。「這個發現證明當時在這一帶有很多劍齒象、犀牛生活。」
  •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2016-03-18 08:51:09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蘭州市西固區瑞寶圓私人博物館裡,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乾旱和人類活動迫使象鳥在內的馬達加斯加大型動物群滅絕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但兩年前,研究人員在此發現了距今10500年前被屠宰的大象的骨頭,這表明,在約1500年前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人類和巨型動物曾在那裡共存了數千年。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