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中新網甘肅臨夏9月4日電 (南如卓瑪)「太震撼了,原來億萬年前的甘肅就是冰河世紀」,美國《華星報》社長胡豔萍參觀甘肅臨夏和政化石博物館後感嘆,美國的冰河世紀靠宣傳影響深遠,但中國臨夏具有豐富真實的化石,海外華媒將配合甘肅,讓全世界人知道「和政冰河世紀」。

  應中新社邀請,世界17國華文媒體21位負責人9月2日至3日在甘肅省臨夏州參觀採訪。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總面積960平方公裡,全縣迄今已經發現化石出露點50多處,分布面積達700多平方公裡。

  「17國21個海外華媒高層幾乎大多數沒有來過甘肅,這一路大家覺得很震撼,完全不可想像」,美國《中美郵報》總編輯屠新時說,在美國還沒看過這麼完整的化石,「我們都是從中國走出去的,永遠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感情,有責任多做海外傳播」。

  臨夏州委書記周強對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們介紹說,和政古生物化石震驚海內外專家學者,特別有些動物群,是目前國外有些地方現存的動物群的祖先,歷史地位重要。臨夏作為欠發達地區,對其發現、收集、保護、統一是漫長的過程。

  據了解,自上個世紀50年代,臨夏和政縣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古生物化石,迄今已徵集到30000多件化石標本,分三綱8目150多個屬種,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巨鬣狗,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這批化石,種類之繁多,數量之豐富,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

  這些古生物化石屬新生代晚期晚漸新世的巨犀動物群、中中新世的鏟齒象動物群、晚中新世—上新世的三趾馬動物群,早更新世的真馬動物群。其中,鏟齒象、三趾馬化石儲量和已採集的頭骨化石標本數量均為亞歐大陸之首,以「和政」命名的「和政羊」化石更是世界獨有種群。

  「從民間挖掘到政府保護、打擊販賣、籌集資金從民間收集,臨夏對古生物化石的發現逐漸重視」,周強表示,目前從官方的角度,應該是保護、發展、傳承、重視,工作力度也很大。「下一步,圍繞古生物化石讓老百姓增收,將在廈門、北京建設展覽館,甚至組織到海外,進行宣傳。」

  周強透露,目前,和政博物館還開發了古生物化石產業園區,將做一些工藝品,邀請動漫、動畫文化產業團隊,依託古生物化石素材,發展文化動漫產業,帶動起來更多的人融入和政,而和政百姓以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增加收入。(完)

相關焦點

  •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10月22日,甘肅和政舉行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三號館開館儀式,展館展出「六項世界之最」古化石,再現古生物的滄桑演變。  「一會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指國際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與學術研討會永久性會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生物化石保護開發研究中心,中國臨夏古生物化石地質走廊,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基地、綠色產業基地。  甘肅和政地區是遠古時代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 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
    原標題: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央視網消息: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和政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西北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境內植被覆蓋率80%以上,古生物化石儲量巨大,佔據六項「世界之最」。  中新社記者近日探訪甘肅和政化石博物館,各個時代數量巨大、保存完整的動物群化石令人「大開眼界」。館長何文介紹說,當地農民挖中藥材時發現這些「龍骨」,搜集到大量化石,官方經過20餘年努力徵集,現儲藏量達3萬多件。
  •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中新網蘭州10月5日電 (劉玉桃)在甘肅和政縣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中陳列著3000萬年至250萬年前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有三趾馬、鏟齒象、巨鬣狗等。
  • 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在祁連山餘脈馬銜山與西秦嶺太子山之間,被基巖山地包圍的甘肅省臨夏盆地曾經是遠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伊甸園。這裡有佔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縣古生物化石遺址群,更有坐擁「八項國內外之最」的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新年踏雪,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 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1月13日,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學界多位院士、專家和有關部門人員嘉賓共同為回歸化石揭幕。  歐洲收藏家願捐珍貴化石回遼  這8塊化石的大小多在50釐米左右,只有一件小盜龍類的標本加上尾部的長度達到73釐米。它們姿態各異,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跡均清晰可見,保存十分完好。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科學網—我學者在臨夏發現爪獸化石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博物館藏品豐富,展品精美,其中尤以「澄江動物群」和包括「中華龍鳥」在內的「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最為珍貴,堪稱國寶級的化石精品。依託於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僅模式標本就有18萬件。以生物進化史為主題的展覽,集中展示了幾十年來幾代古生物學家艱辛採集的化石。
  • 古生物化石保護杯「地球的故事」攝影作品網絡徵集啟事
    為尋求保護地球資源環境的途徑和鑰匙,廣大地質工作者正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來探索地球演變的歷史和生命的起源發展,為倡導每一位社會公民保護地球歷史遺蹟——古生物化石,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第43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國土資源部聯合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所屬五洲傳播中心,以「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為主題,在全國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杯「地球的故事」攝影作品網絡徵集大賽(以下簡稱
  • ...規劃計劃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古生物化石保護...
    全省現已調查登記的21個博物館(文化館)共收藏化石標本2284件,其中一級化石225件、二級化石254件、三級化石539堪稱江西地質古生物研究黃金時期,從事古生物化石研究人員逐漸增多,研究範圍逐步擴展到全省,總體處於化石發現和化石描述階段。尤其伴隨大規模的:萬區域地質調查和地層古生物專題研究工作的開展,系統、全面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古生物資料,大量科研論文散見於多種專業期刊、雜誌,也有不少專文著述。
  • 為博物館募集到400多件珍稀標本
    14年多來,左煥琛教授領銜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和實物價值2.5億元,特別是從國外募集了總數500多件世界珍稀野生標本展示在上海科技館和新自然博物館,填補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收藏空白,極大推動了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助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珍貴古生物化石為何頻頻遭劫
    包括石油馬來鱷、潛龍、劍齒虎頭骨、孔子鳥等730多件珍貴古生物化石隨後被公開展出。這些栩栩如生、隱藏著億萬年生物進化秘密的化石,在逃離了走私者的魔爪後,最終有了令人欣慰的歸宿。  然而,並非所有古生物化石都能享有如此好的命運。  就在一個月前,一枚在我國廣東出土的恐龍蛋窩化石在美國以42萬美元的高價拍出。
  • 科普|古生物化石標本如何分級?
    按照在生物進化和生物分類上的重要程度,將古生物化石劃分為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和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又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1)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對研究生命起源、重要生物門類起源及演化,探討全球或洲際地層對比和關鍵古地理、古環境演變等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應列為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已經正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種的模式標本;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接收8件流失在歐洲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回遼寧
    央廣網瀋陽1月16日消息(記者郭威)為支持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增進中歐科學合作,歐洲化石收藏家和研究專家,主動提出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產於中國遼西的8件珍貴古脊椎動物化石無償贈送給中國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2015-04-18 22:36:00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蘭州4月18日電 (徐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18日披露,一個始柱角鹿新種在甘肅臨夏盆地和政縣的晚中新世地層中被發現
  • 「恐龍之鄉」甘肅永靖部分化石遺蹟仍面臨多種威脅
    徐雪 攝中新網甘肅永靖11月5日電 (記者 徐雪)「一直以來,永靖縣高度重視化石遺蹟的保護與利用,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不斷強化保護措施,有效地保護了不可再生的寶貴自然遺產。」5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縣長張自賢介紹說,但由於資金、技術、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部分化石遺蹟仍然面臨著風化、侵蝕和黃土塌方掩埋等多種威脅,地質遺蹟的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難題,全面保護與利用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迫在眉睫。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官方在「黃河化石論壇」上披露稱,近期在該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了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
  • 市場價格走高 珍貴古生物化石為何頻遭劫
    包括石油馬來鱷、潛龍、劍齒虎頭骨、孔子鳥等730多件珍貴古生物化石隨後被公開展出。這些栩栩如生、隱藏著億萬年生物進化秘密的化石,在逃離了走私者的魔爪後,最終有了令人欣慰的歸宿。  然而,並非所有古生物化石都能享有如此好的命運。  就在一個月前,一枚在我國廣東出土的恐龍蛋窩化石在美國以42萬美元的高價拍出。
  • 守好古生物化石這份財富
    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軟體動物化石群——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揭示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奧秘的金鑰匙;世界上極為珍貴的身披羽毛恐龍化石,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被發現……美國科學家曾驚嘆:「除了中國,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有如此多的古生物化石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