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博物館募集到400多件珍稀標本

2020-11-26 新民晚報
  本報記者  郭文才

  人物簡介

  左煥琛,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解剖學會總顧問;她曾多年在政府部門工作,擔任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黨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長等。她更是一名科普傳播者,從2001年起任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上海科技館理事長,榮獲中華慈善獎最佳行為楷模和中國科技館發展貢獻獎。

  採訪印象

  過去的一周,上海最熱的詞莫過於「自然」兩字,上海自然博物館4月18日開幕,人氣爆棚;4月18日-22日,「2015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在全市範圍內火熱舉行,吸引了姚明和諸多國際名人的廣泛參與。在這兩大熱點的背後,都有一家社會組織在運作——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而她的「掌門人」就是左煥琛教授。

  14年多來,左煥琛教授領銜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和實物價值2.5億元,特別是從國外募集了總數500多件世界珍稀野生標本展示在上海科技館和新自然博物館,填補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收藏空白,極大推動了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助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國際自然保護周」打造上海名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的「自然景觀」似乎並不太充裕,比起很多省市的名山大川來說,有點相形見絀。但這並不影響上海成為關注自然和科技最熱門的城市之一。

  4月18日,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館,這是上海首次舉辦以保護自然為主題,具有國際性的科普公益活動。今後,活動將通過每年一屆,逐步將自然保護領域的國際權威機構吸引到上海,在自然保護周的平臺上,推動國際化合作發展。在今年自然保護周期間,以「自然保護」為主題的一系列特色活動「上線」,為提升市民的自然保護意識與實踐能力,凸顯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自然保護方面的引領作用和影響力。

  保護周分別在本市科普場館、圖書館、高校、社區、園區舉辦21場名人講壇,邀請了16名在國內外有很高知名度或者有獨特經歷者作為報告人。姚基金創始人、著名運動員姚明就《姚明和大象的故事》進行演講,通過講述在非洲與大象互動的親身經歷,號召人們「保護大象,拒絕象牙」;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席肯尼斯·貝林就《從課堂到原野——博物館教育與自然保護》,講述了依託以博物館為基礎的青少年自然科學項目。

  作為自然保護周主辦方之一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在本次活動中起到了發起、策劃的作用。左煥琛教授說,自然保護已成為近年來全球越來越關注的話題,結合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重啟」,以及自然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此次自然保護周活動的推出可謂「恰逢其時」,有望打造成上海的一張新名片。

  展品背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走進新落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每個人都會被其中的展品所震驚,每一件展品都是精品,特別是紫羚羊標本,目前全世界野生的僅100多頭,已知的該物種標本只有20多件,基金會一次就從貝林先生處募集到2件。上海自然博物館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上海科技館梁兆正副館長介紹說,「在自然博物館的1000餘件珍稀物種標本中,有400餘件就是通過上海科普發展基金會募集而來,可以說沒有基金會,也沒有如此完美的新自博館」。現在展現在上海市民面前的其中相當一部分募集來自於國內外捐贈和個人收藏。

  世界著名的慈善家貝林先生是左理事長的老朋友,這次通過基金會勸募,又為新自然博物館捐贈242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還有一批非洲馬賽人服裝與器具,其中既包括典型的非洲動物標本斑馬、大象和長頸鹿,也包括難得一見的非洲獅、獵豹和紫羚羊。還有一批來自北美洲和歐洲的珍稀標本。

  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每一次募集背後均有一個感動人物。浙江企業家季新天上世紀90年代在新疆、甘肅一帶經商時,收藏了一批古生物化石,本想在家鄉投資建設一個地質公園。左煥琛和他見面時,介紹了正在建設新自博館的情況,動員他將這些標本放在新館展示,使更多公眾能夠來欣賞這些古生物標本,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最後他願意贈送左理事長個人鏟齒象、三趾馬、鸚鵡龍等五件古生物化石,另外100多件古生物化石免費長期提供給新館展示。恐龍一直是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的馬門溪龍一直是老上海人心中對自然博物館的記憶,為新館募集化石含量高的恐龍一直是基金會的牽掛。基金會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經過與雲南省各相關部門和國土資源部等的多次協調,兩具雲南祿豐恐龍化石終於落戶自然博物館。

  為了使新館能進一步體現「科普和文化藝術的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念,基金會多次拜訪北京「非洲藝術小鎮」創始人,坦尚尼亞國家馬孔德藝術家協會會長李松山夫婦,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現在200餘幅TINGAYINGA非洲藝術畫和大型非洲馬賽人和動物木雕展現在非洲動物展區的入口區。此外,為了支持上海科技館建設,左煥琛領導的基金會從上汽集團募集新能源概念車——葉子車;從IBM募集「Try Science」互動展項等等。

  為「萬眾創新」當人才培養儲水池

  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道路上前行,即使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同樣離不開科學普及。數據統計顯示,上海市民的科學素養指標為13,雖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省市,但距離國際化城市17的指標仍有距離。左煥琛說,作為公益性社會組織,科普教育基金會將協助政府,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實現「萬眾創新」出一臂之力。

  目前,基金會已經構建了一套覆蓋3至18歲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英才培養計劃,包括明日科技之星、開放式學生論壇、科技拓展基地、小小未來科技之星、賽復創智杯、賽復DIY實驗室、賽復科技普夏令營等活動,這些活動項目引導學生「跳」出書本,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資源。明日科技之星項目是滬上最負盛名的青少年科技活動賽制之一,僅2013年全市就有237名中學生獲得市級評選資格,12學科領域、20名學生獲得明日科技之星稱號。

  「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五年來資助45個項目,資助金額近百萬元,有300餘名師生參與。通過由中學生自己選題,在科學家指導下完成項目的設計、開題報告、研究過程、研究成果匯報等科學研究的全過程。青浦高級中學與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結對進行的課題探索,課題組學生從此愛上了農業,決定報考農學院致力於農業研究,上大附中與上師大生科院結對,完成了螞蟻築巢的3D重建立體圖像,這課題榮獲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一等獎,極大激發了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熱情。

  基金會創辦和發展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各類科普教育活動,除了創新英才系列外,還包括慈善科普系列、資助獎勵系列和論壇展覽等系列。如每年邀請農民工子弟5000餘人次走進科學殿堂,流動科技館年均巡展200餘場次等。基金會自2012年起設立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獎勵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個人、成果和傳媒,總數不超過38項。資助社會科普公益項目每年100萬餘元,調動了全社會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此外,諸多科普影視作品的推出,擴大了傳播渠道,增加了受眾面。

  【相關連結】

  立足上海  服務全國

  2015年1月,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科技館「賽複流動科技館」捐贈儀式在甘肅省環縣習仲勳紅軍小學舉行。30件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精心挑選的流動科技館展品,以及動手製作材料、科普影視作品等科普衍生產品亮相。9月份,流動科技館將融入學校的科學課程,成為山裡娃學習科學的新「窗口」。它們還將在環縣300多所小學巡展,讓上海的優質科普資源輻射全縣。

  流動科技館是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小型化、標準化,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展品,便於流動到人們最需要的地方。「賽複流動科技館」已覆蓋上海17個區縣,並走向長三角,深入四川地震災區,遠赴新疆、西藏、青海、雲南等上海援建地區,以及江西、安徽等革命老區。流動科技館只是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自創的一個品牌科普公益項目,類似的還有科普夏令營、盲人科普之旅、老人學科普和DIY實驗室等。 

  為了公益  找錢花錢

  左煥琛,一位75歲的老人,為了科普事業,十多年始終如一日,幾乎將全部精力放在基金會的募集和項目運作上,她曾在美國黑鷹博物館裡被丟棄的廢物中「撿回」了深受觀眾喜愛的「蜘蛛展」,她曾一年內三次趕赴新疆喀什送去流動科技館,正是她的親力親為與推動,引領了基金會的發展。

  基金會的重點工作主要是兩項,說得簡單點,一是找錢,就是募集;二是花錢,就是通過項目資助和活動使募集到的資金和實物發揮最大的作用。這裡主要說說基金會的募集。

  科普基金會在資金募集方面,一是努力爭取政府購買服務;二是通過加強與美國應用材料、安利公司、上海貝爾公司、上海莊臣公司等公司,以及港澳地區和本市上汽、明華等市區企業的合作,加強項目和募集的融合。通過與市慈善基金會、市老年基金會、市兒童基金會等合作,設立科普專項基金。

  募集的資金如何保值增值,關係到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基金會每年利用存量資金進行保值增值,爭取滬上知名金融機構支持,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將理財收益補充公益資金開展科普公益活動。

  正是有了基金會堅實的募集工作,遵循公益市場的基本規律,在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規範運作模式的基礎上,上海科普發展基金會的發展將進入又一個新階段。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昆蟲博物館受贈珍稀蝴蝶標本
    本報訊 日前,蝴蝶專家壽建新將其歷年來發現、收藏的包括周氏虎鳳蝶、中華虎鳳蝶、擬矍眼蝶在內的6個新種、新亞種、新記錄種共8隻珍稀蝴蝶標本,正式捐贈給目前全球最大的昆蟲博物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博物館。
  • 他是海洋世界「魔法師」 為青島水族館「復活」千件珍稀標本
    他是海洋世界「魔法師」 為青島水族館「復活」千件珍稀標本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8.21 星期五     ◆蘇新剛的徒弟正在修復鯊魚標本的牙齒。青島水族館目前有兩萬    餘件海洋生物標本,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館中長年展示著2000餘件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其中超過半數的標本皆出自標本製作部主任蘇新剛之手。    一雙滿是傷口的斑駁巧手,堅持近40年。他把每一次修復都當作是和生命在對話。重塑動物最美的瞬間,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也是他畢生追求。
  • 為青島水族館「復活」千件珍稀標本,揭開海洋世界「魔法師」的神秘...
    青島水族館目前有兩萬餘件海洋生物標本,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館中長年展示著2000餘件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其中超過半數的標本皆出自標本製作部主任蘇新剛之手。一雙滿是傷口的斑駁巧手,堅持近40年。他把每一次修復都當作是和生命在對話。重塑動物最美的瞬間,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也是他畢生追求。
  • 上海昆蟲博物館,曾有亞洲大英博物館之稱,收藏百萬珍稀昆蟲標本
    上海昆蟲博物館,現收藏全國各地昆蟲標本100多萬號,保藏著一大批瀕危珍稀昆蟲標本及國際和國內的危險性檢疫害蟲標本,是我國大型的專業昆蟲館。收費為7元/小時體驗遊記上海昆蟲博物館,其前身是法國神父韓伯祿(P.Heude)1868年籌建的上海震旦博物館(MuseeHeude)昆虫部,1883年在徐家匯建成,後因標本眾多,無法儲藏,於1930年在呂班路(今重慶南路)興建新的震旦博物院。當時儲藏中國所產的動植物標本為遠東第一,有「亞洲的大英博物館」之美稱。1953年歸屬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 上海自然博物館:馬門溪龍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標本(圖)
    新館展示的標本數量也大幅增加,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其中珍稀物種標本近千件。  在「展覽語言」上,新館追求經典與時尚融合。梁兆正告訴記者,在標本的製作、陳列、圖文設計上,都傳承經典自然博物館的固有屬性。「我們邀請了許多藝術家,共繪製1600餘幅科學繪畫,作為展品配圖,這是西方在15世紀就運用的『展覽語言』。」而在展示技術上,則運用時尚的數位化技術。
  • 件件珍貴!南通博物苑,館藏的鯨魚、鯊魚、江豚等珍稀物種的標本
    擬大鬚鯨骨骼標本。南通博物苑藏。又名布氏鯨,因喜食鯷魚又名鯷鯨。中型鬚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這件擬大鬚鯨骨骼標本,為2001年6月在啟東市呂四鎮海豐村海邊擱淺死亡,當時測量此鯨體長12餘米,重約15噸。為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小鬚鯨骨骼標本。
  • 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館藏12萬多件動物標本-廣西新聞網
    12萬多件(號)館藏標本,每種動物都以它最好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讓它們回到它生前最美的樣子,這是我們製作標本的基本法則。」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黃成亮如是說。長期野外採集所得 每件標本背後都有故事脊椎動物標本展廳裡,孔雀拖著長長的尾裙「顧盼生輝」。鳥兒顏色依舊豔麗,這是畫筆難以復原的。
  • 從飛禽走獸到昆蟲植物,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
  • 一城一研|臺灣:昆蟲科學博物館 寶島竟是曾經的「蝴蝶王國」
    寶島臺灣我們聽得多,但是「蝴蝶王國」應該也是第一次聽吧?臺灣曾有過「蝴蝶王國」的美名,有超過400種蝴蝶的歷史記錄,包括許多珍稀品種。如今重慶已成為「新蝴蝶王國」。如今臺灣也在奮力「搶救」珍稀的蝴蝶及昆蟲,為了收藏更多珍貴的昆蟲資料、繼續珍稀昆蟲的研究,昆蟲科學博物館自1971年建館以來一直在堅持對昆蟲學的推進。
  • 從渡渡鳥到達爾文的螃蟹標本,歡迎來到「紙上博物館」
    編者按: 創辦於1860年的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的積澱,收藏了超過700萬件科學樣品,包括500萬個昆蟲標本、50萬個化石以及50萬個動物標本。那裡還有大量珍貴的科學研究檔案,是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科學研究中心之一。
  • 5大洲30多個國家的1000餘件珍稀昆蟲「漂洋過海」來濟南啦!
    5大洲30多個國家的1000餘件珍稀昆蟲「漂洋過海」來濟南啦!山東最大規模昆蟲標本展今日開展。  現存最大的昆蟲有多大?
  • ...昆蟲標本 巴黎翠鳳蝶 金龜子 博物館館長 蝴蝶標本 蝴蝶樹 DNA...
    蝴蝶標本種類  超過歐洲大陸總和  我省被國際專家視為世界研究昆蟲最有價值的地區之一,僅蝴蝶種類就達700餘種,超過了整個歐洲大陸的種類總和,是日本全國蝴蝶種類  的3倍,比號稱「蝴蝶王國」的中國臺灣地區還多出近300種。
  • 西農大昆蟲博物館屋頂漏雨威脅珍稀標本(附圖)
    屋頂漏雨的痕跡 本報記者 劍波 攝  本報鹹陽訊(記者 劍波)近日,許多昆蟲愛好者和學者打電話或致信本報,反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博物館屋頂出現漏雨現象,許多國家乃至世界都稀有的珍貴昆蟲標本,隨時面臨被損壞的可能。
  • 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
    原標題: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央視網消息: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 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 姿態萬千的飛鳥展現色彩之美。
  • 非洲大草原紫羚羊標本將現上海 全球僅20多件(圖)
    非洲大草原紫羚羊標本將現上海 全球僅20多件(圖) (資料照片)  老上海自然博物館「謝幕」後,新自博館的建設和布展進入了「衝刺」階段。在新館的「生態萬象」展區,有一片「非洲大草原」,那裡共有200多件來自非洲的標本。這些遠道而來的「稀客」,改變了老自然博物館標本絕大多數出自國內的格局。  記者 俞陶然 實習生 李可愚  這些非洲標本來自一個美國人的捐贈。
  • 超300斤重中華鱘標本亮相 系漁民非法捕殺(圖)
    這所開館不到5年的高校博物館,因館藏的30萬件標本及展出的一大批珍稀物種標本,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標本館。  幹馬標本在內蒙古製作了8個月  王長清說,在博物館展出的每一個展品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  在家禽家畜展廳,有一匹高大的馬全身幹制標本。
  •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總面積960平方公裡,全縣迄今已經發現化石出露點50多處,分布面積達700多平方公裡。  「17國21個海外華媒高層幾乎大多數沒有來過甘肅,這一路大家覺得很震撼,完全不可想像」,美國《中美郵報》總編輯屠新時說,在美國還沒看過這麼完整的化石,「我們都是從中國走出去的,永遠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感情,有責任多做海外傳播」。
  • 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標本亮相展廳
    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了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生物化石形態之美」展區的展櫃裡並排放置著四件大小、形態各異的三葉蟲化石標本,向觀眾追述「億年往事」。三葉蟲曾是地球歷史上最閃耀的生物類群之一。如果說恐龍是古生物中脊椎動物的「代表」,那麼無脊椎動物的「代表」毫無疑問當屬三葉蟲。
  • 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開啟標本世界的奇妙之旅
    原標題: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開啟標本世界的奇妙之旅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動物,近距離地接觸這些標本我感到特別震撼,內心好激動,我下次還要和爸爸媽媽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