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林捐贈的蒼羚標本。(資料照片)
老上海自然博物館「謝幕」後,新自博館的建設和布展進入了「衝刺」階段。在新館的「生態萬象」展區,有一片「非洲大草原」,那裡共有200多件來自非洲的標本。這些遠道而來的「稀客」,改變了老自然博物館標本絕大多數出自國內的格局。
記者 俞陶然 實習生 李可愚
這些非洲標本來自一個美國人的捐贈。他叫肯尼斯·貝林,是一位美國企業家、慈善家,也是上海市榮譽市民。目前,他捐贈的標本正在陸續抵滬,將在新館開館時為市民呈現原汁原味的非洲動物世界。
因蜘蛛展結緣上海自然博物館
貝林今年86歲高齡,他白手起家,從泥瓦匠和汽修工做起,逐步成為一名億萬富翁。擁有財富後,這個愛冒險的美國人迷上了狩獵,並在南非建立標本製作工廠。
一次狩獵中,貝林遭遇車禍,一度只能坐輪椅出行。從那以後,貝林便開始了他的慈善事業。他成立了世界輪椅基金會,還建立博物館,向公眾普及動物科學和生態保護知識。
2002年,貝林第一次來到上海科技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後,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左煥琛赴美參觀貝林建立的黑鷹博物館,發現一個名為「蜘蛛館」的臨展即將撤展,便建議讓這批標本在上海科技館展出,貝林欣然答應。
此後,貝林與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科技館的合作走向深入。那時,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正在籌備階段,亟需向海外徵集一批動物標本。經過雙方探討,貝林願意將自己的部分珍藏捐贈給自然博物館新館。
307件標本填補展示空白
據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介紹,貝林捐贈的標本展品目前共有307件。其中,出現在「國際瀕危動物名錄」中的物種標本就有30多件。如來自非洲大草原的紫羚羊標本,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該物種標本只有20多件,貝林一次就捐贈了2件;來自北非沙漠的動物系列標本,其中的許多物種在當地已經滅絕。
非洲標本將以何種形式出現在上海市民的眼前?據自然博物館展示設計部人員透露,它們將集體亮相「生態萬象」展區的「非洲大草原」版塊。來自非洲草原的不同物種將陳列在同一環境中,並為它們「拗造型」,如展示非洲獅撲向羚羊的場景。
除了實物展示,影像也是「非洲大草原」版塊的一大看點。那裡有一塊長31.2米、高7米的投影牆面,為觀眾播放「多媒體動物秀」。設計人員告訴記者,投影視頻表現的是草原從旱季變為雨季的過程,讓公眾對草原有更全面的了解。「這部片子將把觀眾引向一個變幻、遼闊的畫面,感受『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