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諷刺的7個動物滅絕故事,圖6最後2隻被製成標本,蛋被踩碎

2021-01-15 動物與環境

圖1、科爾多瓦戰鬥犬,出生地阿根廷,並以當地地名命名為科爾多瓦,被稱為「兇猛的獵手」,20世紀中期消失在戰鬥中,如今阿根廷杜高體內還殘存著它稀薄的血脈。

圖2、隆鳥,又名象鳥,其實跟鴕鳥還有點像,但是要比鴕鳥大上很多,都是腦袋小脖子長,擁有強壯的下肢善於奔跑。它的蛋很大,而且一窩只產一枚,被當地人當成食物以後隆鳥逐漸消失,1649年最後一隻死於當地獵人之手。

圖3、斯特拉海牛,海牛種群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所也被稱為大海牛,於 1741 年在白令海峽被發現,在 1768 年由於人類大量捕殺最終滅絕。原因無它,海牛一身是寶!這導致現存其他種類的海牛也面臨滅絕危機,大部分都別打上了瀕危標籤。

圖4、半身馬,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因為半身像驢半身像斑馬,又被稱為斑驢,因為它肉質鮮美,產肉量高,長年被當地人捕殺,直到19世紀,大量歐洲人攜帶武器來到非洲,1883年最後一隻雌性半身馬孤獨的死在動物園裡。

圖5、澳洲袋狼,頭和牙齒似狼,身上的條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同時又有如同袋鼠一樣的幼兒袋。提起澳洲都能想到,那裡野兔泛濫,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澳洲野狗就算是其中最大型的了,而袋狼比野狗要大,可是在19世紀初當地農夫以牧羊為名大肆捕殺,最諷刺的是1936年9月,最後一隻袋狼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動物園暴曬而死,原因是管理員疏忽大意。

圖6、大海雀 ,好多人有疑問,「南極有企鵝,北極為什麼沒有?」,其實,北極有大海雀,長相與企鵝極其相似,只是,被人類捕殺殆盡。1844年7月3日,最後一對兒大海雀在孵蛋期間被殺害,並把它們正在孵化的蛋踩碎。諷刺的是,這對大海雀被殺害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許多博物館出高價求購大海雀標本!

圖7、中國犀牛,曾經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由於其經濟價值與藥用價值被古人大量捕殺,1922年徹底消失。無比諷刺的7個動物滅絕故事,圖6最後2隻被製成標本,蛋被踩碎!

相關焦點

  • 當年,北極熊真的吃過企鵝.直到,他們踩碎了它最後一個蛋...
    1844年,一些博物館公開登出廣告,並開出大價錢,向民間求得Penguin的標本,宣稱:「獲得這份標本這是為了向公眾宣傳保護Penguin的意義….」1844年7月3日,是一個值得歷史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一組漁民找到了一對Penguin。
  • 「北極企鵝」悲慘命運,最後一隻被石頭砸死,最後一顆蛋被人踩碎
    於1844年初夏隨著「北極企鵝」最後一顆蛋被人類踩碎而宣告滅絕。不列顛群島上的最後一隻大海雀被石頭砸死,地球上最後一顆大海雀蛋被踩碎大海雀的滅絕,人類的捕殺肯定是佔了重要的因素,但也和它們的笨拙和莫名的勇敢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它們不怕人類,見了人不知道逃跑。關於它們的滅絕要從19世紀說起。
  • 全世界最諷刺的6個「動物滅絕」故事,圖1僅27年,就被全部滅絕!
    1、大海牛 大海牛並非我們現在所見的海牛,它是體型僅次於鯨魚的第二大海洋哺乳動物,已經滅絕200多年。這種動物被人類發現可能是一個很悲劇的故事,它們體型巨大,行動緩慢又不知道害怕人類,綜合以上原因當它被航海的人類發現時,人很快就知道這種巨型動物容易獵殺。僅27年,人類就將它們完全滅絕。
  • 第一個蛋是如何出現的 - 蛋的進化故事
    隨著更多標本的到來,證明這種長著鴨嘴、海狸尾巴、水獺腳以及毒刺的東西是100%真正的生物。這隻奇怪的動物是鴨嘴獸。但是,更奇怪的是,它是一個下蛋的哺乳動物。鴨嘴獸屬於一個不尋常的類群,稱為單孔目,約1.86億年前從哺乳動物家譜的分支出來,其它哺乳動物發展成了今天的有袋類和有胎盤類。
  • 真正的企鵝早已滅絕,如今的企鵝,掩蓋了人類一百年多前的罪行
    很多人都十分喜歡企鵝這一動物,它們看起來呆頭呆腦,可愛蠢萌。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今天的企鵝其實都是「贗品」。 大海雀終生一夫一妻,每年只產一個卵,每個卵需要夫妻共同孵化一個半月,繁殖能力很低。但好在它們的天敵極少,才能在北極生生不息的繁衍。
  • 動物滅絕前留下的照片:圖2是新疆虎,圖7皮質堅硬被製成戰甲
    圖上這個從體型上看有點近似狼族,但是身上的花紋又很像虎紋的動物是袋狼。它們是近代食肉有袋動物中體型最大的。類似於袋鼠,他們也在袋中放上幼崽,使其發育成長。早期,袋狼廣布於澳大利亞草原和紐幾內亞熱帶雨林。
  • 人類在現代物種滅絕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據估計,在過去35億年裡,地球上演化出了大約40億個物種,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約99%的物種都已不復存在。在過去的5.4億年間,地球經歷了5次大規模生物集群滅絕事件,被稱為「五次大滅絕」(Big Five)。在每次大滅絕中,都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動物滅絕。
  • 【環保】孤單喬治----最後一隻亞種象龜的滅絕
    在壽終正寢之前,這隻加拉帕戈斯雄性象龜是其所屬平塔島亞種的最後一個倖存者。它棲息在厄瓜多國家公園裡,享受飼養員的哺育和遊客們的驚嘆。 然而,當地時間6月24日,永遠告別這片熱帶樂土之時,它躺在一輛手推車上,像往常一樣安靜。不同的是它修長的脖頸和嬌小的頭顱無力垂落,顯得有些頹喪。人們推測,他活了足有100歲。
  • 被歐洲殖民者滅絕的世界十大珍奇異獸,敘利亞野驢被炮火轟擊滅絕
    這幾種動物裡,大海牛、渡渡鳥、模里西斯藍鴿只留下油彩畫記錄。其餘的尚有標本存世。大海牛1741年第一次被丹麥船隊發現,1768年滅絕。從發現到滅絕僅僅27年時間。三個漁夫發現了一對不會飛的大鳥,看著好像是兩隻大企鵝,他們追了過去,抓住並掐死了兩隻大鳥,在追逐過程中踩碎了它們正在孵化的蛋,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就地球上最後的大海雀。曾經數百萬隻的大海雀就此滅絕了。
  • 【第二屆分省院科普徵文大賽作品展示】大海雀,滅絕在歐洲人屠刀下...
    動物貿易的出現,使人類對動物的屠殺成為規模化。至此,在北大西洋生活了幾百萬年的大海雀,拉開了滅絕的序章。你只需隨身帶個煮鍋,順手從附近抓來一、兩隻企鵝,塞在鍋底下點火,它們身體的油脂很快便產生火焰。......    大屠殺開始僅僅幾十年後,這種曾遍布北大西洋各處的「北極企鵝」數量急劇下降,轉眼就到了滅絕的邊緣。
  • 大海牛以他命名,最後也因他導致整個種族滅絕,多麼的諷刺
    地球是一顆生物系統非常豐富的星球,有著上百萬個動物的種類,但隨著人類對動物的過渡捕殺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動物的棲息地也在減少,因此不少動物瀕臨死絕或已經死絕,其實現在每天都會有至少一個物種在死絕,這都和人類的活動有關。
  • 人類在現代物種滅絕中扮演什麼角色?
    據國外媒體報導,據估計,在過去35億年裡,地球上演化出了大約40億個物種,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約99%的物種都已不復存在。在過去的5.4億年間,地球經歷了5次大規模生物集群滅絕事件,被稱為「五次大滅絕」(Big Five)。在每次大滅絕中,都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動物滅絕。
  • 竊蛋龍
    因此,科學家基本認為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它還有孵蛋的功能,所以許多科學復原圖把竊蛋龍身上畫了許多羽毛,強烈表示竊蛋龍孵蛋的觀點。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然而,對於數個偷蛋龍科標本的重新檢驗,顯示這些著名、有高冠飾的標本可能屬於葬火龍屬。偷蛋龍可能也有冠飾,但因為頭顱骨標本被壓碎過,所以無法得知冠飾的正確大小與形狀。竊蛋龍體形較小,很像火雞,具有長長的尾巴,在外形上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個高聳的骨質頭冠,非常顯眼。
  • 科學家稱50年後一半物種將滅絕,回顧10種已滅絕動物的最後影像
    ,只在一個島上剩餘100來只;在保護組織的努力下,1926年,石南雞的數量增長到了2000隻;不幸的是,大量石南雞在一場火災中被燒死,倖存下來的多是雄雞,繁殖能力有限;1932年,最後一隻雄性石南雞曾經被人看到過,此後
  • 全球「最稀少」的動物:圖2被稱為活化石,最後一個僅存2隻
    【全球「最稀少」的動物:圖2被稱為活化石,最後一個僅存2隻】華南虎: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人們一般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 竊蛋龍不是「賊」,「偷蛋罪」不成立
    論文描述了一組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約7000萬年前、晚白堊世地層中的竊蛋龍化石。罕見的是,這組化石保存有孵卵姿勢!  這隻成年竊蛋龍身長2米,身體位於蛋巢中心,完全覆蓋在巢上方。它的前肢呈現一種向後、向下張開狀,後肢摺疊在身體下,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
  •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開爾文格羅夫美術館和博物館裡的大海雀標本和複製的蛋 | Wikimedia Commons從數以百萬到滅絕  大海雀有著黑色的背部和白色的腹部,眼睛上方有一塊白斑,在外形上與企鵝確有幾分相似。科學家對大海雀做了種群生存力分析,也就是通過數學模型,計算某種環境下的種群在一定時間內滅絕的概率。假設大海雀的種群數量有 200 萬隻,且擁有極高的繁殖成功率和極低的自然死亡率,在這種非常保守的前提下,只要每年捕獵 21 萬隻成鳥和 2.6 萬顆蛋,就足以使整個種群在 350 年內滅絕。21 萬隻,看起來好多哦?
  • 滅絕動物的最後影像;消失的動物
    白鰭豚 在中國歷史上,白鰭豚時常出現在詩歌、故事、傳說和學術文稿中。但直到1918年,它才被西方科學界正式命名。 圖為1914年2月,17歲的查爾斯·霍伊和他殺死的白鰭豚,正是這隻白鰭豚的殘骸讓西方科學界第一次了解到這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