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現代物種滅絕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2021-01-13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據估計,在過去35億年裡,地球上演化出了大約40億個物種,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約99%的物種都已不復存在。在過去的5.4億年間,地球經歷了5次大規模生物集群滅絕事件,被稱為「五次大滅絕」(Big Five)。在每次大滅絕中,都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動物滅絕。現在,隨著地球物種滅絕速率的上升,科學家擔心,我們正走向第6次大規模物種滅絕,而引發這場災難的,正是人類自己。

地球歷史上的5次重大滅絕事件

人類:自誕生後就開始造成滅絕

人類導致的物種滅絕並不是近現代才有的現象。古生物學家朱利安·休謨認為,這一問題始於12.5萬年前,那時人類剛剛開始走出非洲,遷移到歐亞大陸、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化石記錄顯示,在人類到來後的幾百到一千年間,這些地區滅絕的大型動物數量顯著增加。如此驚人的滅絕速率堪比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造成的非鳥類恐龍滅絕。

那麼,是什麼讓這些動物如此容易受到人類侵入的影響呢?

人類遷移路線示意圖

遷移而來的人類很可能將當地動物視為食物或威脅。然而,這些動物之前從未遇到過人類,因此沒有意識到人類也是潛在的捕食者。這使得它們特別容易受到攻擊,而人類殖民者很快就利用了這一點。

此外,人為造成的火災還摧毀了面積廣大的棲息地,加劇了某些地區的大型動物對食物的競爭。很快,這些毫無防備的動物數量銳減。大型食草動物,如披毛犀和猛獁象,由於它們的繁殖速度比小型動物慢得多,無法從數量銳減中恢復過來。它們別無選擇,只能遷出自己的棲息地,但那時的地球上,已經幾乎沒有什麼地方是人類未曾涉足的。

一個尼安德特人家庭穿著動物的皮毛並烹飪肉類

人類在現代物種滅絕中的作用

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人類能夠不斷地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深刻地反思並評價自己的工作;這些只是定義人類智力的幾個方面。既然擁有這樣的智力,人類難道不應該更關心自身行為將帶來的後果嗎?不幸的是,現實是殘酷的。

人類一直重複著過去的錯誤。在已滅絕的諸多物種中,馬達加斯加河馬在1000年前就滅絕了,紐西蘭的恐鳥滅絕於600年前,而曾經數量驚人的旅鴿,直到106年前才完全消失。

人類導致的物種滅絕簡史

人類需要為自己在這些物種滅絕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承擔責任。徹底了解人類活動究竟如何影響生態系統,將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為此,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一些滅絕事件。

大海牛(滅絕於1768)

大海牛又稱巨儒艮、斯特拉海牛,屬於海牛目儒艮科。它們的體長可達10米,重達5至10噸,使許多現代鯨類都相形見絀。

大海牛又稱巨儒艮,體長可達10米,重達5至10噸,使許多現代鯨類都相形見絀。

海牛目現生只有4個成員,包括儒艮(屬於儒艮科)和3種生存在大西洋海域的海牛(屬於海牛科)。這些倖存的物種生活在溫暖的熱帶水域,大海牛則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亞北極水域。為了在寒冷的環境中生存,大海牛演化出了一些適應性的特徵,比如厚厚的脂肪和皮毛。

直到1741年,一支俄羅斯海軍探險隊被困在白令海峽,隨隊的博物學家喬治·斯特拉首次發現了這種雄偉的動物。事實上,這支探險隊是靠吃這些無辜動物的肉才活了下來。

和陸地上的牛一樣,大海牛也經常聚集成群,它們是行動緩慢、脾氣溫順的食草動物,這些特點使它們很容易被捕食。從海島上逃出來的水手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一頭大海牛可以供33個人食用一個月,其脂肪嘗起來甚至有點像杏仁油。此後的每一年,都有新的探險隊和獵人湧入白令海地區,大量捕獵這些動物。

有研究者認為,歐洲人對海獺皮毛的需求也影響了大海牛的生存,因為海獺會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膽,它們的減少可能導致了大海牛面臨食物短缺的壓力。1768年,也就是大海牛被發現僅僅27年後,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大海牛終於滅絕。

大海雀(滅絕於1850年)

大海雀的標本。它們的皮毛、蛋和整個標本曾是十分珍貴的收藏品

大海雀是一種不會飛的近海鳥類,外表和企鵝很像。它們曾經分布在北大西洋的許多島嶼上,繁殖時種群數量可達百萬隻。這些鳥類行走緩慢,不怕人類,因此很容易被路過的水手捕捉,以獲取肉和蛋作為食物。

1500年左右,歐洲水手發現了利潤豐厚的紐芬蘭漁場,對大海雀的捕獵也開始加劇。在18世紀,歐洲人開始追捧大海雀的羽絨,據說可以做成很好的枕頭。由於人類的任意捕殺及棲息地大面積開發造成的破壞,大海雀的數量逐漸減少。

更不幸的是,大海雀後來因其稀缺性而出名。它們的皮毛、蛋和整個標本都成為了十分珍貴的收藏品。1850年,人們在冰島附近的一座巖石島上發現了最後一對大海雀,當時它們還在孵蛋。為了滿足一個商人求購大海雀標本的要求,這兩隻美麗的鳥兒輕易地被人殺死了,它們的蛋也被踩碎。就這樣,又一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最後一隻平塔島象龜「孤獨喬治」

同樣的悲劇在2012年重演。最後一隻平塔島象龜「孤獨喬治」在度過近百年的生命之後,在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去世,又一種動物從地球永遠消失。這一物種第一次被博物學家描述還是在1877年,而就在19世紀晚期,人為捕獵已經殺死了大部分平塔島象龜,山羊等外來物種的引進也對僅存的象龜造成威脅。到20世紀中葉,科學家懷疑該物種已經滅絕,直到1971年發現了最後一隻雄性個體,也就是「孤獨喬治」。

秀麗鱂(滅絕於1970年)

秀麗鱂(Cyprinodon nevadensis calidae)原產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的死亡谷,可以在攝氏42度的溫水中生存。人們直到19世紀才被發現了這種小型魚類,它們僅存於從阿馬拉戈薩河系統流出的兩個熱泉中。大約在20世紀中期,人類在Tecopa熱泉附近的開發活動將兩條溫泉水道融合,以為公共浴室提供服務。由此形成的河道水流湍急,不再適合秀麗鱂棲息。

秀麗鱂曾經生活在美國加州的Tecopa熱泉區

這種棲息環境的改變,以及河流系統中非本地魚類的引入,導致秀麗鱂的數量驟減,並在1970年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到了1981年,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宣布這一物種滅絕。

人類的貪婪以及對環境明目張胆的漠視,導致許多物種已經滅亡,以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現在,如果我們將氣候變化也考慮進去,許多現存物種的存續機會就變得愈加渺茫。人類可以將過去的錯誤歸咎於對生態系統微妙平衡缺乏認識和理解,但現在,證據已經堆積如山,不容忽視。超過35500個物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儘管制定這份名錄的目的是防止物種滅絕,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成為國際上標準的滅絕物種名單。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人類是時候站出來了,保護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是所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任天)

相關焦點

  • 人類在現代物種滅絕中扮演什麼角色?
    人類:自誕生後就開始造成滅絕 人類導致的物種滅絕並不是近現代才有的現象。古生物學家朱利安·休謨認為,這一問題始於12.5萬年前,那時人類剛剛開始走出非洲,遷移到歐亞大陸、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化石記錄顯示,在人類到來後的幾百到一千年間,這些地區滅絕的大型動物數量顯著增加。如此驚人的滅絕速率堪比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造成的非鳥類恐龍滅絕。 那麼,是什麼讓這些動物如此容易受到人類侵入的影響呢?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什麼是「滅絕物種復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滅絕物種復活」定義為培育在功能上與原始滅絕物種等同的替代生物,但不是「完全相同的複製品」,簡單地講,滅絕物種復活就像一個撤銷鍵(ctrl-Z),對於滅絕的遠古生物,復活的物種並不是完全相同的複製品。
  • 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所有這一切都在說,人類幾乎從人類歷史的一開始就系統地消滅了我們周圍的物種。我們的遷徙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災難」。不幸的是,我們延續了祖先留下的遺產,在數千種其他物種中,馬達加斯加河馬在1000年前滅絕,紐西蘭恐鳥在600年前消失,旅鴿在106年前慘遭屠殺。
  • 大多數物種在滅絕前會持續多久,人類第一個滅絕的物種是什麼?
    但是這些生物是整體物種的代表嗎?物種通常要持續多久才能滅絕?一些專家說,我們在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但是,即使在地球歷史的瓶靜時期,答案也因你所尋找的物種類型而異。根據《人類與地球》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哺乳動物的平均物種存在100萬到200萬年。 然而,這一平均值並不是所有的地質時期和所有哺乳動物都保持。
  • 物種滅絕速度越來越快嗎,物種的滅絕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
    物種滅絕是21世紀地球面臨的重大災難。科學研究證實,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目前,平均每小時有一個物種滅絕。按照這個速度,現有的物種中有一半將在本世紀滅絕。現在我們的物種比任何時候都多。例如,6500萬年前,有超過10萬種植物,現在有20萬種。也就是說,如果一半的物種滅絕了,那就意味著滅絕的物種比任何時候都多,因為我們的地球從未見過如此多樣的植物。由於人類活動的強烈幹擾,現代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物種滅絕率從每天約一種增加到每小時一種。
  • 人類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一種無形力量在背後,操控一切!
    可是一切似乎和人類想像的大不相同,宇宙中過於安靜,根本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地外文明存在,對比其他星球的環境來看,其他星球能夠出現的生命可能性非常小,幾乎為0,從外表上來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星球環境,地球更像是被人設定好了一樣光彩奪目,其他星球和地球相比則顯得黯然無光,難道這是生命聚集的地方嗎?人類是唯一文明?
  • 現代物種滅絕率極高,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或將來臨,人類該怎麼辦?
    雄偉的藍鯨在海洋中生存了大約450萬年,而尼安德特人卻在幾十萬年的時間裡就消失了。這兩個例子並不能代表所有物種,那麼物種的生存年限通常是多久呢?,刨除大規模滅絕事件,大約是每年每100萬個物種中,就有一個物種滅絕,這意味著,如果地球上有100萬種物種,每年就會有一種滅絕。
  • 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扮演「踏腳石」角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新近重建了蛙超科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並發現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充當了「踏腳石」。 傳統觀點認為,分離後的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中充當了完全隔離的「方舟」角色,它攜帶著岡瓦納古陸的生物類群在第三紀早期到達亞洲。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基於這個假說。
  • 人類在宇宙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經過5000年的文明發展,人類終於走上了科技發展的道路,有了科學的幫助,我們終於明白了,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一個小小的行星。在人類沒有走出宇宙之前,很多人對於地外生命都充滿著好奇,猜想既然地球能夠誕生生命,誕生人類,那麼在其它的星球上應該也存在生命,甚至是智慧文明。 可是當我們站在太空中,觀測太陽系其它行星之後卻發現,整個太陽系只有人類這一個智慧文明,雖然現在還無法完全排除其它星球上有簡單生命的存在,但是通過最簡單的行星環境對比,其它行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 新知| 來自史上生物大滅絕的啟示——人類:年輕物種保護好地球
    能為人類帶來哪些啟示?帶著這些疑問,科技周刊記者專訪論文作者及專家,揭開生物大滅絕背後的秘密。  人類還是年輕物種,無需擔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當今地球鳥語花香、萬紫千紅,人類社會邁入了信息化的現代社會生活,很難想像過去漫長的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生物大滅絕。
  • 第一個因人類而滅絕的物種
    他專門研究已滅絕動物的化石,還會用工作上的一部分時間來為渡渡鳥正名。他對一隻渡渡鳥骨骼標本進行3D數字重建,得出了完全不同的一種結論——更快、更矯健而且比流行文化中的形象要更加聰明。Hume說:「它根本就不是什麼又大又肥又臃腫,只會在地上跑的傻鳥。渡渡鳥非常適應模里西斯的環境。」而人類無止境的開發才是渡渡鳥滅絕的真兇。
  • 人類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每年50種動物瀕臨滅絕
    《侏羅紀公園》正在熱映,電影中那些橫衝直撞的恐龍,在第五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就消失了。如今,在人類佔主導的這個世界上,雖然沒有行星撞地球這樣的突發自然災難,但科學家們已經提出警告。近日,《科學進展》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地球正在迎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冰河時代物種大滅絕之謎與原始人類有關
    在過去的50年間,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什麼導致大型動物(也被稱為巨型動物megafauna)的大量滅亡。兩個主要理論之一認為大型動物的滅絕歸結於氣候的變化。在上一個冰河世紀末期發生了嚴重的氣候變化,這意味著很多物種無法再找到合適的棲息地,因此它們最終死亡。
  • 今天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是第六次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徵兆嗎?
    研究表明,由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地球目前正面臨「第六次大滅絕」。第六次大滅絕又稱全新世大滅絕,是當前時期發生的物種滅絕事件。這是對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威脅。到目前為止,大量瀕危動物已經消失,導致物種滅絕。由於人口數量和消費仍在快速增長,滅絕危機的加速是肯定的。
  • 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誰將接管地球?
    作為靈長類動物的一員,人類在猜想下一個統治地球的物種時,總是傾向於與自己關係較近的猿類。在系列電影《猩球崛起》中,我們的近親在獲得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之後,發展出了語言能力,並適應了我們的技術。不過,類人猿社會很難繼承人類對地球的統治,因為它們很可能在人類之前就滅絕了。
  • 2.52億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讓96%海洋物種滅絕了
    比如西伯利亞一帶的巨大火山集體的噴發,都會導致氣候突變,全球溫度急劇飆升、海洋海水嚴重酸化,大量礦物質溶解入海水裡,或許會導致某個物種的突然爆發,海洋裡的氧氣被消耗殆盡,而大部分的物種滅絕成為了無可避免的結局。
  • 2.52億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讓96%海洋物種滅絕了
    它們完整地記錄了,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影響的海水PH值,而最異常的一個變化是在約2.52億年,二氧化碳卻發生了短暫性飆升,突如其來的注入大氣中去!比如西伯利亞一帶的巨大火山集體的噴發,都會導致氣候突變,全球溫度急劇飆升、海洋海水嚴重酸化,大量礦物質溶解入海水裡,或許會導致某個物種的突然爆發,海洋裡的氧氣被消耗殆盡,而大部分的物種滅絕成為了無可避免的結局。 而留給我們如今人類,只留下了一個令人震撼不已的結果:大約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被永久滅絕。
  • 物種滅絕趨勢仍繼續 生物多樣性莫到失去方恨晚
    動植物相繼滅絕,農作物中只剩下玉米可以存活,整個地球被風沙席捲,人類迎來末日……這是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描述的場景,這一天真的會到來嗎?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情況不容樂觀。物種滅絕趨勢仍在繼續曾經,乳齒象、猛獁象、麋鹿、劍齒虎、美洲豹等各種各樣的大型哺乳動物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之後,現代人類遍布全球,這些動物大部分永久地消失了。可悲的是,最新研究發現,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趨勢仍在繼續,而小型物種的生存也受到威脅。
  • 人類要滅絕?研究稱地球正進入第六輪物種大滅絕
    第5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的恐龍。(圖片來源:網際網路)滅絕速度快過去5.4億年間,由於地質或天文事件,地球發生過5次大規模物種滅絕,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動物。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最近的一次據信是大約6500萬年前,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進展》雜誌發表報告稱,地球可能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與前5次不同,這次物種大滅絕與人為活動的影響息息相關,可能是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會不會出現,影響人類嗎?
    自從人類工業化以來,生物大滅絕的問題可以說在不少的研究之中都出現了,而對於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可能就是我們說的「地球第六次大滅絕」,它發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初步預估地球表面75%的生命都將被摧毀,植物,動物都是在波及範圍之內,所以說這必須得讓我們人類知道,如今的地球現狀是如何,因為前面我們也說了,人類活動可能是引起現代滅絕事件出現的主要原因。根據聯合國科學報告指出,自工業時代以來,地球上75%土地和66%海洋生態系統遭改變,而這部分與人類的影響是關係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