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2021-01-08 騰訊網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

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

姿態萬千的飛鳥展現色彩之美。

三葉蟲化石 再現「億年往事」

化石作為億萬年前的遠古生物遺留在地球上已石化的身體結構,或生活時留下的遺蹟印痕,能夠真實反映生物當時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生物化石形態之美」展區的展櫃裡並排放置著四件大小、形態各異的三葉蟲化石標本,向觀眾追述「億年往事」。

精細處理的三葉蟲化石,讓數億年前的生命重現生機。

三葉蟲曾是地球歷史上最閃耀的生物類群之一。如果說恐龍是古生物中脊椎動物的「代表」,那麼無脊椎動物的「代表」毫無疑問是三葉蟲。甚至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它們已經是古生物的代名詞了。作為最早出現的節肢動物類群,它們在早期地球的海洋裡遊弋了數億年。

這些三葉蟲化石標本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們的結構表現力。其實,即使保存相對完整的化石,也難逃時間的「摧殘」。讓它們恢復當年神採,展現古生物本原面貌的,是修復師技藝精湛的雙手。自然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在處理生物化石時,工作人員通常需要使用顯微鏡,一點一點將化石周圍的「圍巖」剝除,好讓它們真實的骨骼或結構暴露在觀眾面前。

例如,這四件來自摩洛哥的三葉蟲化石,有的頭頂威風凜凜的「三叉戟」,有的長著浮誇的棘刺和層層疊疊的胸節。讓它們分毫畢現地「復活」在觀眾眼前,修復師們花費了不少心思。

鸚鵡螺 無處不在的「黃金螺旋」

「媽媽,看這個海螺,好美呀!」觀展時,一個小男孩指著展櫃裡精美的海螺興奮地說。

「你真有眼光,這是鸚鵡螺,它非常符合我們的審美規律,而且它身上隱藏著非常神奇的奧秘呢!」趙妍告訴男孩,其實,當它的螺殼被縱切成兩半的時候,它內腔壁的形狀是最完美的「黃金螺旋」。

什麼是「黃金螺旋」?趙妍解釋,那就是根據大名鼎鼎的「斐波那契數列」畫出來的螺旋曲線。自然界中「黃金螺旋」無處不在,如向日葵、松果,甚至是銀河系,它們都是堪稱黃金比例的美妙構圖。

「趙老師,這塊化石怎麼跟剛剛那隻鸚鵡螺那麼像啊?」男孩指的是「化石生物結構之美」展區的菊石化石。「其實,菊石與鸚鵡螺是『近親』。」趙妍解釋。

不過,鸚鵡螺和白堊紀末期滅絕的菊石又有很大的不同。據介紹,鸚鵡螺外形具有捲曲的珍珠似外殼,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紅褐色,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典型菊石的殼比鸚鵡螺的殼要薄一些,因此相對脆弱。「你看,隔開菊石相鄰氣室的『隔板』在與外殼相連接的地方,比鸚鵡螺多了許多特殊的褶皺。」

作為一種滅絕生物的化石,菊石化石在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中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而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5億年,「在白堊紀晚期的那場浩劫中,菊石和恐龍都絕滅了,而鸚鵡螺活下來了,真是堪稱『海洋大熊貓』般的存在。」

為野生動物發出求助呼喊

在這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的自然之美的「盛會」上,趙妍最想講的,卻是一位不起眼的「嘉賓」的故事。

在展覽的「矛盾之美」展區,一團小小的穿山甲蜷縮著自己布滿鱗片的身體,仿佛在用一片片小小的盾牌保護著自己。穿山甲是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然而人們對它的獵殺卻屢禁不止,黑市上它的鱗片價格甚至高於黃金。是什麼讓穿山甲飽受摧殘?

趙妍介紹,《本草綱目》中記載,穿山甲「古方鮮用,近世風虐、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蓋此物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陰入陽,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故也」。可以說,古人對穿山甲鱗片能「通經下乳」的判斷,完全出於一種「象形思維」。正是因為「穴山而居,寓水而食」的習性,加上「穿山」為名,給這種無辜的小動物帶來了嚴峻的生存困境。

趙妍介紹,事實上,穿山甲鱗片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其分子結構很難分解,作為藥材服用很難消化。同時,野生動物攜帶大量病毒,一旦被人類感染,時常會帶來難以預計的嚴重後果。

展窗裡,蜷縮成一團的小穿山甲似乎也在發出無聲的求助和呼喊。「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僅能在博物館的展覽中看到它們的標本,也能在鄉間的小路上,與這些可愛的小生命不期而遇。」趙妍說。

內容來自中國網

相關焦點

  • 從飛禽走獸到昆蟲植物,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
  • 驚嘆「生命之美」!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標本亮相展廳
    日前,「生命之美」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了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而當遊客來到上海自然博物館,也會產生類似的感受--雙腳踏入館內,便踏入了自然的海洋。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館長梁兆正說,新館通過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條主線,呈現大自然的演化歷程和多樣性。和世界老牌自博館多採用學科制的布展方式不同,上海自博館大膽地採用了主題制的布展方式,在這種新型布展理念下,老虎標本既能出現在體現生物多樣性的「生命長河」中,也展示在體現生態環境的「生態萬象」中,避免了以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展示弊端。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之二 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昆明魚」化石標本......這些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各個地質時期的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
  • 北京自然博物館實現立體化展陳 讓觀眾暢享大自然神奇之旅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挺拔俊俏的植物……眼下,一場展示自然界生命之美的展覽,正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看過展覽,驚嘆萬千世界博大物美,更希望人類與動植物和諧共生,共彰生命之美。」參觀完畢,黃先生將感慨寫在觀眾留言本上。 進入博物館,一座座巨型恐龍化石矗立,令人驚嘆,仿佛置身於侏羅紀時代。北京自然博物館現有建築面積2.1萬餘平方米,前身為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始建於1951年。
  • 上海自然博物館:馬門溪龍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標本(圖)
    自然博物館新館的「生命長河」展區。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梁兆正介紹,上海自然博物館既有傳統博物館的特質,又與眾不同。不同於老館按照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生物門類展示,新館構建了三大內容版塊——「自然·演化」、「生命·環境」、「人類·文明」,常設10個展區,按不同主題進行展示,更接近自然界的本真狀態。
  • 上海自然博物館動物標本製作師:續寫生命傳奇[圖]
    圖片說明:標本製作師單鵾正在修飾北極熊標本的鼻子。  東方網5月29日消息:老虎鉗、牙刷、鑷子、手術刀,走進龍吳路上海自然博物館標本製作工場之前,你很難把這些工具和「賦予動物第二次生命」這樣光榮偉大的工作聯繫起來。實際上,「標本製作是一項超冷門的職業,目前在中國不足百人,也沒有任何一所大學開設這個專業。」張湯銘告訴記者。
  • 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成生物多樣性科普基地
    2021年元旦期間,每天有數千名來自省內外的觀眾來到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人們在觀看之際,紛紛讚譽點評,該館已成為生物多樣性的科普基地,成為各年齡層次了解地球生物進化的學習大教室。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于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內,投資6.3億元,佔地面積近200畝,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該館以「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地球生命宏大的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重要的位置。遊客在博物館外合影留念  項目包含博物館主館、球幕影院和遊客接待中心、科研中心、研學中心、文化創意中心等。
  • 為博物館募集到400多件珍稀標本
    14年多來,左煥琛教授領銜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和實物價值2.5億元,特別是從國外募集了總數500多件世界珍稀野生標本展示在上海科技館和新自然博物館,填補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收藏空白,極大推動了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助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自然博物館觀「飛羽之美」,浙江自然博物館精美院藏北京展出
    今天,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共同製作的「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開展。此次展覽,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精美院藏鳥類標本配以鳥類主題的繪畫和攝影,共同解讀鳥類的自然生態,展示鳥類的藝術之美。其中,「鳥類標本」區通過形態各異的標本幫助觀眾認知鳴禽、涉禽、飛禽、猛禽等鳥類生態類群的分類依據;「鳥類標本製作」區介紹了鳥類標本分類和製作的相關知識。在「鳥類羽毛顏色的奧秘」部分,大量製作精美、形態逼真的鳥類標本,展示了不同生態環境下,鳥類羽毛色彩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繫。
  • 自然博物館搬進書店,小讀者近距離接觸遠古生物化石
    幾個好奇的小讀者正跟從資深的昆蟲學者王浩,通過一件件化石、琥珀、昆蟲標本細數著從寒武紀、奧陶紀到侏羅紀、白堊紀,跨越古生代、中生代直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新生代生物進化的歷程。如今,這些蘊藏著各時期生物的「生命密碼」長卷被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收藏進了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坐落於書店的自然博物館。
  • BBC 紀錄片原著,倫敦自然博物館是如何運行的?
    倫敦自然博物館海量的動植物收藏與記錄就能夠為之提供參照,據此,物種的各個因素都可以進行估量,從其身體特徵到分布範圍,再到各式各樣的品種,以及喜好的棲息地和食物等。對這項工作來說,至關重要的是模式標本或稱正型標本,即用來定義一個物種或者其他分類群的個體。
  • 校園裡的自然博物館:復旦大學標本館新館落成
    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綠蔭深處的立人生物樓裡,一座動植物標本館剛剛經歷了一次改造。在生命科學學院遷至江灣校區的日子裡,它和安放其中的十多萬件珍貴動植物標本一起,靜靜地守在原地。而和這個「寂靜的動植物世界」一起留守的,是陪伴了它們30多年的老朋友唐仕敏和陸帆,復旦大學標本館的創建者、守護者。
  •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探營:10大展區震撼亮相
    新自然博物館將分為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恐龍盛世、演化之道等10個展區,將展示來自七大洲 1 萬多件展品,其中既有首次在上海亮相的展品,也有精選的老館藏品,如老館中高大逼真的恐龍化石馬門溪龍等。自然博物館新館以「自然-人-和諧」為主題,構建了「自然-演化」、「生命-環境」、「人類-文明」三大內容版塊,策劃了「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大展示主線,呈現了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繽紛生命
  • 造物主的禁區——奇幻生物標本
    原來,這是19世紀80年代德國科學家的「傑作」,他們將這隻幼龍標本寄給了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目的是捉弄、羞辱他們的英國同行。然而,英國科學家一眼識破了德國人的詭計,並決定銷毀這件惡作劇道具。哈特的祖父當時是博物館的一名搬運工,他偷偷留下了標本並帶回家,直到哈特發現它。
  • 紐約旅遊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奇妙夜
    紐約旅遊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奇妙夜如果你曾經看過《博物館奇妙夜》,那麼一定會對其拍攝地十分嚮往,狂暴的史前生物,野蠻的古代戰士,被時間的流沙埋掉的原始部落,非洲的草原動物以及改變了歷史的傳奇英雄。
  • 展示生之快慰和死之平靜,老上海自然博物館小史
    希望讀者諸君能推時光之門而入,擷取其不滅之味、未失之光,勿忘他們的汗水和努力。原刊載於《城市中國》雜誌059期,授權澎湃新聞全文轉載。                  那是一些非常遙遠的生命,從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一路演化下來,你移動一小步,在他們那裡要走上幾百萬年、幾千萬年。
  • 新加坡自然歷史博物館獲得稀有新馬蝴蝶標本
    Southern Capital集團主席陳仲憲(右一)和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名譽研究員丘新坤(右二)欣賞剛運抵新加坡的弗萊明蝴蝶標本收藏。(曾道明攝)   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再次獲得「貴人」相助,收到一批稀有的蝴蝶標本珍藏。該博物館預計明年開幕,除了有美國出土的恐龍化石「鎮館」之外,這批稀有的西馬來西亞和本地蝴蝶標本,勢必進一步豐富博物館的收藏。  這批總計38箱8700多隻的蝴蝶標本於本月8日運抵新加坡,包含1000多個品種,是蘇格蘭人弗萊明(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