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禽走獸到昆蟲植物,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2021-01-08 京報網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

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


姿態萬千的飛鳥展現色彩之美。

觀展·亮點

繽紛色彩 講述大自然的美

「美」是很多觀眾參觀本次展覽時最強烈的感受。展覽對不同色彩的設計和歸納,展現著深刻的生命活力,帶給人們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

純淨的藍色能使人感受到安詳、廣闊與冷靜,而當它出現在那些靈動、優雅的動物身上時,則往往讓人感到驚奇。海豚的皮膚、金絲猴的眼圈、麝雉的臉部、禿鷲嘴基上的蠟膜……這些「藍精靈」為展廳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紅色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展覽中,紅色的動物「明星」讓觀眾們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美麗的紅䴉全身的羽毛基本上是鮮豔奪目的紅色。當它們成群飛翔時,顯得輕逸而瀟灑,仿佛仙女在空中列隊飄舞。大火烈鳥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

白色,象徵純潔。黑色,代表莊重。展櫃裡,「非洲美猴王」黑白疣猴輕盈地展示著鬥篷般飄逸的白色長毛。白頭葉猴的小黑臉兒上頂著一撮直立的白毛,看上去十分「時髦」。展板上的大熊貓無疑是最人見人愛的「黑白配」了,自然博物館科普部工作人員趙妍介紹,熊貓身上黑白相間的皮毛,是它們由於無法通過迅速換毛來適應不同季節的背景顏色,而進化出了一種折中的保護色。

 三葉蟲化石 再現「億年往事」

化石作為億萬年前的遠古生物遺留在地球上已石化的身體結構,或生活時留下的遺蹟印痕,能夠真實反映生物當時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生物化石形態之美」展區的展櫃裡並排放置著四件大小、形態各異的三葉蟲化石標本,向觀眾追述「億年往事」。


精細處理的三葉蟲化石,讓數億年前的生命重現生機。

三葉蟲曾是地球歷史上最閃耀的生物類群之一。如果說恐龍是古生物中脊椎動物的「代表」,那麼無脊椎動物的「代表」毫無疑問是三葉蟲。甚至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它們已經是古生物的代名詞了。作為最早出現的節肢動物類群,它們在早期地球的海洋裡遊弋了數億年。

這些三葉蟲化石標本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們的結構表現力。其實,即使保存相對完整的化石,也難逃時間的「摧殘」。讓它們恢復當年神採,展現古生物本原面貌的,是修復師技藝精湛的雙手。自然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在處理生物化石時,工作人員通常需要使用顯微鏡,一點一點將化石周圍的「圍巖」剝除,好讓它們真實的骨骼或結構暴露在觀眾面前。

例如,這四件來自摩洛哥的三葉蟲化石,有的頭頂威風凜凜的「三叉戟」,有的長著浮誇的棘刺和層層疊疊的胸節。讓它們分毫畢現地「復活」在觀眾眼前,修復師們花費了不少心思。

鸚鵡螺 無處不在的「黃金螺旋」

「媽媽,看這個海螺,好美呀!」觀展時,一個小男孩指著展櫃裡精美的海螺興奮地說。

「你真有眼光,這是鸚鵡螺,它非常符合我們的審美規律,而且它身上隱藏著非常神奇的奧秘呢!」趙妍告訴男孩,其實,當它的螺殼被縱切成兩半的時候,它內腔壁的形狀是最完美的「黃金螺旋」。

什麼是「黃金螺旋」?趙妍解釋,那就是根據大名鼎鼎的「斐波那契數列」畫出來的螺旋曲線。自然界中「黃金螺旋」無處不在,如向日葵、松果,甚至是銀河系,它們都是堪稱黃金比例的美妙構圖。

「趙老師,這塊化石怎麼跟剛剛那隻鸚鵡螺那麼像啊?」男孩指的是「化石生物結構之美」展區的菊石化石。「其實,菊石與鸚鵡螺是『近親』。」趙妍解釋。

不過,鸚鵡螺和白堊紀末期滅絕的菊石又有很大的不同。據介紹,鸚鵡螺外形具有捲曲的珍珠似外殼,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紅褐色,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典型菊石的殼比鸚鵡螺的殼要薄一些,因此相對脆弱。「你看,隔開菊石相鄰氣室的『隔板』在與外殼相連接的地方,比鸚鵡螺多了許多特殊的褶皺。」

作為一種滅絕生物的化石,菊石化石在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中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而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5億年,「在白堊紀晚期的那場浩劫中,菊石和恐龍都絕滅了,而鸚鵡螺活下來了,真是堪稱『海洋大熊貓』般的存在。」

 觀展·解碼 

「栩栩如生」離不開「回春妙手」

「來觀展的大小觀眾,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是真的嗎?』」趙妍說。

的確,在這個展覽上,跳躍的藏羚羊、嚎叫的野狼、攀爬的小熊貓、匍匐待發的美洲獅……每一件動物標本展品,用「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來形容都不為過,似乎它們身處的並不是博物館的展櫃,而是陡峭的絕壁、茂密的森林和廣袤的大草原。

這些動物標本之所以能「重生」一般陳列在觀眾眼前,離不開標本剝製師的一雙「回春妙手」。趙妍介紹,標本師在剝製標本時,一般會選擇造型可以掩蓋的部分開刀,避開難以處理的部分。皮毛剝下來之後,內側一定是沒有脂肪、肌肉和結締組織的,非常光滑。動物的趾尖都會被保留下來。剝下來的皮毛,身體和頭部是連在一起的,「就像電影《畫皮》裡的畫皮一樣。」剝下來的皮毛要經過鞣製,由生皮變成熟皮,進行防腐的步驟。之後,標本師將通過為皮毛填充假體,對動物標本進行造型,並最終刻畫標本的面部表情等細節。

更難操作的則是鳥類標本的製作。優雅的丹頂鶴、巨大的鵜鶘、神氣的大嘴鳥……「棲息」在展櫃裡的「精靈」們,色彩豔麗、翎羽一絲不亂,仿佛下一秒就要引吭高歌或飛上天空。事實上,它們的製作也同樣經歷過剝製、填充、造型等繁瑣步驟,特別是要將鳥兒們身上每一根凌亂或脫落的羽毛梳理、補齊,直到一絲不亂、一絲不差,功夫都在「臺下」。

為野生動物發出求助呼喊

在這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的自然之美的「盛會」上,趙妍最想講的,卻是一位不起眼的「嘉賓」的故事。

在展覽的「矛盾之美」展區,一團小小的穿山甲蜷縮著自己布滿鱗片的身體,仿佛在用一片片小小的盾牌保護著自己。穿山甲是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然而人們對它的獵殺卻屢禁不止,黑市上它的鱗片價格甚至高於黃金。是什麼讓穿山甲飽受摧殘?

趙妍介紹,《本草綱目》中記載,穿山甲「古方鮮用,近世風虐、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蓋此物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陰入陽,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故也」。可以說,古人對穿山甲鱗片能「通經下乳」的判斷,完全出於一種「象形思維」。正是因為「穴山而居,寓水而食」的習性,加上「穿山」為名,給這種無辜的小動物帶來了嚴峻的生存困境。

趙妍介紹,事實上,穿山甲鱗片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其分子結構很難分解,作為藥材服用很難消化。同時,野生動物攜帶大量病毒,一旦被人類感染,時常會帶來難以預計的嚴重後果。

展窗裡,蜷縮成一團的小穿山甲似乎也在發出無聲的求助和呼喊。「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僅能在博物館的展覽中看到它們的標本,也能在鄉間的小路上,與這些可愛的小生命不期而遇。」趙妍說。 本報記者 孫樂琪

觀展·提示

展期:2020年12月1日起3個月地點:北京自然博物館臨時展廳

票價:免費

需至少提前一天網上預約,可預約三天內門票,票務系統每天上午11時更新。

 (原標題:從飛禽走獸到昆蟲植物 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白繼開 攝 製圖 張存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
  • 驚嘆「生命之美」!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標本亮相展廳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日前,「生命之美」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
  • 北京自然博物館實現立體化展陳 讓觀眾暢享大自然神奇之旅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挺拔俊俏的植物……眼下,一場展示自然界生命之美的展覽,正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市民黃先生經過網上提前預約,到館經過掃碼認證北京健康寶、測溫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之後,順利進入展廳。 「看過展覽,驚嘆萬千世界博大物美,更希望人類與動植物和諧共生,共彰生命之美。」參觀完畢,黃先生將感慨寫在觀眾留言本上。 進入博物館,一座座巨型恐龍化石矗立,令人驚嘆,仿佛置身於侏羅紀時代。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而當遊客來到上海自然博物館,也會產生類似的感受--雙腳踏入館內,便踏入了自然的海洋。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館長梁兆正說,新館通過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條主線,呈現大自然的演化歷程和多樣性。和世界老牌自博館多採用學科制的布展方式不同,上海自博館大膽地採用了主題制的布展方式,在這種新型布展理念下,老虎標本既能出現在體現生物多樣性的「生命長河」中,也展示在體現生態環境的「生態萬象」中,避免了以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展示弊端。
  • 校園裡的自然博物館:復旦大學標本館新館落成
    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綠蔭深處的立人生物樓裡,一座動植物標本館剛剛經歷了一次改造。在生命科學學院遷至江灣校區的日子裡,它和安放其中的十多萬件珍貴動植物標本一起,靜靜地守在原地。而和這個「寂靜的動植物世界」一起留守的,是陪伴了它們30多年的老朋友唐仕敏和陸帆,復旦大學標本館的創建者、守護者。
  • 從渡渡鳥到達爾文的螃蟹標本,歡迎來到「紙上博物館」
    編者按: 創辦於1860年的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的積澱,收藏了超過700萬件科學樣品,包括500萬個昆蟲標本、50萬個化石以及50萬個動物標本。那裡還有大量珍貴的科學研究檔案,是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科學研究中心之一。
  • 中國動物標本大賽作品活靈活現
    本次大賽匯集了全國標本製作企業、博物館、大專院校、研究所等60多家單位參加,標本涵蓋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等動物類群的皮張和骨骼標本。主辦方希望通過標本大賽,向公眾展現動物世界的美麗,宣傳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借鑑吸收國際標本製作先進經驗,提高中國野生動植物標本製作的整體水平。圖為參賽的老虎標本。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5月27日,各類飛禽走獸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民眾的眼前。
  • 自然博物館搬進書店,小讀者近距離接觸遠古生物化石
    幾個好奇的小讀者正跟從資深的昆蟲學者王浩,通過一件件化石、琥珀、昆蟲標本細數著從寒武紀、奧陶紀到侏羅紀、白堊紀,跨越古生代、中生代直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新生代生物進化的歷程。如今,這些蘊藏著各時期生物的「生命密碼」長卷被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收藏進了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坐落於書店的自然博物館。
  • 海南有間昆蟲博物館「蟲窩窩」探奇
    但從防治害蟲到愛上昆蟲,這個180°大逆轉,就是因為對昆蟲越了解,便越喜歡。」龍翊嵐說,隨著對昆蟲的了解,自己越來越能發現昆蟲的美,也願意慢下來觀察大自然,時常為一些自然現象所折服。 這些在大自然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的自然現象,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是無聊的、可怕的。
  • 上海昆蟲博物館,曾有亞洲大英博物館之稱,收藏百萬珍稀昆蟲標本
    上海昆蟲博物館,現收藏全國各地昆蟲標本100多萬號,保藏著一大批瀕危珍稀昆蟲標本及國際和國內的危險性檢疫害蟲標本,是我國大型的專業昆蟲館。收費為7元/小時體驗遊記上海昆蟲博物館,其前身是法國神父韓伯祿(P.Heude)1868年籌建的上海震旦博物館(MuseeHeude)昆虫部,1883年在徐家匯建成,後因標本眾多,無法儲藏,於1930年在呂班路(今重慶南路)興建新的震旦博物院。當時儲藏中國所產的動植物標本為遠東第一,有「亞洲的大英博物館」之美稱。1953年歸屬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 昆蟲標本愛好者倡「自然教育」 引民眾「一物觀世界」
    蘭州籍昆蟲標本愛好者魏華說,隨著對昆蟲自然美的認知越來越強烈,他覺得活體比標本的狀態更好,更適合進行「自然教育」。圖為不同種類的蝴蝶標本。 高展 攝自幼生活在蘭州的魏華一直喜歡蟲子,從二年級起開始自己「鼓搗」做昆蟲標本。後來他定居西安,接觸到許多「蟲友」,了解到更多種類的昆蟲標本。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之二 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昆明魚」化石標本......這些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各個地質時期的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
  • 國際博物館日丨大揭秘!那些好看、逼真的標本是如何製作的?
    之後,將松香、顏料和調漆水調勻後塗到葉脈上,晾乾後就可以得到一個好看的葉脈標本了。將自己親手製作的標本用作書籤或者裝飾,絕對獨特又顏值爆表。日本的藝術家還把葉脈標本做成各種碗形的藝術品,為原本普通的器具賦予了「生命」。
  • 快來「打卡」新疆自然博物館
    它有2600平方米的展廳,包含獨特氣候、巍峨山地、瀲灩水系、浩瀚荒漠、多彩土壤、繽紛綠洲、數字空間、殷阜礦產、綠色生命、自然精靈共10個主題展示,同時還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礦產等各類標本3500餘件。「聽說這裡是國內為數不多、有完整內陸荒漠乾旱區特色展示的博物館,所以第一時間趕過來參觀。看過後,感到新疆的自然界真是神奇無比!」遊客馮詩棋說。
  • 探秘恐龍化石製作昆蟲標本 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特別受歡迎
    作為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青島市中小學課外研學基地的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從10月2日起,接待遊客量開始迅速攀升,10月4日館內瞬時接待遊客量達到400人,達到防疫期間瞬時最大接待量,峰值期間安排人員進行妥善調配,防疫有標準,安全有保證。
  • 為博物館募集到400多件珍稀標本
    14年多來,左煥琛教授領銜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和實物價值2.5億元,特別是從國外募集了總數500多件世界珍稀野生標本展示在上海科技館和新自然博物館,填補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收藏空白,極大推動了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助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開啟標本世界的奇妙之旅
    原標題: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開啟標本世界的奇妙之旅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動物,近距離地接觸這些標本我感到特別震撼,內心好激動,我下次還要和爸爸媽媽一起來
  • 上海自然博物館:馬門溪龍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標本(圖)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梁兆正介紹,上海自然博物館既有傳統博物館的特質,又與眾不同。不同於老館按照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生物門類展示,新館構建了三大內容版塊——「自然·演化」、「生命·環境」、「人類·文明」,常設10個展區,按不同主題進行展示,更接近自然界的本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