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快看,原來劍齒虎就長這樣啊!」幾個好奇的小讀者正跟從資深的昆蟲學者王浩,通過一件件化石、琥珀、昆蟲標本細數著從寒武紀、奧陶紀到侏羅紀、白堊紀,跨越古生代、中生代直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新生代生物進化的歷程。
如今,這些蘊藏著各時期生物的「生命密碼」長卷被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收藏進了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坐落於書店的自然博物館。博物館由來自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單位的科學家們共同創辦。
走進170平方米的「石探記」博物館,不論愛好科學的成年人,還是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即刻化身為地球壯闊生命史詩的見證者,在半小時內穿越地球的生命歷史,一覽地球五億多年的生命變遷歷程。
館內展出的展品是專家們多年來在東南亞、非洲、亞馬孫雨林和中國各地的科學考察中親手採集和收藏的昆蟲標本、無脊椎動物標本、珍稀化石和琥珀,數千種奇異豔麗的甲蟲、蝴蝶和竹節蟲標本,上百件從寒武紀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新生代,橫跨地球整個生命史的遠古生物化石,無聲地述說著大自然生命更迭的故事。
因為當下疫情,原本的幾十種活潑可愛的活體蜥蜴、蛙類和昆蟲被團隊轉移搬至了新家。即便如此,館藏的稀世珍品依然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自然科學迷們。他們沿著博物館的「時空隧道」前行,「跟隨」距今4.75億年的角石化石,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的一枚恐龍羽毛琥珀,2016年中國科學家發現來自一億年前包裹著「獨角蟻」的琥珀,尚在研究中的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蜥蜴琥珀和最大水生螺類琥珀,甚至還有中國科學家從馬達加斯加帶回珍貴的恐龍糞便化石,一探地球生物進化的奧秘。
在這個特殊時期,博物館不僅為前來參觀的讀者們提供了安心的參觀環境,還特備了「神奇的動物朋友」科普直播、「生物學家一刻鐘」線上公益課等服務,並在室外開設了「曬曬我的寶貝們」標本交換市集,通過線上線下使讀者和各年齡段的自然科學愛好者們暢遊奇妙的自然世界。
「我們不想將這些科研標本和成果束之高閣,而是希望公眾與這些科學珍寶儘可能地『零距離』接觸。」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的成員們說出了他們的初衷,希望專業「硬核」的科學走進市民的生活。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方非
編輯 王海萍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