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馬、猛獁象、披毛犀……209位「遠古巨獸」集體現身北京自然博物館。今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在自然博物館臨時展廳(幼兒廳)開展。
展現第四紀遠古動物「群像」
在經歷了中生代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後,地球進入了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本次展覽以新生代最後(最新)的一個紀——第四紀為背景,以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標本為主,介紹大連地區第四紀的考古新發現、新進展,同時展示大連遠古時期的動物群面貌。
本次《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以「冷暖交替的第四紀」「大連地區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骨架展示區」三個單元介紹第四紀的由來、劃分和氣候;大連地區第四紀的考古新發現、新進展等內容,並結合相關動物骨架及獨立化石標本,集中展示第四紀哺乳動物群。
展覽通過色彩運用的形式,結合彩色復原圖譜體現第四紀冷暖交替的特點,表現展覽主題。
一萬七千年前大連馬「現身」
「大連馬主要發現於大連地區古龍山遺址和海茂化石點,所以以大連地區命名。」展廳中一架大型骨骼標本最為引人注目,大連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劉思昭介紹,這是生活在距今17000年前遠古時期的大連馬,在它的身旁則擺放著一架栩栩如生的普氏野馬標本,「大連馬外形跟現生的野馬相近,不過體型要大1/4到1/3。而它們的祖先可能都是北京地區發現的大型野馬——『北京馬』。」
本次展覽展出標本共209件,除了大連馬以外,還有猛獁象、披毛犀、裴氏轉角羚羊等大型動物骨架化石,介紹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等內容。
猛獁象腿骨化石伸手可觸
「這是猛獁象的『龍骨』,我們經過了特殊的處理,觀眾可通過觸摸化石進一步了解新生代後期的哺乳動物。」本次展覽設計「互動觸摸展區」,展區擺放著猛獁象腿骨化石和披毛犀下頜骨化石。
「所謂『龍骨』並不是龍的骨頭」,劉思昭解釋,龍骨主要是指新生代後期未完全石化的脊椎動物的骨骼化石,如犀牛、馬類、鹿類、牛類和象類等,它們的牙齒就叫做「龍齒」。比如眼前的披毛犀下頜骨化石,上面就帶有幾顆巨大的犀牛牙齒,摸上去質感十分堅硬。
據悉,本次《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為公益展。展期將至7月19日。
服務信息
北京自然博物館每日限流200人,觀眾須至少提前1天進行網上預約。
公眾可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或官網(http://www.bmnh.org.cn/)進行門票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