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209隻「遠古巨獸」

2021-01-13 瀟湘晨報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6月9日,《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在自然博物館臨時展廳開幕。展覽共展示標本209件,以「冷暖交替的第四紀」、「大連地區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骨架展示區」三個單元介紹第四紀的由來、劃分和氣候;大連地區第四紀的考古新發現、新進展等內容,並結合相關動物骨架及獨立化石標本,集中呈現第四紀哺乳動物群。

展廳內,一架大連馬的大型骨骼標本最為引人注目。「大連馬主要發現於大連地區古龍山遺址和海茂化石點,所以以大連地區命名。」據大連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劉思昭介紹,大連馬生活在距今17000年前遠古時期,外形跟現生的野馬相近,不過體型要大1/4到1/3。它們的祖先可能都是北京地區發現的大型野馬——『北京馬』。」除了大連馬以外,還有猛獁象、披毛犀、裴氏轉角羚羊等大型動物骨架化石,介紹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等內容。

展廳還設計了「互動觸摸展區」,擺放著猛獁象腿骨化石和披毛犀下頜骨化石。「經過了特殊的處理,觀眾可通過觸摸化石進一步了解新生代後期的哺乳動物。」劉思昭介紹道。

據了解,北京自然博物館於6月2日起恢復運營,目前每日限流200人,觀眾須至少提前1天進行網上預約。此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19日。

【來源:北京商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209位「古獸」集體現身北京自然博物館
    大連馬、猛獁象、披毛犀……209位「遠古巨獸」集體現身北京自然博物館。今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在自然博物館臨時展廳(幼兒廳)開展。本次展覽以新生代最後(最新)的一個紀——第四紀為背景,以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標本為主,介紹大連地區第四紀的考古新發現、新進展,同時展示大連遠古時期的動物群面貌。
  • 猛獁象、披毛犀……北京自然博物館明起上演「古獸傳奇」
    6月9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臨時展廳(幼兒廳)開展。想了解更多關於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的奧秘,那就趕快來到這裡開啟奇幻又神秘的探索之旅吧!
  • 「中生代的龐貝城」現身北京自然博物館,重現火山灰下的遠古生物
    展出的保存有皮膚的大型禽龍類——楊氏錦州龍。北京自然博物館供圖近三十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使得這一地區生物組合類型越發豐富,為地球生態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和例證。北京自然博物館供圖胎盤動物的祖先類型——攀援始祖獸化石標本也將現身,這具標本不但保存了完整骨骼,甚至保留了部分毛髮和軟骨組織。展出的顧氏小盜龍化石,據古生物學家研究,其羽毛結構和功能已經能夠讓恐龍告別陸地、飛上天空。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2020-06-10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博物館搬進書店,小讀者近距離接觸遠古生物化石
    如今,這些蘊藏著各時期生物的「生命密碼」長卷被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收藏進了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坐落於書店的自然博物館。博物館由來自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單位的科學家們共同創辦。
  • 遠古巨獸去哪了?
    科學家們發現許多體重超過數十噸的恐龍的化石,2-3隻恐龍的身體連接起來就和足球場一樣長,人類在其面前就如同螞蟻。直到萬年以前,地球陸地上依舊生活著體型高大的長毛犀牛、猛獁象等一些巨獸,但是後來它們也消失了。為何現在地球的陸地上再也看不到這樣的史前巨獸了呢?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說法。空氣含氧量下降導致物種變小?
  • 自然博物館觀「飛羽之美」,浙江自然博物館精美院藏北京展出
    今天,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共同製作的「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開展。此次展覽,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精美院藏鳥類標本配以鳥類主題的繪畫和攝影,共同解讀鳥類的自然生態,展示鳥類的藝術之美。
  • 史上有哪些可以稱作是「遠古巨獸」的生物?
    所以,我認為巨型馬陸應該算遠古巨獸的一種。從石炭紀再到恐龍時代,這個時期內,陸地上除了恐龍體型大一些外,並沒有出現比較大的遠古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天山副巨犀和巨古獸絕對能夠算得上是遠古巨獸了。天空上的遠古巨獸在地球上所有的已知的飛行生物中,體型最大的就要屬風神翼龍了。
  • 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復活」 身長19米滄龍張血盆大口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華龍網12月25日14時5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 實習生 吳星翰)想要與遠古生物合影,想要探尋「侏羅紀世界」,不必等到時光機發明了,現在,馬上,你就可以實現。今(25)日,「PNSO世界恐龍藝術大展——趙闖和楊楊的科學藝術世界」在北碚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特展廳開幕,七大洲發現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的著名恐龍紛紛「復活」。
  • 蟲豸魅影-浙江自然博物館中生代古昆蟲化石展
    國慶長假來襲,到處都是人人人,不如帶你的孩子前往浙江自然博物館去體驗下中生代古昆蟲化石的魅力。此次展覽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攜手靈珀閣共同舉辦。
  • 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
    「恐龍時代的小精靈——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約400件產自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的珍貴昆蟲化石和現生昆蟲標本等配合詳盡圖板同時展出。    化石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物證。
  • 世界最大藍鑽石正在 LA 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9/13-1/6)
    藍月亮鑽石 (The Blue Moon Diamond) 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完美的藍鑽石之一,不僅有12克拉,散發淡藍色光芒,內裡也完美無瑕,而這樣美的寶物將在LA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中登場!根據LA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說法,藍月亮鑽石是極度稀有且完美的鑽石,是從南非最著名的 Cullinan 鑽石礦坑中一顆29.6克拉的原石所切割而成,內部完美無瑕,毫無雜質。而世界上最大的鑽石也是從這個礦坑中開採出來的,在1905年時,一顆3106克拉的Cullinan鑽石就在這裡被Cora International鑽石製造商開採保存。
  • 龍王鯨才是海洋霸主,滅絕的遠古海洋巨獸
    滅絕的遠古海洋巨獸Top1:龍王鯨 現在我們只能看到龍王鯨的化石,顯赫一時的海洋霸主卻銷聲匿跡了,也令人唏噓不已 在遠古時代存在著很多的海洋巨獸,今天以體型來把它們排名:龍王鯨、滄龍、巨齒鯊、薄片龍、克柔龍、利茲魚、杯椎魚龍、滑齒龍、鄧氏魚、劍射魚。
  • 遠古海洋巨獸
    遠古海洋巨獸在遠古時代存在著很多的海洋巨獸。它們現已滅絕,但這卻不妨礙我們尋著化石考古的足跡去看一看它們的故事。滄龍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滄龍是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的海洋霸主生物,它由陸地上的蜥蜴進化而來。其體長可達21米,重達40噸,有巨大的頭部以及強大的咬噬能力。在水中滄龍用肺呼吸,視覺較弱,聽覺和嗅覺發達。
  • 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60萬歲美女是北京周口店人遷徙來的?
    這兩個猿人頭骨化石之前一直存放在南京市博物館,後來回歸到了湯山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裡常年展出。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號頭骨化石和二號頭骨化石的展出揭開了他們背後主人的故事。一號頭骨主人為女性,距今約60萬年,結合牙齒形態分析,大致推斷出頭骨主人的年齡約在21—35歲之間。
  • 北京的冬天,周末帶孩子去哪兒玩?北京自然博物館,邊玩邊漲見識
    北京的冬天,寒風刺骨,時常還會有霧霾出來鬧鬧小脾氣,戶外的運動越來越缺乏吸引力了,周末帶著孩子去哪兒玩呢?不用苦惱,不用猶豫,帶著孩子一起去北京自然博物館,走起大自然的知識海洋,遊玩的同時還能漲見識。北京自然博物館有著特殊的文化環境,臨近天壇公園和天橋劇場,藏有文物、化石、標本10多萬件,琳琅滿目,應接不暇,其中黃河古象化石、三塔中國鳥化石、恐龍化石等更是名揚海外。恐龍公園,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恐龍復原,配以聲光電,仿佛回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生態環境中,當孩子們見到栩栩如生的恐龍,它們的一動一靜都時不時地引來驚嘆,它們的叫聲讓人如同身臨其境。
  • 到昆蟲博物館 凝視「微觀世界的巨獸」|標本|昆蟲|甲蟲|天牛|越中...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微觀世界的巨獸——巨型昆蟲展」的特展,現場還設置了動手製作蝴蝶標本的體驗環節。除了真實的標本,還有與真實昆蟲外觀一模一樣、30倍等比例放大的高仿真巨大昆蟲模型和遠古巨型昆蟲的化石。趙力介紹,博物館裡收藏著許多體型巨大的昆蟲,有的甚至獲得過金氏世界紀錄證書,其體型龐大到讓人匪夷所思,「它們是微觀世界裡的巨獸。」趙力說道。
  •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專題展7月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2019年7月6日,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和半年的施工改造,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正式對公眾開放。  《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調整整體色調  新布展改造的《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整體色調採用了米黃色系,選用該色系是源於古哺乳動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層中巖石的顏色。
  • 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
    到1970年,只剩下八個居民。今天,Mike和Mary Finnegan是居住在Gross的唯一兩個人,他們的餐廳和酒吧Nebrask Inn擁有超過2000名Facebook粉絲 - 比Gross在一個世紀裡看到的人數更多。
  • 直擊四種已滅絕的遠古巨獸,如果它們還存在,人類還能主宰地球嗎
    直擊四種已滅絕的遠古巨獸,如果它們還存在,人類還能主宰地球嗎1、恐鳥恐鳥,主要生活在公元前1500年的紐西蘭,是一種巨型而不能飛行的鳥,根據從博物館收藏所復原的DNA,已知的10種大小差異的不同種類,包括兩種身體龐大的恐鳥,其中巨型恐鳥高度可達3米,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而且每種恐鳥無論是體型上抑或嘴巴的形狀上都各有不同,這是恐鳥為了適應森林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