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11月28日起將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幕,這是該館的年度大展。「帶羽毛的恐龍」「飛上藍天的恐龍」以及「人類的曾祖母」等60多種生物化石將現身。
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東亞地區古老的生物群落,生活在距今約1.31億年至1.2億年。在我國,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為其主要生活地區。
這一時期環境溫暖潮溼,伴有旺盛的火山活動。火山噴發出的有毒氣體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將生物遺骸覆蓋,讓化石得以極為理想地保存下來。「中生代的龐貝城(a Mesozoic Pompeii)」之稱正是因此而來。
展出的保存有皮膚的大型禽龍類——楊氏錦州龍。北京自然博物館供圖
近三十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使得這一地區生物組合類型越發豐富,為地球生態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和例證。
由於被火山灰迅速掩埋,一些古生物的真實樣貌被保存下來,比如展覽中楊氏錦州龍和鸚鵡嘴龍兩具化石標本,就連皮膚都清晰可見。
著名的「恐龍木乃伊」——鸚鵡嘴龍標本。北京自然博物館供圖
胎盤動物的祖先類型——攀援始祖獸化石標本也將現身,這具標本不但保存了完整骨骼,甚至保留了部分毛髮和軟骨組織。
展出的顧氏小盜龍化石,據古生物學家研究,其羽毛結構和功能已經能夠讓恐龍告別陸地、飛上天空。著名的「第一朵花」——遼寧古果化石也將展出,該化石屬於早期被子植物,說明早在一億多年前開花植物就已經出現,揭開了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的序幕。
被稱為「第一朵花」的早期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化石。北京自然博物館供圖
此外,展覽中還有翼龍、奇異帝龍、聖賢孔子鳥、「中華四朵花」等重要化石。該特展的展陳設計由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承擔,將皮影、拉洋片、相聲等傳統藝術元素融入其中,為觀眾講述古生物演化的故事。
本次「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大展,也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北京自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的古生物標本,已開展相關科學研究並不斷取得新成果。
此次展覽由北京自然博物館與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財團法人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展期至今年12月20日。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