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城的毀滅之源,文明失去道德約束的災難,生死瞬間定格的啟示

2021-01-09 學會活得簡單

走過美麗的亞平寧半島,那不勒斯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那裡,你可能不熟悉那不勒斯,但你不可能不知道離它不遠的龐貝古城,沒錯,就是那個被淹沒在火山灰下,被列入世界遺產和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的歷史上的繁盛之城。

當參觀羅馬的斷壁殘垣時,我們不禁由衷讚嘆著它曾有的恢弘和建築的精湛記憶,卻也因無法還原它原有的壯麗模樣而扼腕嘆息。可同樣是斷壁殘垣的龐貝古城,因在一剎那間被歷史之手定格,所以保存完整下來。讓我們在目睹這些當年的壯麗建築的同時,想像也能插上翅膀,飛到兩千年前的那個古老年代。

在人類的歷史上,迄今還找不到第二個城市有龐貝城這樣奇特的經歷,它在1900多年前瞬間毀滅,而在沉睡了1600多年之後,居然又如此完整地重見天日。讓我們能重溫那個時代留下來的一切。

歌德說過:「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帶給後人如此巨大的愉悅。」

龐貝古城距離歷史古城那不勒斯28英裡,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腳下10公裡處,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城市依山傍海,地傑人靈,鼎盛時期人口超過2.5萬,是古羅馬帝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美麗的大都市之一。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3時,維蘇威火山突然大噴發,災難忽然降臨,幾小時厚達6公尺的火山灰就將龐貝全部埋沒在深深的熔巖下,大自然毫不留情地將這座古城從地面上抹掉。城中大部分人全部葬身於此。

維蘇威火山口

龐貝就這樣被世人遺忘了上千年,過了1600多年之後,直到1592年,人們在挖掘運河時發現了帶有古代壁畫的牆壁,以及刻著「龐貝市議員」字樣的石碑,人們才偶然發現原來自己的腳底下還沉睡著這麼一座古城。

1748年義大利科學家們開始發掘其遺址,對龐貝城的大規模發掘工作才真正開始。至今已展現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城廓,約1.8平方公裡面積,其間可見街道房屋保持基本完整,人們遇難時候的遺體石膏一般千姿百態,遇難時的情景仿佛仍歷歷在目......

1910年,在龐貝遺址現場的義大利考古隊

龐貝城令人難以置信的文明

今天龐貝的發掘工作還只進行了一小部分,雖然龐貝的三分之二還深埋在地下,但這地上的三分之一已足夠讓我們嘆為觀止。千年前的龐貝就有完整的社會生態系統,有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統,有四通八達的市內交通,有功能完備的民居,有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有視野開闊的社交場所,有拼花的馬賽克房間,有色彩鮮豔的壁畫,還有商業廣告。

龐貝位於維蘇威火山南麓,那不勒斯海灣東側,背山面海,周圍一片平原的龐貝因為「天生麗質」,在公元前10世紀就被希臘寵愛。它周圍的優良環境讓它進入了善於經商的希臘人建立的國際貿易體系,成為希臘的一個貿易站點。

作為航海民族的希臘人,也是農業和經濟作物種植的高手,在土壤肥沃的龐貝周邊發展了牧業和葡萄種植業,奠定了龐貝的經濟基礎,直到公元前89年,龐貝被羅馬徵服,成為它的「愛妾」。

從羅馬共和國時代到帝國,龐貝乘著羅馬盛世的春風,與羅馬相依相偎,共同生活了近160年,成為帝國內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它不僅擁有完備的希臘和羅馬市政設施,還有發達的居住條件,龐貝人的生活品質扶搖直上。

從今天殘留的龐貝古城,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它年輕時的風姿。它差不多有4個梵蒂岡大,呈長方形,四周由石砌的城牆圍起,設有7個城門,14座塔樓,頗為壯觀。城內由東到西各有兩條街面寬達10米的筆直大街,這兩條大街構成了城內的主幹道。全城9個城區內,每個城區都有許多街道和小巷縱橫相連,並配有「減速帶」、「斑馬線」和「紅綠燈」。

古城的中心規模宏大,可以同時容納龐貝城中所有居民的阿波羅神殿廣場,它是昔日龐貝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廣場上裝點著著名人物塑像,兩側的兩座神廟裡供奉著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朱庇特和太陽神阿波羅,周圍是由大量多立克石柱構成的宏偉拱廊和多座用於政府機關辦公的公共建築及商業大廈,還有林立的店鋪和琳琅滿目的商場,商場牆上塗寫著「賺錢即歡樂」。可遺憾的是,這些都隨著火山灰雲飛煙滅,只留下人們對千年前龐貝的遐想。

從這些遺址中讓我們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羅馬時代的先進與文明,到底到了何種恐怖的程度?

龐貝人豪奢的生活

除了工作和宗教祭祀,富裕的龐貝人當然離不開聲色犬馬的生活,逛街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動。這個僅有2萬多人的古城竟有100多家大小餐館,街邊是密密麻麻的各種商鋪,包括專門出售玻璃和金銀銅鐵製器皿的商鋪。災難過後,發掘中人們發現商店的貨架上商品也都保存了下來,異常豐富,品種繁多。

在當年,有閒情雅致的人會前往能容納5千人,最古老的古羅馬圓形劇場,觀賞喜劇、悲劇、啞劇以及歌舞表演,或是前往小演奏廳欣賞音樂。這兩個劇院,構造完全符合聲學原理,甚至有神奇的720度環繞立體音。如果龐貝人願意,他們還可以在節假日,趕到可以容納兩萬人競技場觀看角鬥士浴血搏鬥的比賽和表演。

當夜幕拉開之際,龐貝人精彩的夜生活也隨之而來,而洗浴和色情是龐貝人的最愛。城內華麗古雅的三座公共浴場內,設有更衣室、按摩室、美容室、微溫浴室、遊泳池等,還設有女士專用浴池。泉水從山上用高架水槽引入城中,流入公共浴室,龐貝人談生意、聊天、敘舊都在這些地方進行。

浴室長廊中圓柱成列,牆上雕塑細緻,大理石浴盆價值連城。連地板都是先進的雙層設計,讓下層的蒸汽能隨時保持浴場內的溫度。浴池分為冷水、暖水及熱水三種,這種浴場的設計直到今天也依舊在被沿用。

龐貝人的荒淫

色情文化在龐貝似乎比洗浴更受人們追捧。一個龐貝城居然有25家妓院,每家妓院都由一個個單間組成,房間門口繪有不同內容的性愛壁畫,包括同性戀。它們不僅作為裝飾,還暗示這個房間裡服務者的特長。

圖為龐貝古城遺址發掘到的文物。桌子以及下方給食物加熱的小火盆

提供服務的,不僅有女性,也有男性,而價格,只相當於幾杯酒而已。朱自清就曾在《龐貝古城》中說:「龐貝的淫風似乎甚盛。他們崇拜男根,相信可以給人好運氣。」 劍橋大學古代史學家瑪麗·比爾德也在她的《龐貝:一座古羅馬城市的生活》中也告訴我們:「在門道、麵包爐上、街面上,有關性的壁畫隨處可見。在龐貝人眼中,那是權力、地位和吉祥的象徵」。

龐貝人就是這樣肆無忌憚地活著,就像他們寫在牆上的諺語:「我們是用整個身體活著。」 他們縱容著自己的身體和欲望,也放縱著自己的身體和欲望。貴族們躺著吃飯,由奴隸們小心翼翼地伺候著。他們吃松鼠、火烈鳥或鸛鳥的舌頭、夜鶯的肝,把龍蝦、海膽、田鼠油炸之後作為配菜,甚至食用醃製過的、帶甜酸味的用奴隸肉餵養的海鱔。

毀滅的意義

龐貝人就在這樣的無休止的放縱中生活著。後世基督教神學者認為龐貝人有七大罪過,暴力、施虐、貪婪、暴食、傲慢、縱慾及自恃,這最後導致了上天的怒火。當一切道德標準都喪失,人們只知道享樂,色情與暴力滲透到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思想上已經沒有任何制約的人不再相信一切的時候,天懲終於來到了。神學者認為:正是龐貝人的欲望之火,喚醒點燃了沉睡了千年的維蘇威火山。

卡爾·布留洛夫的畫作《龐貝城的末日》

於是,這樣的驕奢淫慾和霏靡放縱,這樣的高度文明和繁華盛世,都在火山爆發的那一刻戛然而止,比吳哥文明還要早一千多年的龐貝城在這一刻被歷史按上了暫停鍵。作為這樣一個輝煌的城市,龐貝是不幸的,龐貝人是不幸的,但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誌,龐貝又是非常幸運的。

這場災難的傑作,讓羅馬時期的城市風貌和高度文明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它曾擁有的輝煌,不會再隨鬥轉星移而暗淡,不會再隨歲月變遷而凋零,它成了無限,它成了永遠。

目前公認的對龐貝城記錄最完整、最詳細、最深刻的一本書是英國著名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寫的《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自己的深厚的歷史專業知識功底,通過發掘出來種種印跡,加以縝密的偵探式的推理,就如同一位導遊一樣,娓娓給我們道來這座被凍結在時空中千年了的城市。

《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

比爾德在此書中,從各個層面,從表象開始、一點點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當時龐貝城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用她豐富的知識和確鑿的證據為大家創造了一個活生生的龐貝,同時也不乏幽默的描述,整本書風趣活潑,看起來毫不乏力。

在這本書裡,作者還打破了很多人對龐貝古城生出的無數美好臆想和嚮往,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荒淫而且豪奢的龐貝人的生活。該書完美地融合學術成果與優美的敘事,曾榮獲2009年沃爾夫森歷史獎,以考古發現與文獻材料為基礎,藉助現代科學技術還原羅馬帝國早期生活。將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是一本要了解這段厚重歷史而不得不看的好書。

今天的龐貝城,當人們興奮地遊走在遺址中的時候,你會無處不感受到它當年的熱鬧、繁華、發達;但當落日已盡、遊人散去,你再去看這座曾深埋地下千年的城市時,它又顯得那麼孤寂、悲涼和憂傷。

龐貝城發掘的意義是偉大的,當它重現天日的時候,它靜靜地在那裡向每一個人述說那場災難,靜靜地在那裡向每一個民族發出警示,它在讓每一個了解它歷史的人深思!龐貝城重現以後,世界各國無數的人慕名來到此處,來這裡感受歷史的厚重,體驗歷史的無情,緬懷歷史的沉澱。可以肯定,只要地球上人類文明存在,龐貝就不會消失,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會被經常被說到、寫到......

2014年那部電影《龐貝末日》將這場一千多年前的悲劇搬上了熒幕。撼動和震撼了無數的人們。然而在瑪麗·比爾德的《龐貝:一座古羅馬城市的生活》書中記載的信息數量和思想深度遠大於電影。在作者娓娓的帶領下,我們會如親眼目睹豐富多彩的古龐貝的生活,也會見證龐貝人荒淫無道的無數生活細節。以及作者更深層次需要我們去領悟的天道哲理。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無數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永遠無法達到小說的文學高度,相信這是無數看過原著的人共識。這是因為文字更能刻畫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更能給我們帶來優美的感受,更能給我們帶來無窮想像的空間,這相比電影的直白無疑更能觸動讀者的心靈。因此在書中,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你也更能會體會到人們內心那份恐懼,以及在人類面對死亡前的諸多遺憾和生死之間的距離。

今天的龐貝城遺蹟靜靜矗立在那裡,將永遠提示著人類要對自然保持敬畏、對生命要保持警醒,生存與死亡可能只在一瞬之間。當你看過這本書後,再走在今天龐貝古城,行進在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遺址之間,請不要走馬觀花地觀賞,你更應該感受到的是那種深層次的人類生存的啟示。

相關焦點

  • 龐貝與《龐貝城的毀滅》
    近日,讀餘秋雨的散文集《行者無疆》第一篇《南方的毀滅》一下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了公元79年的羅馬,那一場讓一個古城毀滅的火山爆發災難。也讓我想起當年我看過的一幅世界名畫《龐貝城的毀滅》記不清是誰創作的,但畫面中沖天的火光,遠處的火山,以及面對滅頂之災的驚恐萬狀的人們,但裡邊的人雖然驚恐萬狀,但卻不忘記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救護弱小,畫面給人的震撼和感動永遠難忘。
  • 瞬間消失的城市,驚心動魄的災難,古城龐貝經歷了什麼?
    人類文明在火山爆發的面前不值一提。古代羅馬著名的大都市龐貝,富饒又美麗,文明非常發達,百姓安居樂業,但是隨著周邊的火山爆發,整個龐貝城付之一炬。本篇我們就來聊一聊火山下的龐貝城。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於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一座繁榮的大都市龐貝。1748年,一名農民在葡萄園勞作。
  • 羅馬的化石之城—龐貝城
    歌德告訴人們:「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實難像龐貝一樣,帶給後人如此巨大的愉。」在世界上,也許只有龐貝,才能以瞬間的毀滅為代價,穿越千年的時空,用化石的方式將一座古代城市完整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龐貝城位於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腳下。和秦始皇陵兵馬俑一樣,龐貝域的發據也充滿了偶然性。
  • 《龐貝末日》定檔8月15日 3D史詩災難片盛夏來襲
    講述公元前79年,龐貝古城被火山瞬間吞沒的史詩災難片
  • 重現龐貝古城被毀滅的48小時(組圖)
    晨報記者 詹 皓  《龐貝末日》是海外大片裡表現過的內容,7月9日至10月9日,上海月星環球港博物館將舉辦《龐貝末日》展,兩千年前的文明及其一夜之間被火山毀滅大展即將開始前,主辦方向記者介紹了主要展品,並講述了為何要萬裡迢迢引進這樣一個古代文明大展。直面災難,思考人性據主辦方介紹,《龐貝末日》的展品借自義大利龐貝遺址監督委員會。這些年,龐貝展品開始走出義大利,2009年在澳大利亞,而後是紐西蘭、日本、英國、韓國巡迴展出,反響強烈;在大英博物館展出時,創下票房紀錄。此展對於中國觀眾,同樣有著強烈的新鮮感。
  • 《龐貝末日》今日上映 史詩災難巨製點燃暑期檔
    影片從頭到尾籠罩在一片末日來臨前的緊張和末世感當中,不時顯露的火山噴發前的徵兆,空中的異象、瞬間裂開的地表等等,都在暗示著接下來會有一場驚世駭俗的大災難降臨人間。作為基特在大銀幕上的突破之作,基特此次在影片中作為當仁不讓的男一號有著搏命演出,首度出演了一位帶有悲劇色彩的奴隸角鬥士,大量的精彩打鬥場面需要他親自上陣,基特不只艱苦訓練出傲人的六塊腹肌,在古羅馬競技場上的打鬥也是精彩紛呈,絲毫不輸於當年拉塞爾·克勞在《角鬥士》當中的表現,末日英雄看點十足。
  • 失落的古代文明——龐貝古城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就是兩千年前一個失落的文明。首先,我們從一個世界上的神秘古城——龐貝古城說起。公元79年的10月24日,龐貝城經歷了維蘇威火上大爆發的滅頂之災,龐貝城的文明就此終止,火山灰掩蓋了昔日的繁華。曾經的歷史古城曾為了歷史,在火山灰的掩蓋之下消失殆盡,在之後的一千多年的歲月裡,人民已經忘記了這個昔日繁華的古代文明。
  • 失落的文明|龐貝古城消失之謎
    距今2000多年前,在義大利半島的坎佩尼亞地區,誕生了一座古城——龐貝城。這座古城在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位於維蘇威火山東南腳下10千米處,距離當時的古羅馬帝國首都大概240千米。在龐貝古城建城時期,這座火山已經有1000多年沒有爆發過,而其周邊由於肥沃的火山灰已經成為了一個植被茂密之地。最初來到這裡的善於耕種和貿易的希臘人看中了這塊富饒的土地,多年不曾爆發的火山也讓他們誤以為這已經是一座死火山,對它失去了警惕之心。然而地底下的地質運動卻從不曾停止。
  • 《龐貝末日》再現災難原貌 奴隸貴婦戀情唯美(圖)
    龐貝城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影視史上,有關龐貝覆滅的作品並不少見,比如有記載的最早一部是義大利1908年的黑白短片《龐貝城的最後一天》,以一種幻想的方式來追述被火山掩蓋的龐貝的最後一天, 1913年義大利製作了長片《龐貝城的末日》,1984年義大利又製作了迷你劇《龐貝城的末日》,2003年BBC製作了紀錄片《龐貝古城:最後的一天》,等等。
  • 【電影資訊】《龐貝末日》明日公映 史詩災難巨製點燃暑期檔
    作為一部以3D視覺特效為主打的災難大片,《龐貝末日》在如何呈現影片災難大場面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基特·哈林頓最為觀眾熟悉的角色是在美劇《權力的遊戲》中扮演陰鬱的喬恩·斯諾,隨著《權利的遊戲》第四季的落幕,美劇迷們再度陷入了一場漫長的等待中,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在大銀幕上欣賞一下基特如何在龐貝城覆滅之際抗震救災的英勇表現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人類文明被反覆毀滅延續發展?
    從世界各地的史前文明遺蹟看,是否可以設想人類文明一直在地球上延續被毀滅發展再毀滅發展的循環過程?我們知道無論鋼筋水泥,鋼鐵汽車等人類文明所建造的事物經過上百年上千年無人管控的自然狀態下都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唯有石頭製品即使上萬年仍會完整保存下來,所以今天看到的大多史前遺蹟都是石頭的,如金字塔,巨石陣,瑪雅古城…… 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導致這一代文明的毀滅。如大規模核大戰或溫室效應導致冰川溶化誘發全球性大洪水等。這些災難都導致城市文明毀滅,只有少部分高山居住的人們倖存下來。
  • 物理學家:銀河系充滿死亡文明!智慧文明傾向於自我毀滅
    12月14日,預印本網站arXiv上出現一個令世界震驚的論文,論文中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整個銀河系充滿著死亡文明!這篇論文是由3位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以及一位高中生完成的,利用現代天文學觀測手段以及統計模型推理出銀河系中有一個可能誕生生命的時間以及地點,他們也由此得出文明能夠得以延續的最終因素就是智慧文明傾向於自我毀滅!
  • 史前文明遺蹟可信度有多高
    除了這些時間聽起來讓我們目瞪口呆,它的規模之大,也使我們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望洋興嘆。它有幾千米長,一共約500噸鈾礦石組成。更離譜的是它能夠自發進行核裂變反應,但不發生爆炸,也不需要厚厚的防護建築。它對環境的影響竟然只局限在周圍40米範圍內,核反應產生的廢物並沒有向外圍擴散。即使是我們今天的科技水平都沒有辦法達到這一點。大家知道核廢料處理是每個核能發電國家的一個大問題。
  • 海洋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即使是這個時候的孔子的儒學,也是鮮活的個人修行與處事、治國之學,並不同於後世奉「三綱五常」為圭臬的僵化書齋學問,其對人性是一種滋潤,而不是限制。到了民國後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也指出,如果儒學僅僅是一些勸人向上的道德律令,那完全配不上它所享有的地位,如其有真正價值,那肯定是具有可以溫暖人心、提升心性、見識高人一等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他想要去尋找的「新儒學」的根基。這些,都是難得的「清流」與希望。
  • 地球或宇宙中發生哪些災難,會讓人類文明瞬間消失?
    當人類發展越來越快,人類開始覺得自己在地球上無所不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在地球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人類都有可能不會出現,同時,即使我們如今看起來似乎已經很發達了,可是對於人類來說,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威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地球或者是宇宙中發生哪些災難,可以讓人類的文明瞬間消失呢
  • 7萬多年前超級火山噴發,僅3000人倖存,差點毀滅全人類
    4000萬年前的恐龍從世間離奇「消失」,死亡的前一秒一切都十分正常,但是就在災難來臨的那一刻導致全部恐龍滅絕,是何種力量可以將生命全部扼殺?其實在7萬多年前有一座超級火山噴發,僅3000人倖存,差點毀滅全人類,它到底有多強呢?
  • 十大經典災難片,特效爆
    1、後天據美國氣候學家傑克說,溫室效應正在地球上造成巨大的災難,北極冰川的融化將使地球回到冰河世紀的災難。他的提醒沒有引起美國當局的注意,一切都被太晚,颶風,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極端寒冷,以及一系列地球巨變造成的無法挽回的災難。我們怎樣才能逃過這場災難?冰天雪地什麼時候暖起來?
  • 憤怒的維蘇威火山和龐貝城的毀滅
    有人叫著親人的名字,有人在哭嘆自己的無助,有人在祈禱災難過去。居民們亂成一團,心中充滿了對自然力量的恐懼,人們拼命外逃。一對戀人相互攙扶著在人流中匆匆走著,他把她摟在懷裡,費了好大的勁,才走到一座神廟柱廊最隱蔽的地方,並用自己的身體擋住火山灰和石塊,試圖保護她。柱廊的最後一級臺階上,有一個老頭左手拿著—個袋子,身子靠在一個年輕人身上——他們似乎是一對父子。
  • 科幻小說《三體》種,「死神」程心該為地球文明毀滅負多少責任?
    程心之所以備受爭議,其實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程心是一個好人,倘若她是一個壞人,把地球文明帶向毀滅,自然也沒什麼爭議了。那麼程心對地球文明毀滅有多少責任呢?要分析責任,首先得分析一下小說中地球文明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