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2021-01-14 俠客剛



                             ———《三體》


中國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在官方政權加持下取得統治地位,但其本源精神卻陸續喪失,一味強調繁文縟節的禮節,壓制個性與欲望,到程朱理學更是達到「存天理、滅人慾」(當然,這個觀點提出時有較大的合理性,這裡主要是針對後續被扭曲解釋的現象)的高點,整個社會獲得了一種表面形式上的大一統,但一派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朝代更換幾乎未在生產力、文化層面帶來什麼真正實質的進展(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稱「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但錢穆不同意這種觀點,具體可參考其名著《國史大綱》,此處先存而不論),歷史中留存的也多是爾虞我詐、陰謀詭計的陰暗內鬥文化,陰陽、厚黑也成為所謂國學的色彩之一,創造性、創新性、陽光性、外向性等要素均缺失,這成為中國朝代社會的整體風格。

反觀先秦時期,春秋戰國雖逐漸走向分裂戰亂,但文化中卻出現了完全可以媲美西方同一時期的文化高峰,百家爭鳴、大師璀璨,而且即使現在讀到當時的著作、人物事跡,也能感受到鮮活的生命力,就拿《詩經》來說,即使隔了幾千年的時間,其對情愛的謳歌依然能讓人從內心中感受到那種勃勃生機與美好情感。當時人物的做事方式更是透著清徹、明亮、陽剛、可愛的光輝,甚至有一些「任性」,例如,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不合於「義」即放棄生命,雖無後代士大夫那種穩重,但更像是活生生、堂堂正正、能量滿滿的人。即使是這個時候的孔子的儒學,也是鮮活的個人修行與處事、治國之學,並不同於後世奉「三綱五常」為圭臬的僵化書齋學問,其對人性是一種滋潤,而不是限制。

在漢朝之後的中國,僵化了的儒學取得統治地位,勢力不斷變大,幾乎一直貫穿到民國,中間出現了產生巨大爭議的王陽明,他所倡導的「知行合一」、對朱熹的質疑、「致良知」等雖仍未脫離官方儒學的大窠臼,但仍難得地成為解放人性的一絲亮光,後面果然曾一度被定性為「邪說」,「心學」後世流派中確也出現了一些違背當時社會道德戒律的做派。到了民國後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也指出,如果儒學僅僅是一些勸人向上的道德律令,那完全配不上它所享有的地位,如其有真正價值,那肯定是具有可以溫暖人心、提升心性、見識高人一等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他想要去尋找的「新儒學」的根基。這些,都是難得的「清流」與希望。

在中國形式大一統的時期中,西方海洋文明國家經歷著更為劇烈的動亂、殺戮、爭鬥、割裂,到最後也未實現所謂統一,也無任何一股力量、一種文化完全形成一枝獨大的地位,個人慾望的施展面臨的阻礙較小,對照中國,其在歷史中出現了很多「出格」的情形,但其文化中的多元性、外向性、創新性、進攻性也得以保留,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歷史的後半段,一旦其掌握了一定的合理使用這種能量的能力,則產生了巨大的成果,以壓倒性優勢呈現在中華帝國這個曾經一度領先的文明面前,這才驚醒了清末民初的國人,在這樣的強刺激下才出現了中國的第二次文化高峰。

對照本文開頭引用的《三體》中的那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不嚴謹的類比一下:西方海洋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獸性」滿滿,從希臘文化中那些即使是神的世界中也大量存在的亂倫、戰爭、神本身具有各種凡人的缺點等亦可見一斑,何況是人間,似乎少了文明優雅的「人性」;中國的漢朝以後的儒家文化統治的過程中,各個方面均呈現「一團和氣」,無論是高層政權團體內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還是文化中的一家獨尊、經濟上的缺乏「數目化管理」(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氣的「人性」一直不缺乏,「獸性」卻一點點喪失。因此,西方海洋文明缺少「人性」,缺少很多像中國「家天下」觀念下所謂的人情味,其也意識到這種問題,在近現代一直提出向東方文明吸收養分,但其確實已經基本掌握了「合理表達攻擊性「的技巧,如其權力制衡機制、民主代議、貿易擴張、對個人自由的強調、對法治的重視等;而中國文明則因失去「獸性」,存在的所謂「人性」活像一種被被閹割的人,缺少的是對外的進攻性表達,多的是內向性的陰暗、封閉,在近現代東西方碰撞中,差一點亡國滅種而失去一切。

在海洋文明與中華儒家文明碰撞中,截至近代,以前者完勝、後者一敗塗地而收場。這一「戰報」雖寥寥數字,但對於中國來說,其中隱含著數不盡的痛苦、殺戮、毀滅、屈辱……然這些在歷史這位「長者」冷峻的目光中獲取不了任何存在感,「長者」沉默地看著東西方文明碰撞後發生的一切,並向二者在時間長河遠方的繼續纏鬥意味深長地眺望了一下!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出自劉慈欣《三體》。原著還沒看,無法品味在小說中的含義。但在電臺裡聽到這一句話時,我深吸了一口氣。恨不得去廁所裡抽支煙,沉思良久。人性,一種道德的約束,諸如要善良、團結,也有很多虛偽的人性;獸性,一種原始的衝動,諸如要勇敢、頑強,也有很多野蠻的獸性。所以,人性不必然是個褒義詞,很多時候,人心是最複雜的;而獸性也不必然是貶義詞,視死如歸的復仇勇士總讓人敬佩。
  • 【每日一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今天的每日一句,我們來分享著名作家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金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在人們的印象中,「獸性」在很多時候是貶義詞,大家常常會用「獸性大發」去形容一個人喪失理智、喪失人性,做下只有牲畜才會做的事。但是,在《三體》為我們勾勒的特殊背景下,對於「獸性」,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解讀。
  • 劉慈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孩子該有獸性嗎?
    讀劉慈欣的《三體》,對我衝擊最大的一句話是: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 《三體》讀後感3:如何理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維德不得不放棄曲率飛船的研發說了最後一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句話被很多《三體》迷津津樂道,華省覺得大家還是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分析一下人性和獸性的區別,華省覺得人性講的應該是社會規範,人區別於動物最大的特點是懂得合作,當然動物也有合作,但是無法做到大範圍的同類為了合作犧牲個體的自由,這樣就限制了組織能力,人類創造了一套普世的社會規範,使得合作和組織能力得到最大發揮,成為了萬物之靈。所謂的獸性應該理解為不顧一切的求生欲,如果沒有求生欲動物是很難在激烈的生產競爭中存活的。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我之所以能死皮白賴的堅持著,乃至在後來的歲月裡即使過著拖死狗般的日子也能開心的在灑滿陽光的清晨去喝咖啡品甜點,之所以我能這樣內心沒肺,其實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解釋: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是《三體》裡託馬斯韋德的臺詞,用在我身上很貼切。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三體》
    「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三體》2015年,《三體》系列第一部獲得了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的雨果獎,然後《三體·黑暗森林》和《三體·死神永生》接連問世,引起中國科幻界一片譁然。「失去人性 失去很多 ,失去獸性 失去一切」——《三體》故事從居住在距離太陽系4光年外的半人馬座α星一個外星智慧文明種群三體人說起。三體人的世界中有三顆太陽。每當出現三日凌空景觀時,三體文明就要遭到毀滅,周而復始,無窮無盡。「三體文明」經歷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他們選擇入侵的地方則是——地球!
  • 劉慈欣的語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將會失去一切!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劉慈欣的語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了獸性,你將會失去一切!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劉慈欣#劉慈欣語錄#讀完劉慈欣的語錄,很多人可能有疑問,為何說失去獸性,就失去了一切呢?其實這句話不難理解。因為人性與獸性從來不是對立的,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繼承和發展的,沒有獸性就沒有人性,但是人性不同於獸性。你看失去獸性的人,很多人認為很好,心地善良,是個正常人。
  • 三體: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不僅是一隻叫喧的蛙,不僅有著冷酷的內臟和記錄的裝置——也必須不斷從痛苦中分娩思想,慈母般地給它們我們擁有的一切。」再忙,也必須為自己留出一些時間,去思索這些東西,就像思考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樣,不斷追問這個永恆卻無法接近的主題。不僅是身體和思想的休息,也是一種自我調整,調整生命的精度。
  • 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原標題: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但入主中原,成為統治者,意味著女真人失去了當年的兇猛和活力,失去了當年那種死裡求生的心態。再加上統治重心的南移,整個國家的逐漸漢化,金國已經失去了阿骨打、金兀朮時期的那種野性。 這樣的國家和軍隊,碰上充滿了野性活力,充滿了徵服欲望的蒙古大軍,豈能不被打敗? 記得在《三體》裡有這麼一段:女主角程心在冬眠中被喚醒,面臨一個重大的抉擇。
  • 《誤殺》:失去獸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近期,一部口碑票房都很高的電影---《誤殺》在電影院熱映,按捺不住好奇的心理,我決定一探究竟。說實話,在開始觀影的時候我還抱有批判心理,等我看完,不得不承認,這著實是一部佳片。電影講述了網絡供應商李維傑的女兒李平在夏令營被警察局局長拉韞的兒子素察下藥性侵,並拍下視頻。
  • 每日竇摘|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今天的金句是《三體》中託馬斯·維德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從這句話不難發現,維德是一個絕對的冷血動物,認為獸性比人性更重要。維德這個人也正如他所說的那樣,的確沒有人性,但他極端的理智、敏銳的決策、對目標絕對堅定的執行力,卻是真正能夠給人類帶來希望的人。
  • 解構「君主論」——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馬基雅維利毫不遮掩地揭示人性的暗面與局限:一般來說,人類都是忘恩負義、反覆無常的,他們妄自追求、偽裝良善,見危險就閃、見利益就上。當你給他們好處,他們會對你全心全意,但你急切需要他們時,他們卻離你而去。
  • 不想失去一切的人,需謹記劉慈欣的語錄,富有哲理,警醒世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劉慈欣的語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了獸性,你將會失去一切!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劉慈欣,為何說失去獸性,就失去了一切呢?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翻拍電影有很多,但說實在的這部抄襲的有點嚴重了,布景鏡頭幾乎都和原版一樣,演員的細節也沒以前的好,一模一樣的劇情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喜歡的同學可以看看,不過,真要推薦的話,還是建議看原版《看不見的客人》。
  • 三體:星環城事件,人性同獸性的對決
    導語:三體:星環城事件,人性同獸性的對決還記得維德大大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的名句嗎?今天我們來探討的就是這一點,人性和獸性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它又有怎樣的魔力?我們先來從字面意思理解人性和獸性的區別:人性指人的共性,善良友愛,有羞恥心有同情心;獸性說的是獸類的共性,弱肉強食,陰險狡詐等等,但是可別忘了,人類在本質上也屬於獸類,人性不過是獸性的進化體,再往上進化就變了所謂的神性。人是獸,但又超脫於獸,共性中既有人性也有獸性。
  • 失去一個男人,不等於失去了愛情,失去了愛情,不等於失去一切
    作者: 敏慧 春風暖陽睡前,在朋友圈寫了一段晚安語,和你們分享:突然間明白,人要過好這一生並不容易,人生本就是活一場過程,同時可能會經歷很多苦難和美好,最終那些心裡想要的或許就是你最終生命的意義,只不過很多事,會事與願違,會世事難料,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句話,應該適應於人生的每一場關係裡
  • 人生縱然失去了一切,也不能失去希望
    一個人的一生,縱然失去了一切,也不要失去希望。人生之路,本身就是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佛家認為人生皆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頭是岸,脫離生死苦海,但真正能夠覺悟,能夠看破放下,能夠脫離生死苦海的又有幾人?
  • 人性中如若沒有獸性會怎樣,《三體》的描寫令人深思
    兩個文明的文化、科學也有了非常充分的交流。一方面,人類得益於三體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上有了很大進步;另一方面,原本思維透明的三體人也從人類那裡學會了計謀與欺騙。在程心冬眠甦醒後的世界,人類與三體世界和平共處已達54年,她的所見,是一個處處充滿著女性特質的世界。即使那個時代的男性,也是長發飄飄、皮膚白皙、身材苗條、舉止優雅的模樣。
  • 封面評論|「殺豬盤」裡的中招者,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一切
    此條微博立刻引發了很多投資者的心聲,該條微博下面數萬的評論、轉發,都在傾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殺豬盤」的經歷。據警方介紹,所謂「殺豬盤」,是指詐騙分子利用網絡交友,誘導投資人下載推送的詐騙APP,在平臺進行投資博彩、股票、期貨甚至虛擬貨幣交易的網絡詐騙。(中新社)「殺豬盤」案例早有曝出,最近諸多「中招者」現身說法,使得其再次成為全網熱點。
  • 三體人沒有人性,但照樣難逃滅亡的命運,人性在生存面前的意義
    看完《三體》,大劉似乎留給了我們一個問題:人性到底有沒有意義?託馬斯維德給出了一個答案: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三體人開始對地球人的統治和整個太陽系都被二維化似乎證實了維德的正確。而人之所以稱之為人,不僅僅擁有其他物種沒有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人身上具備的人性。人性是人隨著千代萬代的時間慢慢進化來的,正因為有了人性,才有了不同的文明,才得以讓全世界的人們團結起來。但大劉寫到了一個時代的現象,當大饑荒發生時,在生死面前,人性能戰勝獸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