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
中國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在官方政權加持下取得統治地位,但其本源精神卻陸續喪失,一味強調繁文縟節的禮節,壓制個性與欲望,到程朱理學更是達到「存天理、滅人慾」(當然,這個觀點提出時有較大的合理性,這裡主要是針對後續被扭曲解釋的現象)的高點,整個社會獲得了一種表面形式上的大一統,但一派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朝代更換幾乎未在生產力、文化層面帶來什麼真正實質的進展(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稱「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但錢穆不同意這種觀點,具體可參考其名著《國史大綱》,此處先存而不論),歷史中留存的也多是爾虞我詐、陰謀詭計的陰暗內鬥文化,陰陽、厚黑也成為所謂國學的色彩之一,創造性、創新性、陽光性、外向性等要素均缺失,這成為中國朝代社會的整體風格。
反觀先秦時期,春秋戰國雖逐漸走向分裂戰亂,但文化中卻出現了完全可以媲美西方同一時期的文化高峰,百家爭鳴、大師璀璨,而且即使現在讀到當時的著作、人物事跡,也能感受到鮮活的生命力,就拿《詩經》來說,即使隔了幾千年的時間,其對情愛的謳歌依然能讓人從內心中感受到那種勃勃生機與美好情感。當時人物的做事方式更是透著清徹、明亮、陽剛、可愛的光輝,甚至有一些「任性」,例如,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不合於「義」即放棄生命,雖無後代士大夫那種穩重,但更像是活生生、堂堂正正、能量滿滿的人。即使是這個時候的孔子的儒學,也是鮮活的個人修行與處事、治國之學,並不同於後世奉「三綱五常」為圭臬的僵化書齋學問,其對人性是一種滋潤,而不是限制。
在漢朝之後的中國,僵化了的儒學取得統治地位,勢力不斷變大,幾乎一直貫穿到民國,中間出現了產生巨大爭議的王陽明,他所倡導的「知行合一」、對朱熹的質疑、「致良知」等雖仍未脫離官方儒學的大窠臼,但仍難得地成為解放人性的一絲亮光,後面果然曾一度被定性為「邪說」,「心學」後世流派中確也出現了一些違背當時社會道德戒律的做派。到了民國後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也指出,如果儒學僅僅是一些勸人向上的道德律令,那完全配不上它所享有的地位,如其有真正價值,那肯定是具有可以溫暖人心、提升心性、見識高人一等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他想要去尋找的「新儒學」的根基。這些,都是難得的「清流」與希望。
在中國形式大一統的時期中,西方海洋文明國家經歷著更為劇烈的動亂、殺戮、爭鬥、割裂,到最後也未實現所謂統一,也無任何一股力量、一種文化完全形成一枝獨大的地位,個人慾望的施展面臨的阻礙較小,對照中國,其在歷史中出現了很多「出格」的情形,但其文化中的多元性、外向性、創新性、進攻性也得以保留,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歷史的後半段,一旦其掌握了一定的合理使用這種能量的能力,則產生了巨大的成果,以壓倒性優勢呈現在中華帝國這個曾經一度領先的文明面前,這才驚醒了清末民初的國人,在這樣的強刺激下才出現了中國的第二次文化高峰。
對照本文開頭引用的《三體》中的那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不嚴謹的類比一下:西方海洋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獸性」滿滿,從希臘文化中那些即使是神的世界中也大量存在的亂倫、戰爭、神本身具有各種凡人的缺點等亦可見一斑,何況是人間,似乎少了文明優雅的「人性」;中國的漢朝以後的儒家文化統治的過程中,各個方面均呈現「一團和氣」,無論是高層政權團體內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還是文化中的一家獨尊、經濟上的缺乏「數目化管理」(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氣的「人性」一直不缺乏,「獸性」卻一點點喪失。因此,西方海洋文明缺少「人性」,缺少很多像中國「家天下」觀念下所謂的人情味,其也意識到這種問題,在近現代一直提出向東方文明吸收養分,但其確實已經基本掌握了「合理表達攻擊性「的技巧,如其權力制衡機制、民主代議、貿易擴張、對個人自由的強調、對法治的重視等;而中國文明則因失去「獸性」,存在的所謂「人性」活像一種被被閹割的人,缺少的是對外的進攻性表達,多的是內向性的陰暗、封閉,在近現代東西方碰撞中,差一點亡國滅種而失去一切。
在海洋文明與中華儒家文明碰撞中,截至近代,以前者完勝、後者一敗塗地而收場。這一「戰報」雖寥寥數字,但對於中國來說,其中隱含著數不盡的痛苦、殺戮、毀滅、屈辱……然這些在歷史這位「長者」冷峻的目光中獲取不了任何存在感,「長者」沉默地看著東西方文明碰撞後發生的一切,並向二者在時間長河遠方的繼續纏鬥意味深長地眺望了一下!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