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一生,縱然失去了一切,也不要失去希望。
人生之路,本身就是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佛家認為人生皆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頭是岸,脫離生死苦海,但真正能夠覺悟,能夠看破放下,能夠脫離生死苦海的又有幾人?
貧窮的希望富足,富足的希望幸福,幸福的希望長壽,即使死了也希望進極樂世界或者進入天堂。所以人生就是不同的希望。人生最怕的就是萬念俱灰,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
維克多.弗蘭克爾,著名心理學家,醫學博士,他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記錄了他在納粹時期被關進集中營的經歷。
其中有一個講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弗蘭克爾的一個獄友,是一名小有名氣的作曲家和詞作家,1945年的3月初,他興奮的告訴弗蘭克爾說:「醫生,我在2月初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裡有個聲音說,3月30日能夠得到解放。」
當獄友告訴弗蘭克爾這個夢時,他滿懷期待,充滿了希望,確信夢裡那個聲音所說的是正確的。但隨著日子的臨近,他們根據得到的消息判斷,戰爭極不可能在那個日子結束。2月29日,這個獄友突然病了,發高燒。3月30日,就是夢中聲音告訴他戰爭將結束的那一天,他陷入了昏迷。
第二天,他死了。從所有外表的症狀看,他是死於傷寒。但真正讓他死去的原因是失去了希望,當預言沒有如期兌現時,他徹底絕望了。
而弗蘭克爾之所以能夠在納粹集中營中儘管時時刻刻面對死亡,但他始終保持著對未來的希望,他想復原手稿和重見愛人的強烈信念,成了支撐弗蘭克爾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
當一個人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他也就喪失了對精神的把握,註定要走向死亡。當一個人對未來充滿希望時,縱然失去了一切,仍然能夠樂觀心態,積極向上。
王陽明被貶龍場,面對那樣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看到和他同樣被貶的官吏父子僕人相繼死亡,但他仍然沒有泯滅內心的志向,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反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龍場悟道,成就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不世偉業,陽明心學思想影響後世500年。
所以,一個人不論經歷什麼,無論失去什麼,都不能失去希望,如果說夢想是一個人前進的方向,那希望就是實現夢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