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
——《三體》
2015年,《三體》系列第一部獲得了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的雨果獎,然後《三體·黑暗森林》和《三體·死神永生》接連問世,引起中國科幻界一片譁然。
多年以來,中國的科幻文學被外國的同行們恥笑,不說硬科幻,就是軟科幻也沒有優秀篇章問世。結果大劉橫空出世,用一部《三體》一戰封神。
引用科幻圈的一句話:劉慈欣單槍匹馬,以一人之力將中國科幻拉高到世界水平。
「失去人性 失去很多 ,失去獸性 失去一切」
——《三體》
故事從居住在距離太陽系4光年外的半人馬座α星一個外星智慧文明種群三體人說起。三體人的世界中有三顆太陽。
每當出現三日凌空景觀時,三體文明就要遭到毀滅,周而復始,無窮無盡。「三體文明」經歷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他們選擇入侵的地方則是——地球!
「三體舞臺劇真正表現出了科幻的內核」
——劉慈欣
小說問世以來好評如潮,將小說搬上電影、電視的計劃立刻開展。但是第一個將這個故事搬上舞臺的卻是《三體》舞臺劇。
出品方投入約1500萬元,斥巨資營造科技感。為了展現小說中的浩瀚宇宙,舞臺兩側傳統的幕布被替換成鏡面膜,而且鏡面還有許多突出的稜角,可以漫反射舞臺上的燈光。
《三體》
舞臺劇現場
舞臺上共設置了近、中、遠三道布景,並配合超短焦投影,使得第一道紗幕既是字幕幕布,也能展現宇宙星空;
中景的一座「金字塔」,在裸眼3D技術的幫助下,頗具立體感,而金字塔本身是一個木板,可拆分組合成許多形狀,營造出遊戲中的諸多場景;
遠景的球面幕布,則為舞臺的縱深感提供了可能性。
為了將三日凌空的景觀呈現在舞臺上,主創團隊用12架無人機託起3個巨大氦氣球,讓它們從舞臺飛向觀眾席
《三體》
三日凌空場景
一直以來,三體的翻拍難度都是為外界公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過於宏大的場景,以及想像中的世界。
而,為了展現故事宏大的背景,大劉天馬行空的想像,舞美團隊也是用心良苦。
3D Mapping、紗幕成像、視聽特效、虛擬實境元素、無人機等前沿黑科技顛覆了傳統舞臺劇的表述形式,卻讓這個大視野、複雜的、大跨度時間的、改寫歷史的英雄群像的故事成功的被搬上舞臺。
小說發表一年之後,其同名舞臺劇先後在北上廣深、成都、重慶等6個城市,巡演30場。
2018,《三體》團隊強勢回歸,帶著他們的黑科技,帶著一輪演出之後的經驗和教訓,開啟中國舞臺劇高科技IP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