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活著》才明白,失去這三個人,人生將註定漂泊

2020-12-03 桑白酒館

昨天收拾書櫃,從書櫃裡再次翻出了餘華的《活著》,即使已經讀過多次,可再看這本書,依然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做福貴,書的開頭,福貴從一個地主家的富少爺變成了困苦的窮人,開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在這一生中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從父母到妻子,再到子女和孫/婿,這些對他來說彌足珍貴的人一個個從他的生命中離開,讓他徹底孤苦無依,對生活也失去了樂趣。

最後,這個叫福貴的老人只得和一頭年邁的老牛相依為命,夕陽西下,一人一牛,更覺人生疾苦。

這本書不但賺了很多人的眼淚,也引得很多人的自省,開始正確看待人生中的親密關係。

在我們當代,似乎每個人的心中都裝滿了心事,每個人都有覺得無法度過的事情。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外因,有時候想開一點,就過去了。

真正讓我們人生失去期待的,是失去這三個親人。

01失去父母,就失去了根

福貴早先的優渥生活是父母給的,但因為他的敗家,將家產敗了個精光,也接連失去了父親和母親。

在失去父親後,能為他遮風擋雨的人不在了,過往的生活猶如浮夢一場,他只得獨身直面人生的所有問題。

最終,他在父母離世的打擊下徹底醒悟,開始逐漸成長,學會自力更生。

高亞麟在一檔節目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正因為有了這堵牆,我們才不會琢磨結婚生子、老了以後有沒有人陪伴這些事。因為你老會覺得,有一堵牆,擋在你和死神面前。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是的,父母還在時,家才是家,才是溫暖的港灣。我們無論在外遊歷多久,累了都有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

但一旦父母不在,我們就仿佛失去了根莖,只得漂浮在人生中,了無歸處。

02失去另一半,就等於失去了依靠

福貴一開始並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妻子,可是當他落魄時,妻子卻不離不棄的陪伴著他。原本嬌嫩的妻子學會了下田種地,也學會了幹粗活。

福貴經歷了父母的離世和妻子的不離不棄後,對家庭有了新的定義,也開始有了擔當,想要為妻子和孩子承擔起責任。

這期間的生活很苦,但因為有妻子的支持,福貴從沒覺得人生難過。

可以說,福貴的大半個人生因為有妻子在,才得以圓滿。

妻子走後,福貴的心像被掏出去大半,他第一次發現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此渺小,他對妻子的一天天衰弱毫無辦法,甚至沒有任何希望能夠抓住,這讓他心裡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記得在《父母愛情》中,也有類似的畫面,在妻子安傑入院時,江德福失魂落魄,茶飯不思,怎麼都不肯離開醫院。後來,他無助的對孩子們說:你媽要是走了,我該怎麼辦啊。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神充滿了恐懼,那一刻,他無比害怕老伴兒會就此離開,留他獨活於世。

是的,雖然兒女也是一種支持,卻遠沒有另一半的依靠讓人溫暖。

另一半是陪伴我們人生階段最長的那個人,她/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我們,也比任何人都懂得我們的需求。

我們一路走來,扶持度過半生,早已將彼此刻進了身體。失去他們,就等於失去了依靠和支撐。

03失去兒女,就失去了精神支柱

在《活著》裡,福貴先後失去了兩個孩子。兒子有慶死在他最好的少年時期——13歲。

一個本應該茁壯成長的樹苗在他最好的年華凋零,對於父母來說無疑是場災難。

福貴和妻子因為兒子的去世悲痛不已,有過一段低谷期,然而悲痛過去,人生終將要繼續。可還沒等他們徹底放下,女兒鳳霞就因為難產離開了人世。

而原本因為兒子離世就已經備受打擊的妻子,因為女兒的離世徹底失去了精神支柱,沒過多久,就也跟著去了。

這世界上最大的痛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孩子還在時,即便忙碌,即便很難時常想見,但只要知道他們好,內心就可以安定。

一旦孩子不在,心也就隨之去了,留在世間的也不過是個空殼,憑著習慣過餘生。

04

《活著》有一個句子: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這句話道出了親密關係的真相。

從古至今,關於家庭,我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家和萬事興」。

因為只有家庭和睦,我們才能心情平和,才能夠積極向上,也才能有更多的自信去拼搏,去對抗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問題。

只有家人都在,家庭氛圍和睦,無論我們在外經受多少辛苦,遇到多少挫折,只要回到家,都能夠立刻安下心來。

所以,珍惜家裡的每一個親人,多用包容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親人,讓「愛」延續的更久,更久。

「作者:桑白,喜歡讀書,熱愛寫作。希望寫有溫度的故事,給每一個讀者帶來溫暖和共鳴。」

相關焦點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看見過這樣一段話:「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很多人都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是太累了。褪去了年少時的懵懂青澀,經歷了生活的坎坷打擊,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每個中年人都面上帶著笑,內心卻變得越來越滄桑。
  • 心理學:一個男人格局越小,就越有這三個惡習,註定一事無成
    據生活觀察,一個人男人格局越小,就越有這三個惡習,註定將來命會不順。一,凡事不敢面對:懦弱格局小的人,在面對事情發生的時候,總想著去逃避。但凡遇到一點小挫折,心理就會產生痛苦煩惱。要知道,人在生活中,缺乏了一定的膽量,就很難生存的很好。
  • 看了《半生緣》原著,我才明白好的愛情需要這3個必然條件來成全
    再回到那個年代,以緩慢沉靜的心情看曼楨的一生,我發現好的愛情需要這三點來成全,不然再相愛也不行。一:來自原生家庭的支持。原著中,曼楨的家庭條件不好,家裡有兄弟姐妹六個,再加上母親和年邁的奶奶,還要供養幼年的弟弟讀書。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活著》(餘華著)一書裡面的徐富貴出身富農家庭,是個富二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父母把我們帶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有天會分離,因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比起「死於非命」,我們更能接受「壽終正寢」,但徐富貴的爹卻並沒有等到「壽終正寢」。
  • 爺爺的忠告:真正「命苦」的人,都有這三個惡習,註定人生不順!
    爺爺的忠告:真正「命苦」的人,都有這三個惡習,註定人生不順!01一、半途而廢爺爺說:半途而廢敲不開成功的門。半途而廢常用來比喻事情中途停止。《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而諾貝爾正是靠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始終如一的信念,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了一代發明家。爺爺的忠告:總有人說要「知難而退」,很少有人說「迎難而上」,殊不知成功與失敗就在這八個字之間。
  • 人生要想活得明白,從這十件事開始做起
    有年,收穫君有幸跟一位活了90歲的智慧大師閒聊,他告訴我他的上半生就是活的太累,想要的東西太多,反而抓不住人生真正的東西,後面他分享了自己後半生的生活智慧,他說人要想活得明白應該從這十件事開始做起。那麼,這位智慧大師所說的十件事到底是什麼呢?
  • 《琉璃》他們的愛是飛蛾撲火,劇中這幾對註定情深緣淺,無疾而終
    可是,劇中這幾對的感情糾葛,註定無法相守,情深緣淺。當我看向你的時候,你的眼裡有璀璨的星光,但是那星光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縱使一生,也無法得到你的真心。一,若玉與陸嫣然。若玉本是一個重情重義心地善良之人,奈何被元朗以親妹妹相要挾,為他所用,成為他的一顆棋子。
  • 質疑千篇一律的人生模式,活著的我是不是生命的奴隸?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52)《人生模式》人無法選擇,一降生就進入了生命模式,就得為自己而呼吸、行動、吃喝拉撒。人一開始就以自己的生命為中心存在著,人一開始就以自己活著為存在的前提。沒有誰可以離開生命,所以沒有誰可以不活著,也就是說,沒有誰可以不按生命的要求行事,沒有誰可以超越到生命之外。生命的規則與界限是極為嚴格的,不但要有維持生命機體代謝活動的物質條件,還得要時刻保證生命的安全,還得要滿足生命繁衍生息的一切要求。生命是從生到死的一段存在過程,這段過程如同編制嚴謹的情境劇,每個生命都如此演出,概莫能外。
  • 《起點》:人生才剛剛開始
    推薦理由:人生才剛剛開始哥倫比亞的舞者Joan Sebastian Zamora在英國學習芭蕾多年後第一次回家,弟弟妹妹親熱地又陌生地打量這個神秘的大哥哥,一身因長期極端刻苦訓練而形成的肌肉線條,弟弟說他也要學習芭蕾。Sebastian於是指導弟弟做第一個動作,這是First Position,他告訴他。
  • 李誕說: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直到一個突然的消息傳來,我們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人,說了「再見」之後,就一定還會再見的。同樣在27日,已經很久未曾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歌手張咪,在微博上發了一篇長文,她被確診為癌症晚期,並以這樣的方式,上了微博熱搜頭條。
  • 重讀《活著》,從福貴的一生看人生的四個階段
    高中的時候借了同學一本書《活著》,被名字吸引,一口氣讀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不敢相信世上竟有這麼悲慘的人。最近重讀《活著》,經過歲月的歷練,在原來的震撼之餘,對福貴苦難的人生多了一份解讀。大多數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本《活著》的歷程?
  • 人生的意義,迷茫中前進,前路黑暗也光明
    人的一生,沒有人能夠鬧得明白。 活著的意義在哪裡,人從一生下來就奔向終極目標「死亡」。已經註定了死亡,那就要尋找活著的意義。每個人,生來有他的價值,重要的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現在的我,在遙想未來,未來是未知的,卻又清晰可見。因為終點就在那裡,你不來他不去。面對未來的勇氣,一半在於現實的責任,一半在於享受未知的神秘感,享受生命的過程才是最大的樂趣。
  • 《活著》最經典的三句話,讀懂了你才會更堅強
    如果說命苦,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活著》中的徐福貴更苦了,他這一輩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難,失去了太多的東西。可是直到最後他依然堅強地活著。可是好多人都沒能堅持下來,譬如說《祝福》中的祥林嫂。說真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苦難和堅強。
  • 人生縱然失去了一切,也不能失去希望
    一個人的一生,縱然失去了一切,也不要失去希望。人生之路,本身就是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佛家認為人生皆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頭是岸,脫離生死苦海,但真正能夠覺悟,能夠看破放下,能夠脫離生死苦海的又有幾人?
  • 夜讀丨《活著》:人的真正的成長,從失去開始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高贊回答:失去。《活著》一書中的福貴,就是在生活的錘鍊下,從悲痛中醒悟、在失去中成長,最終活得豁達從容。失去依靠福貴的父親知道他把家產都敗光了,氣得在床上躺了三天,可欠下的賭債終歸要還,百畝良田和一幢大宅只換回三擔銅錢,讓福貴挑著走十幾裡的路進城去還債。福貴挑得綢衣都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滲出了血都不敢抱怨,他才挑一天就累得快要散架,也終於知道祖輩掙下的那些家業有多不容易。
  • 人生!經不起歲月的洗禮
    人生的許多苦樂,不在於你的處境,而在於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別人看扁你而生氣,倒不如努力爭口氣,爭氣永遠比生氣漂亮和聰明,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既然生氣是一種愚蠢的行為,那麼我們何不明智一點,看淡一點,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靜看花開花落,笑看人生起伏。
  • 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就是「空心病」???|隨筆017
    那篇文章的開頭說:「一個現象近年來越來越突出——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沒有明顯創傷,生活優渥、個人條件優越,卻感到內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島一樣,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心靈奇旅》: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為什麼失去了火花?
    但問題是絕大部分人,這輩子都找不到夢想,即便找到了,也不敢、不能、不會為自己的夢想奮不顧身。大部分人回首自己的過去,往往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太失敗了,我活著毫無價值。我覺得自己就不配獲得美好的生活。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我沒有目標。這是我的人生,但不是我想要的人生。高納這樣的人,其實很幸福啊!
  •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讓自己活著就得掙錢養活自己,掙錢的過程就是給社會做貢獻、為別人服務的過程。簡單說就是養活自己,貢獻社會服務他人。就這麼簡單,千萬別複雜啦,千萬別弄太高尚啦。人沒有差別的只要生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也就是生死了,活也是意義,死也是意義,你活這幾十年就是意義,如果你不活著的話,那根本無意義可談,因為活著,死也是有意義,死的意義就是終結你的一生。如同一部戲,少了主角不可以,少了某一名群演也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