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蔣欣和劉嘉玲的《情深緣起》開播,大家紛紛吐槽選角有問題,好奇之下我去看了原著《半生緣》。
沉浸到原著的內容之後,我被張愛玲筆下那個年代的浪漫氛圍所感染,也心疼曼楨一直受現實欺凌的悲涼人生。
再回到那個年代,以緩慢沉靜的心情看曼楨的一生,我發現好的愛情需要這三點來成全,不然再相愛也不行。
一:來自原生家庭的支持。
原著中,曼楨的家庭條件不好,家裡有兄弟姐妹六個,再加上母親和年邁的奶奶,還要供養幼年的弟弟讀書。
本來父親在世時,一家的生活尚且可以維持,後來父親去世,母親無能,不能掙錢養家,16歲的姐姐曼璐被逼無奈去當了舞女來養家。
姐姐曼璐結婚後,曼楨一人打幾份工來掙錢。最後還被姐姐算計,被姐夫祝鴻才糟蹋,從而永遠不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
因為家人的原因,曼楨失去摯愛和幸福的機會,所以愛情想要圓滿,家人的支持和成全很重要。
二:世鈞的軟弱導致二人的愛情註定有始無終。
原著中,世鈞的家世不錯,為人謙遜彬彬有禮。而且他比較獨立,不依靠家裡,自己單獨出來闖事業。
可是,在愛情面前,世鈞不夠勇敢和堅定,在重重阻力面前,他顯得沒有那麼愛曼楨也保護不了她,這也是二人分道揚鑣的原因之一。
所以,選愛人之前,要找一個堅定有擔當的人,二人彼此信任,一心堅定才能夠在一起。
三:社會的大背景太殘酷,導致二人沒有在一起。
《半生緣》的原著中,曼楨家庭窘迫,家裡人數多開銷大,她一個女孩子背負那麼大的壓力,感情上肯定是不能自由灑脫的。
如果曼楨沒有那麼多家庭包袱,社會環境再好一點,或許她和世鈞能有個美好的結局呢?
所以,相愛的兩個人如果在比較好的社會環境裡,那麼相守一生的可能性會大很多,好的社會環境也是成全愛情的必然因素之一。
看了原著《半生緣》後,我才明白書本裡的曼楨和世鈞是獨一無二的,張愛玲筆下那個年代的愛情也是獨特的,不是演員的演技能演繹出來的。
如果你也想體驗一下一生只愛一個人的深情,那你必須要去看看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會讓你如痴如醉,深深沉浸在裡面。
好的作品裡有深沉的韻味和哲思,《半生緣》就是這樣一部好作品,是我必須要推薦給你的,看了原著你才能了解那個年代的無奈和曼楨漂泊的一生,對人生和愛情都有新的啟發。
現在,百度小店的張愛玲全集套裝,一共十本,劃下來一本只要十幾塊錢,卻可以買到沉甸甸的人生智慧,無論是收藏還是送朋友,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紀念價值,巨大的優惠活動來了,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