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骨朵 骨朵網絡影視
文 │無情
前有「國民導演」張黎折戟《武動乾坤》,近有「平民導演」楊亞洲潰敗《情深緣起》(原名《半生緣》)、國家一級導演馬進因新版《鹿鼎記》被推至風口浪尖。
《鹿鼎記》、《情深緣起》都經歷了積壓、上星撤檔、刪減調整,在11月中下旬空降,搶先上線網絡平臺。
一經開播,兩部劇從劇情、選角、配樂到服化道等引發諸多爭議。
截至11月26日,《鹿鼎記》近7萬人打出了2.7的豆瓣評分,成「史上最低金庸劇」。導演馬進稱做導演20年頭一次遭黑粉叩門謾罵。他現已對個人微博評論設限,一般用戶無法評論,系統提示——30天內博主已拉黑惡意評論用戶22人。
《情深緣起》原名《半生緣》,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上周五,該劇改名、定檔、上線一氣呵成,眼尖的網友發現主演劉嘉玲並未轉發劇宣微博。張愛玲粉絲「張迷客廳」官博寫道:「改名、海報和片頭片尾都沒有『張愛玲《半生緣》』字樣,很有自知之明」。
有網友慨嘆:導演駕馭不了作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馬進、楊亞洲,均是著作等身的實力名導。
馬進作為編劇和國家一級導演,曾執導的《幸福來敲門》創下央一收視奇蹟,斬獲「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早前的《營盤鎮警事》也一舉拿下第13屆五個一工程獎。他個人微博置頂顯示:首度合作張一山的《春風十裡,不如你》是第一部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的網劇。
楊亞洲已涉足影視圈小30年,是目前國內唯一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導演、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導演、中國電視飛天獎最佳導演的人。影、劇都掌鏡過經典佳作,電影《沒事偷著樂》《美麗的大腳》《背靠背,臉對臉》紅極一時,電視劇部部國劇之光——《空鏡子》《家有九鳳》《少年黃飛鴻》。
兩人2020紛紛跌倒在傳奇劇門檻上,一部古裝傳奇劇,一部民國傳奇劇。
一遇上傳奇劇,大導就「失靈」?
形散神滅
「內核」脫靶,「選角」失衡
大導們改編經典傳奇,口碑崩塌的悲劇大多在於德不配「材」。
細數兩位導演過往履歷,現實主義題材居多,獲贊劇評多有「接地氣」。此番掌鏡傳奇劇,恰巧與「接地氣」背道而馳,是脫離兩位導演原有審美的一次探索。
目前看來:形神俱滅——「內核」的把控、「選角」及主演演技都陷入觀眾爭議。
神滅,即劇本開發階段製作團隊理解原著內核失準,全然丟失氣韻、神魄。
譬如新版的《鹿鼎記》和《情深緣起》就完全顛覆原著的精神內核,一個不懂江湖,另一個沒了「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的悲涼宿命感。
導演侯孝賢早有預言:張愛玲的小說,想都不要想。
可見張愛玲的小說改編之難!
她的文字多著墨在人性與情感的幽微之處,還得再現故事時局背景,華麗又悲涼、冷眼觀世情。時代氛圍與餘韻故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當將一些展現情感幽微的心理描寫,用大量旁白填充,引以為「兩個時代隔空對話」,但劇集積壓過久,網絡熱梗易逝,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失了「張味」,書粉和觀眾很難買帳。
導演馬進回應爭議時,表示曾婉拒三次,找到導演教科書所說「一個導演拍攝一部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最高任務」是什麼?」答案才說服自己答應掌鏡《鹿鼎記》。他定下的基調是一部「鬧劇」,核心訴求「解構江湖、解構神功」,解構路徑是寫實的場景氛圍、紅配綠的清代LOGO級配色和卡通畫風,稱為「新表現主義」。
觀眾面向00後和10後,為此導演馬進刻意迴避不看此前各影視版前作,拍攝手法上,他覺得「在人類已經步入AI時代的情境下,再去拍攝飛簷走壁花拳繡腿,再去狂點啞穴笑穴就顯得十分滑稽和低幼,對當代觀眾的智商缺乏基本尊重。」
神滅,又遇上形散——選角不當,調教演員失衡。
導演馬進回應爭議時,也透露了選角標準:符合角色氣質與人設。
因「材」施教,導演與選角團隊按想要呈現的風格挑選演員。帶有角色設定的特質,是選角標準之一,卻忽略還需考驗演員的悟性和對表演的理解力。這也是演員表演功力深淺的「試金石」和「照妖鏡」。
新版《鹿鼎記》耗時長達194天,主演張一山為此剃頭、找揚州老師苦練當地話,不可謂不盡心。
馬進導演稱「論演技,在迄今為止所有版本的韋小寶序列中,一山也是頂級。」
張黎也曾在《武動乾坤》上線前誇讚楊洋的敬業精神:「戲瘋子」這三個字可能用在王冰老爺子,用在雪健老師身上是適用的。我覺得今天我拍《武動乾坤》用在楊洋身上也是適用的,他就是個「小戲瘋子」。
在圍讀劇本的前期籌備階段,導演在現場會跟演員們共同創作,討論一場戲應該表達什麼樣的氛圍,人物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情感,雙方就不同意見交換、碰撞,達成共識確定後開拍。一部好戲,應該是主創合力,找到最優平衡解。
如果演員和導演對同一劇本或人物理解出入過大,或許要復盤其中某一環節是否出了問題,好演員會有自己的判斷。
張一山的痞氣原本是貼合《鹿鼎記》韋小寶草根出身的「混不吝」,但在卡通畫風和新表現主義的誤讀下,有失水準。有一幕,康熙大庭廣眾要「假太監」韋小寶驗明正身,其實是倆人剛掉落「小玄子」和「小桂子」馬甲,開始以真身相識相交,彼此交換真心時刻。結果經正反打鏡頭處理,切換圍觀侍衛浮誇表情,好像大雄偷看靜香洗澡的獵奇場面,儼然一場「鬧劇」。
cr豆瓣小邋遢
《情深緣起》的選角,觀眾評價「詮釋失真、無法準確把握人物,形象氣質不符。」
蔣欣經樊勝美、華妃驗證演技精湛,可塑性強,但觀眾評價「年紀和身材不貼角色」。暌違小螢屏數十年的劉嘉玲,紮起雙馬尾遭觀眾吐槽「扮嫩」,鄭元暢飾演的南京商賈之家的二公子沈世鈞,臺詞口音太重,「咆哮帝」的演繹手法將觀眾帶回古早偶像劇拍攝現場。
戲假、情感塑料、「全員演技浮誇,導演也給過?」,很難有觀眾真正喜歡上此類「重塑經典」。我們會發現市面上,改編傳奇劇不失原味的多是港臺導演,一是他們與從小耳濡目染武俠傳奇氛圍,二是也跟導演個人審美密不可分,侯孝賢就表明張愛玲不適合他這種野人拍,但王家衛有可能,因為「他是唯一呈現上海風華呈現得很好的導演,他是有這個印記的」。當然李安的《色·戒》也是改編成功的張愛玲原作之一,兼具藝術感與故事性,這也與其擅長處理細膩情感一脈相承。即便如此,《色·戒》當年上映時也褒貶不一。
眾口難調,經典代代傳承的瑰寶,自帶粉絲基礎和書粉,改編需要莫大勇氣,去接受市場嚴苛目光審視與檢驗。這一點來看,名導們紛紛走出題材舒適區,勇於創新,是市場喜聞樂見的。只是要挑對味的「材」,才能與大眾共餉文化盛宴。
IP改編
舊酒新瓶,閉門造四不像
有業內人士稱,「很多做出這種劇的人,他們沒有徹底弄明白,似是而非,還拿著原來一些自己覺得好用的方法。他只有這個工具,並沒有獲得新方向上的一些影響。老工具加上新影響,新的工具不會用,就是一個中間狀態就會很變形,做出來東西怪怪的、難受就是這種狀態的體現。」
楊亞洲導演受訪時曾稱,當別人提起楊亞洲時,希望評價是「他老拍那些家長理短、那些普通人的事。」他拍劇,一向講究真實和真誠,喜歡拍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曾婉拒不少找上門邀請其拍古裝、帝王將相和英雄的人。《情深緣起》可能因為還有一位年輕編劇楊博聯合執導,所以會看到鄭元暢的偶像劇演法與蔣欣、郭曉冬正劇範兒同框,一劇兩畫風。
馬進口中的給00和10後看,受眾年齡層新穎,但說法也是老派電視人的慣性思維。有業內人士說「網際網路的觀眾不是電視臺的,無關年齡。」
老導演、新嘗試,易因解讀不準、改編失真,招來「四不像」爭議。
「彆扭」、「四不像」也是伴隨著導演們每一次題材創新的陣痛。既要把住時代脈搏,又能將自己擅長的拍攝手法,融入到不同類型電視劇創作,取精去糟考驗每一位影視創新者的功力。
張黎、楊亞洲、馬進作為深受198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風潮影響的創作者,我們能看到即使在傳奇劇拍攝中,也會有現實主義手法的影子,在他們的劇集中不會看到阿寶色、過度磨皮等,從整個故事脈絡到劇集細節,會著重體現真實性,也會在作品價值觀眾融入正向啟示。
馬進評價韋小寶:「見慣世間黑暗,仍存家國道義、善良達觀」,對角色認知有精準小節,也不失大義。這些也是他們擅長的宏大敘事,慣性挖掘的角色正向價值觀。
事實上,名導發揮不穩的都是IP改編劇。
張黎之前合作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是一級編劇劉和平,《走向共和》搭檔一級編劇盛和煜。楊亞洲和馬進執導的都是現實主義高分題材,新版《鹿鼎記》搭檔的編劇申捷之前的代表作有《重案六組》《虎媽貓爸》《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等。
但IP改編是二度創作,導演、編劇及主創團隊要運用自我智慧,將文字轉換成視聽語言,既不扭曲原著,「神還原」不崩人設,還能做出自己味道。
馬進、楊亞洲的一次失意,來年重振旗鼓操刀自己熟悉的現實主義題材,或「試錯」後痛定思痛打磨新劇本,才是關鍵一役。
破局之道:
大導+名角+大IP,精心打磨出好劇
上一個接受採訪時稱「當導演不用學習,一看就知道」的人,是郭德綱。他當時找了吳京、王寶強、範冰冰、林志玲等33位巨星搭臺演了一部電影《祖宗十九代》,最後票房1.69億。
今年一「劇」成名的新銳導演辛爽,曾稱特討厭說「美劇就高級」的論調,他喜歡很多中國老電視劇,比如說《渴望》《空鏡子》《家有九鳳》《貧嘴張大民》,認為都是國家之光,是他骨子裡的根,看到了自己語境裡的東西。他從中吸取了養分,培養了類型劇的審美,也因此誕生了《隱秘的角落》裡那些富有煙火氣和生活現實感的鏡頭語言。
《空鏡子》《家有九鳳》是楊亞洲導演的早年佳作,今年後浪已至,前浪卻現頹勢,拍好了「九鳳」卻折戟《情深緣起》的「雙鳳」。
執導過《渴望》《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甄嬛傳》《羋月傳》多部國民熱劇的導演鄭曉龍,算是首屈一指的將現實主義題材和傳奇劇都駕馭得了的名導,早有警示:打造精品。
張黎已回歸執導歷史正劇的舒適區——今年公布的新片單是電視劇《曹操》和電影《冬與獅》。
大導+名角,不再是自帶收視與口碑的萬能靈藥。
IP改編不再是制勝法寶,「紫金陳」推理宇宙一向都是國劇高分佳作,今年相繼推出兩大爆款劇《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少為人知的是,9月改編自紫金陳小說的《謀局》,豆瓣評分4.5,打分人數僅1271。
頂流也未必是收視定海神針,人氣的變大變小也在須臾之間。或許說之前的步子太大了,一切速成的,引以為傲的也可能招致速朽。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尊重劇作科學,重視編劇產出,精心打磨好劇本,找到理解力強且有表演自信的好演員才是整個行業創作更多精品的前提。當然對名導新嘗試和行業新生力量的嶄露頭角,我們也應予以關注和包容。能匠出細活,保持學習,精益求精,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永遠都「靈」。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鹿鼎記》《半生緣》脫靶,大導拍傳奇劇即「失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