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活著》(餘華著)一書裡面的徐富貴出身富農家庭,是個富二代。他家有百畝良田、錢多的滿地都是,從小吃穿不愁、順風順水的徐富貴根本不懂什麼是珍惜。
他拋妻棄女,每天滾在煙氣繚繞的聲色場所。最終在一夜之間,敗光了所有家產,跌落至人生谷底。錢雖然敗光了,可人還是要活下去,日子還得接著過。
徐富貴痛定思痛,決定租一塊地自食其力。從一個紈絝子弟轉變到了普通佃農。
徐富貴告別了荒誕的青春,揮別了過去那個滑稽的自己,帶著老母親和女兒鳳霞,重新開始了生活。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父母把我們帶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有天會分離,因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比起「死於非命」,我們更能接受「壽終正寢」,但徐富貴的爹卻並沒有等到「壽終正寢」。
敗光了良田和豪宅後,徐富貴一家搬到了茅草棚,老父親年邁已高,一時氣血攻心,昏死在了馬桶邊上。至此,徐富貴以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父親也看不到了。
徐富貴成了佃戶,踏踏實實種地,媳婦家珍也抱著兒子回家了。
但徐富貴的娘卻病倒了,他去縣城請郎中的途中,莫名其妙地被國民黨抓去拉大炮,一走就是兩年,回來時老母親早已駕鶴西去。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終有一死,誰都不能倖免。家珍得了軟骨病,渾身沒力氣,堅持了很久、熬了又熬,終於還是在痛失兒子和女兒後,撒手人寰;
徐富貴親手親眼地送走了一個又一個至親。他知道自己終有一日,也會躺在冰冷的地下。但是,在這一天來之前,他必須要竭盡全力地活下去。
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
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
在過去,餓不著即為「富」;吃得飽就是「貴」。吃飽飯後,才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後才是建立親密關係,彼此依靠、相互取暖。這才構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
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
為了吃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著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幹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
體面的活著。不坑蒙拐騙就是「體」,不卑躬屈膝就是「面」。
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大家都在背地裡對他指指點點,甚至在他被騙光了全部家產後,沒有對他投去半點的同情。
在我看來,徐富貴丟了家產後,雖然活得狼狽,但是卻一點不頹唐。他務農養家、攢錢讓兒子讀書、買羊買牛。
他不再貪戀風花雪月,也不再熱衷不勞而獲,在田地裡,踏踏實實一步印下一個腳印,真真正正活出了體面。
「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明白的活著。
我們雖活著,卻很少有人能活的通透。徐富貴是難得活的通透、活的坦然的人。他告別了青春、離開了父母、送走了妻兒,能牽著一頭叫「富貴」的老牛,與陌生人笑談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
徐富貴對死的坦然、對苦的釋然,可見一斑。幸運的是,徐富貴後來明白了,而現實中的我們,卻還在睡夢中不願明白。
餘華以其冷靜的筆觸,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結局悲傷的故事,可是每一個讀者,都將含著眼淚接受了這樣的結局。
《活著》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
人這一生的意義,這本書全部囊括了,一個人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這本書全說了。我們沒有體會過的,都可以在這本書裡體會到。
這樣一本書,不去讀它真的是太可惜了。
這樣的文字讓我們的心面對物慾的洶湧波濤還能夠有片刻的寧靜,它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消沉而是勃勃的生機,是對生命的召喚。這樣的文字,你能不感動嗎?
就是這樣一本書現價僅需28元,一頓飯錢,就能體會人生百味!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