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2020-12-03 佳佳樂多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活著》(餘華著)一書裡面的徐富貴出身富農家庭,是個富二代。他家有百畝良田、錢多的滿地都是,從小吃穿不愁、順風順水的徐富貴根本不懂什麼是珍惜。

他拋妻棄女,每天滾在煙氣繚繞的聲色場所。最終在一夜之間,敗光了所有家產,跌落至人生谷底。錢雖然敗光了,可人還是要活下去,日子還得接著過。

徐富貴痛定思痛,決定租一塊地自食其力。從一個紈絝子弟轉變到了普通佃農。

徐富貴告別了荒誕的青春,揮別了過去那個滑稽的自己,帶著老母親和女兒鳳霞,重新開始了生活。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父母把我們帶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有天會分離,因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比起「死於非命」,我們更能接受「壽終正寢」,但徐富貴的爹卻並沒有等到「壽終正寢」。

敗光了良田和豪宅後,徐富貴一家搬到了茅草棚,老父親年邁已高,一時氣血攻心,昏死在了馬桶邊上。至此,徐富貴以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父親也看不到了。

徐富貴成了佃戶,踏踏實實種地,媳婦家珍也抱著兒子回家了。

但徐富貴的娘卻病倒了,他去縣城請郎中的途中,莫名其妙地被國民黨抓去拉大炮,一走就是兩年,回來時老母親早已駕鶴西去。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終有一死,誰都不能倖免。家珍得了軟骨病,渾身沒力氣,堅持了很久、熬了又熬,終於還是在痛失兒子和女兒後,撒手人寰;

徐富貴親手親眼地送走了一個又一個至親。他知道自己終有一日,也會躺在冰冷的地下。但是,在這一天來之前,他必須要竭盡全力地活下去。

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

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

在過去,餓不著即為「富」;吃得飽就是「貴」。吃飽飯後,才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後才是建立親密關係,彼此依靠、相互取暖。這才構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

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

為了吃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著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幹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

體面的活著。不坑蒙拐騙就是「體」,不卑躬屈膝就是「面」。

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大家都在背地裡對他指指點點,甚至在他被騙光了全部家產後,沒有對他投去半點的同情。

在我看來,徐富貴丟了家產後,雖然活得狼狽,但是卻一點不頹唐。他務農養家、攢錢讓兒子讀書、買羊買牛。

他不再貪戀風花雪月,也不再熱衷不勞而獲,在田地裡,踏踏實實一步印下一個腳印,真真正正活出了體面。

「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明白的活著。

我們雖活著,卻很少有人能活的通透。徐富貴是難得活的通透、活的坦然的人。他告別了青春、離開了父母、送走了妻兒,能牽著一頭叫「富貴」的老牛,與陌生人笑談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

徐富貴對死的坦然、對苦的釋然,可見一斑。幸運的是,徐富貴後來明白了,而現實中的我們,卻還在睡夢中不願明白。

餘華以其冷靜的筆觸,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結局悲傷的故事,可是每一個讀者,都將含著眼淚接受了這樣的結局。

《活著》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

人這一生的意義,這本書全部囊括了,一個人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這本書全說了。我們沒有體會過的,都可以在這本書裡體會到。

這樣一本書,不去讀它真的是太可惜了。

這樣的文字讓我們的心面對物慾的洶湧波濤還能夠有片刻的寧靜,它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消沉而是勃勃的生機,是對生命的召喚。這樣的文字,你能不感動嗎?

就是這樣一本書現價僅需28元,一頓飯錢,就能體會人生百味!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但是,縱然生活有一百個磨難,我們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活著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在過去,餓不著即為「富」;吃得飽就是「貴」。吃飽飯後,才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
  • 餘華《活著》:人一生要明白的三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受益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越早知道越受益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就連上學都要人背著去。
  •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餘華的《活著》,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撰寫出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從《活著》中我們看到這樣的兩個畫面,福貴牽著一頭買來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壟上坐著眺望遠方,以及福貴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幾座墳墓。那麼《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我的想法是這樣的,請隨我往下看。首先是活著的力量,《活著》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TFBOYS帶著甜甜圈,坐上諾亞方舟載著餘華的活著找尋人生的意義
    如下的對話來自一個BY PABLD STANLEY的漫畫內容人生的意義與甜甜圈姐姐:弟弟,你還好嗎?弟弟:如果我們早晚是要死去的,那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姐姐:你喜歡甜甜圈嗎?當然不在意,我們只是塵埃罷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一切,首先你要明白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人生是最艱難的有時候你會開心,有時候你會難過今天媽媽還陪伴在我們身邊,明天她可能就會離開我們總有一天我也會離開,人生就是這樣甜甜圈不會永遠存在
  • 《駱駝祥子》:虎妞告訴我們,身為女人,這些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都說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就哈姆雷特 ,在讀《駱駝祥子》這本書時,你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一個社會底層人士的無奈還是不屈服於命運的不斷反擊?我看到的,反而不是祥子,而是祥子身邊的那個女人——虎妞。《駱駝祥子》:虎妞告訴我們,身為女人,這些道理越早明白越好在那個黑暗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尚且十分艱難,更不用說是一個女人的處境,但是從虎妞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一些道理,這些道理,越早明白越好。錢是人的膽兒——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文中,虎妞是一個「強勢、狠毒、厲害」的複雜角色。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餘華《活著》:有些人看到了悲傷,有些人看到了希望
    《活著》,餘華代表作之一。餘華的作品並不多,他的作品大都真實有力,讀時酣暢淋漓,讀完心情沉重。《活著》就是一部讓大多數人讀完之後,感覺心情沉重的書。有人說,餘華的《活著》就是把大量悲傷的故事,往一個人的生命裡堆砌,這個人越悲慘,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以此來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 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讓我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
    文/八月以南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餘華01以前我們經常會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啊,生命有始有終,既然結局已知,那麼我們現在存在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呢?曾經我也為這個問題苦惱過,卻苦於找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向我推薦了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初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用了四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全文。
  • 閱讀《活著》(共餘華):讓我再了解一下生命的意義
    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好,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困難的了。--餘華01我們常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的,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既然末日已經知道,我們現在的存在意義何在?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推薦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我第一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花了四個小時讀完全文。這不僅僅是一部9萬字的小說。正是這短短的9萬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在於他的語言有多少華麗,也不在於情節有多精彩。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是《活著》還是《吶喊》?魯迅在中國近代經典文學中,有兩位文學家筆下的悲劇,讓我們心中感受到無比的痛苦和對人生社會無窮的迷茫這些人物的人生經歷也並不是魯迅憑空杜撰的,而是根據魯迅的所見所聞甚至是親身經歷,加上藝術加工為我們呈現的。因此讀者在看的時候往往覺得無比真實,無比貼近中國的現實,尤其是和國人內心黑暗的一面非常契合,這正是魯迅小說的價值所在,也是魯迅悲劇能夠震撼人心的關鍵。
  • 心理學:越早讀懂這三個「人生定律」,越早識破人心!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越早讀懂這三個定律,越早讀懂人心!經濟學上面有個著名的效用——馬太效應,即:代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諸多領域。簡單理解馬太效應,就是:好之更好,壞的更好;富的更富,窮的更窮。該理論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首次提出來的!
  • 暢銷國內外30年《活著》的真實意義: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
    凡是讀過《活著》的,至少是讀過兩遍。讀完餘華的《活著》剛好黃昏,黑暗一點點侵蝕,我仿佛在餘華筆中走完了富貴的一生,見證了他的滿目蒼夷,失無所失。讀完《活著》我們不禁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生太多無常,苦難才是常態。
  • 10句餘華《活著》裡的經典名句,最後一句講清楚了活著的意義
    這句話說的真好,毫無疑問,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小說只有12萬字,卻將其歷史性和文學行表達的淋漓盡致!1993年,一部偉大的著作在餘華的筆下誕生了。它們名字很簡單,就叫《活著》,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徐富貴的人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一生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年輕時的地主少爺到老了只有一頭老牛陪伴,一生都在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妻兒老小一個個離奇的死去。在小說中,主人公許富貴活著接受了這一切的不幸,而且算是唯一活著一直見證了這些悲劇的人!
  • 人活著,區分為三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哲人說:人活著有兩件事,忙著生或者忙著死。然而,廣義上的活著,不過是籠統定義為生命的延續,其實真正的活著卻在細節和方式上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有些人的活著,不過是生存,有些人的活著,是在不斷的奮鬥,也有些人的活著,是光鮮體面的示人,更有些人是活著,是通透與超然的醒悟。人生有三境界,而人活著的層次大致簡單總結,也會有三個層次:活著——體面地活著——明白地活著。
  • 人生的「苦難守恆定律」,越早知道越好,現在看還來得及!
    人生的「苦難守恆定律」,知道的越早越好,現在看還來得及!有人說,人生存在一條「苦難守恆定律」:人這一輩子,所受的苦難是守恆的,是不可逃避的真相,但也是最好的考驗,你經歷的苦難都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回報你,前提是你通過這種考驗。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漸漸地,他的文字開始有了深度,《活著》這本書也就因此誕生了。這本書可以說是中國人一定會讀的一本書。書中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但是生動的描寫了人物悲劇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本來是個有錢的少爺,但是偏偏好賭,這使得他傾家蕩產。
  • 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讓人受益無窮的三個數字定律,越早知道越好
    比如說,優秀的人,都應該懂得這三個數字定律!這三個數字定律讓人受益無窮,我們越早知道越好!1、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意思就是說:在任何一個組織裡面,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 人生五大錯覺,越早認清越好
    錯覺背後,大多是人生的真相。錯覺一:認識的人越多越好有人說:「朋友多了好開路。」於是大家都忙著認識更多人,拓展交際圈。這個世界有很多厲害的人,你認識他們,他們卻與你無關。實力為主,圈子為輔《極簡力》這本書說得透徹:當你沒有達到更高層次的時候,人脈是不值錢的,請記住,人脈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