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2020-12-03 歷史sir123

看見過這樣一段話:「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很多人都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是太累了。褪去了年少時的懵懂青澀,經歷了生活的坎坷打擊,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每個中年人都面上帶著笑,內心卻變得越來越滄桑。

時光不緊不慢,身邊的人來了又去,一切都與年少時的憧憬相差太遠。但是,縱然生活有一百個磨難,我們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到底。

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

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活著

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

在過去,餓不著即為「富」;吃得飽就是「貴」。吃飽飯後,才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後才是建立親密關係,彼此依靠、相互取暖。這才構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

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

為了吃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著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幹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

體面的活著

不坑蒙拐騙就是「體」,不卑躬屈膝就是「面」。

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大家都在背地裡對他指指點點,甚至在他被騙光了全部家產後,沒有人對他投去半點的同情。

這樣毫無尊嚴、不被尊重的活著,一點都不「體面」。

我們所說的「體面」,並不是指一定要腰纏萬貫,有顯赫的地位,風風光光地接受別人的「朝拜」。

我們所說的「體面」,不過就是活的安心,活的踏實,不坑蒙拐騙,不卑躬屈膝。

徐富貴丟了家產後,雖然活得狼狽,但卻一點不頹唐,他務農養家、攢錢讓兒子讀書、買羊買牛。

他不再貪戀風花雪月,也不再熱衷不勞而獲,在田地裡,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真正活出了體面。

明白的活著

作家餘華說:「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我們雖活著,卻很少有人能活的通透。徐富貴是難得活的通透、活的坦然的人。

他告別了青春,離開了父母,送走了妻兒,能牽著一頭叫「富貴」的老牛,與陌生人笑談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

徐富貴對死的坦然,對苦的釋然,可見一斑。「生死」本就是一對反義詞。

人們在談論「生」時,總是想給它穿上五彩繽紛的大花襖;在談論「死」時,卻不情願地塗上一抹黑墨、染上一片苦難。

餘華總是能夠把人世間最悲情、黑暗的一面寫成稀鬆平常的故事,讀來平淡,事後感覺震驚無比。

《兄弟》《許三多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都是餘華的代表作。這四本書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各地都有暢銷,餘華的作品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我在三年前看過《在細雨中呼喊》,一種有一個情節讓我十分震撼以至於至今難忘。

「這一天只有小男孩和弟弟兩個人在家,父母出門前告訴他好好照看仍在襁褓中的弟弟。小男孩答應著。他坐在弟弟的嬰兒車前逗弟弟玩,一抬頭看見院子裡灑滿了陽光,於是他就去了院子。他在院子裡懷抱著弟弟,悠閒的曬著太陽。過了一會他感覺懷裡輕飄飄的,剛才抱著的東西好像掉了下去,等到反應過來後已經沒有了呼吸。」

我當時看的時候一時間竟然沒有反應過來。餘華這段話其實講的是,小男孩沒有抱住弟弟,把仍在襁褓中的弟弟摔死了。我震驚的是,餘華竟然能夠將這件事情描述的如此輕飄飄。

這也是餘華多部作品始終一貫的風格。

有人統計過餘華作品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數,多的驚人。

他的作品都是通過描寫人的悲慘人生,來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讀來讓人震撼,深陷其中。

有人就會問,既然人生生來悲慘,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

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細讀餘華你就會真正明白「絕望是不存在的」,只要活著,絕望就不存在。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獨特的魅力,其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能讓你覺得,絕處逢生就是這個樣子,只要活著,絕望就不存在。

也許,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

「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來,再走。」

餘華的這本經典著作僅需28元,一杯咖啡的價錢就能讓你震撼:

「原來,這就叫人生。」

請您點擊下方商品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活著》(餘華著)一書裡面的徐富貴出身富農家庭,是個富二代。最終在一夜之間,敗光了所有家產,跌落至人生谷底。錢雖然敗光了,可人還是要活下去,日子還得接著過。徐富貴痛定思痛,決定租一塊地自食其力。從一個紈絝子弟轉變到了普通佃農。徐富貴告別了荒誕的青春,揮別了過去那個滑稽的自己,帶著老母親和女兒鳳霞,重新開始了生活。
  • 餘華《活著》:人一生要明白的三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受益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越早知道越受益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就連上學都要人背著去。
  • 人活著,區分為三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哲人說:人活著有兩件事,忙著生或者忙著死。然而,廣義上的活著,不過是籠統定義為生命的延續,其實真正的活著卻在細節和方式上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有些人的活著,不過是生存,有些人的活著,是在不斷的奮鬥,也有些人的活著,是光鮮體面的示人,更有些人是活著,是通透與超然的醒悟。人生有三境界,而人活著的層次大致簡單總結,也會有三個層次:活著——體面地活著——明白地活著。
  •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讓自己活著就得掙錢養活自己,掙錢的過程就是給社會做貢獻、為別人服務的過程。簡單說就是養活自己,貢獻社會服務他人。就這麼簡單,千萬別複雜啦,千萬別弄太高尚啦。人沒有差別的只要生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也就是生死了,活也是意義,死也是意義,你活這幾十年就是意義,如果你不活著的話,那根本無意義可談,因為活著,死也是有意義,死的意義就是終結你的一生。如同一部戲,少了主角不可以,少了某一名群演也無所謂。
  • 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宇宙維度中,人生無意義;歷史的維度中,少數人有意義;家庭的維度中,少數人人生無意義。談這個意義在社會中你的人生在道德上、責任上是否有意義呢。中國人一般的人生哲學就是有用哲學,人生的意義就是是否有用。人活著就是為了死,所以向死而生如果人生一定要追出點意義,那麼肯定是在認識了沒意義之後。因為幾乎絕大多數說了人生沒意義的人,並不是轉身跳樓結束生命。而是一切照舊。不管是普通人還是英雄豪傑,不管能呼風喚雨,還是能扭轉乾坤,不管多麼轟轟烈烈,風起雲湧,到最後都被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就象詩中所道是非成敗轉頭空。
  • 楊麗萍不生孩子被罵:按自己意願活著,才是對自己最大的犒賞!
    呵呵,我們早就不是了、要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決定,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而楊麗萍對於此事,有一條回應:只要自己認為自己過得好,沒有傷害他人,就可以。關於尊重別人的說法,我就不贅述了。我想說的是,人生苦短,一個人,不能為了迎合別人、世俗眼光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
  • 人生活著的意義?該怎麼活著?最全的解釋
    在慢慢的人生的旅途中,活著是為了什麼?應該怎麼活才算沒有白活。才算不枉世上走一遭。大部分人都羨慕別人的生活,比如:「騎自行車的羨慕騎摩託車的,騎摩託車的羨慕開汽車的,而開汽車的羨慕騎自行車的,如何理解怎麼活著的意義呢?」
  • 李誕說: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我們活著的每一天,不論悲喜,都無法改變最終結局——死亡。這便是人生的歷程。即:向死而生。當我們以終為始思考時,我們會發現,我們一輩子汲汲營營,其實很多都沒有那麼重要。生命來來往往,歲月並沒有那麼悠長。趁現在,活在當下,去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讓喜悅充盈內心。
  • 學會具體地活著
    這段看似玩笑的臺詞,藏著大智慧,我也花了不少年,才稍微明白一點。那就是:如果你想過得幸福,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學會具體。尤其是,學會設定一系列具體的目標。取決於他活得有多具體比如:不是要多讀書,而是本周讀完某本書的第2章。不是要買大房子,而是至少180平三居以上的房子。
  • 看了《活著》才明白,失去這三個人,人生將註定漂泊
    他在這一生中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從父母到妻子,再到子女和孫/婿,這些對他來說彌足珍貴的人一個個從他的生命中離開,讓他徹底孤苦無依,對生活也失去了樂趣。最後,這個叫福貴的老人只得和一頭年邁的老牛相依為命,夕陽西下,一人一牛,更覺人生疾苦。
  • 活著就要綻放生命之花
    人生如一杯茶,只要你認真地去品味它,就不能苦一輩子,就會有滋有味地度過每一天,只要你事事風輕雲淡,沒有過不去的坎。如果你是一位強者,在你眼裡就沒有弱者的席位,更沒有對弱者的憐憫和愛,強者伴隨孤獨而生,弱者卻在黑暗中敲著醒鍾。人生也許不盡完美,正因為不完美,你才需要做一個不斷努力奮鬥的人。
  • 重讀《活著》,從福貴的一生看人生的四個階段
    高中的時候借了同學一本書《活著》,被名字吸引,一口氣讀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不敢相信世上竟有這麼悲慘的人。最近重讀《活著》,經過歲月的歷練,在原來的震撼之餘,對福貴苦難的人生多了一份解讀。大多數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本《活著》的歷程?
  • 人生三大錯覺,越早認清越好
    人這一生當中,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會有很多想當然地「認為」。當然,有些事情,你的認為是對的,但是有些事情你的認為,卻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生活中,你要通透一些,要現實一些。
  • 《紫羅蘭永恆花園》中,為什麼有的人活著,就得那麼拼命?
    在《紫羅蘭永恆花園》中,有的人活的非常輕鬆,而有的人,卻要活著,還得那麼拼命。這是為什麼?親們還記得社長對薇爾利特說過這樣的話嗎?「今後,你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但是,有些東西還是不學,或者說不知道,活起來才會更輕鬆。」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活著》最經典的三句話,讀懂了你才會更堅強
    #今天,把我最喜歡的三句話分享給大家,希望你能夠在面對苦難的時候多一份堅強。到最後,全世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無悲無喜。現在有太多的人想不開,動不動就說生活太難了,活不下去了。難道你活得比徐福貴還難嗎?看看《活著》中的徐福貴,他都能堅強地活著,你有什麼理由放棄?懂事的鳳霞雖然因為生病變成了聾啞人,所幸嫁了好丈夫,她的生活終於一天天好起來了。不幸的是,她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幸福,卻死於難產。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
  • 質疑千篇一律的人生模式,活著的我是不是生命的奴隸?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52)《人生模式》人無法選擇,一降生就進入了生命模式,就得為自己而呼吸、行動、吃喝拉撒。人一開始就以自己的生命為中心存在著,人一開始就以自己活著為存在的前提。人以自我為中心生存是生命模式決定的,人不能選擇另外的存在模式,人只能活在生命中。生命是對人最嚴格的限制。沒有誰可以離開生命,所以沒有誰可以不活著,也就是說,沒有誰可以不按生命的要求行事,沒有誰可以超越到生命之外。生命的規則與界限是極為嚴格的,不但要有維持生命機體代謝活動的物質條件,還得要時刻保證生命的安全,還得要滿足生命繁衍生息的一切要求。
  • 《心靈奇旅》——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
    ……但是這些在地球上十分有名的人都沒能勸導22號靈魂找到人生目標,前往地球。它還是不願意投胎為人,它情願「死著」,也不要「活著」。它好比就是被摘除了「獎勵中心」的小白鼠,患有嚴重的抑鬱症。這和電影的主角喬伊正好相反,酷愛爵士樂的喬伊人到中年,是一個普通中學的音樂兼職鋼琴教師。他有一個人生目標,就是要成為一名爵士樂隊的鋼琴手。
  • 活著(深度好文)
    有個小故事:一小和尚替師傅養蘭花。師傅十分鐘愛這株蘭花,叮囑小和尚要按時澆水,不能暴曬。小和尚不敢怠慢,每天勤勤懇懇地照顧它。但是有一天颳起大風,蘭花被風吹折。小和尚到師傅那裡去領責罰,老和尚聽了後卻異常淡然:「擁有時,已經盡力,逝去時,又何苦掛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