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說: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2020-12-06 團小暖的嬉笑怒罵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說》裡,李誕這樣詮釋生命的意義:

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

對生命的理解,簡單樸素到,沒有一個多餘的字,更沒有那麼多的詩和遠方,卻直擊人心!

01

有朋友評論說:2019年是她最討厭的一年。

2019年,有多討人厭呢?未曾見樓起,卻見多了樓塌。

被記錄在冊的商業巨浪層出不窮:亞馬遜退出中國、Forever21申請破產、潮牌相繼關店、408家房企宣告破產、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京東物流取消底薪、奧迪甲骨文思科滴滴Keep裁員......

太難了,每個人都太難了。

可這一切儘管難熬,在死亡面前似乎都微不足道。

2019年的年尾,似乎格外的不太平。

10月14日,韓國女星雪莉自殺,年僅25歲。

41天後,11月24日,雪莉的好姐妹——韓國女星具荷拉自殺,年僅28歲。

11月27日,臺灣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綜藝節目時不幸離世,年僅35歲。

我們以為平常普通的每一天,會這樣一天又一天地過下去。

直到一個突然的消息傳來,我們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人,說了「再見」之後,就一定還會再見的。

同樣在27日,已經很久未曾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歌手張咪,在微博上發了一篇長文,她被確診為癌症晚期,並以這樣的方式,上了微博熱搜頭條。

印象中,張咪是9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一個女歌手,演唱過《我愛你中國》、《奉獻》、《友誼天長地久》。

她在微博中的一段話,觸動了我:

因為觸及到生死的命題,我突然對「向死而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生命的存在本身是走向「死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積極追求生活的多彩。

透過玻璃窗尋找陽光下舞動的小生命,與家人相處的每分每秒中感悟親情的意義。我從未像現在這樣充滿希望,我期待親手觸摸、感受陽光的溫度,期待再次站在我最心愛的舞臺 ……

人在最脆弱的時候,感知會被放大,會感受到很多平時被忽略的東西:陽光下舞動的小生命、家人相處的溫暖、自己摯愛的舞臺。

就像佐野洋子在《無用的日子》裡曾經說過:

我不知道我是死於明天,還是死於10年後。即使我死了,好像也不會發生任何事。雜草叢生,雛花綻放,雨滴墜落,太陽照耀。儘管如此,我依然覺得這個世界如此美麗。

在生死之間的時候,人會特別珍惜那一點點你所擁有的。

02

中國人非常忌諱 「死亡」,因為它代表著永久的別離。

梁實秋在晚年感嘆:

人一出生,死期已定,這是怎樣的悲傷,我問天,天不語。

比起這樣傷感的生死觀,我更欣賞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灑脫:

向死而生,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認並直面死亡,我就能擺脫對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海德格爾認為,我們從出生開始,便向死亡而去。

我們活著的每一天,不論悲喜,都無法改變最終結局——死亡。這便是人生的歷程。即:向死而生。

當我們以終為始思考時,我們會發現,我們一輩子汲汲營營,其實很多都沒有那麼重要。

生命來來往往,歲月並沒有那麼悠長。趁現在,活在當下,去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讓喜悅充盈內心。

去年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向死而生,一名記者的住院日記》。

嚴俊傑是襄陽日報的首席記者,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因為長期的工作壓力和不良生活習慣住進了醫院。

他的血壓,高壓超過190,低壓過了135,血糖、血脂嚴重超標,並且得了糖尿病足,化膿的地方有三個硬幣那麼大,不好好治的話,可能會截肢。

醫生說,他離死亡大概也就兩三個步驟的距離。

後來,他住進醫院,渾身插滿了管子,開始非人的折磨——藥物過敏、向血管裡泵造影劑 、打胰島素、控制飲食……

身體垮掉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他開始明白:生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脆弱。

在醫院的時候,他就一直懊惱不已:

想著第二天,我一定要去站點接豆瓣兒(孩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好好跟他聊聊天。

想著第二天,我一定要回家給豆丁(孩子)講講故事,陪他過個愉快的傍晚

想著等我出院,我一定把健身房的鍛鍊撿起來。

想著等我出院,我就把奶茶戒了,把酒局戒了,把熬夜戒了,把一切不好的生活習慣都戒了……

終於,在打了12天點滴之後,這些指標慢慢恢復正常。

我開始發現生活裡的一些美好,而這些是我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比如平日裡,東街的陽光真的很好。下午的時候,很多人坐在路邊的陽光裡,聊著天,歲月靜好。荊州街的梧桐樹高大挺拔。樹葉斑駁著,竟也十分好看。南湖廣場上,放風箏的老人很多,天上的風箏飛得太高,只看得到一個小黑點。豆瓣下了校車,往往要站在路邊,看一會兒正在施工的挖掘機才肯開心回家。把腳步放慢,生活才會讓你留心那些細碎的美好。

向死而生,不是活過來就好,而是知道了死亡,才會懂得如何更好的活著......

關於活著,死亡給我們上了最好的一課。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事實上呢?

那些年,抽過的煙、偷過的懶、熬過的夜、生過的氣、冬天為了美麗挨過的凍、遲早都會在你身上找回來。

香港大學教授徐子東說:

人生想不通的時候,去墓地走走,向死亡學習,你就想通了。

去墓地走走,你會發現,無論美麗還是醜陋,富裕還是貧窮,在這裡都一樣。

而且有一個詞特別戳心:長眠於此。

我們會死很久,所以人生很短,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好好愛惜自己,好好珍惜父母、愛人、孩子。

就像香港著名主持人梁繼璋說的:

這輩子只有一次的緣份,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無論愛與不愛,下輩子,都不會再相見了。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讓自己活著就得掙錢養活自己,掙錢的過程就是給社會做貢獻、為別人服務的過程。簡單說就是養活自己,貢獻社會服務他人。就這麼簡單,千萬別複雜啦,千萬別弄太高尚啦。人沒有差別的只要生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也就是生死了,活也是意義,死也是意義,你活這幾十年就是意義,如果你不活著的話,那根本無意義可談,因為活著,死也是有意義,死的意義就是終結你的一生。如同一部戲,少了主角不可以,少了某一名群演也無所謂。
  • 105歲老人的生命智慧:預知死亡,才能感悟活著的意義
    正因為活著,才能開始新的一天;正因為活著,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歲,對他來說,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的自己,所以會無比興奮地期待與未知的自己相遇。沒有必要逃避死亡的話題,但也不需要整天只盯著死亡這件事,需要做的就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當下的生活,不要讓時光白白荒廢,拼盡全力的活著就好。
  • 品味人生的苦,才能讀懂生命的意義!
    人生之所以能達到高峰那是因為他能吃別人吃不了的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苦能成就一個人的高度,當然對有些人來說苦確實是毀滅性的,這是由性格和智慧決定的!可以說這個世界不會吃苦,不可能成就聖人、偉人、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沒有苦難的鞭策和鍛造,你很難在這個社會脫穎而出。苦是我們的老師、點燈人、引路人。所以每當苦難來臨,一定要積極面對用陽光的心態迎接這位老師。
  • 教育輿論場 | 珍愛生命 讓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
    清明將至,很多家庭早就已經開始祭祖或悼念逝去的親人,而此時,也是一個給孩子教育「死亡」的好時機。  「死亡是什麼?」這對於成人來說難以解釋。「媽媽,什麼是死亡?」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更是難以回答。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的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能讓他們懂得人間的愛意。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活著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體面的活著不坑蒙拐騙就是「體」,不卑躬屈膝就是「面」。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並不是要轟轟烈烈,而是超越自我
    而且通過弗蘭克自己和身邊的例子發現,在集中營能夠活下來的人都是知道自己生命意義的人,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在世界上沒有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的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正如哲學家尼採說的:「知道為什麼活著的人,便能生存。」。2、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你身邊的人是這樣說的!發人深省!
    生前是非功過任人說,人死蓋棺定論有人評平凡老漢平凡一生;沒落到舊社會也沒趕上新社會。沒讀過書,走過最遠的地方是縣城;一生中最值得光榮的事兒「娶妻」與「有孩子」。人生前三十年是農民,後二十年是工人,最後做了二十五年的老人。死亡是安詳的死去。子女、親戚、鄰居安葬了他。這樣的老漢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千千萬。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短暫地就跟睡覺似地。小品《不差錢》裡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這輩子就過去了」。活著的時候,為了爭名奪利,勾心鬥角,不仁不義,終於獲得萬貫家財,名車豪宅,閻王爺一聲招呼,還得趕緊去報到,火一燒,只剩下一堆骨灰。
  • 看了《活著》才明白,失去這三個人,人生將註定漂泊
    他在這一生中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從父母到妻子,再到子女和孫/婿,這些對他來說彌足珍貴的人一個個從他的生命中離開,讓他徹底孤苦無依,對生活也失去了樂趣。最後,這個叫福貴的老人只得和一頭年邁的老牛相依為命,夕陽西下,一人一牛,更覺人生疾苦。
  • 人生活著的意義?該怎麼活著?最全的解釋
    在慢慢的人生的旅途中,活著是為了什麼?應該怎麼活才算沒有白活。才算不枉世上走一遭。大部分人都羨慕別人的生活,比如:「騎自行車的羨慕騎摩託車的,騎摩託車的羨慕開汽車的,而開汽車的羨慕騎自行車的,如何理解怎麼活著的意義呢?」
  • 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就在於生活的過程中體驗中豐富起來的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問這樣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追求生命的價值,獲得活著的意義,這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目標。不同階層,不同地位,不同境遇的人,他們的看法儘管不盡相同,但是,活得精彩一點,活得瀟灑一點,活得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男神或者女神,卻都是一樣的。
  • 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宇宙維度中,人生無意義;歷史的維度中,少數人有意義;家庭的維度中,少數人人生無意義。談這個意義在社會中你的人生在道德上、責任上是否有意義呢。中國人一般的人生哲學就是有用哲學,人生的意義就是是否有用。大到無為則為無意義的境界。基因其實造就你的一生,而通過努力和機緣巧合徹底改變現狀的概率很低,不要和我槓看數據去。所以,普通老百姓只要正常的螺旋上升就好了,尊重生活規律。人活著就是為了死,所以向死而生如果人生一定要追出點意義,那麼肯定是在認識了沒意義之後。因為幾乎絕大多數說了人生沒意義的人,並不是轉身跳樓結束生命。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父母把我們帶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有天會分離,因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比起「死於非命」,我們更能接受「壽終正寢」,但徐富貴的爹卻並沒有等到「壽終正寢」。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
  • 生命的歸宿是死亡,那活著有什麼意義?看醒了無數人
    直到有了點生活閱歷後,我才明白: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努力和自律,都是為了追求自由。「人遲早要死去,那你為什麼要活著?」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答案,那麼我告訴你,人活著,沒有意義!你會驚訝這樣的答案吧,但這就是事實。
  • 每個人都不是閃閃發光的李誕,缺少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人生的真相是這樣的:我敢罵政府,罵世界,罵他媽的上帝;我毀佛謗祖,我睥睨天下,但是我不敢罵樓上每個周末都在裝修的鄰居。2. 風中的人都自以為堅毅,卻都縮著脖子。3. 人與人難以交流是怕熟知終會導致全面的乏味,人與人相愛是讓人在活著的時候體驗死亡。4.
  •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本書解決你有關生命意義的所有困惑
    他的人生也從做研究、教學生變成了與死神賽跑。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弗蘭克爾先後輾轉進了四家集中營,每天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幸運的是,即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中,他也能從困境中找到一絲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並最終獲釋出獄。
  • 《奇遇人生》第八期,李誕和阿雅日本行,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李誕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奇遇人生》第八期,李誕和阿雅日本行,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李誕這個話題,有想說的話你可以在文章下方評論。引言:《奇遇人生》第八期,李誕和阿雅去日本行。李誕講「思考很累」,這是記憶最深刻的點了。思考真的很累,思考多了,其實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了。與現實「背離」的李小牧先生,其實大家對他都是羨慕的,但是沒有勇氣去面對這樣的代價。
  • 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命,才有可能智慧面對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懼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如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將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在人們的印象中,也許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約翰。
  • 人生的意義,迷茫中前進,前路黑暗也光明
    人的一生,沒有人能夠鬧得明白。 活著的意義在哪裡,人從一生下來就奔向終極目標「死亡」。已經註定了死亡,那就要尋找活著的意義。每個人,生來有他的價值,重要的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現在的我,在遙想未來,未來是未知的,卻又清晰可見。因為終點就在那裡,你不來他不去。面對未來的勇氣,一半在於現實的責任,一半在於享受未知的神秘感,享受生命的過程才是最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