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歲老人的生命智慧:預知死亡,才能感悟活著的意義

2020-12-06 新堂悅讀

《活好》日野原重明 著

這本書是老人在105歲時候出版的,對於百歲老人,人們心中的形象就是,顫顫巍巍,說話模糊不清,耳聾眼花的形象,百年歲月的生活在他們年邁的身體上刻下了印記,你沒法要求一個百歲老人寫書的時候要有科學性,要有邏輯和工具。這些東西在百年歲月的面前都太單薄、太膚淺。

但百歲老人發自肺腑的每一句話,都是生命釀造出來的原漿。不需要講道理,乖乖聽著就好了。一句話觸動了心弦,就是我們的福分。一位百歲老人,沒理由浪費時間,沒理由追名逐利,沒理由故弄玄虛。去掉了這一切包袱,每句話就都顯得彌足珍貴。

被問到是不是怕死的時候,老人坦然說道:「這個年紀肯定是怕死的,所以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發現又是新的一天時候,內心的感恩就會多一分。」正因為活著,才能開始新的一天;正因為活著,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歲,對他來說,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的自己,所以會無比興奮地期待與未知的自己相遇。

沒有必要逃避死亡的話題,但也不需要整天只盯著死亡這件事,需要做的就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當下的生活,不要讓時光白白荒廢,拼盡全力的活著就好。

作為醫生,老人面對過太多的生離死別,他認為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消逝,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反而是鐫刻在回憶中的「新生」,雖然和以前存在的方式不同,但卻在心中活得更加清晰。

105歲的年紀,每天都要與病痛作鬥爭,儘管很努力但卻依然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健康狀況,不過他還是認為能夠活到這個歲數依然是值得感恩的,選擇衡量自己的標尺,應該以價值觀作為首要考量。

很多事情沒有經歷充足的時間洗禮,是無法理解的,100歲的想法與80歲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壽命足夠長,我們就獲得更多的時間來探索未知的自己。

雖然一個人不可能徹底明白自己,可是越來越了解自己所帶來的喜悅遠遠勝過年老體衰的痛苦,生命就存在於我們所能支配的時間中,所以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不在乎身外之物,不被別人的評價左右,順其自然活出真實的自己,儘可能幫助別人。

很多時候人會因為環境或者現實的制約,而沒有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而懊惱和痛苦,甚至自暴自棄,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發自內心的活下去,只要有為目標而努力的心,其他外部的制約都不要太過於放在心上,每天努力一點點就已經很好了。「重生」真正的含義,不是再一次出生,而是說我們一邊繼續現在的人生,一邊經歷脫胎換骨的新生。

把每天都當作重生的開始,就能更多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與過去的那個自己說再見,不要輕易說「我就是這樣做事的」或者「我就是這樣的性格」;相反,不設限地去嘗試,每天才能發現新的自己。

疾病是自省的好機會,正因為病痛才讓我們將注意力從外面轉向了自己,全然仰賴有如此切膚之痛,才能警醒一直無知妄為的自己,讓自己對健康心生敬畏與感激。決定如何活只是漫長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除了取決於使用目的,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活著如何使用時間的意義和價值。

從古至今,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希望自己被愛是人之常情。人不能脫離關係而孤立存在,愛上一個人和被一個人所愛的幸福,這是只有人類才能擁有的獨特感受。尋求被愛時,人們常常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愛作為標準去要求對方。這麼做絕對不是真正的愛。

所謂愛,就是接受最真實的他/她。如果不顧及對方,只考慮自己,那麼即使有人愛著你,你也根本不會感受到。

當你願意與一個人相處時,對方也會和你分享他/她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他/她所說的也許不符合你理想中的標準,而他/她也不像你所期望的那樣完美,但你應當嘗試鼓足勇氣去接受對方。

如果你接受了他/她本來的樣子,接受了對方身上讓你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地方,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他/她身上了不起的和美好的特質。 愛那個最真實的他/她,這樣,你的一切也會被對方真摯地熱愛著。

我們常常以深愛對方的名義,說話時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結果說出來的話往往很生硬,讓最親近的人心裡感到極不舒服。與親近的人相處,我們不能質疑對方的行為態度,而是要更多反省自己是否懷有一顆溫暖柔軟的心。

自己內心不柔軟,說了傷人的話,還從對方的態度上找原因,這只會讓相互的關係更加緊張。每天通過自省來嘗試與親近的人相處的心態,做一個溫柔的人。

關於朋友,老人認為一輩子並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哪怕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其實也就夠了,真正的朋友就是祝願自己一切都好的人,能為他人祝願,說明他掛記著對方,把對方當作自己一樣去關愛。 無論彼此境遇如何變化,即使多年未見、即使多年沒有聯絡,但依然會把你的事情當作他自己的事情,對你忍受的痛苦感同身受,為你真心祝願。如果有這樣的朋友,不管遭遇怎樣的人生,你心裡也會覺得有力量。

音樂、繪畫與出色的文學作品一樣,可以鼓舞人心,而醫療作為一種藝術,也應該有能力去鼓舞人心。作為醫生,作者認為醫療不僅僅是治病救人,醫學還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音樂也好,繪畫也罷,其中蘊含的技藝需要長時間持續努力才能獲得提升,嫻熟的藝術技巧令人感嘆,音樂和繪畫等藝術形式也體現了人類的情感,不管是善良、悲傷還是愛,都會深深感染聽到或看到這些藝術作品的人。

醫療與此類似,雖然醫學發展日新月異,但醫學正如其他科學一樣,並非無所不能,現代醫療面對很多疾病依然束手無策,無法將患者從疾病、傷痛中徹底解放出來。 對待尚無法治癒的病人,就應該把醫學當作藝術,這樣即使遇到醫療科學無法解決的疾病,仍然可以讓病人不放棄希望。

沒有寬容、諒解之心,會讓自己深陷負面情緒,身心疲憊甚至心力交瘁;反之,如果能夠寬恕別人,則會讓自己生活得更輕鬆、愉悅。嘗試和不好相處的人交往,可能會得到一些啟發。

在形形色色的人際關係中,沒有人可以完全隔絕對自己抱有敵意的人。而且,即使躲得開,作者也建議不要這樣做。相處過程中,試著接受對方,能不斷會對內心真正的自己有新發現、新認識。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人際關係中,反而蘊藏著可以豐富我們人生經歷的啟示。相反,如果認為對方不好相處,就迴避對方、避免接觸,那麼也就能認識自我的機會錯過了。

運氣或者機會肉眼無法看到,但我們如果確信自己被愛、被珍視,生活中所有的困難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成長,那在我們度過艱難時刻之後,一定會獲得生命豐厚的回報。信仰是認識到生命中總有一些事情是自己的力量無法企及的,是相信世界上總有比自己本身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捨棄、放下內心的執念,擁有一顆平常心。 奇蹟,屬於那些有精神追求並確信的人。 捨棄執念,即捨棄過去陳舊的那個自我,實質上是內在的一種重生。 我們常常無法解釋的奇蹟,就發生在這些經歷過脫胎換骨般重生的人身上,因此要「像發生過奇蹟的那些人一樣,堅守精神的追求」。

偉大的人所擁有的美好品質,雖然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他們卻會因為這些品質散發人性的光芒。偉人會珍惜自己的生命,擁有感恩之心,願意把自己的時間奉獻給他人,「時間就是金錢」,這就等同於把金錢花費在別人身上。我認為,能為別人花時間的人就是偉人。 不要只想著獲取更多,而應該考慮如何利用好已經擁有的東西。

本書是通過整理日常採訪素材組成的書籍,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還原了老人說過的話,作為105歲的老人,歲月的沉澱已經賦予了他很多智慧,書字數雖然不多,但是很多想法都很值得深思。

相關焦點

  • 李誕說: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說》裡,李誕這樣詮釋生命的意義: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對生命的理解,簡單樸素到,沒有一個多餘的字,更沒有那麼多的詩和遠方,卻直擊人心!她在微博中的一段話,觸動了我:因為觸及到生死的命題,我突然對「向死而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生命的存在本身是走向「死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積極追求生活的多彩。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只不過中年人的怕,並不是怕鬼,也不是怕死,而是害怕每次送葬時見到那些剛死去的親友,內心裡油然而生的一種對死亡的認知與恐慌。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
  • 重慶大學生辦生命體驗活動:不同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6日,21歲的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生張婷懷中抱著注滿了水的氣球,體會著母親「孕育」的辛苦,在卡片上寫下想對母親說的話。當天,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的「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
  • 成都中學生課堂體驗「死亡」,寫下對生命的感悟
    (戳此連結觀看直播)整個課程長達1個半小時,其中,包括20分鐘的「死亡」體驗,再次面對生命,有人說著對「前世」的後悔,有人感悟對生命的敬畏,還有人感嘆要活著當下,趁活著,去實現自己還未完成的夢。易姜琳告訴記者,在學生體驗「死亡」後,更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敬畏生命,「死並不可怕,它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有限的生命裡去體驗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把握現在的同時,也要學會彌補過去的不足,為將來進行規劃,讓人生不留遺憾」,她強調,體驗「死亡」的真正目標,還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要學會善待他人,「孩子們『醒來』那一刻,他們在感嘆『我們還活著』『還好我們活著』,這是孩子們源自內心的感觸
  • 從《霍亂時期的愛情》思考死亡,感悟生命
    死亡,一個神奇之謎,一個我們不能不猜而又永遠猜不透的千古之謎。自人類誕生並有了自我意識以來,人及其生死之謎始終困擾著我們。死亡終歸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命運,而這也彰顯了生命的可貴,進而引發人們去思考死亡,感悟生命的意義。
  •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一生也未知,稻盛和夫用8個字就道破
    我們可以搞不清楚這幾個問題,但是要明白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很多人就是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一輩子過得稀裡糊塗。別人上學他上學,別人結婚他結婚,每一步都按照固定的路線走,卻失去了自己生命獨特的意義。在日本有位88歲的老人,他是世界著名的經營之聖,是很多人稱讚的,集企業家哲學家於一身的人。他就是稻盛和夫。
  • 因為疫情讓我對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新的理解
    因為疫情的原因,天天閒在家的我看了日野原重明的原著《活好》讓我對生命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新的理解。書中提到如何活出真實的自己第一,不在乎身外之物。這句話最打動我,讓我不禁感嘆那些百歲老人頭腦清醒,思緒表達清晰的智者們對生命的悟性如此不凡……靜思時常追問自己: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什麼是活好?幸運在此書中找到了我想要答案,愛是生活的終極目標。帶著愛去做事,這才是活好的源泉。只有被愛滋養和包圍的人生才會感覺到幸福充實和存在的價值,不枉來過人間一趟。愛,看不見。
  • 人活著有啥意義?很多人一輩子沒搞懂,稻盛和夫僅用8個字就道破
    人活著有啥意義?很多人一輩子沒搞懂,稻盛和夫僅用8個字就道破人活著的意義是啥?你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你為此感到困惑嗎?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搞明白,活得很糊塗。可在日本有一位88歲老人對於人生的意義看得十分透徹。這個富有哲學思想的老人就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 體驗「死亡」感悟生命 這群大學生過了次別樣的清明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4月6日18時40分訊(記者 馮司宇)隨著白布揭開,躺在地上的「死者」重見光明,他們相互擁抱感覺又重新認識了生命。今(6)日上午,「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活動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參與者通過各式體驗遊戲重新感悟了生命,並明白要珍惜眼前生活。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臺,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
  • 嶷山阿雲:尊重死亡,敬畏生命——清明節的感悟
    肉體的生命沒有永遠,不管你是誰,這世間終究將忘記你的存在。我們從悲痛中領略了生活的殘酷,領略了生離死別的痛苦,在悲哀中堅強地走下去。我們來到這世間,安身立命,擁有自己的角色,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緣在天意,分在人為。今生父母子女一場,皆是前世修來的福份,傳承血脈親情,彼此真誠相待,珍惜身邊的親人,不辜負這一世得以相聚的緣份。有些事,盡人事,聽天命,這是世間最大的從容。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刻我對生命的理解有了更多積極的思考和感悟。寫到這裡的時候,也讓我想起以前不知在哪本書讀到的一句話:「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人遺忘,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正如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的逝世作詩《有的人》 開頭二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 大學生躺紙棺感悟生命的意義
    人的生命怎樣才過得有意義?怎樣珍惜短暫的人生?怎樣去關愛?在只有面對死亡時,才能最真切體會到其含義。在全國殯葬職工活動日之際,30多名來自各個年齡段的志願者4月27日來到重慶石橋鋪殯儀館,參與「我與生命有個約會」——生命之旅開放日活動,親身體驗了一把從少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時的感受。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加微信:yzts111111,拉你進微信群,一起探索宇宙奧秘)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
  • 死亡的意義
    那是一位一起騎過西藏的朋友,回來後,我們都陷入了融入社會的困境,我運氣比較好,幾個月的時間就熬過去了,找到一份工作重新開始,那位朋友回來後,先是被路上認識的朋友騙去做了傳銷,脫身後找到另外一份工作,卻又陷入理念的衝突,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覺得做事應該做好,哪怕賺不到錢也要對客戶負責,但合作夥伴從商業角度出發,想盡辦法偷工減料,從客戶身上賺錢,結果最後好朋友也鬧翻了。
  • 品味人生的苦,才能讀懂生命的意義!
    當我們一次次跨越本以為跨不過去的苦難,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似乎再也沒有能難倒我們的事,這時更能體會生命的意義!所以還是要學會吃苦,俗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很多人的願望是住得好、吃的好、花得爽,可是連基本的苦都吃不了,你這些夢想,那也只能是夢,想想而已!
  • 活著被宣告死亡,生命尊嚴被蔑視
    5月25日清晨,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中醫院,一名20歲的產婦王小梅被推進產房2小時後,醫生告知產婦家屬,該產婦已死亡。在病房外焦急等待的家屬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崩潰。然而,當家屬強行衝進產房時發現,產婦竟然還活著。隨後,該產婦被送往另一醫院救治。不幸的是,當晚8點30分,該產婦不幸去世。此外,產婦肚裡的男嬰也沒能保住,母子倆在同一天離開了人世。
  • 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讓我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
    是啊,生命有始有終,既然結局已知,那麼我們現在存在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呢?曾經我也為這個問題苦惱過,卻苦於找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向我推薦了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初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用了四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全文。
  • 稻盛和夫:人為啥活著?人活著的意義是啥?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煙火氣太重自然看不見少了藍天白雲,靈魂沒有著落,精神沒有歸屬,這樣的人活著也不過就是為了喘氣而已。65歲那年,稻盛和夫先生打定主意,在京都圓福寺出家,頭戴鬥笠,四處化緣。有人問他出家的原因,他說也只是為了再次學習人生意義,為死亡做好準備罷了。
  • 『書海無涯』于娟《此生未完成》——活著的意義
    一個僅有32歲的生命,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一個兩歲半孩子的母親,一個四十歲男人的妻子,兩個六十歲老人的女兒,她的離世,給親人、朋友留下太多的遺憾與不舍。——我們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2009年12月,于娟被確診患了乳腺癌晚期,在接下來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她用心血留下了70多篇「生命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