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日野原重明 著
這本書是老人在105歲時候出版的,對於百歲老人,人們心中的形象就是,顫顫巍巍,說話模糊不清,耳聾眼花的形象,百年歲月的生活在他們年邁的身體上刻下了印記,你沒法要求一個百歲老人寫書的時候要有科學性,要有邏輯和工具。這些東西在百年歲月的面前都太單薄、太膚淺。
但百歲老人發自肺腑的每一句話,都是生命釀造出來的原漿。不需要講道理,乖乖聽著就好了。一句話觸動了心弦,就是我們的福分。一位百歲老人,沒理由浪費時間,沒理由追名逐利,沒理由故弄玄虛。去掉了這一切包袱,每句話就都顯得彌足珍貴。
被問到是不是怕死的時候,老人坦然說道:「這個年紀肯定是怕死的,所以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發現又是新的一天時候,內心的感恩就會多一分。」正因為活著,才能開始新的一天;正因為活著,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歲,對他來說,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的自己,所以會無比興奮地期待與未知的自己相遇。
沒有必要逃避死亡的話題,但也不需要整天只盯著死亡這件事,需要做的就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當下的生活,不要讓時光白白荒廢,拼盡全力的活著就好。
作為醫生,老人面對過太多的生離死別,他認為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消逝,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反而是鐫刻在回憶中的「新生」,雖然和以前存在的方式不同,但卻在心中活得更加清晰。
105歲的年紀,每天都要與病痛作鬥爭,儘管很努力但卻依然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健康狀況,不過他還是認為能夠活到這個歲數依然是值得感恩的,選擇衡量自己的標尺,應該以價值觀作為首要考量。
很多事情沒有經歷充足的時間洗禮,是無法理解的,100歲的想法與80歲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壽命足夠長,我們就獲得更多的時間來探索未知的自己。
雖然一個人不可能徹底明白自己,可是越來越了解自己所帶來的喜悅遠遠勝過年老體衰的痛苦,生命就存在於我們所能支配的時間中,所以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不在乎身外之物,不被別人的評價左右,順其自然活出真實的自己,儘可能幫助別人。
很多時候人會因為環境或者現實的制約,而沒有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而懊惱和痛苦,甚至自暴自棄,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發自內心的活下去,只要有為目標而努力的心,其他外部的制約都不要太過於放在心上,每天努力一點點就已經很好了。「重生」真正的含義,不是再一次出生,而是說我們一邊繼續現在的人生,一邊經歷脫胎換骨的新生。
把每天都當作重生的開始,就能更多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與過去的那個自己說再見,不要輕易說「我就是這樣做事的」或者「我就是這樣的性格」;相反,不設限地去嘗試,每天才能發現新的自己。
疾病是自省的好機會,正因為病痛才讓我們將注意力從外面轉向了自己,全然仰賴有如此切膚之痛,才能警醒一直無知妄為的自己,讓自己對健康心生敬畏與感激。決定如何活只是漫長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除了取決於使用目的,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活著如何使用時間的意義和價值。
從古至今,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希望自己被愛是人之常情。人不能脫離關係而孤立存在,愛上一個人和被一個人所愛的幸福,這是只有人類才能擁有的獨特感受。尋求被愛時,人們常常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愛作為標準去要求對方。這麼做絕對不是真正的愛。
所謂愛,就是接受最真實的他/她。如果不顧及對方,只考慮自己,那麼即使有人愛著你,你也根本不會感受到。
當你願意與一個人相處時,對方也會和你分享他/她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他/她所說的也許不符合你理想中的標準,而他/她也不像你所期望的那樣完美,但你應當嘗試鼓足勇氣去接受對方。
如果你接受了他/她本來的樣子,接受了對方身上讓你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地方,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他/她身上了不起的和美好的特質。 愛那個最真實的他/她,這樣,你的一切也會被對方真摯地熱愛著。
我們常常以深愛對方的名義,說話時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結果說出來的話往往很生硬,讓最親近的人心裡感到極不舒服。與親近的人相處,我們不能質疑對方的行為態度,而是要更多反省自己是否懷有一顆溫暖柔軟的心。
自己內心不柔軟,說了傷人的話,還從對方的態度上找原因,這只會讓相互的關係更加緊張。每天通過自省來嘗試與親近的人相處的心態,做一個溫柔的人。
關於朋友,老人認為一輩子並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哪怕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其實也就夠了,真正的朋友就是祝願自己一切都好的人,能為他人祝願,說明他掛記著對方,把對方當作自己一樣去關愛。 無論彼此境遇如何變化,即使多年未見、即使多年沒有聯絡,但依然會把你的事情當作他自己的事情,對你忍受的痛苦感同身受,為你真心祝願。如果有這樣的朋友,不管遭遇怎樣的人生,你心裡也會覺得有力量。
音樂、繪畫與出色的文學作品一樣,可以鼓舞人心,而醫療作為一種藝術,也應該有能力去鼓舞人心。作為醫生,作者認為醫療不僅僅是治病救人,醫學還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音樂也好,繪畫也罷,其中蘊含的技藝需要長時間持續努力才能獲得提升,嫻熟的藝術技巧令人感嘆,音樂和繪畫等藝術形式也體現了人類的情感,不管是善良、悲傷還是愛,都會深深感染聽到或看到這些藝術作品的人。
醫療與此類似,雖然醫學發展日新月異,但醫學正如其他科學一樣,並非無所不能,現代醫療面對很多疾病依然束手無策,無法將患者從疾病、傷痛中徹底解放出來。 對待尚無法治癒的病人,就應該把醫學當作藝術,這樣即使遇到醫療科學無法解決的疾病,仍然可以讓病人不放棄希望。
沒有寬容、諒解之心,會讓自己深陷負面情緒,身心疲憊甚至心力交瘁;反之,如果能夠寬恕別人,則會讓自己生活得更輕鬆、愉悅。嘗試和不好相處的人交往,可能會得到一些啟發。
在形形色色的人際關係中,沒有人可以完全隔絕對自己抱有敵意的人。而且,即使躲得開,作者也建議不要這樣做。相處過程中,試著接受對方,能不斷會對內心真正的自己有新發現、新認識。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人際關係中,反而蘊藏著可以豐富我們人生經歷的啟示。相反,如果認為對方不好相處,就迴避對方、避免接觸,那麼也就能認識自我的機會錯過了。
運氣或者機會肉眼無法看到,但我們如果確信自己被愛、被珍視,生活中所有的困難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成長,那在我們度過艱難時刻之後,一定會獲得生命豐厚的回報。信仰是認識到生命中總有一些事情是自己的力量無法企及的,是相信世界上總有比自己本身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捨棄、放下內心的執念,擁有一顆平常心。 奇蹟,屬於那些有精神追求並確信的人。 捨棄執念,即捨棄過去陳舊的那個自我,實質上是內在的一種重生。 我們常常無法解釋的奇蹟,就發生在這些經歷過脫胎換骨般重生的人身上,因此要「像發生過奇蹟的那些人一樣,堅守精神的追求」。
偉大的人所擁有的美好品質,雖然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他們卻會因為這些品質散發人性的光芒。偉人會珍惜自己的生命,擁有感恩之心,願意把自己的時間奉獻給他人,「時間就是金錢」,這就等同於把金錢花費在別人身上。我認為,能為別人花時間的人就是偉人。 不要只想著獲取更多,而應該考慮如何利用好已經擁有的東西。
本書是通過整理日常採訪素材組成的書籍,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還原了老人說過的話,作為105歲的老人,歲月的沉澱已經賦予了他很多智慧,書字數雖然不多,但是很多想法都很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