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讀這本書是在小傑最低迷的那段時間,那段時間工作生活都非常糟心,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和挫敗中,當時因為朋友推薦,試著讀了一下,這一讀就被裡面的故事和「意義療法」深深的吸引了,大家如果身邊有情緒不佳或者人生低谷的朋友可以推薦一下,確實值得一讀。
在20世紀30年代,作者弗蘭克作為一名猶太人,在席捲整個歐洲的納粹種族滅絕運動下,被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集中營裡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與摧殘下,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但是出集中營後弗蘭克看到,很多在集中營出來的人都有嚴重的心理陰影,很難融入現實生活,而作為心理醫生的弗蘭克,義無反顧的承擔起引導這些人的責任和使命,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目的,讓更多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1、為什麼要尋找生命的意義?
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覺得為什麼要尋找生命的意義?因為這個問題的高度太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會去想這個問題,好好活著不就好了,憑啥要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呢?這和我們普通人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啊,這些問題不都是那些哲學家去思考的問題嗎?
其實不然,弗蘭克在書中提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尋找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如果喪失生命的意義,那也就意味著喪失了必須做什麼的本能,喪失了應該做什麼的傳統,最後變成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這樣要麼去做別人所做的事(隨大流),要麼做別人希望做的事(集權主義)。長此下去對我們自身而言就是「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
比如,我們來看看「星期日神經官能症」——人們在忙碌了一周後,突然覺得生活沒有了內容,其內心的空虛感凸顯出來。
而且通過弗蘭克自己和身邊的例子發現,在集中營能夠活下來的人都是知道自己生命意義的人,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在世界上沒有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的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正如哲學家尼採說的:「知道為什麼活著的人,便能生存。」。
2、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書中是這樣說的:
我覺得沒有誰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麼?」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麼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簡而言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不一樣,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弗蘭克將這種構成特點表述為「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
它表明了一個事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的他人。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所謂自我實現,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說,自我實現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品。
3、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
既然每個人「生命的意義都不一樣」,那麼我們怎麼尋找「生命的意義」呢?
弗蘭克認為我們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這其實簡單說就是成就事業,獲得成功,這個沒必要做更多的解釋,相信大家都明白。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這個也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前幾年非常火的一個段子「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就是通過體驗某件事情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說到面對某個人,這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情感聯繫,比如愛情,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
通過愛,你才能看到所愛的人的本質特性,甚至能夠看到他潛在的東西即他應當實現而尚未實現的東西是什麼。
只有通過愛,才能使你所愛的人實現他的全部潛能。通過使他認識到自己的所能和應為他就會實現自己的潛能。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記住這裡的苦難指的是「不可避免的苦難」,弗蘭克特別指出:
無論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尋找意義的必要方式。我的意思是說,即使在遭遇痛苦時,人們也有可能找到意義,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話。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論這種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
弗蘭克說,當我們面對一個無法避免的苦難時,我們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採取積極的的態度,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這也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比如患了不可治癒的癌症,摯愛的離去等等。
它在書中有一個案例:
一名年邁的、患有嚴重抑鬱症的全科醫生向我諮詢,他無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兩年前去世,他愛她勝過世上的一切)。我怎麼才能幫助他呢?我該告訴他些什麼?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說別的,而是對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醫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後還活著,那會怎麼樣?」「啊,」他說,「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麼受得了啊!」我馬上回答:「你看醫生,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並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沒再說話,搖了搖頭,悄然離開了我的辦公室。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比如犧牲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最後,藉助弗蘭克的話說,我們之所以「尋找生命的意義」,其實最根本的目的是我們更好的活著。也願大家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在事業上獲得成功,還是來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或者是談一場朝思暮想的愛情。結果都是為了超越自我,以及更好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