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並不是要轟轟烈烈,而是超越自我

2020-12-05 自主經營實學

記得初讀這本書是在小傑最低迷的那段時間,那段時間工作生活都非常糟心,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和挫敗中,當時因為朋友推薦,試著讀了一下,這一讀就被裡面的故事和「意義療法」深深的吸引了,大家如果身邊有情緒不佳或者人生低谷的朋友可以推薦一下,確實值得一讀。

在20世紀30年代,作者弗蘭克作為一名猶太人,在席捲整個歐洲的納粹種族滅絕運動下,被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集中營裡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與摧殘下,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但是出集中營後弗蘭克看到,很多在集中營出來的人都有嚴重的心理陰影,很難融入現實生活,而作為心理醫生的弗蘭克,義無反顧的承擔起引導這些人的責任和使命,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目的,讓更多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1、為什麼要尋找生命的意義?

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覺得為什麼要尋找生命的意義?因為這個問題的高度太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會去想這個問題,好好活著不就好了,憑啥要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呢?這和我們普通人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啊,這些問題不都是那些哲學家去思考的問題嗎?

其實不然,弗蘭克在書中提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尋找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如果喪失生命的意義,那也就意味著喪失了必須做什麼的本能,喪失了應該做什麼的傳統,最後變成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這樣要麼去做別人所做的事(隨大流),要麼做別人希望做的事(集權主義)。長此下去對我們自身而言就是「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

比如,我們來看看「星期日神經官能症」——人們在忙碌了一周後,突然覺得生活沒有了內容,其內心的空虛感凸顯出來。

而且通過弗蘭克自己和身邊的例子發現,在集中營能夠活下來的人都是知道自己生命意義的人,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在世界上沒有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的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正如哲學家尼採說的:「知道為什麼活著的人,便能生存。」。

2、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書中是這樣說的:

我覺得沒有誰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麼?」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麼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簡而言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不一樣,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弗蘭克將這種構成特點表述為「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

它表明了一個事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的他人。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所謂自我實現,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說,自我實現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品。

3、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

既然每個人「生命的意義都不一樣」,那麼我們怎麼尋找「生命的意義」呢?

弗蘭克認為我們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這其實簡單說就是成就事業,獲得成功,這個沒必要做更多的解釋,相信大家都明白。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這個也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前幾年非常火的一個段子「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就是通過體驗某件事情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說到面對某個人,這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情感聯繫,比如愛情,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

通過愛,你才能看到所愛的人的本質特性,甚至能夠看到他潛在的東西即他應當實現而尚未實現的東西是什麼。

只有通過愛,才能使你所愛的人實現他的全部潛能。通過使他認識到自己的所能和應為他就會實現自己的潛能。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記住這裡的苦難指的是「不可避免的苦難」,弗蘭克特別指出:

無論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尋找意義的必要方式。我的意思是說,即使在遭遇痛苦時,人們也有可能找到意義,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話。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論這種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

弗蘭克說,當我們面對一個無法避免的苦難時,我們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採取積極的的態度,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這也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比如患了不可治癒的癌症,摯愛的離去等等。

它在書中有一個案例:

一名年邁的、患有嚴重抑鬱症的全科醫生向我諮詢,他無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兩年前去世,他愛她勝過世上的一切)。我怎麼才能幫助他呢?我該告訴他些什麼?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說別的,而是對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醫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後還活著,那會怎麼樣?」「啊,」他說,「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麼受得了啊!」我馬上回答:「你看醫生,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並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沒再說話,搖了搖頭,悄然離開了我的辦公室。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比如犧牲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最後,藉助弗蘭克的話說,我們之所以「尋找生命的意義」,其實最根本的目的是我們更好的活著。也願大家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在事業上獲得成功,還是來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或者是談一場朝思暮想的愛情。結果都是為了超越自我,以及更好的活著。

相關焦點

  • 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大到無為則為無意義的境界。基因其實造就你的一生,而通過努力和機緣巧合徹底改變現狀的概率很低,不要和我槓看數據去。所以,普通老百姓只要正常的螺旋上升就好了,尊重生活規律。人活著就是為了死,所以向死而生如果人生一定要追出點意義,那麼肯定是在認識了沒意義之後。因為幾乎絕大多數說了人生沒意義的人,並不是轉身跳樓結束生命。
  •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
    人沒有差別的只要生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也就是生死了,活也是意義,死也是意義,你活這幾十年就是意義,如果你不活著的話,那根本無意義可談,因為活著,死也是有意義,死的意義就是終結你的一生。如同一部戲,少了主角不可以,少了某一名群演也無所謂。
  • 《思維的囚徒》7步跳出思維局限,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我超越
    《思維的囚徒》作者是亞歷克斯·佩塔克師,作者的老師正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這本書跟活出生命的意義有一脈相通的地方。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去發現美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最終超越自己,實現人生價值。那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生存的價值呢?
  •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我超越嗎?——尼採對生命的看法淺析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論自我超越》篇中說生命的秘密在於自我超越,以下是我對此的一些淺析。生命的範圍當然很廣,我相信尼採所指的生命主要是就動物包括人類而言的,因為動物的活動較植物更為劇烈,而他的生命學說的重要一條就是變動。
  • 希望和光明在前方——讀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全體國人的正常生活被驟然按下了暫停鍵,而我也停下匆忙的腳步,靜心思考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是我在2006年取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後購買的一套心理學叢書。他將集中營中生不如死,欲死不能,又要苟延殘喘地保命、活命的殘酷狀態全都淋漓盡致地收錄在這部作品之中。在一切身份、地位、自由、快樂、休息、尊嚴、人權,乃至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都被剝奪的情況下,弗蘭克爾並沒有像大部分囚徒一樣,喪失活下去的信念,而是保持著一顆樂觀的心,對待當時他所遭受的莫大苦難。靠著這股強大的信念支撐著,他成為少數能從集中營中活著出來的人。
  • 理解生命的意義,活出精彩的人生
    如果說到現在為止哪本書讓我讀過之後受益匪淺,獲益良多,毫無疑問非《活出生命的意義》莫屬。它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著作,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他開創的意義療法。
  •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本書解決你有關生命意義的所有困惑
    當生活又重新回歸平靜,弗蘭克爾在回顧這段經歷時驚訝地發現,一個人不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只要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就能激發出內在力量,從而改變外在的命運。這並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弗蘭克爾在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過程中感悟出來的生命真諦和心理治療方法,他將之命名為「意義療法」。意義療法,就是為生命找到意義,讓生活更有價值。
  • 人生活著的意義?該怎麼活著?最全的解釋
    在慢慢的人生的旅途中,活著是為了什麼?應該怎麼活才算沒有白活。才算不枉世上走一遭。大部分人都羨慕別人的生活,比如:「騎自行車的羨慕騎摩託車的,騎摩託車的羨慕開汽車的,而開汽車的羨慕騎自行車的,如何理解怎麼活著的意義呢?」
  • 活出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出類是超越同齡人,拔萃是超越同時代的人,出類拔萃就是能夠在同時代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甚至流芳百世。三國就是一個充滿競爭氣息的時代,武將與武將在戰場上競爭軍事才能,謀士與謀士在幕後競爭運籌帷幄的才幹,諸侯與諸侯競爭的是氣吞山河的霸氣,連文人吟詩作賦也百花爭豔。
  • 打開心結 活出意義
    「活著真好!」一個煤礦工人在遇難幾天後被救出時,說出了這樣的話。當我在報刊上看到這則新聞時,心裡也感慨萬千。人也許只有經歷過死裡逃生,才可能體悟到生命的寶貴。有一本叫做《活出意義來》的書中寫到「活著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任何人只要活著,就有理由去懷抱希望,不論經歷了什麼困境,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這就是關於人活著、關於人生命的意義。
  •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生命的意義,就是用末日的心態活在當下
    大多數人都要等到直面死亡的時刻才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意識到自己曾經虛度光陰,錯過了自己內心真實所想,多麼的遺憾啊!我將通過小說的劇情,為你解讀奧斯卡是如何通過向死而生獲得生命的圓滿,向死而生給奧斯卡帶來的三大改變和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在生命中踐行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學活出我們的意義。
  • 閱讀《活著》(共餘華):讓我再了解一下生命的意義
    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好,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困難的了。--餘華01我們常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的,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既然末日已經知道,我們現在的存在意義何在?也許他就像我們的生活本身,脫下華麗,名利權貴的外衣,留下生命的原貌。正因為如此,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命」與「活著」的含義是否相同。讀餘華的《活著》:再認識不同的人生意義。
  • 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讓我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
    或許就像我們的生命本身,褪去各種華麗的外衣,名利權貴,留下的才是生命的最初模樣。也正是因為這樣,讀完後才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是否與「活著」的意義一樣。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理解不同的人生意義。02「活著」,正如它的標題一樣簡潔明了,就是「活著」。人類活在世上,永遠都離不開「情感」二字。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是為了父母而活著,當我們結婚生子,可以說是為愛人子女活著。活著的本身是美好的。
  • 72「積極意義」超越自我|如何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我愛你,是來自靈魂來自生命的力量!我們要多愛一個人,多愛一件事情才會把她當成一種信仰去追隨啊!昨天節目中提到意義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聯接!我們與外部人、事、物的聯接狀態就定義了我們的人生意義!那我們到底在追求一種怎樣的聯接呢?
  • 人生最大的成功,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更重要!
    長大後,會有長輩提及某個混得不錯的同齡親戚對你說:你看人家現在都成大老闆了,而你依然在打工,付房貸的錢都沒有…… 這種錯誤的理念及教育方式一直誤導著我們,讓我們感覺活著就要超越別人。其實生命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是永不止步的前進,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你超越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超過了別人。
  • 《活出生命的意義》之「社畜」拯救者
    為了,我無意間翻開了有本書慢慢拼湊起一些那段歲月的映像,這本書的名字叫《活出生命的意義》,猛一聽還以為是本雞湯書,但看了簡介之後還是決定把這本書看完。作者是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集中營的倖存者。有意思的矛和盾的問題出現了,當極端的精神困局發生在優秀的心理治療導師身上會發生什麼後果?維克多·弗蘭克爾交出的是一份標準答案。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誰能給出一個好答案
    有人說,生命是無意義的,人生於虛無,最終還要歸於虛無,每個人到最後都要死去,納入到宇宙的塵埃之中。有人反駁說,這怎麼可能?人作為萬物的靈長,怎麼能沒有意義呢?如果這樣我們不就白活了嗎?我們存在的價值不就煙消雲散了嗎?
  • 既然人都會死,那為什麼還要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今天我要分享給大家的書是《活出生命的意義》,會給你答案。這本書是「意義療法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寫的。你或許要問,他是誰?他憑什麼能來給我們的生命意義下結論?弗蘭克爾是醫學博士,是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被29所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他擔任維也納神經綜合醫學院首席專家25年,是奧地利科學院榮譽會員;他出版的著作多達39部,被翻譯成34種語言。
  • 105歲老人的生命智慧:預知死亡,才能感悟活著的意義
    正因為活著,才能開始新的一天;正因為活著,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歲,對他來說,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的自己,所以會無比興奮地期待與未知的自己相遇。沒有必要逃避死亡的話題,但也不需要整天只盯著死亡這件事,需要做的就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當下的生活,不要讓時光白白荒廢,拼盡全力的活著就好。
  • 人到中年,活出自我的人有這四個特徵,讓生命更有意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不珍惜就會發現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人生的進度條已經快要拉滿。但正是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才要竭盡全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朵浪花。雖然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不同的人過法也不同。有的人抓緊時間,有的人悠閒自在;有的人為自己而活,有的人為別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