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全體國人的正常生活被驟然按下了暫停鍵,而我也停下匆忙的腳步,靜心思考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是我在2006年取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後購買的一套心理學叢書。15年前的書,15年後從塵封的書架上撣去灰塵,重新翻開,歲月的打磨、歷事練心,再次讀來,別樣感受,湧上心頭。留下一段文字,既勉勵自己,也分享同道。
這本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根據他二戰中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苦難經歷寫成的一本著作。在集中營裡他經歷了九死一生,而且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皆死於那裡。這本書寫了他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發展的觀察,以及據此開創的「意義療法」。這本書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弗蘭克爾意義療法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引導靈魂來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而療愈心靈創傷。
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他將集中營中生不如死,欲死不能,又要苟延殘喘地保命、活命的殘酷狀態全都淋漓盡致地收錄在這部作品之中。在一切身份、地位、自由、快樂、休息、尊嚴、人權,乃至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都被剝奪的情況下,弗蘭克爾並沒有像大部分囚徒一樣,喪失活下去的信念,而是保持著一顆樂觀的心,對待當時他所遭受的莫大苦難。靠著這股強大的信念支撐著,他成為少數能從集中營中活著出來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我想只有經歷苦難、經歷死亡線的人的感悟才是最有切膚之痛的!
在書後半部分中,弗蘭克爾提出了尋找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第一:創造或者從事某項能體現人生價值的工作。自己喜歡並能體現價值的創造性的工作,能極大地提升個人的生存意義感。人會變得充實而且幸福。在納粹集中營中,弗蘭克爾重新編寫起自己遺失的心理學手稿,這是他能夠堅持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它讓弗蘭克爾的堅持變得更有意義。第二: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積極的人生態度。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應當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我們不是要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要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人性可以藉此機會得到考驗和升華。第三:全身心的體驗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體驗世界的真、善、美,體驗愛和被愛。藝術、宗教、文化、親情等等各種方式都可以讓人體驗到美,體驗到愛。只有在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本質,了解他的潛能。可以說,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生命意義於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有所不同,所以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大眾普遍性,而在於某個特定時刻某個人特定的生命意義。每個人作為獨特的生命體存在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使命。這個使命是別人無法替代的,而完成這些使命的機緣也是唯一的。人的獨立思考和自由選擇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並沒有可以普適於任何人的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靈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給許多處於絕望中的人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就像他本人在一次演講中說的,他生命的意義在於讓別人發現他們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後半生踐行了他所探索的生命的意義,在67歲時他領取了飛行員駕照,在80歲時他仍能攀登阿爾卑斯山。
這次疫情來臨,生死大考的關鍵時刻,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輝、生命的意義。疫情期間有兩張照片深深戳中我內心的柔軟處。第一張照片是肖賢友去世前在紙上寫下的最後一句話:「我的遺體捐國家!」,此時此刻,平凡人可能不希望成為英雄,只希望能好好活著。面對苦難永不放棄,戰勝自我,活著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第二張照片是一個小男孩病癒出院時向護士鞠躬行禮的照片。給我們為人父母者的啟示是:你希望兒女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得做到,內在骨子裡的教養是裝不出來的。自己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吧!有份工作真好,奮鬥的人生最美麗。風雨過後見彩虹,正如尼採所言「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加強大」。
作者簡介:李六如,民盟徐州市委專職副主委、徐州市政協委員、公共衛生主管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