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和光明在前方——讀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2020-12-03 都市之聲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全體國人的正常生活被驟然按下了暫停鍵,而我也停下匆忙的腳步,靜心思考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是我在2006年取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後購買的一套心理學叢書。15年前的書,15年後從塵封的書架上撣去灰塵,重新翻開,歲月的打磨、歷事練心,再次讀來,別樣感受,湧上心頭。留下一段文字,既勉勵自己,也分享同道。

這本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根據他二戰中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苦難經歷寫成的一本著作。在集中營裡他經歷了九死一生,而且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皆死於那裡。這本書寫了他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發展的觀察,以及據此開創的「意義療法」。這本書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弗蘭克爾意義療法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引導靈魂來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而療愈心靈創傷。

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他將集中營中生不如死,欲死不能,又要苟延殘喘地保命、活命的殘酷狀態全都淋漓盡致地收錄在這部作品之中。在一切身份、地位、自由、快樂、休息、尊嚴、人權,乃至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都被剝奪的情況下,弗蘭克爾並沒有像大部分囚徒一樣,喪失活下去的信念,而是保持著一顆樂觀的心,對待當時他所遭受的莫大苦難。靠著這股強大的信念支撐著,他成為少數能從集中營中活著出來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我想只有經歷苦難、經歷死亡線的人的感悟才是最有切膚之痛的!

在書後半部分中,弗蘭克爾提出了尋找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第一:創造或者從事某項能體現人生價值的工作。自己喜歡並能體現價值的創造性的工作,能極大地提升個人的生存意義感。人會變得充實而且幸福。在納粹集中營中,弗蘭克爾重新編寫起自己遺失的心理學手稿,這是他能夠堅持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它讓弗蘭克爾的堅持變得更有意義。第二: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積極的人生態度。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應當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我們不是要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要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人性可以藉此機會得到考驗和升華。第三:全身心的體驗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體驗世界的真、善、美,體驗愛和被愛。藝術、宗教、文化、親情等等各種方式都可以讓人體驗到美,體驗到愛。只有在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本質,了解他的潛能。可以說,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生命意義於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有所不同,所以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大眾普遍性,而在於某個特定時刻某個人特定的生命意義。每個人作為獨特的生命體存在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使命。這個使命是別人無法替代的,而完成這些使命的機緣也是唯一的。人的獨立思考和自由選擇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並沒有可以普適於任何人的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靈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給許多處於絕望中的人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就像他本人在一次演講中說的,他生命的意義在於讓別人發現他們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後半生踐行了他所探索的生命的意義,在67歲時他領取了飛行員駕照,在80歲時他仍能攀登阿爾卑斯山。

這次疫情來臨,生死大考的關鍵時刻,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輝、生命的意義。疫情期間有兩張照片深深戳中我內心的柔軟處。第一張照片是肖賢友去世前在紙上寫下的最後一句話:「我的遺體捐國家!」,此時此刻,平凡人可能不希望成為英雄,只希望能好好活著。面對苦難永不放棄,戰勝自我,活著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第二張照片是一個小男孩病癒出院時向護士鞠躬行禮的照片。給我們為人父母者的啟示是:你希望兒女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得做到,內在骨子裡的教養是裝不出來的。自己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吧!有份工作真好,奮鬥的人生最美麗。風雨過後見彩虹,正如尼採所言「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加強大」。

作者簡介:李六如,民盟徐州市委專職副主委、徐州市政協委員、公共衛生主管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相關焦點

  •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本書解決你有關生命意義的所有困惑
    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弗蘭克爾先後輾轉進了四家集中營,每天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幸運的是,即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中,他也能從困境中找到一絲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並最終獲釋出獄。當生活又重新回歸平靜,弗蘭克爾在回顧這段經歷時驚訝地發現,一個人不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只要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就能激發出內在力量,從而改變外在的命運。
  • 《活出生命的意義》之「社畜」拯救者
    為了,我無意間翻開了有本書慢慢拼湊起一些那段歲月的映像,這本書的名字叫《活出生命的意義》,猛一聽還以為是本雞湯書,但看了簡介之後還是決定把這本書看完。作者是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集中營的倖存者。有意思的矛和盾的問題出現了,當極端的精神困局發生在優秀的心理治療導師身上會發生什麼後果?維克多·弗蘭克爾交出的是一份標準答案。
  • 理解生命的意義,活出精彩的人生
    如果說到現在為止哪本書讓我讀過之後受益匪淺,獲益良多,毫無疑問非《活出生命的意義》莫屬。它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著作,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他開創的意義療法。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活出生命的意義》離開集中營後,弗蘭克爾才知道父母、妻子、哥哥都死在了集中營,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沒有悲觀絕望,而是懷著對生命的極大熱情,用短短9天時間,寫出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在他心底深處,時時惦念著:深愛的妻子,未完成的手稿,還有他的心理學研究:生命的意義。有一天禁食,又冷又餓的弗蘭克爾,為絕望中的獄友們進行了一場靈魂治療。他說到了希望和未來,提起過去的歡樂時光,談及賦予生命意義的機會,最後談到犧牲的意義。這一番談話,讓獄友們冷漠的心起了波瀾,他們含著熱淚,與弗蘭克爾擁抱在一起。
  • 大學必看十大經典書籍,從《活出生命的意義》到《做最好的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義》:」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作者: [奧地利] 維克多·弗蘭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2020-11-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的終極意義——讀《沉睡的人魚之家》有感
    關於生命真正意義的討論自人類的形成以來從未停止。我們的無數先驅都曾為此陷入深深的困惑。人類為什麼應該存在?自詡為靈長目之首的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或許在即將面對死亡時我們才會真正開始體會生命。《沉睡的人魚之家》一書的主人公瑞穗的大腦因溺水而失去幾乎全部的功能,已經達到了醫學上可以判定死亡的標準。
  • 讀《昆蟲記·蟬》有感
    來之不易的幸福——讀《昆蟲記·蟬》有感        中山路小學五(7)班 李若妍
  • 人生縱然失去了一切,也不能失去希望
    一個人的一生,縱然失去了一切,也不要失去希望。人生之路,本身就是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佛家認為人生皆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頭是岸,脫離生死苦海,但真正能夠覺悟,能夠看破放下,能夠脫離生死苦海的又有幾人?
  •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並不是要轟轟烈烈,而是超越自我
    記得初讀這本書是在小傑最低迷的那段時間,那段時間工作生活都非常糟心,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和挫敗中,當時因為朋友推薦,試著讀了一下,這一讀就被裡面的故事和「意義療法」深深的吸引了,大家如果身邊有情緒不佳或者人生低谷的朋友可以推薦一下,確實值得一讀。
  • 讀《思維的囚徒》
    一、本書以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經典名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認定為美國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為思想基礎,結合兩位作者自身的經驗、學習、理解進行闡述。主要把弗蘭克爾的思想歸納為七個原則和OPA意義準則(O表示他人,P表示目的,A表示態度)。
  •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餘華的《活著》,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撰寫出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這是我最喜歡的解釋方法,我覺得這是最好的解釋,而活著正是想要告訴我們活著,就有希望。
  • 活出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活出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惟賢長老94歲圓寂,12歲出家,做出家人80多年,監獄裡關了二三十年,到世間來示現的種種就是跟我們結緣,圓寂時就跟佛一模一樣。表面看來,眾生雖健康卻是病態,所謂師父生病了,那不是病,師父功德力最大的時候就是他圓寂的時候,圓寂表示已完全進入了佛光狀態。
  • 《思維的囚徒》7步跳出思維局限,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我超越
    和一起喜歡閱讀寫作的朋友一起進步,找到了自己的意義和人生方向,從而擺脫了束縛自己的思維囚籠。最近正好讀到《思維的囚徒》這本書,就是來幫助我們走出思維陷阱,找到生命的意義,激發生命的活力。《思維的囚徒》作者是亞歷克斯·佩塔克師,作者的老師正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這本書跟活出生命的意義有一脈相通的地方。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去發現美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最終超越自己,實現人生價值。那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生存的價值呢?
  • 武志紅:所謂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怎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比如,有人因童年父母的忽視,極度缺愛,不會處理現在的戀情,進而苦悶不堪,覺得這都是原生家庭造就的;有人因社會原因,讀書不多,導致收入很低,進而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和價值,認為這是外因造成的,但其實,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 塑造人物和過好人生一個道理:拿好自己的主動權,活出生命的意義
    因為這樣的人物才是鮮活、有生命的,他們不甘於平庸,想要給人們帶來驚喜,這是成功角色的魅力所在,也是人物存在的意義。一、構思:發現並創造與眾不同《把人物寫活》中介紹,一般人物的素材來源主要有五種:(1)故事;(2)潛意識;(3)藝術或大自然的啟發;(4)真人;(5)複合角色,每一個元素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物,創作者通常會在這些的基礎上,投入新元素,進行素材融合。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本無意義,其意義是活出來的
    價值觀是基於人在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時常講,要做正確的事情,但你想過嗎?「正確」本身,其實很可能並沒有什麼價值!
  • 打開心結 活出意義
    人也許只有經歷過死裡逃生,才可能體悟到生命的寶貴。有一本叫做《活出意義來》的書中寫到「活著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任何人只要活著,就有理由去懷抱希望,不論經歷了什麼困境,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這就是關於人活著、關於人生命的意義。所以說「活著是美麗的」,「生命是寶貴的」。 今天,我們依然還面臨著「生存挫折」問題。
  • 【閱讀經典】賓川四中高一(9)班黃堉——收穫自己的大馬林魚·讀《老人與海》有感
    收穫自己的大馬林魚——讀《老人與海》有感《老人與海》講述的是古巴的一個小海港的老漁夫——聖地牙哥。「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他窮困,家裡拿不出什麼吃的,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他把長褲捲起來當枕頭,把那張報紙塞在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