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到現在為止哪本書讓我讀過之後受益匪淺,獲益良多,毫無疑問非《活出生命的意義》莫屬。它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著作,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他開創的意義療法。
所謂意義療法,我理解的就是,著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致力於讓患者直面並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根據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尼採說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句話中的「為什麼」就是生命的意義。
本書作者弗蘭克爾就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那麼他為什麼能克服重重磨難活下來呢?因為他有未完成的目標,他的手稿被毀了,他需要重寫,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在上個世紀,戰爭不斷,磨難不斷,而在現代,世界和平了,生活也好了,相對沒有那麼多困難了,但是還是有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甚至青少年放棄自己的生命,為什麼呢?我想是這些人把自己生命的意義理解錯了,所以一但遇到別人否認他生命的意義,就完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件事,那時正值麥收時節,農村人都在莊稼地裡忙得熱火朝天。我高中大休回家,我媽告訴我,我們村頭那誰家的小閨女喝農藥死了,我嚇了一跳,那可是我同學的妹妹,都十四歲了,我同學曾向我說過,妹妹是他們家的寶貝蛋子。我問為什么喝藥,我媽說聽說當時他們全家人都在地裡忙,她不知提出了什麼要求,她爸說了她兩句,然後她自己就氣呼呼地回家了,等他們家人幹完活回家,那個最活潑可愛的孩子已經離他們而去。
我到現在都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感受:不是同情,不是難過,而是憤怒!怒其不知道珍惜自己這如花的生命,怒其不知道體會一大家子親人的感受。可能是我怒其不爭的態度讓我媽很欣慰,她後來告訴我,看到我的反應她放心了。
我現在好像理解了我同學妹妹的選擇,她是生活太「順」了,她認為的生命的意義就是被寵著,被慣著。從來沒有聽過別人對她說「不」,所以當聽到爸爸對她說「不」的時候,她覺得生活中的「順」沒有了,生命的意義也沒有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裡出現了「小公主」「小皇帝」,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提出的要求從來沒被父母拒絕過。其實現在包括一些大學生也是溫室裡的花朵,從來不知道風吹雨打是什麼,所以一但遇到室友關係不和,工作不順,感情受挫,就尋死覓活,仿佛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從這本書裡我學到了,我們不但要在逆境中追尋自己為什麼而活,還要在順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