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書以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經典名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認定為美國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為思想基礎,結合兩位作者自身的經驗、學習、理解進行闡述。
主要把弗蘭克爾的思想歸納為七個原則和OPA意義準則(O表示他人,P表示目的,A表示態度)。
本書內容看似簡單,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哲學理念和一套方法,它會讓人情不自禁開始追尋生活和工作的意義。
本書序言是由《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寫的。
柯維指出,只有當我們做有意義的工作和項目時,我們的免疫力才會提高,衰老和和退化的速度才會放緩。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和我們的反應之間存在空間,我們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而我們的選擇無疑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這三點恰好說明,我們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由環境決定的,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決定。
偉大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臨終前覺得自己的需求層次理論太過於依賴需求,自我實現也並不是人類的最高需求。他得出結論是,超越自我才是人類靈魂的最高需求,這也是弗蘭克爾「追尋意義的意志」的主張。
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創造未來。
生活要我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該做什麼?你有選擇去做的自由,而不是無須選擇。
人生不是職業,而是一項使命。
弗蘭克爾堅信,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有意義,即使是生活的最後時刻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找到意義。他還強調,我們不是非得遭受痛苦才能找到或者體會意義。
本書共十三章。
二、
第一章 人生不是偶然
先把弗蘭克的理論學說歸結為七個核心原則:
原則1,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
原則2,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原則3,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原則4,千萬不要違心做事;
原則5,從遠處審視自己;
原則6,改變你的關注焦點;
原則7,要敢於超越自己。
(這7個原則是後面第三到第九章的內容)
通過研究和實踐,作者發現深層意義的三個要素,是七個原則的綜合、簡化和拓展。
這三個要素分別是:
·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O)
·對從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標(P)
·用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A)
(這三個要素是後面第十、十一、十二章要講的內容)
我們的生活有自然律動或它應有的節奏——生活有高峰也會有低谷,有悲傷也會有歡樂,有順境也會有逆境。
第二章 維克多·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1905年3月26日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的猶太家庭。
他在高中階段就與弗洛伊德一直有書信聯繫。
十六歲做了人生第一場公開演講,演講題目為「生命的意義」。
十九歲,提出了自己思想體系中的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個觀點是,我們要為自己的存在負責。我們必須回答生命對我們的提問,回答生命的意義。第二個觀點是,終極意義深不可測,而且未來會依然如此。所以,我們在追求終極意義時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同年,他與當時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成了好朋友。
一年後,在德國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弗蘭克爾第一次使用了「意義療法」這個詞,後來發展成「維也納第三大精神治療流派」(前兩大流派分別是弗洛伊德流派和阿德勒流派)。
對話是弗蘭克爾意義療法中的一種核心方法。在整體之中,個人自然而然會與別人產生共鳴,整體的確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
1930年,弗蘭克爾被逐出了阿德勒學術圈,他也因自己獨特的存在哲學而不得不退出弗洛伊德學派。
1938年,德國入侵奧地利,當時納粹要求給精神病人實施安樂死,弗蘭克爾冒著生命危險,開假診斷,違反納粹規定,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1942年9月,弗蘭克爾因為猶太人的身份和他的家人被納粹逮捕,被押送到集中營,在長達三年漫長而黑暗的囚徒生活期間,妻子、父母和弟弟因集中營的恐怖生活而相繼離世,弗蘭克爾也差點因傷寒死在集中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弗蘭克爾被釋放,他把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
他書中寫道:「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可以剝奪人類的其他一切,但唯獨剝奪不了人類最後的一點兒自由,即人類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有選擇處世態度的自由和選擇自己行為方式的自由。」這段話是書中被引用最多的段落之一。
弗蘭克爾一生被授予了二十九個榮譽博士學位,撰寫了三十二本著作。
1997年9月2日,弗蘭克爾安然離世,享年九十二歲。
第三章 原則1 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我們始終都有選擇態度的終極自由,我們就可以自由選擇,既可以選擇消極態度,也可以選擇積極態度。通過釋放積極態度,我們就能釋放能量,從而與別人建立更有意義的聯繫。如果我們敞開心扉去接納意義,停下來並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去欣賞自己和別人,馬上就會提高我們周圍人的生活質量和我們自己的生活質量。
1962年,因為致力於種族平等,曼德拉被南非政府逮捕入獄,在被囚禁27年後才於1990年獲釋,離開監獄後,他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復仇心理或消極情緒,他再次成為民族和解的典範,並成為南非總統,他很清楚,選擇態度的自由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由之一。
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態度的自由,可令人吃驚的是,我們很少這樣做。我們要麼有意放棄自己的選擇需要承擔的全部責任,要麼無意識地選擇繼續保持僵化教條的思維模式,我們成了自己思維的囚徒。
有一種「十大積極結果練習」是我們強化和應用「行使自由選擇權利」原則最簡單但卻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你可以假想一種壓力很大、情緒很消極、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生活或工作狀態,寫下這種狀態可能會為你帶來或已經帶來的十個積極結果,不用考慮它是否能被社會接受。
「十大積極結果練習」可以應用到很多場合:假如你今天死了,請列出你死亡的十個積極結果。大多數人不習慣討論、思考和探討某人死亡的積極結果,更不要說探討自己死亡的積極結果了。一旦人們克服了最初的抗拒心理之後,就會感到放鬆,並饒有興趣地嘗試在最具災難性的情境中去尋找積極結果。如果我們能從我們的死亡中發現某種積極結果,那麼就能更加輕鬆地找到職場和家庭生活帶來的積極結果。如果你正處在各種不利的環境中,比如失業、車禍等,你就可以藉助這個練習尋找積極結果。
學會如何把自己從自我設置的思維囚籠中解放出來,不管境況如何,我們最終都有選擇態度的自由。
人類不可能不受條件或形勢的制約。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我們至少可以選擇應對的態度。
第四章 原則2 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弗蘭克爾堅信,人類實現意義意志的潛能(也就是真正恪守對有意義的價值觀和目標的承諾)是人類主要的內在動機。
人們總是渴望擁有權力去控制別人,追求權力是一個令人身心俱疲的遊戲。權力與快樂一樣,轉瞬即逝,而且會受到不可預見的力量的制約。弗蘭克爾認為,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主要動機或驅動力是意義意志,而不是權力意志。他說:「事實上,隨著生存競爭的消失,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活著?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謀生的手段,但卻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
弗蘭克爾將抑鬱、好鬥和癮症稱為「大眾神經三聯徵」。
人們感到內心空虛的時候就會向外尋求幫助。他們會追求舒適安逸、物質豐富的生活。他們會確保自己大權在握,保證自己可以掌控別人和周圍的一切。他們認為,只要他們能找到快樂或者掌控一切,他們就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很可惜,他們的想法是錯的。
我們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或挑戰,都不能坐以待斃,不能等著解決方法自己奇蹟般地出現,而是應該積極參與尋找,成為解決方法的一部分。
第五章 原則3 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的生活中去尋找意義。意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盡相同。不存在絕對的正確答案,只有適合你的答案。
我們無法創造意義,意義需要我們去發現。
假如我們能讓自己意識到我們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我們就為自己打開了通往意義的大門。
許多人把意義定義為「重要性」或「某種重要的事情」,但我們把意義定義為「與自己核心本質或真實本性達成的共鳴」。
在對終極意義的探索中,既要關注意義的宏觀層面,同時也要注意生命中有意義的每一個瞬間。
第六章 原則4 千萬不要違心做事
工作不只是工作,工作代表的是人際關係。一個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工作態度。
有一種叫「疑病症」的症狀,也稱「疾病焦慮障礙」,是患者的一種臆想,認為自己患了一種重大的或者危及生命的,但還未確診的病症。這些人可能本身並沒有病,但生病的想法和由此引發的預期焦慮促使其最後真的生病了。
心理學上有兩種行為特質叫「過度意向和過度反思」與「疑病症」相似。一個人因為過於急於完成任務(過度意向)而忽略了實現目標的手段。因為急於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以只關注自己看到的問題,越關注,發現的問題就越多(過度反思)。
為了在某一方面追求成功,我們往往會忽略或忽視人際關係,忘記人際關係也是實現成功的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就為失敗埋下了種子。
無論何時,如果我們對有意義的瞬間視而不見,錯失尊重同事的良機,那麼我們其實是在無形中減少了取得長久成功的機會。精明的公司都知道,個人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是創造價值的引擎。信任彼此的動機,無論是在當前還是從長遠來看,對成功都至關重要。
弗蘭克爾提出了「矛盾意向法」,矛盾意向法與勸說截然相反,因為它並不建議病人簡單地抑制恐懼(理性認為,這種做法是毫無根據的),而是建議病人通過誇大恐懼來克服恐懼。
第七章 原則5 從遠處審視自己
幽默是使自己與困境保持距離的最好辦法。幽默能讓人類以一種較為超脫的方式看待自己,從而超越困境(懂得自嘲也是一種出離自己困境的好方法)。
討人喜歡的執行長比大幅加薪更能鼓舞士氣。
別把自己太當回事。
沒人喜歡犯錯,但如果我們能承認錯誤,笑對錯誤,這會讓周圍所有的人如釋重負。
弗蘭克爾在被關押在集中營期間經常使用自我分離技巧。他常常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觀察者,而不是囚犯,所以才堅持了下來。
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大膽勾畫自己的生活藍圖,這直接有助於練習和闡述自我分離原則。讓自己沉浸在自己之外的一個角色中(就像演員那樣)來培養自我分離能力。
自我分離已被證實是應對各種壓力環境的有效工具。
第八章 原則6 改變你的關注焦點
對每一個問題,總有三個以上的不同觀察視角。
發揮想像力也能幫助我們把注意力從一些潛在的消極事情上轉移開。
弗蘭克爾被關在集中營期間也利用各種幻想和絕望做鬥爭。他想像著自己與妻子一道拜訪母親的情景。爬山是他最喜歡的消遣方式之一,所以他還想像著自己又一次爬山的情景。他想像著各種人生樂事,比如洗個熱水澡,參加更多公共活動,在一個座無虛席的禮堂做演講。
面對痛苦的工作或個人生活,我們要麼選擇放棄,要麼堅持在工作中尋找意義。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其他事情,比如最喜歡去的一個地方,最喜歡的一種活動,甚至最喜歡的一種味道。
從苦惱中走出來,通過想像把注意力集中在開心的事情上,這兩種能力能讓我們獲得自由,是我們真正的意義源泉。
第九章 原則7 要敢於超越自己
不要把成功作為自己的目標。你越把成功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越想成功,往往越有可能與成功失之交臂。因為成功與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成功必須而且也只能隨著其他事情一起出現。
一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人的存在。人性就意味著關注自身之外的其他東西,並與之建立聯繫。
或許超越自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學會寬恕別人。寬恕意味著放下我們的痛苦。寬恕對我們自己健康的影響比對被寬恕者的影響要大。如果我們抓住痛苦不放,內心充滿怨恨、哀傷和憤怒,我們就會自怨自艾。
無論團隊規模有多大,團隊精神總是大於團隊本身。
第十章 生活的核心意義
可以斷言,當代人所面臨的威脅是生活沒有意義,或者可以稱其為「空虛的生活」。這種空虛何時才會出現?這種潛在的空虛何時才會顯現?就是在無聊之時。
做意義分析(也就是存在分析,見下圖,分析自己在哪個象限?)是為尋找深層意義進行生活反思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或認知模式,即「OPA意義準則」。
·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O)
·對從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標(P)
·用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A)
OPA由這三個要素的最後一個單詞的首字母縮略而成,O表示他人,P表示目的,A表示態度。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本質上是社會動物」,我們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渴望交流和歸屬感。採用與別人建立聯繫的方式找到意義,建立有意義的聯繫是人類追尋意義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需要注意,「目的」和「意義」並不是一回事。「意義」與「目的」的不同之處在於,意義本身不是終點,意義並沒有停止不前。「目的」是「意義」的整個概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組成要素。有一個能幫助確定和指導我們生活的目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創造生活,而不是謀生。
許多人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會掩蓋自己真實的一面。古希臘哲學家歐裡庇得斯說:「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過我們自己的生活。」
意義挑戰的核心是探索了解你自己,然後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
生活不是為了追求享樂,而是為了追尋意義。
不要把中年之後的生活看作一種危機,而要將其想像成一種探索,一個能激發我們無限潛能的機會,我們如何認識「中年」是由我們的態度決定的。
第十一章 工作的核心意義
在工作中與別人的互動交流可以讓我們感覺一整天過得很有意義,意義無處不在。大部分都希望有一種集體「村落」歸屬感。
意義是任何組織機構建立文化的基礎。
機構的目標(做事的原因)和使命(一項重要任務)緊密相連。我們把兩者重疊的部分稱為「意義使命」。所有機構都需要明確他們的意義使命,因為使命是促進整個機構發展的動力。如星巴克的使命是激發和培養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每人、每杯、每個社區。
領導者的基本職能就是幫助員工找到工作的深層意義並與其建立聯繫。
精神、思想和身體之所以缺乏活力,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常使生活充滿了恐懼和刻板教條,只看到了生活中的不足,而沒有看到生活豐富多彩或光明的一面。開闊我們的視野,用靈活的思維來擁抱生活,把精力集中在我們想幹的和已經擁有的事物上,而不要把精力浪費在那些我們不想做也不曾擁有的事物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遇到挫折或挑戰時才能快速有效地重新振作起來。
對差距的執著是矛盾意向的表現,放下對差距的執念,為自己騰出空間,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第十二章 社會的核心意義
人們都想在一個公司文化與自己的價值觀相一致的公司工作。
我們可以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不要在「為某某公司工作」中尋找意義,而是要在「服務某個社區的某個公司」中尋找意義。
許多教育機構只是忙於傳授舊知識,而不給大眾(不管年紀多大)提供未來成功必備的心態和技能。我們不能只教給他們過去如何,現在如何,還要平衡教育內容,要讓他們知道未來可能會怎麼樣。
需要強調的是,教育是一個終生學習的過程,不必把自己嚴格限制在某個年齡段的人應在的領域。
第十三章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遺產在延續
弗蘭克爾創建的「維也納第三大精神治療流派」(前兩大流派分別是弗洛伊德流派和阿德勒流派),該流派由意義療法和存在分析兩門學科組成。意義療法指以意義為中心的治療方法。存在分析是意義療法的哲學基礎。
如果你想保持某種現狀,那麼就必須做出某種改變。
兩位作者最後呼籲讀者們行動起來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並重提柯維在本書序言中的話說:「光學不做真的等於沒學,光知道不做真的等於不知道。」
(我國明代「知行合一」的大哲學家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