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所面臨的威脅是生活沒有意義,或者可以稱其為『空虛的生活』」——維克多.弗蘭克爾
很多人迫於生存,做著不喜歡的工作,與討厭的人交往;好像總是在妥協,感覺夢想永遠無法實現……
生存的壓力使人焦慮、不安、煩躁和空虛。
這是當代大多數人的狀態,像宿命,又好像被困在了無形的牢籠之中,無法掙脫。
人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目光所及全是苦難。
其實,這些人全都是「思維的囚徒」。
但意義療法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說:
「生活的艱難困苦可以剝奪人類的其他一切,但唯獨剝奪不了人類最後的一點兒自由,即人類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有選擇處世態度的自由和選擇自己行為方式的自由。」
維克多.弗蘭克爾
「意義療法」是弗蘭克爾創建的人道主義心理治療方法,是「維也納第三大精神治療流派」(前兩大流派分別是弗治伊德流派和阿德勒流派)。
我們大多時候認為沒有選擇,實際上是被自己的慣性思維所欺騙。
《思維的囚徒》一書是作者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對弗蘭克爾思想進行的闡述和總結。
書中將弗蘭克爾的思想具像化,變得更加通俗易懂,能夠更好地指導讀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意義療法。
注意不到的東西制約著我們的視野和行為。
很多人抱怨正在做的事情沒有意義,甚至整個人生都沒有意義,這個世界上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
但是弗蘭克爾告訴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找意義,我們可以在整個人生經歷中或通過人生經歷去尋找它。
意義就像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只能被轉化。
意義存在於這一瞬間,乃至所有的生命瞬間,就等著你去發現。
那麼制約著我們,使我們看不到意義的東西是什麼?
是我們的固定思維。
我們習慣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事情和問題,總是優先考慮自己,所以看不到同一件事情的其它面。
有一位老人在老伴去世後特別沉痛悲傷,覺得自己的餘生都沒有意義了。
心理醫生告訴他,老伴先於老人去世這件事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試想,如果是老人先離世,他的老伴會怎樣?
老人說,她會跟我一樣悲傷痛苦,覺得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這就是老伴先去世的意義。
老伴先去世,不用承受老人此刻承受的失去至愛的痛苦,就是這件事的意義。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始終都有選擇的自由
在面臨困境和逆境,甚至人生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有選擇用何種態度來面對的自由。
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所做的選擇並不是被迫的,無可奈何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的結果;而且我們永遠都有別的選擇。
獲取自由的鑰匙一直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因為人類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有選擇處世態度的自由和選擇自己行為方式的自由。
佩塔克斯在這一思想的基礎上總結出第一條原則: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
同時他設計出「十大積極結果練習」作為實踐工具。
一位囚犯在獄中進行「十大積極結果練習」:
.自從被關進監獄,我已經不能再給社會造成危害了。.我現在知道了後半生不想做的是什麼。.我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可以教育他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我不再無家可歸了。.我知道了誰是我真正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假朋友。.我獲得了重生,我現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珍惜生命和自由。.我開始很努力地工作了。
這個練習,要求我們拓寬視野,將思維發散,去找到事情的更多積極的方面。
人類不可能完全不受環境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應對,不做自己思維的囚徒。
正如弗蘭克爾所說的:
「人類的自由是有限的,因為人類並不是完全不受環境的制約。但是人類可以自由地選擇對待環境的態度,因為環境並沒有完全限制人類。在一定程度上,應該由人類決定是否向環境屈服和投降。」
我們有責任去追尋生活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而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當代人為了追求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更多的票子,做出了很多的犧牲。
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在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對。
卻在這個過程中或是成功之後感到乏味無聊,毫無成就感。
弗蘭克爾認為,追尋意義是人類主要的內在動機。
柏拉圖說,人是追求意義的存在物。
人們感受不到人生的意義時,就會迷失自我,感到孤獨、不知所措。
一個人的一生不管擁有多少金錢和權力,不管享受過多少紙醉金迷的暫短快樂,最後能支撐他走完一生的只有意義。
我們應該關注如何成功地生活,而不是如何成功地謀生。
沒有意義,富人也會自殺;沒有意義,大權在握者也感到痛苦。
意義就在每一個當下,就算是痛苦,也有它的意義。
人生的每一次經歷,走過的每一步,都有暗藏著生活的道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其中的意義。
「一個人如果能意識到,他對深情等候他的人或一件未完成的工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浪費生命。他知道『為什麼』而存在,因此為了知道『如何』更好地生存,他能承受一切。」
有意義的目標會幫助我們擺脫無法逃避的痛苦與磨難。
弗蘭克爾曾經被關入集中營,支撐他活下去的不是對生存的渴望,而是重新把被納粹毀掉的書稿寫出來。
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找到生活的意義
在工作和生活中,意義一定是核心和基礎。
如果不能發現生活和工作中的意義,不了解意義的來源,我們的人生就會沒有方向,因而變得脆弱。
意義就像夜空中的最明亮的長庚星,堅定地指引著方向。
今年是多事之秋,疫情之下,整個社會都受到了影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義無反顧地衝向最危險的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雖然承擔著巨大的風險,還要忍受與家人長時間分離的痛苦,但是他們不僅明白自己工作的意義,還超越了自我。
活躍在疫情現場,為社區和醫院免費服務志願者們,也找到了工作的意義。
有企業家在停工的狀態下仍然不願意裁減人員 ,堅持給員工發放應有的福利,寧願冒著破產的風險也不做違心之事。
意義就在我們生命的每個瞬間,當我們從遠處審視自己,改變一下關注的焦點,就能夠找到它的影子。
生命的意義,必須在大千世界中去追尋。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很難回答。但是我們如果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我們為什麼做?這種關係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工作有何意義?
人生的意義就會漸漸顯現。
每天的生活都給我們提供了以上問題的答案,我們只需要偶爾停下來,親自去發現它、欣賞它,意義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
反思是獲取個人生命深層意義的第一步。
蘇格拉底曾說:不知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
過去的所有都會保存在過去,只在生命還在繼續,所有的錯誤、罪惡和愧疚都有可能得到「救贖」。
有意識地去反思過去,去體會現在,才能塑造更好的未來。
意義存在於所有的生命瞬間。
掙脫思維的囚牢
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在初學心理學時,學習了弗蘭克爾的著作,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此後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實踐弗蘭克爾的思想,發現十分有效與可信,從此成為弗蘭克爾思想的忠實追隨者。
1996年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向弗蘭克爾提出寫書的想法,得到了弗蘭克爾的支持。
《思維的囚徒》在2004年第一次出版,現最新版本是第三版。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
在2004年第一次出版後不久,印度洋的大地震引發了「南亞大海嘯」,造成二十三萬人喪生,五十萬人無家可歸。
一家專業服務公司的負責人設法拿到了這本書,用於培訓義工在救援中如何調整心態;後來還被當地政府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所採用。
1996年8月,作者與弗蘭克爾在書房中合影
本書中所總結出的七個原則,在實踐中被證明可以解決實際。
.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實現有意義的目標。.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千萬不要違心做事。.從無處審視自己。.改變你的關注焦點。.要敢於超越自己。
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將弗蘭克爾思想總結成這七個原則,形成了七個有力的抓手,讓我們認識到自身狹隘的同時,精準有效地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美好的生活,不是追求物質上的富足,而是尋找意義。
我們永遠有在任何情況下選擇如何應對的自由。
維克多.弗蘭克爾同時也警告我們:
「 然而,自由並不是我們的終極追求。自由只是人生追求的一部分,只是真理的一部分。自由只是整個現象中消極的部分。而承擔責任才是積極的部分。
事實上,如果自由沒有責任相伴,會讓人走向為所欲為的危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