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享有自由的意志,卻總是甘願成為《思維的囚徒》

2021-01-20 戚雨菇涼

「當代人所面臨的威脅是生活沒有意義,或者可以稱其為『空虛的生活』」——維克多.弗蘭克爾

很多人迫於生存,做著不喜歡的工作,與討厭的人交往;好像總是在妥協,感覺夢想永遠無法實現……

生存的壓力使人焦慮、不安、煩躁和空虛。

這是當代大多數人的狀態,像宿命,又好像被困在了無形的牢籠之中,無法掙脫。

人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目光所及全是苦難。

其實,這些人全都是「思維的囚徒」。

但意義療法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說:

「生活的艱難困苦可以剝奪人類的其他一切,但唯獨剝奪不了人類最後的一點兒自由,即人類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有選擇處世態度的自由和選擇自己行為方式的自由。」

維克多.弗蘭克爾

「意義療法」是弗蘭克爾創建的人道主義心理治療方法,是「維也納第三大精神治療流派」(前兩大流派分別是弗治伊德流派和阿德勒流派)。

我們大多時候認為沒有選擇,實際上是被自己的慣性思維所欺騙。

《思維的囚徒》一書是作者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對弗蘭克爾思想進行的闡述和總結。

書中將弗蘭克爾的思想具像化,變得更加通俗易懂,能夠更好地指導讀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意義療法。

注意不到的東西制約著我們的視野和行為。

很多人抱怨正在做的事情沒有意義,甚至整個人生都沒有意義,這個世界上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

但是弗蘭克爾告訴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找意義,我們可以在整個人生經歷中或通過人生經歷去尋找它。

意義就像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只能被轉化。

意義存在於這一瞬間,乃至所有的生命瞬間,就等著你去發現。

那麼制約著我們,使我們看不到意義的東西是什麼?

是我們的固定思維。

我們習慣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事情和問題,總是優先考慮自己,所以看不到同一件事情的其它面。

有一位老人在老伴去世後特別沉痛悲傷,覺得自己的餘生都沒有意義了。

心理醫生告訴他,老伴先於老人去世這件事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試想,如果是老人先離世,他的老伴會怎樣?

老人說,她會跟我一樣悲傷痛苦,覺得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這就是老伴先去世的意義。

老伴先去世,不用承受老人此刻承受的失去至愛的痛苦,就是這件事的意義。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始終都有選擇的自由

在面臨困境和逆境,甚至人生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有選擇用何種態度來面對的自由。

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所做的選擇並不是被迫的,無可奈何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的結果;而且我們永遠都有別的選擇。

獲取自由的鑰匙一直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因為人類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有選擇處世態度的自由和選擇自己行為方式的自由。

佩塔克斯在這一思想的基礎上總結出第一條原則: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

同時他設計出「十大積極結果練習」作為實踐工具。

一位囚犯在獄中進行「十大積極結果練習」:

.自從被關進監獄,我已經不能再給社會造成危害了。.我現在知道了後半生不想做的是什麼。.我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可以教育他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我不再無家可歸了。.我知道了誰是我真正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假朋友。.我獲得了重生,我現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珍惜生命和自由。.我開始很努力地工作了。

這個練習,要求我們拓寬視野,將思維發散,去找到事情的更多積極的方面。

人類不可能完全不受環境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應對,不做自己思維的囚徒。

正如弗蘭克爾所說的:

「人類的自由是有限的,因為人類並不是完全不受環境的制約。但是人類可以自由地選擇對待環境的態度,因為環境並沒有完全限制人類。在一定程度上,應該由人類決定是否向環境屈服和投降。」

我們有責任去追尋生活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而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當代人為了追求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更多的票子,做出了很多的犧牲。

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在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對。

卻在這個過程中或是成功之後感到乏味無聊,毫無成就感。

弗蘭克爾認為,追尋意義是人類主要的內在動機。

柏拉圖說,人是追求意義的存在物。

人們感受不到人生的意義時,就會迷失自我,感到孤獨、不知所措。

一個人的一生不管擁有多少金錢和權力,不管享受過多少紙醉金迷的暫短快樂,最後能支撐他走完一生的只有意義。

我們應該關注如何成功地生活,而不是如何成功地謀生。

沒有意義,富人也會自殺;沒有意義,大權在握者也感到痛苦。

意義就在每一個當下,就算是痛苦,也有它的意義。

人生的每一次經歷,走過的每一步,都有暗藏著生活的道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其中的意義。

「一個人如果能意識到,他對深情等候他的人或一件未完成的工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浪費生命。他知道『為什麼』而存在,因此為了知道『如何』更好地生存,他能承受一切。」

有意義的目標會幫助我們擺脫無法逃避的痛苦與磨難。

弗蘭克爾曾經被關入集中營,支撐他活下去的不是對生存的渴望,而是重新把被納粹毀掉的書稿寫出來。

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找到生活的意義

在工作和生活中,意義一定是核心和基礎。

如果不能發現生活和工作中的意義,不了解意義的來源,我們的人生就會沒有方向,因而變得脆弱。

意義就像夜空中的最明亮的長庚星,堅定地指引著方向。

今年是多事之秋,疫情之下,整個社會都受到了影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義無反顧地衝向最危險的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雖然承擔著巨大的風險,還要忍受與家人長時間分離的痛苦,但是他們不僅明白自己工作的意義,還超越了自我。

活躍在疫情現場,為社區和醫院免費服務志願者們,也找到了工作的意義。

有企業家在停工的狀態下仍然不願意裁減人員 ,堅持給員工發放應有的福利,寧願冒著破產的風險也不做違心之事。

意義就在我們生命的每個瞬間,當我們從遠處審視自己,改變一下關注的焦點,就能夠找到它的影子。

生命的意義,必須在大千世界中去追尋。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很難回答。但是我們如果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我們為什麼做?這種關係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工作有何意義?

人生的意義就會漸漸顯現。

每天的生活都給我們提供了以上問題的答案,我們只需要偶爾停下來,親自去發現它、欣賞它,意義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

反思是獲取個人生命深層意義的第一步。

蘇格拉底曾說:不知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

過去的所有都會保存在過去,只在生命還在繼續,所有的錯誤、罪惡和愧疚都有可能得到「救贖」。

有意識地去反思過去,去體會現在,才能塑造更好的未來。

意義存在於所有的生命瞬間。

掙脫思維的囚牢

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在初學心理學時,學習了弗蘭克爾的著作,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此後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實踐弗蘭克爾的思想,發現十分有效與可信,從此成為弗蘭克爾思想的忠實追隨者。

1996年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向弗蘭克爾提出寫書的想法,得到了弗蘭克爾的支持。

《思維的囚徒》在2004年第一次出版,現最新版本是第三版。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

在2004年第一次出版後不久,印度洋的大地震引發了「南亞大海嘯」,造成二十三萬人喪生,五十萬人無家可歸。

一家專業服務公司的負責人設法拿到了這本書,用於培訓義工在救援中如何調整心態;後來還被當地政府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所採用。

1996年8月,作者與弗蘭克爾在書房中合影

本書中所總結出的七個原則,在實踐中被證明可以解決實際。

.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實現有意義的目標。.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千萬不要違心做事。.從無處審視自己。.改變你的關注焦點。.要敢於超越自己。

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將弗蘭克爾思想總結成這七個原則,形成了七個有力的抓手,讓我們認識到自身狹隘的同時,精準有效地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美好的生活,不是追求物質上的富足,而是尋找意義。

我們永遠有在任何情況下選擇如何應對的自由。

維克多.弗蘭克爾同時也警告我們:

「 然而,自由並不是我們的終極追求。自由只是人生追求的一部分,只是真理的一部分。自由只是整個現象中消極的部分。而承擔責任才是積極的部分。

事實上,如果自由沒有責任相伴,會讓人走向為所欲為的危險境地。」

相關焦點

  • 量子物理學是人類擁有自由意志的理論嗎
    這是量子物理學的解釋,引發了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證明了這種思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的荒謬,只是它確實完全符合科學家在量子層面觀察到的證據。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提出了哥本哈根解釋的一個極端版本,被稱為參與性人擇原理,該原理認為,整個宇宙坍塌成我們所看到的那種狀態,是因為必須有有意識的觀察者在場,才會導致這種坍塌。任何不包含有意識觀察者的可能宇宙都被自動排除。
  • 碼鏈喚醒人類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哲學的一個專業概念,自由意志是相信人類能選擇自己行為的信念或哲學理論(這個概念有時也被延伸引用到動物上或電腦的人工智慧上)。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權限。由一個人、兩個人、甚至是集體所做的較為複雜的決定都是來自於有意識參與的深思熟慮。在這一點上,自由意志起決定性的作用。
  •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喜歡運動的,整天都在運動,喜歡賭博的,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喜歡女人的,到處沾花惹草。只要條件允許,旦有空閒時間,任何人要做的事都是那種可以帶給他快樂的事。快樂是行動的驅動力。快樂也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源泉。因為每個人都在為得到它而努力。
  • 當AI有了「自由意志」
    理性樂觀派總是相信人類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創造一個美麗新世界,並克服技術產生的種種負面效應。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次人工智慧技術革命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將真正重塑人類。以往的任何一場技術革命只是增強了人類在體力、腦力等方面的專項能力,但這一次AI將直接抵達人的核心本質——那個所謂撐起人尊嚴和價值的「自由意志」。
  • 奧古斯丁:自由意志走不出塵世之都
    對《聖經》有所了解的人都知曉亞當和夏娃的故事。 奧古斯丁對人類的本性和命運的定義也從這位人類的始祖開始。亞當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類,如果除了上帝之外人類應當有一個偶像的話,被上帝懲罰之前的亞當是擁有上帝所賜予的神聖性、正直、不死和超拔欲望的自由意志的。
  •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遙詞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我們是否應該相信自由意志?自「意識」這一課題進入人類視野,各式各樣的理論都曾企圖求證「自由意志」這一無處不在卻又不可捉摸的命題。由於一切運動都遵循因果鏈條與物理定律,拉普拉斯妖會無所不知,洞悉過去與未來。如果這個世界是拉普拉斯妖統治的決定論世界,那麼「自由意志」是否還有容身之所?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拉美特裡在《人是機器》中提出,人體按照力學規律運作,精神只是人腦中肌肉的作用(La Mettrie)。而21世紀的科學家對意識的研究也如出一轍:他們認為人的思維和精神的根本是物質。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即便如此,究竟如何看待自由意志,依然是我們的道德準則、刑罰正義系統、宗教規範設立的基石,甚至觸及生活的意義本身。但如果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過是物理規律的可預見結果,那麼這一切社會制約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們討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之前,首先要釐清自由意志到底為何物。簡單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我們的選擇是預先註定的,那麼自由意志就無從談起,反之,人類就擁有自由意志。
  • 人有自由意志嗎?
    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意味身體的動作
  • 自由意志有性別差異?神經科學與哲學對此爭辯不休
    「神經科學方面的哲學嘲諷尤為突出,因為神經科學聲稱大腦掃描揭開了人類意識的秘密。一些無神論思想家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研究,宣稱自由意志不存在。相反,他們說,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自然編碼的,是基因決定的, 一種被稱為決定論的立場。
  • 讀《思維的囚徒》
    他得出結論是,超越自我才是人類靈魂的最高需求,這也是弗蘭克爾「追尋意義的意志」的主張。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創造未來。生活要我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該做什麼?你有選擇去做的自由,而不是無須選擇。人生不是職業,而是一項使命。弗蘭克爾堅信,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有意義,即使是生活的最後時刻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找到意義。
  • 我們真的擁有自由意志嗎?
    自由意志實驗或許不能解釋我們是否可以操控自身的命運——但這些實驗至少可以表明人類對自己的頭腦所知甚少。
  • 人類到底是否擁有自由意志?這幾部電影告訴你!
    人類到底是否擁有自由意志?這是一個哲學上的重要題目,也經常是電影的一個命題。所謂自由意志,就是指人能夠不受自然社會和上帝的約束,自由地在每個抉擇中做出自己的任何決定,是我們自身每一個行動中的決策者和執行人。和它相對的,是宿命、預設論與神論。
  • 人類沒有自由意志丨《未來簡史》讀後感1
    人類沒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算法計算的結結果。也許未來有一天我不開心了,只需要調整大腦電極就能開心起來。欲望、快樂、幸福都能用機器輸入至大腦,而且這不是遙遠的未來,現在已經開始了。人類沒有自由意志按鈕實驗在一項實驗中,證明了機器可以早一步知道你想幹什麼。受試者躺進一臺巨大的腦部掃描設備。
  • 有一種錯覺叫自由意志
    換個問法也許更通俗些:人類到底是生物化學、社會文化的傀儡,還是不可預測、具有無限發展可能的能動主體?這個問題看上去很像哲學裡的大問題——雖然重要,但是忽略之也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更何況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似乎更適合於鍛鍊人的大腦而不是給出一個確切答案,所以長久以來自由意志研究總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之上。
  • 鄧曉芒 | 自由意志意味著什麼?
    而一個徹底自由的人哪怕面對屠刀也能放聲大笑。但我們還必須把人的意志自由這種任意性與動物的隨心所欲的本能行為區別開來。許多高等動物在高興時都有「笑」的表情,這是人類所特有的那種有意識的笑的原始根苗。因此要達到善,關鍵不在於限制人的自由意志,而在於教給人什麼是善的知識;至於為善的意志本身,則是人天生而有的,不可教也不用教的。與此相對立的是智者派的看法。普羅塔哥拉認為,人們為了維持社會生活不得不假定人人都具備道德和正義的自由意志,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外來的強制和教育,那麼人就會「只懷著一些相反的惡習」,而不能憑自己的自由意志成為一個善人。
  • 你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嗎
    你應該是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吧!一般人想吃燕麥片,很快就會去吃;想騎自行車,很快就騎上去了;如果覺得鼻子有點癢,想都不用想就會去撓一撓。按這種決定論的邏輯,所有的這些行為、行為背後的起因,以及起因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至你出生的時候、你父母的生活,甚至一直追溯下去——直至宇宙出現的那一刻。  與「自由意志」相反的「決定論」認為,人類置身於一個由穩定的因果關係構成的網絡當中,這種因果關係可以一直追溯至創世大爆炸。
  • 自由意志不存在?
    那天夜裡,託馬斯夢見一個摩託車手闖進房車,睡意朦朧的他把妻子誤認為夢中那個車手,怒而將其勒死??至少,他是這麼交代的。第二年,法庭召集陪審團,裁決託馬斯是否犯下謀殺罪。陪審員得知了託馬斯從小就有夢遊的習慣,一位精神病專家也出庭作證說,託馬斯勒死妻子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並無知覺,也並非有意識地要攻擊她。託馬斯無罪釋放。這樣的案例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是自由意志。
  •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呢?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若是人具備自由意志,那麼我們是身處怎樣的世界——虛幻不實的還是真實不虛的。 首先,人若是具備自由意志,那麼身處的世界必定是無限的,有限的世界一切都依自然規律而變化,是因果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或者結果,沒有什麼偶然性的東西;所以自由意志只能出現在無限的世界當中。實有的世界為有限的世界,那麼無限的必是非實的。
  • 讓上帝為難的問題:人類是否真的擁有自由意志?
    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這似乎是一個哲學問題。我們能夠去思考和感受這個世界,也能夠進行選擇、相信、懷疑、等意志活動,這是「自由意志」的體現。即使我們的肉體會被禁錮,但是我們的意識絕對是自由,沒有人能夠阻止你的想法,這樣看來,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那麼,人類是否是真的擁有自我意識?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換言之,構成納什均衡的戰略對每個人都是最優的。   常被提及的「囚徒困境」即是「納什均衡」理論的經典模型。即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