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約翰·納什,全名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Jr。),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電影《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前麻省理工學院助教,後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1928年6月13日出生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1950年,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中有一個重要發現,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199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5年5月24日,約翰·納什夫婦遇車禍,在美國新澤西州逝世,享年86歲。
輿情要點
孤獨中與數學結緣
納什遭遇車禍的消息在周末曝出,微博等社交媒體迅速被刷屏。他的傳奇經歷和均衡理論,重新被世人關注和討論。
納什從小顯得內向而孤僻。比起和其他孩子結伴玩耍,他總是偏愛一個人埋頭看書或躲在一邊玩自己的玩具。在學校裡,納什的社交障礙、特立獨行、不良的學習習慣等時常受到老師詬病。這些問題令他的父母憂慮,曾經想過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然而納什的母親對他充滿信心,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另闢蹊徑恰恰是他數學才華的體現。高中階段,他常常可以用幾個簡單的步驟取代老師一黑板的推導和證明。而真正讓納什認識到數學之美的,恐怕要數他中學時期接觸到的一本由貝爾所寫的數學家傳略《數學精英》,但此時的他並未萌生成為數學家的念頭。
1945年6月,納什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開始化學工程的專業學習,後來才逐漸展示出數學才能。1948年,大學三年級的納什同時被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和密執安大學錄取。由於優厚的獎學金以及與家鄉較近的地理位置,他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他顯露出對拓撲、代數幾何、博弈論和邏輯學的興趣。
提出「納什均衡」後淡出公眾視野
1950年,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畢業後他先後在美國蘭德公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工作和教學,並在1957年結婚。就在事業愛情雙雙得意的時候,納什也因為喜歡獨來獨往,喜歡解決折磨人的數學問題而被人們稱為「孤獨的天才」。也正是在此時,他精神失常的症狀開始顯現,最終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經歷著不斷的治療和復發。
這段時間,他本人幾乎被學術界遺忘,多個獎項因為其健康狀況而沒有授予,但他的名字出現在各種課本和論文上。20多年間經過了幾家醫院的治療,逐漸康復。此時已是上世紀80年代末,醒來的納什迎來了他一生中的最高榮譽——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時年66歲。2001年以其經歷為原型改編的影片《美麗心靈》上映。
納什和均衡理論的影響力從經濟學發展到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但他20多年的出世生活,讓人們很少知道與其生活在同一時代,在遭遇車禍的新聞發出後,才發現此前納什一直健在。
均衡中的不均衡
「納什均衡」是指所有參與人戰略的這樣一種組合:在這一組合中,給定其他參與人的戰略,沒有任何人有積極性改變自己的戰略。換言之,構成納什均衡的戰略對每個人都是最優的。
常被提及的「囚徒困境」即是「納什均衡」理論的經典模型。即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在社會管理、商業競爭方面,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然而「納什均衡」本身不包含價值判斷,這種「最優」狀態的作用可好可壞。顯而易見,上述囚徒的策略是保守的,有些「損人不利已」,並非收益最大化。
經濟學家張維迎以中國改革開放為例,人民公社時期,政府的目標是農民辛苦勞動,大家都有糧食吃,但結果是在人民公社中,農民並沒有按照政府的意志行事,反而是沒有生產積極性,最後導致貧困。在這個例子中,政府有自己的意志——集體勞動、平均分配、大家有飯吃,農民也有自己的意志——消極應對,博弈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一個「納什均衡」——貧困。
而改革開放後,政府改變政策,農民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擺脫了大鍋飯的束縛,生產積極性提高,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這又形成一個新的納什均衡:政府的意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家有飯吃,農民的意志——積極勞動,形成的「納什均衡」——產量與生活水平提高。
從壞的「納什均衡」到好的「納什均衡」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調整,前提就是博弈的雙方尊重彼此的自由意志與選擇。全面的理解「納什均衡」概念,就是要想讓人與人之間合作,首先要找到大家不合作的原因,否則不可能找到使人們更好合作的方法。
媒體評論摘要
因為「納什均衡」是脆弱的,所以不均衡是可能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才成為第一性。過去,在增長經濟學的霸權語境下,物質第一性,一切社會活動的均衡只能依賴不斷遞進的物質發展來維持。現在,意願第一性的時候,物質為意願服務,即便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社會仍然能夠調動積極的意願,打破物質條件下的「囚徒困境」,需尋找沒有增長的富裕社會模式。環顧全球,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以打破均衡的視角看「納什均衡」。——《新聞晨報》
在社會中,「囚徒困境」雖然普遍存在,但卻不是不能破解的。為了破解當今種種社會問題、在改革走進「深水區」時仍將其良好地推進,讓社會成員走出「囚徒困境」、選擇合作並達成納什均衡是一個重要的思路。——《中國經濟時報》
網友評論摘編
@秋葉: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人應該知道數學家納什,這個天才人物飽受精神分裂症困擾,又奇蹟般恢復,日前他和妻子遭遇車禍,意外離世。他的數學研究「納什均衡」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你贏我輸,存在雙方改變策略都不會變得更好的博弈均衡點,這一點深刻改變了人類的博弈命運。
@魏坤琳:向偉大的納什致敬。媒體讓你被人熟知,也讓你被人誤解。或許,你不是瘋子,而是這個世界有點瘋狂。
@芮必峰:納什夫婦離世,舉世哀掉。媒體報導較多關注納什在經濟和數學領域的巨大貢獻,但這對夫婦相濡以沫、如泣如歌的愛情故事更令我感動。納什三十歲患嚴重精神分裂症,選擇與妻子離婚,而妻子不離不棄,悉心照顧其三十年,納什神奇般康復,並取得巨大學術成就,功成名就的納什最終選擇與離異的妻子復婚。
輿情點評
有學者認為,「納什均衡」之所以偉大,或許就因為它普通,而且普通到幾乎無處不在。納什均衡理論既適用於人類的行為規律,也適合於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存、運動和發展的規律。「納什均衡」和博弈論的橋梁作用,使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聯繫更加緊密,形成了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這在今天的基層社會治理中有著重要意義。例如今天市場上的不誠信行為,部分人開始講究生活品質,出遊「海淘」,以及輿論場的種種衝突,博弈論制度分析為我們提供了在動態環境中從應對具體事件,到分析改革和制度建構的重要方法。任何制度,只有構成一個「納什均衡」,才能得到人們的自覺遵守。而運用博弈論制度分析的方法剖析制度建構問題,會發現「納什均衡」有助於我們明辨制度建構的宗旨,找到壞均衡的原因,通過調整走向良好的「納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