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章裡,我們會接觸鬥雞博弈,由兩個純粹的納什均衡組成——使結果極難預測。該博弈與邊緣政策的藝術緊密相關。
由兩人參加的鬥雞博弈有一個簡單且流行的版本。兩個摩託車手朝對方開過去(如果我們在拍電影,他們最好用的是偷來的車),首先逃避相撞的那方輸掉遊戲,並永遠被稱為"膽小鬼"。那個毫不退縮的車手在博弈中獲勝並成為鎮上的英雄。如果兩個車手都不逃避,他們會撞上彼此而喪生。當詹姆斯·迪恩在世時,這個博弈風靡一時,並在不少電影中都有呈現(如1955年由詹姆斯·迪恩和娜塔莉·伍德主演的電影《無因的反叛》)。
當然,每位博弈者都希望對方是膽小鬼,這會使自己成為勇敢的贏家。然而,如果雙方都決定要表現勇敢,那麼兩輛摩託車的對撞將是對兩人最糟糕的結果。和許多其他危險的博弈一樣,我的個人選擇是逃避戰略:避開。我想我們都知道一些最好選擇躲避而非參與的博弈。但如果我們處在一種沒有其他選擇而又不得不參與的情況下,該怎麼辦?
設想以下的情節:我站在我的車旁邊,順著馬路望過去;我的對手在不遠處也和我一樣,朝我看過來;人群中有一位我想引起注意的女士,而且我莫名感覺到,她不會欣賞我,且會明智地離去。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的兩位博弈者(以下稱為A和B)可以從兩個非常不同的策略中選一個:勇敢或懦弱。如果都選懦弱,誰也不輸不贏。如果A選擇勇敢,B選擇懦弱,那麼A贏得10個積分(哪種積分由你來定義),而B失去1個積分。A會贏得人群的喝彩,而B將被喝倒彩。如果雙方都同時決定表現勇敢並撞上彼此,雙方都會失去100個積分,且不說他們會因養傷而浪費時間和付出昂貴的車輛修復費用
這個博弈中的納什均衡在哪裡?其中是否有納什均衡?自然,如果兩個玩家都選擇懦弱戰略,這不是納什均衡,因為如果A選擇懦弱,B也選擇懦弱,這並不符合B的最佳利益。B最好勇敢一點,並贏取10個積分。但是,如果兩位博弈者都選擇勇敢戰略,這也不是納什均衡,因為如果他們都很勇敢,他們都會失去100個積分,而這是最糟糕的結果,雙方都會因此而後悔。
應該注意到,如果A知道B選擇了勇敢,他應選擇懦弱,因為他會比也選擇勇敢要損失得更少。如果雙方都勇敢,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那麼另兩個選項如何?假設A選擇勇敢而B選擇懦弱。如果A表現勇敢,而B表現懦弱,B就會損失1分,但B也應保持不變,因為如果他也選擇勇敢(和A一樣),他會損失100分(即多損失99分)。
這樣,如果A決定表現勇敢,而B表現懦弱,這就是納什均衡——這個誰也不會放棄的情境。問題是,反其道而行之也成立。也就是說,如果他們對換角色(B變得勇敢而A變得懦弱),這也是同樣原因的納什均衡。但當這個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時,問題出現了,因為沒人知道博弈該如何結束。畢竟,如果雙方都選擇納什均衡,而且雙方都選擇勇敢,那麼他們會以相當糟糕的局面結束博弈。但之後,也許理解這一點使他們都變得懦弱?這樣,即使這個博弈可能在開始時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會相當複雜,更不用說如果考慮情緒因素會發生什麼事情。
假設一位博弈者想引起人群中的某人注意。如果他輸了,損失積分只是小事。他可能失去觀眾的喜愛,而這有可能比因撞上對方的車而引發的損失都嚴重。此外,沒人想看對方贏,而且很多人都因此而深感痛苦。
由於上述諸多複雜性,這個博弈該如何進行,如何結束?自然,口述一個獲勝策略是不可能的,但這樣的策略確實存在,而且在很多電影裡都有出現過。這個策略被稱為"瘋子策略",具體情況如下。一位博弈者抵達現場時喝得酩酊大醉。儘管每人都看到了這種情況,他在抵達現場時還扔出了幾個空酒瓶來強調他此時的狀態。為了讓他的態度更加清楚,他還拉上了遮陽板,因此完全看不到馬路。瘋狂的博弈者可能更過分,他把方向盤拆下來,在開車的時候扔出車窗外。這真是再清楚不過的信號了。
瘋狂的博弈者於是宣稱:"懦弱不是我的選擇。我只會大膽,大膽,更大膽。"在此階段,另一位博弈者抓住了要點。他知道對方會表現勇敢,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他自己應當選擇懦弱,因為從邏輯和數學上看,這對他是更好的選擇。然而,我們需要記住,人們傾向於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同時還需要考慮最壞的情況。如果雙方都選擇瘋狂策略怎麼辦?如果雙方出來時都酩酊大醉,拉上遮陽板,扔出方向盤怎麼辦?他們又一次綁在了一起。這樣,我們再一次看到表面上看起來簡單的博弈實際非常複雜。
幾乎所有關於博弈論的書都會引用,最著名的鬥雞博弈是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10月15日,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宣布,蘇聯將在古巴部署載有核彈頭的飛彈,這距離美國海岸不到200公裡。赫魯雪夫於是對美國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發出信號:"我正駕車朝你衝過去,我戴上了墨鏡,喝了點酒,馬上就沒有方向盤了。下面你該怎麼辦?"
甘迺迪召集他的顧問團隊,他們給出了以下有五個選項的清單。
1. 什麼也不做。
2. 向聯合國發起控訴(這和選項1很像,但選項1更好,因為選項2暴露出你知道有事發生而仍然什麼也沒做)。
3. 執行封鎖。
4. 對蘇聯人發出最後通牒:"要麼撤走飛彈,要麼等著美國對你們發起核戰爭。"
5. 對蘇聯發動核戰爭。
在10月22日,甘迺迪決定對古巴進行封鎖,選擇了選項3。
選項3是有風險的,因為這意味著甘迺迪也喝醉了,他放下了遮陽板,而且很可能失去方向盤,這樣會讓兩個國家走上對撞的道路。之後甘迺迪回憶說,他個人估算核戰爭的概率大概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概率,考慮到這將意味著世界的終結。最終,危機以和平的方式結束。許多人認為,這個結果歸功於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和數學家伯特蘭·羅素,他給赫魯雪夫寫了一封信並想辦法送達赫魯雪夫本人。無論如何,赫魯雪夫退出比賽,這讓人大跌眼鏡,因為蘇聯領導人曾反覆向西方示意,他有可能訴諸瘋狂策略。羅素意識到,和其他普通版本的鬥雞博弈不同,古巴飛彈危機是不對稱的,因為赫魯雪夫有著在自己國家控制輿論的優勢,這使他有機會做出讓步。這就是控制輿論的蘇聯是如何拯救地球免於核戰爭的。當媒體被控制時,失敗能被塑造成勝利,這也正是當時蘇聯報紙對此進行解讀的角度。赫魯雪夫和甘迺迪找到了一個體面的解決方法,蘇聯同意撤走在古巴部署的飛彈,美國也將在未來拆除部署在土耳其的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