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博弈中的納什均衡在哪裡?其中是否有納什均衡?

2021-01-09 老林說線師傅

在這一章裡,我們會接觸鬥雞博弈,由兩個純粹的納什均衡組成——使結果極難預測。該博弈與邊緣政策的藝術緊密相關。

由兩人參加的鬥雞博弈有一個簡單且流行的版本。兩個摩託車手朝對方開過去(如果我們在拍電影,他們最好用的是偷來的車),首先逃避相撞的那方輸掉遊戲,並永遠被稱為"膽小鬼"。那個毫不退縮的車手在博弈中獲勝並成為鎮上的英雄。如果兩個車手都不逃避,他們會撞上彼此而喪生。當詹姆斯·迪恩在世時,這個博弈風靡一時,並在不少電影中都有呈現(如1955年由詹姆斯·迪恩和娜塔莉·伍德主演的電影《無因的反叛》)。

當然,每位博弈者都希望對方是膽小鬼,這會使自己成為勇敢的贏家。然而,如果雙方都決定要表現勇敢,那麼兩輛摩託車的對撞將是對兩人最糟糕的結果。和許多其他危險的博弈一樣,我的個人選擇是逃避戰略:避開。我想我們都知道一些最好選擇躲避而非參與的博弈。但如果我們處在一種沒有其他選擇而又不得不參與的情況下,該怎麼辦?

設想以下的情節:我站在我的車旁邊,順著馬路望過去;我的對手在不遠處也和我一樣,朝我看過來;人群中有一位我想引起注意的女士,而且我莫名感覺到,她不會欣賞我,且會明智地離去。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的兩位博弈者(以下稱為A和B)可以從兩個非常不同的策略中選一個:勇敢或懦弱。如果都選懦弱,誰也不輸不贏。如果A選擇勇敢,B選擇懦弱,那麼A贏得10個積分(哪種積分由你來定義),而B失去1個積分。A會贏得人群的喝彩,而B將被喝倒彩。如果雙方都同時決定表現勇敢並撞上彼此,雙方都會失去100個積分,且不說他們會因養傷而浪費時間和付出昂貴的車輛修復費用

這個博弈中的納什均衡在哪裡?其中是否有納什均衡?自然,如果兩個玩家都選擇懦弱戰略,這不是納什均衡,因為如果A選擇懦弱,B也選擇懦弱,這並不符合B的最佳利益。B最好勇敢一點,並贏取10個積分。但是,如果兩位博弈者都選擇勇敢戰略,這也不是納什均衡,因為如果他們都很勇敢,他們都會失去100個積分,而這是最糟糕的結果,雙方都會因此而後悔。

應該注意到,如果A知道B選擇了勇敢,他應選擇懦弱,因為他會比也選擇勇敢要損失得更少。如果雙方都勇敢,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那麼另兩個選項如何?假設A選擇勇敢而B選擇懦弱。如果A表現勇敢,而B表現懦弱,B就會損失1分,但B也應保持不變,因為如果他也選擇勇敢(和A一樣),他會損失100分(即多損失99分)。

這樣,如果A決定表現勇敢,而B表現懦弱,這就是納什均衡——這個誰也不會放棄的情境。問題是,反其道而行之也成立。也就是說,如果他們對換角色(B變得勇敢而A變得懦弱),這也是同樣原因的納什均衡。但當這個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時,問題出現了,因為沒人知道博弈該如何結束。畢竟,如果雙方都選擇納什均衡,而且雙方都選擇勇敢,那麼他們會以相當糟糕的局面結束博弈。但之後,也許理解這一點使他們都變得懦弱?這樣,即使這個博弈可能在開始時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會相當複雜,更不用說如果考慮情緒因素會發生什麼事情。

假設一位博弈者想引起人群中的某人注意。如果他輸了,損失積分只是小事。他可能失去觀眾的喜愛,而這有可能比因撞上對方的車而引發的損失都嚴重。此外,沒人想看對方贏,而且很多人都因此而深感痛苦。

由於上述諸多複雜性,這個博弈該如何進行,如何結束?自然,口述一個獲勝策略是不可能的,但這樣的策略確實存在,而且在很多電影裡都有出現過。這個策略被稱為"瘋子策略",具體情況如下。一位博弈者抵達現場時喝得酩酊大醉。儘管每人都看到了這種情況,他在抵達現場時還扔出了幾個空酒瓶來強調他此時的狀態。為了讓他的態度更加清楚,他還拉上了遮陽板,因此完全看不到馬路。瘋狂的博弈者可能更過分,他把方向盤拆下來,在開車的時候扔出車窗外。這真是再清楚不過的信號了。

瘋狂的博弈者於是宣稱:"懦弱不是我的選擇。我只會大膽,大膽,更大膽。"在此階段,另一位博弈者抓住了要點。他知道對方會表現勇敢,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他自己應當選擇懦弱,因為從邏輯和數學上看,這對他是更好的選擇。然而,我們需要記住,人們傾向於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同時還需要考慮最壞的情況。如果雙方都選擇瘋狂策略怎麼辦?如果雙方出來時都酩酊大醉,拉上遮陽板,扔出方向盤怎麼辦?他們又一次綁在了一起。這樣,我們再一次看到表面上看起來簡單的博弈實際非常複雜。

幾乎所有關於博弈論的書都會引用,最著名的鬥雞博弈是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10月15日,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宣布,蘇聯將在古巴部署載有核彈頭的飛彈,這距離美國海岸不到200公裡。赫魯雪夫於是對美國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發出信號:"我正駕車朝你衝過去,我戴上了墨鏡,喝了點酒,馬上就沒有方向盤了。下面你該怎麼辦?"

甘迺迪召集他的顧問團隊,他們給出了以下有五個選項的清單。

1. 什麼也不做。

2. 向聯合國發起控訴(這和選項1很像,但選項1更好,因為選項2暴露出你知道有事發生而仍然什麼也沒做)。

3. 執行封鎖。

4. 對蘇聯人發出最後通牒:"要麼撤走飛彈,要麼等著美國對你們發起核戰爭。"

5. 對蘇聯發動核戰爭。

在10月22日,甘迺迪決定對古巴進行封鎖,選擇了選項3。

選項3是有風險的,因為這意味著甘迺迪也喝醉了,他放下了遮陽板,而且很可能失去方向盤,這樣會讓兩個國家走上對撞的道路。之後甘迺迪回憶說,他個人估算核戰爭的概率大概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概率,考慮到這將意味著世界的終結。最終,危機以和平的方式結束。許多人認為,這個結果歸功於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和數學家伯特蘭·羅素,他給赫魯雪夫寫了一封信並想辦法送達赫魯雪夫本人。無論如何,赫魯雪夫退出比賽,這讓人大跌眼鏡,因為蘇聯領導人曾反覆向西方示意,他有可能訴諸瘋狂策略。羅素意識到,和其他普通版本的鬥雞博弈不同,古巴飛彈危機是不對稱的,因為赫魯雪夫有著在自己國家控制輿論的優勢,這使他有機會做出讓步。這就是控制輿論的蘇聯是如何拯救地球免於核戰爭的。當媒體被控制時,失敗能被塑造成勝利,這也正是當時蘇聯報紙對此進行解讀的角度。赫魯雪夫和甘迺迪找到了一個體面的解決方法,蘇聯同意撤走在古巴部署的飛彈,美國也將在未來拆除部署在土耳其的飛彈。

相關焦點

  • 從「納什均衡」看質量博弈
    對於國人來說,認識這位經濟學家和數學家有可能更多來自於好萊塢電影《美麗心靈》,這部以納什為原型的著名傳記影片。隨著這位大師離世的消息,他的經典理論——納什均衡也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受到追捧。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前麻省理工學院助教,後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1928年6月13日出生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1950年,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中有一個重要發現,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199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 張維迎親筆悼念博弈論之父納什 詳解何為「納什均衡」
    1950年,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在這篇論文中,納什提出了博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納什均衡」。 這一概念影響深遠,成為博弈論中最為核心的名詞,極大地推動了博弈論的發展及其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特別是促進了經濟學的發展。
  • DeepMind將博弈論融入多智能體研究,讓納什均衡變得更簡單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類似非對稱博弈遊戲的場景,自動拍賣(automated auction)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一過程中,會混入許多 AI 扮演的買家或賣家,而真正參與其中的人類買家和賣家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最終的測試結果讓研究人員對這種奇怪的情況有了深刻了解,他們還拿出了一個相當簡單的分析方法。
  • 文揚:東北亞多邊格局中的納什均衡
    納什歸根結底就是個數學家,他1950年的博士論文《非合作博弈》,得出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點」的數學通用解概念。 後來的故事眾所周知,以「納什均衡」命名的這一數學解,被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界。因為按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每個「經濟人」都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從理論上講,在一個包括n個「經濟人」的經濟活動中,會存在一個以上的納什均衡。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回到北大以後,我參與創建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我為北大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博士生開課,講高級微觀經濟學,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博弈論。在我備課期間,宣布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海薩尼還有澤爾騰,從那時候開始,納什的真面目才開始顯露出來。我記得當時有一個採訪,好像是在他獲獎之後,問他「你和另外兩個人同時獲了這個獎,你有什麼感受?」納什說,「另外兩個人是誰?」
  • 納什均衡給經濟學帶來革命性變化
    此後,共有7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博弈論的研究有關,博弈論在經濟學中越來越顯出它的無窮魅力。  一、由納什提出「納什均衡」理論,通過以他為原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讓這個數學理論和方法得以廣泛普及  生活中存在許多博弈論的例子,最常見的就是下棋,也叫對弈。
  • 用「納什均衡」揭秘A股邏輯
    目前中國A股具有明顯的「納什均衡」博弈效應特徵:  當初絕大多數投資者認定牛市會到來,於是看多者形成了「心裡默契」--入市騎牛,相當於絕大多數入市者有了一個「心理契約」,共同看多看漲A股。  第一、3000點和4000點兩個心理關口,短暫震蕩又上行,說明博弈雙方的非均衡趨勢能量偏弱,還是看多者的力量明顯多於看空者。  此輪A股牛市與納什均衡理論不同的的一個特徵是:外部看多的助力因素比較明顯,即:國家政府力量看多主張明顯。這對「納什均衡」是個固化。
  • 問題來了,納什均衡究竟是什麼?
    「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一個很著名的概念,它是由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首先提出的,並用它的名字來命名。關於它和它的創造者約翰·納什,還有這一段不為人知的曲折傳奇故事。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當時普林斯頓可謂人傑地靈,大師如雲。
  • 納什均衡:這盤棋總有個和法
    本報記者 高 博  約翰·納什車禍去世的消息,一天傳遍全世界。儘管諾貝爾獎不設數學獎,納什的數學研究卻因為描述了「絕對理性行為」而獲經濟學獎。納什22歲寫的幾篇論文,提出了「納什均衡」,開創了現代的博弈論。  博弈論,英文是「Game Theory」。英文的game,有人與人比拼的意思。翻譯成博弈論倒也貼切。
  • 約翰·納什一生傳奇 博弈論大師的博弈人生
    納什從小就很孤僻,比起與同齡小孩玩耍,他寧願鑽在書堆裡,高中畢業後,納什選擇到普林斯頓大學求學,隨後,他逐漸展露出對拓撲、代數幾何和博弈論的興趣。  納什21歲博士畢業,他在那篇僅僅28頁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後來被廣為運用的「納什均衡」博弈理論。
  • 約翰·納什的均衡與偏執
    最終,我還是回到現實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在愛的支持下,任何邏輯關係和真理都會被發掘。」   他,走了。一個數學天才、常人眼中的瘋子。留給世人的是「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博弈論,對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直接挑戰,對偏導數研究的傑出貢獻,以及一個「美麗的心靈」。
  • 【中華工商時報】經濟學家的納什均衡
    ,不是電影《美麗心靈》中的男主角,而是生活中的納什,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  與我想像中的納什不一樣。電視中的納什並不木訥,平和中帶有理性,頗顯大家風範。納什是到中國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他的身份是數學家,不知他有沒有時間和中國的經濟學家們聊一聊。我想中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們應該不太忙,因為近來股市低迷,鼓譟的機會少,又趕上暑假,時間應該是有的,拿不準的是用什麼語言交流。用納什的語言顯然不行,因為他的語言過於理性,他的模型過於優雅。入鄉隨俗可能是最優戰略。
  • 計算機科學家給經濟學家的教誨——納什均衡是NP問題
    以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命名的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納什證明每個博弈必定存在一個納什均衡點,其他經濟學則推測納什均衡點極難找到,但如果找到的話,它將能精確描述市場的行為。那麼找到納什均衡點的難度究竟有多大呢?
  • 納什均衡理論
    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B聯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
  • 什麼是「納什均衡」?電影《美麗心靈》完全搞錯了!
    我們常在著名概念「納什均衡」中聽到他的名字,但納什均衡究竟是什麼?大部分人都一知半解。但是大家(按照納什的觀點)既考慮自己的利益,又考慮整體的利益,分別各自去找她的同伴,結果就是大家都獲益。但是,這特麼根本不是納什均衡呀……定義:在非合作類博弈中,如果參與者當前選擇的策略形成了「納什均衡」,那麼對於任何一位參與者來說,單方更改自己的策略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 納什北京說「博奕」 闡明「納什均衡」研究過程(圖)
    8月21日,正在北京參加2002年國際數學大會的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納什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作題為「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弈中的合作」的公眾報告。納什被認為是一位數學天才,他在21歲時就提出了納什均衡理論,後來成為博弈論的兩大基礎之一。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勇 韓潔 魏忠傑)「我聽懂了納什!」約翰·納什的公眾報告於今晚20點45分結束後一名聽眾興奮地告訴記者。納什僅用一個多小時,詳盡地向兩千多名聽眾闡明了為他贏得199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什均衡」的研究過程。聽眾們說,大師並不深奧。
  • 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領獎返家途中遇車禍身亡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 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 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
  • 你可以不懂博弈論但不能不知道納什
    1950年,22歲的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那篇僅僅27頁的論文提出了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在那之前,他不被導師認可,還被同學嘲笑和歧視。發瘋之時,自恃甚高的他正苦苦追求數學界最高的菲爾茲獎而不得。有心理學家說,治療納什的是榮譽,在榮譽的光環下,什麼都變美了。
  • 通俗版納什平衡:追女孩的博弈論 幻想為中情局工作
    很多人知道約翰·納什是因為一部經典影片——電影《美麗心靈》以約翰·納什的真實事跡為題材,藝術再現了這位天才的傳奇故事。有人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影片中塑造出來的約翰·納什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才,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1994年,納什憑藉博弈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納什均衡」這個名詞也被更多人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