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納什的均衡與偏執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我一直相信數字、方程式和邏輯關係。它們總是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真理之後,我問自己,什麼是真正的邏輯關係?真理又是由誰來決定?最終,我還是回到現實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在愛的支持下,任何邏輯關係和真理都會被發掘。」

  他,走了。一個數學天才、常人眼中的瘋子。留給世人的是「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博弈論,對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直接挑戰,對偏導數研究的傑出貢獻,以及一個「美麗的心靈」。

  他是約翰·納什,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均衡」理論的提出者,也是一名「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2015年5月23日,一場意外的車禍讓約翰·納什的生命歷程提前終止,但他的均衡理論和偏執人生,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天才的悖論

  1928年6月13日,約翰·納什出生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小城布盧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

  小時候,他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但老師在黑板上演算了整個黑板的習題,他卻僅用簡單的幾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學畢業後,約翰·納什進入了匹茲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習。

  1948年,大學三年級的納什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同時錄取,但他最終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並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獎學金。據稱,在一份有關他的推薦信中,只有一句話,「他是一個天才。」

  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

  當時普林斯頓大學大師如云: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數學家列夫謝茨、阿爾伯特·塔克、阿倫佐·切奇、哈羅德·庫恩、諾爾曼·斯蒂恩羅德、埃爾夫·福克斯……在這樣一個鼓勵思考、異想天開被視為天才象徵的環境中,納什的精神開始了自由的舞蹈。

  21歲那一年,納什發表了博士論文,提出了非合作博弈論——「納什均衡」理論。

  非合作博弈論一個典型的模型是「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相互溝通。如果兩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足,每人坐牢一年;若一人沉默,則揭發者會因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相互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相互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兩個囚徒之間的博弈,說明了為什麼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進行合作也是困難的。

  「納什均衡」理論引出了一個悖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會損人不利己。

  這直接挑戰了經濟學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每個人都從利己目的出發,最終全社會會達到利他的效果。

  納什的非合作對策論,不但奠定了對策論的數學基礎,之後還在商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個瘋子的精神之戰

  1958年,美國《財富》雜誌稱納什為數學界最閃耀的明星,這一年,納什30歲。但在這一年,納什與數學界的聖杯菲爾茨獎再度失之交臂。

  同時,妻子懷孕的消息傳來,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納什開始出現幻聽,性情大變,最終被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在他高大自信的外表下,隱藏著另一個自己:極度焦慮、自我懷疑甚至是恐懼。」當時外界曾如此描述納什的狀態。

  但他一度否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甚至因為拒絕接受入院治療而與妻子離婚。

  納什第一次入院時,醫生給他大量注射胰島素,讓他陷入昏迷狀態,希望他回歸理性,不再瘋言亂語。但在病情最嚴重的時候,他甚至把自己想像成蘇聯間諜,有人在到處抓他。

  第二次入院後,他明確表示拒絕接受任何藥物治療,因為藥物治療只會讓他頭腦遲鈍,不能思考任何問題。

  於是,他成了一個穿著紅跑鞋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大樓裡四處遊蕩的「幽靈」。

  他的腦海中不斷幻化出各種敵人,從他口中不斷蹦出強權政府、陰謀戰爭、宗教暴力乃至外星人等假想敵。

  約翰·納什被迫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開始了一場「戰爭」。當時,沒有人能知道,那裡的戰爭有多激烈,也沒有人能想到,有一天戰爭會結束。

  在正常人眼中,納什是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天才。但諾貝爾委員會卻多次因精神問題將他拒之門外,儘管一些人說不給他應有的獎章「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30年後,納什的身體慢慢康復,行為開始正常。

  1994年,納什66歲時,與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說:「它(諾獎)改變了我的一切。」

  後來,納什甚至可以用調侃的語氣說幾句大實話:「第一,希望獲獎以後能夠提高自己的信用評級,因為很想辦張信用卡;第二,本來應該說很高興與別人分享獎項,但希望獲獎的只是自己,因為真的很缺錢;第三,自己因為博弈理論獲獎,但博弈理論就像內涵豐富的弦理論,世界希望其能發揮作用。」

  美麗心靈幻與真

  21歲時,一份只有27頁的博士論文令他名聲大噪;23歲時,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師;30歲時,精神失常;66歲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約翰·納什跌宕起伏的一生,滿足了一部好萊塢大片所需的所有元素。

  2001年,由納什生平故事改編的電影《美麗心靈》上映,電影一舉獲得8項奧斯卡獎提名。這樣一部悲天憫人的電影,拉近了普通人與一個數學家之間的距離,令更多的人知道了納什的名字和他的故事。

  這部經典電影中,以納什為人物原型的主人公罹患精神分裂症,游離在幻與真之間,卻被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們和妻子艾利西亞接納、包容,終成一代大師。

  「每次看的時候,心裡並不好受」。納什認為這部電影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有助於人們理解與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但他也承認,「電影美化了他」。

  事實上,《美麗心靈》刻意隱去了這樣一些細節:納什曾是一名同性戀,曾因做出有傷風化的事被辭退。

  納什的初戀是對同性的暗戀,他曾親吻過自己的同性好友。約翰·納什為蘭德公司工作期間,曾經對舍友、數學家約翰·米爾諾做出挑逗動作,後來,事情被揭露,納什因此丟掉了在蘭德公司的工作。

  真實的納什,或許「更招人討厭」。他的一名女同事說,納什「傲慢無禮,愛誇耀,非常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但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們總是「儘量忍受他」。為什麼呢?「只因他的數學才華實在出眾。」

  還有,納什曾與女護士埃莉諾·施蒂爾戀愛,不過在其懷孕後,納什卻因兩人懸殊的社會地位而刻意疏遠她。孩子出生後,納什拒絕在兒子出生證的「父親」一欄填入自己的名字,直到孩子6歲時,才偶爾前去探望,後來也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承擔撫養費。

  幾十年間,納什幹過不少「瘋狂的事」,包括從麻省理工學院辭職,提取養老金遠遁歐洲,一次又一次拋棄同事們好不容易為一個精神病患者謀得的名校職位,逼得妻子艾利西亞丟下初生的兒子追趕滿世界亂跑的丈夫……

  隨著精神分裂症惡化,納什常在校園裡遊蕩並自言自語,還老是打電話騷擾同事。令人驚訝的是,同事們總是一再容忍納什,耐著性子聽他在電話裡絮叨。

  後來,艾利西亞也不忍心對納什袖手旁觀,在影片《美麗心靈》上映的同一年,兩人復婚。納什說:「我一直相信數字、方程式和邏輯關係。它們總是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真理之後,我問自己,什麼是真正的邏輯關係?真理又是由誰來決定?最終,我還是回到現實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在愛的支持下,任何邏輯關係和真理都會被發掘。」

  有人說,如果沒有妻子和同事們的「拯救」,納什早已在街頭討飯,或是被關進精神病院裡。

  現實世界對納什的寬容,比電影裡的更震撼人心。

  納什眼裡的美元

  1959年,納什精神失常後在歐洲遊蕩的九個月裡,曾數次去當地政府求助,希望放棄美國國籍。作為一名美國人,他對瑞士人說:「美國的體制根本上是錯誤的。」這在當時聽起來確實很瘋狂,但現在看來,這一瘋言亂語未必不是先知的預言。

  美聯儲大力推行量化寬鬆時,納什曾一針見血地指出,「QE3就是加大馬力多印美元鈔票,造成美元貶值,帶來通貨膨脹問題。」

  他甚至對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提出質疑。他曾對《環球》雜誌記者說:「歷史上,美元出現過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元的發行與黃金儲備脫鉤後。現在應該採取一些更好的措施,改變這一現狀。應當找到一種各個國家都願意使用的貨幣等價體,比如黃金。」《環球》雜誌記者/鄔眉 楊舒怡

相關焦點

  • 納什均衡是約翰·納什一個人的
    (年輕時的約翰·納什) (老年時的約翰·納什)1957年,29歲的納什與艾裡西亞結婚。婚後,在1958年,30歲的納什精神失常的症狀顯露出來了,他一身嬰兒打扮,出現在新年晚會上。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人物簡介   約翰·納什,全名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Jr。),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電影《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   均衡中的不均衡   「納什均衡」是指所有參與人戰略的這樣一種組合:在這一組合中,給定其他參與人的戰略,沒有任何人有積極性改變自己的戰略。換言之,構成納什均衡的戰略對每個人都是最優的。   常被提及的「囚徒困境」即是「納什均衡」理論的經典模型。即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
  • 從「納什均衡」看質量博弈
    對於國人來說,認識這位經濟學家和數學家有可能更多來自於好萊塢電影《美麗心靈》,這部以納什為原型的著名傳記影片。隨著這位大師離世的消息,他的經典理論——納什均衡也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受到追捧。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
  • 納什均衡理論
    約翰·納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均衡理論,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理論,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
  • 納什北京說「博奕」 闡明「納什均衡」研究過程(圖)
    納什被認為是一位數學天才,他在21歲時就提出了納什均衡理論,後來成為博弈論的兩大基礎之一。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勇 韓潔 魏忠傑)「我聽懂了納什!」約翰·納什的公眾報告於今晚20點45分結束後一名聽眾興奮地告訴記者。納什僅用一個多小時,詳盡地向兩千多名聽眾闡明了為他贏得199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什均衡」的研究過程。聽眾們說,大師並不深奧。
  • 約翰·納什逝世一周年 《美麗心靈》之外的納什
    約翰·納什的一生或許能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必須寫寫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可我難以下筆。一個開頭就是一個定義、一個基調,而約翰·納什恰恰是難以定義的。在普林斯頓的四年我有多次機緣認識他,「認識」,卻不「了解」,每一次認識總是推翻前次剛形成的定見。
  • 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向清華學子敞開心扉
     8月27日下午,高等研究中心中庭。30位來自數學系、力學系和經管學院的清華學子,靜候著美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的到來。 此次來北京參加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約翰·納什,在參觀了美麗的清華園後出現了。雖然今年已經75歲,但他高高的前額、有點突出的耳朵、線條筆挺的鼻子加上小巧的下巴,不由讓人聯想到電影《美麗心靈》中那個英俊而又古怪的主人公。影片中的數學家一生為精神分裂症所困擾,歷經人生苦難,最終在妻子的幫助下摘取科學桂冠。這是一個愛心呵護天才的傳奇故事,更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 電影《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遭遇車禍身亡
    新澤西州警察局初步調查顯示,納什夫婦乘坐的計程車23日在新澤西收費高速公路失控撞上防護欄。據悉,由於納什夫婦雙雙被彈出車外,警方表示極有可能納什夫婦未系安全帶。   納什生於1928年6月13日,是美國著名數學家。1958年,納什因在數學領域的傑出成就,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當代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人物。納什晚年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
  • 英媒:《美麗心靈》電影原型約翰·納什逝世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5月24日援引美媒報導,當時納什夫婦乘坐的計程車在新澤西公路上失控,兩人被彈出窗外後傷重身亡。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約翰·納什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助教,後轉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
  • 納什均衡給經濟學帶來革命性變化
    博弈論引起大眾關注,還是因為在經濟學博弈論中享有國際聲譽的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由他提出「納什均衡」理論,通過以他為原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讓這個數學理論和方法得以廣泛普及。  博弈論就是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
  • 什麼是「納什均衡」?電影《美麗心靈》完全搞錯了!
    我們常在著名概念「納什均衡」中聽到他的名字,但納什均衡究竟是什麼?大部分人都一知半解。(納什證明了,如果允許混合策略,那麼任何一個博弈,只要參與者數量是有限的、參與者可以選擇的純策略也是有限的,那麼這個博弈至少有一個納什均衡。)(另外,別把納什均衡和囚徒困境混了。納什均衡是個廣泛得多的概念。)例子:打獵。兩個獵人出發去打獵。
  • 問題來了,納什均衡究竟是什麼?
    「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一個很著名的概念,它是由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首先提出的,並用它的名字來命名。關於它和它的創造者約翰·納什,還有這一段不為人知的曲折傳奇故事。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當時普林斯頓可謂人傑地靈,大師如雲。
  • 用「納什均衡」揭秘A股邏輯
    用「納什均衡」揭秘A股邏輯!  與其說剛剛因車禍謝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約翰-納什(John F. Nash)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孤獨而偉大的、偏執而瘋狂的數學家和顛覆邏輯思維的另類哲學家,他對人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投機」哲學的貢獻不可估量。
  • 約翰·納什一生傳奇 博弈論大師的博弈人生
    納什與妻子2012年於得州出席《有你終生美麗》放映會 網絡圖  約翰·納什一生傳奇,作為一名偉大的數學家,他在博弈論、微分方程和幾何等領域均有卓越貢獻,以他為原型的電影感動了無數觀眾,事實上,他的一生經歷卻比電影情節還要跌宕起伏
  • 《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車禍去世 傳奇一生回顧
    原標題:《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車禍去世 傳奇一生回顧   《美麗心靈》原型夫婦去世 獲阿貝爾獎後打計程車回家遭遇車禍揭天才數學家的一生才華橫溢卻精神分裂30年 沉迷於命理學和宗教預言 1990年後神奇恢復並獲得諾貝爾獎  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
  • 文揚:東北亞多邊格局中的納什均衡
    首先承認,若不是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約翰·納什,本不會這樣寫。 理由是:任何將一種僵硬的科學理論應用於複雜社會問題的企圖,都包含著某種危險。無論這種理論多麼深刻、多麼完美,畢竟只是一種科學,而直接使用科學方法處理人文領域問題,其實是緣木求魚。 很遺憾,這個道理並不是學界共識。
  • 納什均衡:這盤棋總有個和法
    本報記者 高 博  約翰·納什車禍去世的消息,一天傳遍全世界。儘管諾貝爾獎不設數學獎,納什的數學研究卻因為描述了「絕對理性行為」而獲經濟學獎。納什22歲寫的幾篇論文,提出了「納什均衡」,開創了現代的博弈論。  博弈論,英文是「Game Theory」。英文的game,有人與人比拼的意思。翻譯成博弈論倒也貼切。
  • 約翰·納什的一生:縱然有天才的智慧,卻要和困境中的「囚徒」博弈
    如果約翰·納什的形象只是象牙塔中的一名普通研究員,剛好發現了「納什均衡」,那他在我腦海中的存在不會像現在這麼飽滿而結實,可能像數學領域中的其他突出貢獻者,對他的印象只有個名字。第一次接觸到約翰·納什,是在大學博弈論的課上。「納什均衡」是納什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的概念,憑藉那篇只有27頁紙的博士論文,在1950年,納什獲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那時他才22歲。
  • 約翰·納什:抗爭的一生比成功的一生更偉大(圖)
    讓納什認識到數學之美的,是他中學時期接觸到的一本由貝爾(E.T.Bell)所寫的數學家傳略《數學精英》(Men of Mathematics),納什成功證明了其中提到的和費馬大定理有關的一個小問題,這件事在他的自傳文章中也有提及。  1950年,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那篇僅僅27頁的博士論文中有一個重要發現,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 約翰·納什的一生回顧:無常命運中的美麗心靈
    這就是納什的碩士導師給他寫的推薦信,只有一句話的推薦信。  約翰·納什的確是個天才。中學時代,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就開始在附近的大學旁聽高等數學的課程了。爾後,他得到了卡耐基技術學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獎學金,攻讀數學。僅僅用了三年時間,他就完成了碩士學位。在他尋找攻讀博士的學校時,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