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數字、方程式和邏輯關係。它們總是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真理之後,我問自己,什麼是真正的邏輯關係?真理又是由誰來決定?最終,我還是回到現實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在愛的支持下,任何邏輯關係和真理都會被發掘。」
他,走了。一個數學天才、常人眼中的瘋子。留給世人的是「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博弈論,對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直接挑戰,對偏導數研究的傑出貢獻,以及一個「美麗的心靈」。
他是約翰·納什,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均衡」理論的提出者,也是一名「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2015年5月23日,一場意外的車禍讓約翰·納什的生命歷程提前終止,但他的均衡理論和偏執人生,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天才的悖論
1928年6月13日,約翰·納什出生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小城布盧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
小時候,他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但老師在黑板上演算了整個黑板的習題,他卻僅用簡單的幾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學畢業後,約翰·納什進入了匹茲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習。
1948年,大學三年級的納什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同時錄取,但他最終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並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獎學金。據稱,在一份有關他的推薦信中,只有一句話,「他是一個天才。」
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
當時普林斯頓大學大師如云: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數學家列夫謝茨、阿爾伯特·塔克、阿倫佐·切奇、哈羅德·庫恩、諾爾曼·斯蒂恩羅德、埃爾夫·福克斯……在這樣一個鼓勵思考、異想天開被視為天才象徵的環境中,納什的精神開始了自由的舞蹈。
21歲那一年,納什發表了博士論文,提出了非合作博弈論——「納什均衡」理論。
非合作博弈論一個典型的模型是「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相互溝通。如果兩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足,每人坐牢一年;若一人沉默,則揭發者會因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相互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相互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兩個囚徒之間的博弈,說明了為什麼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進行合作也是困難的。
「納什均衡」理論引出了一個悖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會損人不利己。
這直接挑戰了經濟學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每個人都從利己目的出發,最終全社會會達到利他的效果。
納什的非合作對策論,不但奠定了對策論的數學基礎,之後還在商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個瘋子的精神之戰
1958年,美國《財富》雜誌稱納什為數學界最閃耀的明星,這一年,納什30歲。但在這一年,納什與數學界的聖杯菲爾茨獎再度失之交臂。
同時,妻子懷孕的消息傳來,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納什開始出現幻聽,性情大變,最終被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在他高大自信的外表下,隱藏著另一個自己:極度焦慮、自我懷疑甚至是恐懼。」當時外界曾如此描述納什的狀態。
但他一度否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甚至因為拒絕接受入院治療而與妻子離婚。
納什第一次入院時,醫生給他大量注射胰島素,讓他陷入昏迷狀態,希望他回歸理性,不再瘋言亂語。但在病情最嚴重的時候,他甚至把自己想像成蘇聯間諜,有人在到處抓他。
第二次入院後,他明確表示拒絕接受任何藥物治療,因為藥物治療只會讓他頭腦遲鈍,不能思考任何問題。
於是,他成了一個穿著紅跑鞋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大樓裡四處遊蕩的「幽靈」。
他的腦海中不斷幻化出各種敵人,從他口中不斷蹦出強權政府、陰謀戰爭、宗教暴力乃至外星人等假想敵。
約翰·納什被迫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開始了一場「戰爭」。當時,沒有人能知道,那裡的戰爭有多激烈,也沒有人能想到,有一天戰爭會結束。
在正常人眼中,納什是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天才。但諾貝爾委員會卻多次因精神問題將他拒之門外,儘管一些人說不給他應有的獎章「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30年後,納什的身體慢慢康復,行為開始正常。
1994年,納什66歲時,與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說:「它(諾獎)改變了我的一切。」
後來,納什甚至可以用調侃的語氣說幾句大實話:「第一,希望獲獎以後能夠提高自己的信用評級,因為很想辦張信用卡;第二,本來應該說很高興與別人分享獎項,但希望獲獎的只是自己,因為真的很缺錢;第三,自己因為博弈理論獲獎,但博弈理論就像內涵豐富的弦理論,世界希望其能發揮作用。」
美麗心靈幻與真
21歲時,一份只有27頁的博士論文令他名聲大噪;23歲時,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師;30歲時,精神失常;66歲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約翰·納什跌宕起伏的一生,滿足了一部好萊塢大片所需的所有元素。
2001年,由納什生平故事改編的電影《美麗心靈》上映,電影一舉獲得8項奧斯卡獎提名。這樣一部悲天憫人的電影,拉近了普通人與一個數學家之間的距離,令更多的人知道了納什的名字和他的故事。
這部經典電影中,以納什為人物原型的主人公罹患精神分裂症,游離在幻與真之間,卻被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們和妻子艾利西亞接納、包容,終成一代大師。
「每次看的時候,心裡並不好受」。納什認為這部電影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有助於人們理解與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但他也承認,「電影美化了他」。
事實上,《美麗心靈》刻意隱去了這樣一些細節:納什曾是一名同性戀,曾因做出有傷風化的事被辭退。
納什的初戀是對同性的暗戀,他曾親吻過自己的同性好友。約翰·納什為蘭德公司工作期間,曾經對舍友、數學家約翰·米爾諾做出挑逗動作,後來,事情被揭露,納什因此丟掉了在蘭德公司的工作。
真實的納什,或許「更招人討厭」。他的一名女同事說,納什「傲慢無禮,愛誇耀,非常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但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們總是「儘量忍受他」。為什麼呢?「只因他的數學才華實在出眾。」
還有,納什曾與女護士埃莉諾·施蒂爾戀愛,不過在其懷孕後,納什卻因兩人懸殊的社會地位而刻意疏遠她。孩子出生後,納什拒絕在兒子出生證的「父親」一欄填入自己的名字,直到孩子6歲時,才偶爾前去探望,後來也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承擔撫養費。
幾十年間,納什幹過不少「瘋狂的事」,包括從麻省理工學院辭職,提取養老金遠遁歐洲,一次又一次拋棄同事們好不容易為一個精神病患者謀得的名校職位,逼得妻子艾利西亞丟下初生的兒子追趕滿世界亂跑的丈夫……
隨著精神分裂症惡化,納什常在校園裡遊蕩並自言自語,還老是打電話騷擾同事。令人驚訝的是,同事們總是一再容忍納什,耐著性子聽他在電話裡絮叨。
後來,艾利西亞也不忍心對納什袖手旁觀,在影片《美麗心靈》上映的同一年,兩人復婚。納什說:「我一直相信數字、方程式和邏輯關係。它們總是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真理之後,我問自己,什麼是真正的邏輯關係?真理又是由誰來決定?最終,我還是回到現實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在愛的支持下,任何邏輯關係和真理都會被發掘。」
有人說,如果沒有妻子和同事們的「拯救」,納什早已在街頭討飯,或是被關進精神病院裡。
現實世界對納什的寬容,比電影裡的更震撼人心。
納什眼裡的美元
1959年,納什精神失常後在歐洲遊蕩的九個月裡,曾數次去當地政府求助,希望放棄美國國籍。作為一名美國人,他對瑞士人說:「美國的體制根本上是錯誤的。」這在當時聽起來確實很瘋狂,但現在看來,這一瘋言亂語未必不是先知的預言。
美聯儲大力推行量化寬鬆時,納什曾一針見血地指出,「QE3就是加大馬力多印美元鈔票,造成美元貶值,帶來通貨膨脹問題。」
他甚至對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提出質疑。他曾對《環球》雜誌記者說:「歷史上,美元出現過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元的發行與黃金儲備脫鉤後。現在應該採取一些更好的措施,改變這一現狀。應當找到一種各個國家都願意使用的貨幣等價體,比如黃金。」《環球》雜誌記者/鄔眉 楊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