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約翰·納什的形象只是象牙塔中的一名普通研究員,剛好發現了「納什均衡」,那他在我腦海中的存在不會像現在這麼飽滿而結實,可能像數學領域中的其他突出貢獻者,對他的印象只有個名字。
第一次接觸到約翰·納什,是在大學博弈論的課上。「納什均衡」是納什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的概念,憑藉那篇只有27頁紙的博士論文,在1950年,納什獲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那時他才22歲。此後,「納什均衡」這個概念被廣泛運用在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人工智慧等方面。因為這項成就,納什和另外兩位博弈論學家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納什均衡」運用之廣泛,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教授Avinash Dixit說道,「如果人們每提到一次納什均衡,就要給納什1美元,那麼他會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傢伙」。
了解「納什均衡」最好的案例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闡述的是,一個案子的兩個嫌疑犯被分開審訊,警官分別告訴兩個囚犯,如果你招供,而對方不招供,則你將被立即釋放,而對方將被判刑十年;如果兩人均招供,將均被判刑兩年;如果兩人均不招供,將最有利,只被判刑半年。於是,兩人同時陷入招供還是不招供的兩難處境。
但兩人無法溝通,於是從各自的利益角度出發,都依據各自的理性而選擇了招供,這種情況就稱為納什均衡點。而這時,個體的理性利益選擇是與整體的理性利益選擇不一致的,整體的理性利益則是指向兩人都不招供,各判刑半年。
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兩年的結局,被稱作是「納什均衡」。在此情況下,無一參與者可以「獨自行動」(即單方面改變決定)而增加收穫。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納什順利成為了麻省理工的講師。關於納什的天分,他在大學本科時的指導教授R.J. Duffin在推薦信上就曾向世界宣告。推薦信上這樣寫道,「這傢伙是個天才(This man is a genius)」,全文只此一句。
再次了解到約翰·納什,是經過《美麗心靈》這部電影。通過《美麗心靈》,我才知道,「噢,原來他生活中的一大段時間,精神都在出狀況」,這樣的病狀讓他把生活一團糟,愛人、工作都紛紛離他而去。
在這部納什的傳記片中,《悲慘世界》中飾演警長沙威的羅素·克勞,很長時間都在扮演著那個精神極度分裂的數學家。納什兩度出入精神病院,第一次是在1959年,在波士頓附近的麥克林醫院。而兩年前,他剛剛與來自薩爾瓦多的物理系學生艾莉西亞結婚,本該過上最甜蜜的那段婚後生活。納什在傳記中回憶道,「精神失常的狀況最開始是在1959年初,那會艾莉西亞剛懷孕」。
在那個時期,納什從麻省理工辭了職,提取了所有養老金,宣布去歐洲旅行。在歐洲遊蕩9個月後,納什被遣返回了美國。1961年,納什住進了普林斯頓附近的特倫頓精神病院。並在1963年,妻子艾莉西亞與他結束了這6年的艱難婚姻。不過,在納什病患期間,艾莉西亞仍然在照顧他。也許因為艾莉西亞是他與這個世界唯一的聯繫,性格極端孤僻、敏感的納什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朋友。
幸運的是,在1970年後,症狀逐漸好轉,納什能夠再度回到學術研究工作。1994年,納什與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獲得這份獎後,納什吐露了些許的失落,「從殘疾到健康也不全是快樂。理性思考的一個結果是,會給你看宇宙的概念強加一些限制」。
在獲得諾貝爾獎後,納什的生平開始引起了外界的強烈關注。他此前的經歷,被曾在《財富》、《紐約時報》擔任過記者,現在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教授的Sylvia Nasar寫成傳記,於1998年出版。
生活走上正軌後,2001年,納什與前妻艾莉西亞破鏡重圓。在那一年,由朗·霍華德拍攝的《美麗心靈》正式上映了,大家通過熒幕了解到了這位特質、敏感的天才數學家。
此後,納什和艾莉西亞長期定居在了新澤西州的西溫莎小鎮。
而第三次了解到約翰·納什則是在昨天,消息曝出他和他的妻子在新澤西州夢露鎮搭乘計程車時,因車禍事故,兩人同時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