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納什均衡」
看質量博弈
□ 徐建華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車禍去世的消息,成為這一周最重要的頭條新聞之一。納什的去世多少有些令人唏噓和充滿數學概率論的味道,5月19日他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的阿貝爾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諾貝爾和阿貝爾雙獎得主。24日,他和妻子就在機場回家的路上因車禍去世。
對於國人來說,認識這位經濟學家和數學家有可能更多來自於好萊塢電影《美麗心靈》,這部以納什為原型的著名傳記影片。隨著這位大師離世的消息,他的經典理論——納什均衡也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受到追捧。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即在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足夠理由打破這種均衡。換言之,所謂「納什均衡」,即「在不存在外部強制執行的情況下,每一個人是否有積極性去自覺遵守這個協議?如果每個人都有積極性遵守這個協議,這個協議就構成一個納什均衡」。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表示,對於經濟學來說,「納什均衡」的發現類似於生命科學中發現DNA一樣,對人們理解社會制度,包括法律、政策和社會規範非常重要。納什均衡概念是一個分析工具,本身不包含價值判斷。所以既存在好的納什均衡,也存在壞的納什均衡。
質量作為一項關乎每個人利益的事項,同樣會在市場競爭和公共管理方面存在博弈,也會存在好的納什均衡和壞的納什均衡。尤其在壞的納什均衡方面,突出表現的就是「行業潛規則」現象,主要是市場上一些商家不講質量誠信,依靠制假售假或降低質量控制成本等行為牟利,屬於典型的不合作行為,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整個行業質量水平無法提升。
行業潛規則的盛行,與博弈論中另一個經典案例——囚徒困境很類似,對於一些行業中追求質量、講究誠信的企業來說,當他們發現競爭對手都在用偷工減料等方式降低成本佔領市場之後,他們就面臨著囚徒困境——是繼續堅持質量第一還是為了市場使用潛規則,大多時候博弈的結果是選擇潛規則,最終就有了全行業潛規則的盛行。「對方使手段,我也得使,誰先改誰倒黴」,這就是一個壞的「納什均衡」。
為什麼假冒偽劣會屢禁不絕?為什麼大家寧願遵守行業潛規則而不是講究質量誠信?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考慮長遠的利益。要打破這樣的囚徒困境,建立一個好的納什均衡,就需要發揮質量管理和質量規則的作用,建立好的質量法治體系與制度。如果質量管理體系或者制度本身就是一個納什均衡的話,大家自然會去遵守它。
值得一提的是,在質量體系中,標準作為「規範」,對於構建納什均衡至關重要。如果標準規則本身能夠形成納什均衡的話,標準各方自然願意遵守這樣的規則,否則就有可能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博弈的結果很容易演變成壞的納什均衡。
斯人已逝,理論長存。無論是理解還是建立質量規範(包括法律、政策、制度等),納什均衡都十分有益。畢竟,任何制度,只有構成一個納什均衡,才能得到人們的自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