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納什均衡」看質量博弈

2021-01-09 中國網財經

  從「納什均衡」

  看質量博弈

  □ 徐建華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車禍去世的消息,成為這一周最重要的頭條新聞之一。納什的去世多少有些令人唏噓和充滿數學概率論的味道,5月19日他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的阿貝爾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諾貝爾和阿貝爾雙獎得主。24日,他和妻子就在機場回家的路上因車禍去世。

  對於國人來說,認識這位經濟學家和數學家有可能更多來自於好萊塢電影《美麗心靈》,這部以納什為原型的著名傳記影片。隨著這位大師離世的消息,他的經典理論——納什均衡也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受到追捧。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即在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足夠理由打破這種均衡。換言之,所謂「納什均衡」,即「在不存在外部強制執行的情況下,每一個人是否有積極性去自覺遵守這個協議?如果每個人都有積極性遵守這個協議,這個協議就構成一個納什均衡」。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表示,對於經濟學來說,「納什均衡」的發現類似於生命科學中發現DNA一樣,對人們理解社會制度,包括法律、政策和社會規範非常重要。納什均衡概念是一個分析工具,本身不包含價值判斷。所以既存在好的納什均衡,也存在壞的納什均衡。

  質量作為一項關乎每個人利益的事項,同樣會在市場競爭和公共管理方面存在博弈,也會存在好的納什均衡和壞的納什均衡。尤其在壞的納什均衡方面,突出表現的就是「行業潛規則」現象,主要是市場上一些商家不講質量誠信,依靠制假售假或降低質量控制成本等行為牟利,屬於典型的不合作行為,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整個行業質量水平無法提升。

  行業潛規則的盛行,與博弈論中另一個經典案例——囚徒困境很類似,對於一些行業中追求質量、講究誠信的企業來說,當他們發現競爭對手都在用偷工減料等方式降低成本佔領市場之後,他們就面臨著囚徒困境——是繼續堅持質量第一還是為了市場使用潛規則,大多時候博弈的結果是選擇潛規則,最終就有了全行業潛規則的盛行。「對方使手段,我也得使,誰先改誰倒黴」,這就是一個壞的「納什均衡」。

  為什麼假冒偽劣會屢禁不絕?為什麼大家寧願遵守行業潛規則而不是講究質量誠信?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考慮長遠的利益。要打破這樣的囚徒困境,建立一個好的納什均衡,就需要發揮質量管理和質量規則的作用,建立好的質量法治體系與制度。如果質量管理體系或者制度本身就是一個納什均衡的話,大家自然會去遵守它。

  值得一提的是,在質量體系中,標準作為「規範」,對於構建納什均衡至關重要。如果標準規則本身能夠形成納什均衡的話,標準各方自然願意遵守這樣的規則,否則就有可能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博弈的結果很容易演變成壞的納什均衡。

  斯人已逝,理論長存。無論是理解還是建立質量規範(包括法律、政策、制度等),納什均衡都十分有益。畢竟,任何制度,只有構成一個納什均衡,才能得到人們的自覺遵守。

相關焦點

  • 博弈,博弈中的納什均衡在哪裡?其中是否有納什均衡?
    在這一章裡,我們會接觸鬥雞博弈,由兩個純粹的納什均衡組成——使結果極難預測。該博弈與邊緣政策的藝術緊密相關。由兩人參加的鬥雞博弈有一個簡單且流行的版本。兩個摩託車手朝對方開過去(如果我們在拍電影,他們最好用的是偷來的車),首先逃避相撞的那方輸掉遊戲,並永遠被稱為"膽小鬼"。那個毫不退縮的車手在博弈中獲勝並成為鎮上的英雄。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他顯露出對拓撲、代數幾何、博弈論和邏輯學的興趣。   提出「納什均衡」後淡出公眾視野   1950年,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畢業後他先後在美國蘭德公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工作和教學,並在1957年結婚。
  • 張維迎親筆悼念博弈論之父納什 詳解何為「納什均衡」
    1950年,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在這篇論文中,納什提出了博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納什均衡」。 這一概念影響深遠,成為博弈論中最為核心的名詞,極大地推動了博弈論的發展及其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特別是促進了經濟學的發展。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按:博弈論大師納什近日不幸車禍身亡,享年86歲。北京大學國發院張維迎教授是最早將博弈論引進中國的經濟學家。怎麼理解納什均衡?怎麼用納什均衡來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為此財知道特地採訪了張維迎教授。我自己跟納什沒有什麼接觸。2005年他來北京,我安排他到光華管理學院做了一個講座,由我主持。應該說我對納什均衡這個概念比對納什本人印象要深得多。從1994年開始,我在北大、南開、人大、復旦等學校做演講介紹博弈論。演講整理成一篇文章《從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看主流經濟學的新發展》,在《經濟學消息報》連載了六七期。這以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特別是年輕學者,開始注意到博弈論。
  • DeepMind將博弈論融入多智能體研究,讓納什均衡變得更簡單
    一般來說,多智能體系統的演化動力學都靠簡單的對稱博弈論來分析,比如經典的囚徒困境理論。雖然此類遊戲能幫我們對多智能體系統的工作方式有一定了解,並告訴我們如何實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想結果(即所謂的納什均衡),但卻無法模擬所有情況。
  • 納什均衡給經濟學帶來革命性變化
    博弈論就是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納什均衡就是指在一策略組合中,所有的參與者面臨這樣一種情況,當其他人不改變策略時,他此時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說,此時如果他改變策略他的支付將會降低。在納什均衡點上,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衝動。任何具有有限策略的二人博弈至少有一個均衡偶。
  • 用「納什均衡」揭秘A股邏輯
    目前中國A股具有明顯的「納什均衡」博弈效應特徵:  當初絕大多數投資者認定牛市會到來,於是看多者形成了「心裡默契」--入市騎牛,相當於絕大多數入市者有了一個「心理契約」,共同看多看漲A股。  結果是:2000點時,看多者把看空者一舉打敗;  但是股指剛過3000點,部分人心裡開始猶豫,等於已經形成的「納什均衡」可能被打破,於是出現了波動  過了4000點之後又上演了一把波動,然後徑直上行。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牛市的「納什均衡」沒有被打破。
  • 約翰·納什的均衡與偏執
    留給世人的是「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博弈論,對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直接挑戰,對偏導數研究的傑出貢獻,以及一個「美麗的心靈」。  他是約翰·納什,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均衡」理論的提出者,也是一名「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2015年5月23日,一場意外的車禍讓約翰·納什的生命歷程提前終止,但他的均衡理論和偏執人生,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 問題來了,納什均衡究竟是什麼?
    「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一個很著名的概念,它是由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首先提出的,並用它的名字來命名。關於它和它的創造者約翰·納什,還有這一段不為人知的曲折傳奇故事。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當時普林斯頓可謂人傑地靈,大師如雲。
  • 文揚:東北亞多邊格局中的納什均衡
    納什歸根結底就是個數學家,他1950年的博士論文《非合作博弈》,得出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點」的數學通用解概念。 後來的故事眾所周知,以「納什均衡」命名的這一數學解,被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界。因為按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每個「經濟人」都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從理論上講,在一個包括n個「經濟人」的經濟活動中,會存在一個以上的納什均衡。
  • 約翰·納什一生傳奇 博弈論大師的博弈人生
    納什與妻子2012年於得州出席《有你終生美麗》放映會 網絡圖  約翰·納什一生傳奇,作為一名偉大的數學家,他在博弈論、微分方程和幾何等領域均有卓越貢獻,以他為原型的電影感動了無數觀眾,事實上,他的一生經歷卻比電影情節還要跌宕起伏
  • 計算機科學家給經濟學家的教誨——納什均衡是NP問題
    以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命名的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納什證明每個博弈必定存在一個納什均衡點,其他經濟學則推測納什均衡點極難找到,但如果找到的話,它將能精確描述市場的行為。那麼找到納什均衡點的難度究竟有多大呢?
  • 【中華工商時報】經濟學家的納什均衡
    【中華工商時報】經濟學家的納什均衡 2002年8月15日10:38  千龍新聞網   中華工商時報  周二在電視屏幕上見到了納什
  • 什麼是「納什均衡」?電影《美麗心靈》完全搞錯了!
    我們常在著名概念「納什均衡」中聽到他的名字,但納什均衡究竟是什麼?大部分人都一知半解。下面這條問答就用最簡明的例子來解讀這個偉大的博弈論概念:問題:什麼是納什均衡?電影《美麗心靈》裡對納什均衡的表述,是對的嗎?
  • 納什北京說「博奕」 闡明「納什均衡」研究過程(圖)
    8月21日,正在北京參加2002年國際數學大會的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納什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作題為「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弈中的合作」的公眾報告。納什被認為是一位數學天才,他在21歲時就提出了納什均衡理論,後來成為博弈論的兩大基礎之一。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勇 韓潔 魏忠傑)「我聽懂了納什!」約翰·納什的公眾報告於今晚20點45分結束後一名聽眾興奮地告訴記者。納什僅用一個多小時,詳盡地向兩千多名聽眾闡明了為他贏得199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什均衡」的研究過程。聽眾們說,大師並不深奧。
  • 納什均衡理論
    約翰·納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均衡理論,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理論,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
  • 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領獎返家途中遇車禍身亡
    《美麗心靈》海報延伸閱讀:【關於博弈論和納什均衡 你應該知道這些】約翰-納什因發表兩篇關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競爭和市場的看法。他證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並證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納什均衡。
  • 納什均衡:這盤棋總有個和法
    本報記者 高 博  約翰·納什車禍去世的消息,一天傳遍全世界。儘管諾貝爾獎不設數學獎,納什的數學研究卻因為描述了「絕對理性行為」而獲經濟學獎。納什22歲寫的幾篇論文,提出了「納什均衡」,開創了現代的博弈論。  博弈論,英文是「Game Theory」。英文的game,有人與人比拼的意思。翻譯成博弈論倒也貼切。
  • 納什均衡
    此時產生了兩個嫌疑人之間的一場博弈: 表中的數字表示A,B各自的判刑結果。博弈論分析中一般都用這樣的表來表示。 該案例,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 註:亞當·斯密的理論(「看不見的手」原理),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從利己的目的出發,而最終全社會達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們可以從「納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見的手」原理的一個悖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 你可以不懂博弈論但不能不知道納什
    納什是博弈論創始人,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他瘋狂離奇的經歷被改編成電影《美麗心靈》後廣為人知,但納什曾表示電影情節和他的人生並不一致。你可以不懂博弈論,但不能不知道納什。天才少年 坎坷成名路納什生來便是個古怪傲慢的人,高中階段,他常常可以用幾個簡單的步驟取代老師一黑板的推導和證明,然而在學校裡,納什的社交障礙、特立獨行等時常受到老師的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