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 | 自由意志意味著什麼?

2021-01-13 友朋說


記得小時候,從大人嘴裡聽到「自由」這個詞,我的直接理解是「不要別人管」,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可是後來我長大一點,有可能認真地來思考這個概念時,我卻被人從課堂上和書本裡教導說,「自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自由主義」應當剷除,它的真正含義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無組織無紀律,搗蛋。


天知道,對於「自由」的這種醜陋的印象,我們那一代人花了多大的代價才將它擺脫掉啊!當然,擺脫的方式不是理論上或思辨式的,而是情感式的,甚至是惡作劇式的,我們開始學會了笑。


笑,也許是人類意識到自由的第一個標誌,特別是那種盡情的、毫無顧忌的開懷大笑那種震動板壁、震得篝火迸跳出歡快的火星的奧林匹斯諸神式的狂笑。它使靈魂中陰暗齷齪的鬼魅逃遁,使人心充滿了燦爛的光輝。


1968年盛夏的一天中午,我的兩位知青朋友(當時不過20來歲)相互打賭,各自脫得一絲不掛,頂著衣服,在烤人的驕陽下沿空蕩蕩的公路意氣風發地行進了二十華裡,沿途高唱「我們走在大路上」,並與過往汽車的司機揮手致意。他們不惜以這種近乎無聊的方式來顯示自己具有打破任何常規束縛的自由,來證明自己不是一件被包裝整齊可以出售的物品,而是一個具有無限可能性的人。


在同伴們的一片鬨笑聲中,他們並不感到丟臉和羞愧,反而感到得意和滿足,覺得獲得了一次新生。因為從此以後,即算他們仍然穿著得規規矩矩,他們已經知道,一旦有必要,他們可以無所顧忌。


縱情大笑鮮明體現了自由的最基本的含義,這就是任意性,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自由首先是意志自由,而意志自由本身是無道理可言的、自發的、不能追究的。人決不是先想好了該不該笑才決定要笑。


蘇格拉底生性不易激怒,儘管他通過研究認為憤怒常常也有某種好處,他也不能從這種研究中產生出激怒來。而一個徹底自由的人哪怕面對屠刀也能放聲大笑。


但我們還必須把人的意志自由這種任意性與動物的隨心所欲的本能行為區別開來。許多高等動物在高興時都有「笑」的表情,這是人類所特有的那種有意識的笑的原始根苗。


但動物的笑與直接的肉體愉快以及對這種愉快的預期緊緊聯繫在一起,人所特有的笑則是精神性的,是由於觸發了內心生活的機緣而流露出來或爆發出來的。在日常語言中,由於人類不可避免的移情和擬人化習慣,我們把動物的行為說成是「任意的」、「自由的」,我們羨慕魚兒的自由自在,飛鳥的無拘無束,這種羨慕也並非毫無道理。



人類由於受到社會規範、禮儀制度的約束,常常連自身最自然的肉體需要都要壓抑和禁絕,於是自然就希望帶著人類對自由的意識而返回到獸類沒有社會束縛的境遇中去。


人在社會的異化狀態下,即使從生物學的眼光來看也在逐漸萎縮下去,他變得連動物都不如,他「只是在執行自己的動物機能時,亦即在飲食男女時,至多還在居家打扮等等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的;而在執行自己的人類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人不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動物的需要」。儘管如此,談到任意性和自由意志,那麼仍然應當說,這只可能是人的專利品。


自由人才有自由意志,動物只有欲望:只有意志才是自由的,欲望則服從生物學的必然規律。生物學規律當然也包含著許多偶然性,否則布裡丹的驢子就會在兩堆同樣大小的草料之間無所適從而真的餓死了,但這種偶然性仍然是服從必然規律的;自由意志的偶然性這是超越必然規律的,它賦予一切必然規律以意義,並且自身成為了一種新型的必然性的內在原則。


古代希臘人對人的自由意志進行了最初的研究。對他們來說,問題不在於人有沒有自由意志,人人都具有自由意志是一個事實。他們要探究的是自由意志的性質和後果問題。在這方面,希臘人有兩種不同看法。一是蘇格拉底的看法。他認為,人的自由意志本質上是向善的,因為自由善事才對他有好處,惡事則使他親受其害。


一個人之所以要去作惡,也只是因為他以為那是善的,只要他知道了那是惡,他就不會主動去作惡了。因此要達到善,關鍵不在於限制人的自由意志,而在於教給人什麼是善的知識;至於為善的意志本身,則是人天生而有的,不可教也不用教的。


與此相對立的是智者派的看法。普羅塔哥拉認為,人們為了維持社會生活不得不假定人人都具備道德和正義的自由意志,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外來的強制和教育,那麼人就會「只懷著一些相反的惡習」,而不能憑自己的自由意志成為一個善人。


另位智者斯拉馬寇說得更明確:「原來,人類之所以責難不公正,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肯去做,而是恐懼自己將成為不公正的犧牲者。從這樣看來,蘇格拉底啊,不公正變成大不公正,反可較公正更為有力,更為自由,更為主動」。換言之,人只要可以避免成為別人作惡或自己作惡的犧牲品,他就會儘量去作惡,因為這對他有利。


這兩種對自由意志的看法,都還僅僅停留在自由意志的「自發性」或「任意性」這一基本點上,尚未達到一種「選擇」能力的理解。這實質上仍然只是一種磁石指向北極式的自由。


如果人能憑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在蘇格拉底看來就只能自發地行善,在智者派看來則只能自發地作惡;前者認為惡是由於缺乏知識而違背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後者認為行善是由於心懷恐懼而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兩者都認為只要排除了對外界事物的考慮(認識因素或利害因素),人的自由意志就可以像任何具體事物一樣得到規定(善或惡)。


顯然,對於自由意志試圖在性質上給予一義性的規定的這兩種初步嘗試,實際上都取消了自由意志,最終也取消了這個自由意志的善或惡的屬性。因為,一個行為如果是無法選擇的不能不如此的行為,它就不再是自由的行為,也不再有善行或惡行的含義,正如自然現象本身無所謂善惡一樣。


然而,蘇格拉底和智者派的自由意志觀卻給後來西方人討論自由意志問題提出了兩個最基本的方向。


首先是自由意志和知識的關係問題。在蘇格拉底看來,人有了關於善的知識,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正確地行善;智者派則從反面揭示出:人有了關於惡的知識,才可能出於恐懼壓抑自己作惡的自由意志而服從善。


可見,自由意志要麼以知識為前提,要麼其後果受到知識的限制。這就發展出自由意志本身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動機和效果問題。動機是一種單純的自發性,效果卻涉及知識。動機好,但由於缺乏知識可以導致不好的效果;動機雖不好,但由於明智考慮也可以產生好的效果。這兩派可說是以不同的方式論證了「美德即知識」的原理。


另一個涉及的問題則是自由意志和道德評價的問題。用自由意志本身來規定善與惡的內涵,這只是近代才發揮出來的觀點(如康德),希臘人則一般是用善與惡來給自由意志定性。


不過這時的「善」的含義多半是指給個人帶來好處的事情(如財富、勇敢、智慧等等),即使它包含社會的和諧、公正,也是因為它們保障了個體的幸福,這些與後來的基督教中「善」(信仰、愛等等)的含義是不同的。



在今人看來,蘇格拉底關於人人都有向善的意志、人性本善的看法,其實與智者派關於人性本惡的看法並無根本區別,不過是一種合理化了的利己主義學說,它們都成了近代幸福主義倫理學的先驅。


然而,把一個人的自由意志簡單地規定為善的或是惡的(不論如何理解善或惡),這種僵硬的做法在後來也被放棄了。人們更多地看出,就善或惡的評價來說,自由意志本身是個相當矛盾而難以確定的東西。


而這正是有意志的人和無意志的物的根本區別。蘇格拉底和智者派的這一場理論較量,在亞里斯多德那裡有了一個暫時的了結。柏拉圖的「理想國」已表明,對自由意志的「物化」規定必將導致對自由意志的不確定性和選擇的權利。


他說:「所以德性依乎我們自己,過惡也是依乎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有權力去作的事,也有權力不去作。我們能說『不』的地方,也能說『是』。如果高貴的事情在於我們,那麼不做可恥的事情也在於我們;如果不做高貴的事情,在於我們,那麼做可恥的事情也在於我們」。


無疑,行善不僅只是行善,而且本身就是不作惡,作惡也不光是作惡,本身也是不行善。做一件事的自由意志本來就是兩面的:要這樣而不那樣,因而自由意志必然是一種選擇,即二者選一。


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惡的自由意志,反之亦然。「過惡出於自願」,這甚至不能有蘇格拉底的「無知」來辯護,因為,如果你不願作惡,誰叫你不去增進自己的知識呢?如果你陷入不得不作惡的境地,那麼你最初仍是自願陷入進去的,因為你本來有不陷入這種境地的自由。這就揭示出,對善或惡的自由選擇的意志是一切善和惡之所以成為善和惡的根源。


的確,如果人註定為善,那就不存在真正的善;如果人註定為惡,那也就用不著處罰惡人了。「人們獎勵善行,是因為他本來可以為惡;人們譴責惡行,是因為他本來可以行善」。


但是,亞里斯多德的觀點看似全面,卻仍然遇到了意志和知識、即動機和效果的矛盾。蘇格拉底已指出,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識引導,主觀上善良的意志很可能會導致惡劣的後果。


亞里斯多德也承認:「德性是順從正當的理性的指導的」;但他又認為:「但是從性格所發生的行為與其狀態,卻不是具有同等樣式的自願;因為我們只有在明白了特殊事實的條件下,我們才能始終作為我們行為的主人;但是性格或習慣的養成,如同疾病的發生,是漸漸的、一步一步的,是不可知覺的;因此,我們只在我們的習慣的開端時是主人。不過,我們要不要把我們的才能用到這一方面,其權仍操於我;就這一點說,性格的養成還是出於自願」。


這就是說,我必須為一種不可認識、不可知覺的過程負責。即使我是盲目的,即使我受到了外界不知不覺的影響和欺騙,即使我並不知道是什麼使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我是我行為的「主人」,但由於我行為的後果不可預料,這「主人」又打了折扣,我只在行為的「開端」時是主人;但事情在開端時恰好是對事情的知識和必然後果的認識最貧乏的時候,例如,不能指望一個小孩從小就懂得世上的一切善惡,我們又怎能在缺乏知識的情況下認定我是自己行為的主人呢?


亞里斯多德沒能解決這一效果好動機的矛盾,正如古希臘神話和悲劇作家們也無法調和這一矛盾一樣,俄狄浦斯事先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犯罪性質,他為此承擔責任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人一旦把自己看作自由的,他就不得不面臨最尖銳的邏輯矛盾。自由等於荒謬。中世紀基督教在另一種矛盾面前無所適從,即,自由意志究竟應規定為善的,還是規定為惡的?福音書上說:「善人是從他的心內所存之善發出善來,惡人是從他心內所存之惡發出惡來」。這看起來是承認了人自己內心具有行善或作惡的自由意志,其實不然。


人心中所存之善是從耶穌基督那裡接受來的,一個人只有聽從耶穌的話,才能在內心樹立起善的牢固基礎,才能去掉自己眼中的「大木桿」,使自己雙目清楚,不為惡所蒙蔽;不聽耶穌的話,或聽了而不實行,即使行善,也「就像一個人在地面上造房子,沒有基礎,於是一臨大水衝擊,房子便立即倒塌,完全崩壞」。


可見,一個人行善或作惡,完全被歸結為聽不聽基督的教導;人並沒有對善與惡的知識,因而也沒有自由地選擇行善或作惡的能力;在人的自由意志和善惡之間失去了直接的相關性,而插入了一個外來的意志,即耶穌基督的意志,唯有他是一個絕對善良的意志,是一切意志的權威標準。


因此,基督教為人留下的最後一種自意志就是:信仰,或是不信。由此也就導致了個人意志的一種分裂,即同時存在有兩種相衝突的意志,為善的意志和作惡的意志。「當我意願為善時,罪惡也同時伴著我」,而在我犯罪時,卻又並非全心全意地去做,而是:「我意願的善事,我不去作,而我不意願的的罪過,我卻作了。


所以說,我如作了我所不意願的事,這恰表明作這事的不是我,而是寄生於我身內的罪」,「我按著內心者的意思,我是喜歡上帝的律法;但是在我的肢體內又另有一種律法,與我的心靈的律法交戰,把我擄去成為這種在肢體上存在的罪的律法的俘虜」。服從上帝的意志是善之根源,屈從自己肉體的意志就是犯罪的根源。


基督教把後一種意志也歸於魔鬼撒旦的誘惑,這就取消了人的一切行善、作惡的自由意志,人成了在上帝和魔鬼之間被撕扯著的一具木偶。


人不能憑自己的意志在善與惡之間直接作出選擇,而只能在信仰或不信之間作出選擇(有些教義如加爾文教連這也否認了);信與不信本身很難說就是善和惡,只是因為信的是上帝,這將帶來善,不信上帝將帶來惡,它們才具有了善和惡的意味,但意識間接一位。



如果說,人的自由意志並沒有被完全取消的話,那麼它卻採取了這樣一種非自發的、間接的方式:


它自由地把自己消融於另一個意志,融化在上帝的權威中;它的自由最終只體現在否定的方面,即不為魔鬼或自身肉體的誘惑所動;至於在自由本身的肯定方面,這種自由卻完全體現為對自由的放棄和對權威的服從,體現在為對自由意志的自發性和任意性的極大侮辱。


基督教自由意志的這種悖論使整個中世紀的教父哲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們大傷腦筋。奧古斯丁認為,惡的意志是來自於靈魂本身的一種傾向於低劣事物、傾向於作惡的自發性,它甚至並不是由肉體或某個具體原因引起的。自從亞當墮落之後,就把作惡的自由意志傳給了他的後裔即人類,現實人的自由意志只能傾向於作惡,而並不具有行善的自由意志。


但人類卻具有通過信仰而得到拯救、擺脫罪惡的「希望」,只不過這種信仰和希望也不是他自己想產生就可以產生的,而是上帝出於善意和慈悲對他施加的恩寵。


奧古斯丁由此就堵塞了人把犯罪的責任推到自己所無法支配的肉體衝動和魔鬼誘惑上去的藉口,使人更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靈魂和自由意志本身的犯罪傾向。


但這種沉痛的反省最終只有一種深刻性的假象因為,如果人的靈魂毫無行善的可能,註定要犯罪的,那麼不管他反省還是不反省,他還是要去幹壞事,他是反省和懺悔就是虛假的;而且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被註定性時,他甚至會有一種輕鬆感,因為畢竟,他的自由意志不用為此負責。


的確,奧古斯丁也正是這樣看的。他認為,憑藉自由意志而犯罪的人類,其自由意志只是表面的,他們的沉淪和受懲罰是上帝特意安排的。上帝揀選和拯救一些人,遺棄和放逐另一些人,這樣做的理由是不可解的,否則上帝的意志還須以其他理由為前提,而不成為絕對的理由即最高的自由意志了。


這種命定論與奧古斯丁對自己自由意志的整個懺悔精神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這種矛盾使他的後繼者們陷入了長期混亂,其中包括伊裡吉納、安瑟倫、阿拉伯爾等一系列一個比一個精明的學家。


託馬斯・阿奎那為了給處於上帝嚴密監視下的人類自由意志保留一個適當的作用範圍,同時又不觸犯上帝的權威,他在心理學的自由意志和形上學的自由意志、世俗的道德和神性的道德這兩者之間劃出了一條界限。


在心理學或世俗的範圍內,他在蘇格拉底的意義上提出,人的任何自由意志的前提在對所選擇的東西(善或惡)的認識,人的自由就是基於知識而存在的那種必然性。


這一原理假定了一個反古斯丁的命題:人性本善,只要人知道了什麼是善,他就會自由地選擇善;知識高於德行,理智高於意志。但顯然,這裡所說的善,也正是接近於蘇格拉底的世俗的善的含義:完滿、幸福、個人利益的滿足。這些在奧古斯丁看來並不具有稱之為善的資格。託馬斯也只是將它們放在人的日常行為中來討論。


然而他又認為,儘管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理智總是高於人的意志,但涉及到形上學的領域,人的理智都在信仰之下、為信仰服務。只不過這種信仰的意志在他看來與其說表示了人嚮往善的自由,不如說表現了人的理智的必然限制:


人不得不求助於一個更高的智慧,即上帝的智慧。人的理智服從於信仰的意志,這並不違反理智高於意志的一般原理,因為它無非說明了低級智慧對高級智慧的服從;而在上帝那裡上帝的智慧同樣高於他的意志,真高於善。


所以,人在世俗生活中信仰上帝的方式,也主要是儘可能運用自己最高級的心理機能――理智,來擴展自己的知識和指導自己的行為。託馬斯這種唯智主義的自由觀,將奧古斯丁借神秘主義而取消了的、獨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意志在世俗領域歸還給了人。


託馬斯對世俗道德和神性道德的這種區分,提供了一個處理自由意志問題的更精緻的框架,它把上帝的專制從人世的領域遠遠推開,使人有了自由表演的餘地和舞臺。這一構架預示著近代對自由的新理解的萌芽,這種新理解正好是向著人世和天國兩個不同方向展開,並且越離越遠。


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們執著於人的現世生活,他們宣稱:「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恆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裡。屬於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在次範圍內,他們把自由意志的任意性、自發性發揮到了極致。


愛拉斯謨引用古希臘詩人索福克勒斯的話說:「最愉快的生活就是毫無節制的生活」,他甚至反對用智慧來限制意志自由:「命運的女神愛的是那些不大謹慎小心的人,那些膽大敢為的人,和那些喜歡『事已至此無可翻悔』這句格言的人」。


當時的風尚是把自由意志與情感、情慾和人的本能衝動視為同一,它最鮮明地體現在拉伯雷為未來理想社會所制定的唯一信條之上:「想做什麼,便做什麼」。


與文藝復興相反,宗教改革運動把這種塵世的自由放在一個極不重要的地位,而號召人們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上的超驗自由。路德就曾把塵世的自由看作不自由,看作與真正的自由不相干的東西。


他雖然並不主張禁欲主義,但也決不認為那種隨心所欲的自發性是一種什麼德性。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把任意當作最高原則他就必然墮入罪惡。真正的自由既非任意性,亦非知識,而是信仰。


一個人有信仰就能得救,信仰本身就是善。信仰不是一種外加的義務,更不是出於被迫和恐懼,而是一種「真正的靈性上的自由」,但它又「絕不同於自由意志」,即不同於塵世所謂任意性。


加爾文的表述更加通俗,他所提出的自由意志是:「在指出人在其所留存的東西中沒有任何是善的時候,在指出最悲慘的必然性圍繞在人的周圍的時候,仍然要教導人去熱望他所沒有的善和他所失去的自由;應當喚醒人用更踏實的勤奮而不是以假定人有最大的力量來克服怠惰。」


新教通過克己、禁慾和節儉放棄了塵世的自由,通過信仰則取得了靈性的自由(因信稱義)。


儘管這靈性的自由從字面上說仍來自上帝的恩賜,並且由於人沒有信或不信的自由,它在加爾文教那裡甚至成了一種極端的命定論;但由於新教排除一切世俗事物、特別是教會對人的內心生活的幹涉,也否定外在的「善功」是內在信仰的憑據,它就把信仰和得救唯一地建立在「一種能自我拯救的主觀經驗」之上了。



—— 版權聲明——

文章原載《靈之舞》

鄧曉芒 著

圖片源於網絡

在此鳴謝


—— 友朋會在線課堂 ——



—— 推薦閱讀 ——


樊錦詩、趙聲良 |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馬戎 | 美國的種族與少數民族問題

李天綱 | 千萬不要小看「北外灘」的文化價值

金雁 | 我的1960年

楊奎松 | 種族平等?

韋森 | 美聯儲的制度設計及其百年演變

許紀霖丨一個提倡「講真話」的文化老人

許紀霖 | 你懂什麼是革命?!

孫周興、許紀霖 | 全球化還有嗎?

許紀霖 | 疫情背後,這個時代深入骨髓的虛無主義

趙林 | 寬容·啟蒙·革命

馬國川 | 「臺灣四公子」陳履安:我參與的臺灣轉型

李錄 | 從人類文明史角度看當今中美關係走向

韋森 | 哈耶克與凱恩斯的論戰:來龍去脈與理論遺產

高全喜 |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是兩碼事

劉擎 | 中美之間的危機在於「信任」的持續喪失

劉擎 | 「擺脫西方?」比盲人更盲目

張松 | 矯若驚龍,累土靜山

劉擎、唐小兵 | 你們都不懂,你們沒讀書!

楊奎松 | 幸福終點站

劉擎 | 西方社會的政治極化及其對自由民主制的挑戰

張松 | 庫斯科的太陽

許紀霖 | 五四:文明自覺,還是文化自覺?


相關焦點

  •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原標題: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上面這句話,並不是什麼哲學家憑空想像出來的理論,也不是科幻小說家的精彩幻想,而是一個名為「自由意志定理」的數學定理!這篇名為「The Free Will Theorem」的論文,在2006年由John Conway和Simon Kochen發表。
  • 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錯覺
    他們的思辨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諸如宇宙決定論(即,萬事萬物按照一種可預測的方式隨時間發展,這便使自由意志成為不可能存在的東西)、非決定論(也就是,宇宙以及身在其中的我們,行為都是隨機的,這一觀點也否認了自由意志)和宇宙自由論或相容論(認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宇宙觀點在邏輯上是可以兼容的)。好,雖然這些研究流派無疑十分重要,但人們還是不禁會覺得,這些派系的觀點是毫無幫助且論證不足的。
  • 你以為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
    接下來是第三站:你以為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自由只是人類編織的幻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會認為,除了受到脅迫或者是患上了心理疾病,我們都擁有自由、自主地做出決策與選擇的能力,就是說我們是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
  • 自由意志的產生:突現
    本文是心理學著作《誰說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學解讀》的讀後感。自由意志是哲學領域最為飽受爭議的話題之一。有很多人拒絕承認自由意志,無論是科學意義上的萬事萬物的演化都可以寫成一個方程式,還是玄學意義上的世道輪迴,一切命中注定,他們都否認自由意志的存在,或者說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
  • 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世界的無限可能
    我們必須相信自由意志,我們別無選擇。——艾薩克·辛格2004年,普林斯頓大學的約翰·康威和西蒙·柯辰證明了自由意志定理。這個定理如下:如果存在有自由意志的實驗者,那麼基本粒子也有自由意志。那麼,真的有所謂自由意志麼?如果未來可以預測,那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一切已定在在皆定,一切都是時間中事的宿命論!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追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一切現象都是心中幻象!外在一切都是內心的投射!盡人事聽天命!什麼是定數,什麼是變數?找到那循去的一?
  • 自由意志不存在?
    陪審員得知了託馬斯從小就有夢遊的習慣,一位精神病專家也出庭作證說,託馬斯勒死妻子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並無知覺,也並非有意識地要攻擊她。託馬斯無罪釋放。這樣的案例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是自由意志。顯然,人在夢遊的時候,大腦無需完整的意識活動,就可以直接控制人們的行為。近年來,基於對大腦的最新認識,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開始認為,某種程度上,其實所有人都在夢遊。
  • 決定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對抗,法蘭克福和意動論者堅持了自由
    倘若(至少某些)人類行為不是事先決定的,我們是否就能夠說明他們的自由和責任呢?不過,我們先要區分兩種對待非決定論的態度:一種是由于堅信有由意志的存在而擁抱非決定論的世界觀,另一種是基於其他理由(如量子物理學)相信非決定論為真。後種態度通常引起其他方面的爭論,如量子物理學是否是支持非決定論的證據,自由意志是否與能量守恆原理相牴牾等等這類爭論在目前我們關心的話題之外。
  • 鄧曉芒: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偽善
    被古人奉為圭臬的儒家學說如今飽受現代國人批判,我國著名學者鄧曉芒就是批判儒家的代表人物。鄧曉芒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學術主張十分新穎,自成名以來,鄧曉芒就一直認為儒家學說「害人匪淺」,並寫了很多文章對儒家學說進行批判。 鄧曉芒在他的作品《我是批判儒家的儒家》中表示,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偽善。
  •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就像克裡克在《驚人的假說》裡的戲言:「用路易斯·卡羅的話來說就是『除了一堆神經元,你什麼也不是。』 」2.精神分析:無意識的作用19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認為所謂自由意志只是幻覺,人沒有可能完全認識自我。
  •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嗎?
    自由意志依然符合因果律,其源頭在於更小層面擾動形成的偶發,讓大腦看起來像「自由」而已。自由隨心,這內生的因確實比外生的因看起來更「自由」。物理學曾經以世界能完全計算出來,來否定自由意志,這裡忽略了重要一點,我們的世界是開放的,根本不會有完全獲取的初始數據。所以自由意志依然自由。
  • 我們確定性的宇宙中存在自由意志嗎?
    《物理學家》稱:回答取決於你說的「自由意志」是什麼,以及你如何定義「決定論「,這兩者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所以在可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哲學家(和我們其他人)將會在這個問題上會爭論不休。那麼到這一步你可能會缺乏一些理想化的自由意志,但由於上述所說,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辨別出來這種「自由意志」,那麼你所缺乏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實際上你的行為是否可預測要比理論中你的行為是否可預測的更為重要。人與人之間的微小互動是很容易(好吧……至少有點兒)預測的。但是綜合的大型體系要比這些微小互動各部分的總和還要更加複雜。
  • 《你一生的故事》:相信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博弈
    按照定義,歲月之書永遠是對的;另一方面,不管這部書裡說她會做什麼,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做出其他舉動。這兩個互相矛盾的方面如何統一起來? .去年有一部科幻電影叫《降臨》,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
  • 人有自由意志嗎?
     自由意志可理解為意識選擇做什麼的決定,意志的主動性。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意味身體的動作
  • 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嗎?
    當然,你不可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無法廢除日內瓦公約,或一躍就能上月球。儘管如此,撇開極其困難或生理上不可能做到的事,你可以選擇的事情還是很多。在一定的範圍內,你依然是隨心所欲的。這是顯然的事實,甚至可以說是陳腔濫調。然而,自從人類開始進行哲學思索,便有人反對這樣的說法。隨著科學發展臻於成熟,越來越多人相信自由意志不過是一種幻覺。
  • 人們所說的自由意志,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人們通常會說「我意識到自己做什麼」,或者「我能夠按照意識來行動」,而說這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正是這些意志決定了自己的行為。不過有關自由意志的說法一直都受到人們的質疑,一些哲學家堅持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照一種可預測的方式隨時間發展的,人們的行為都是隨機的,人類的自由意志不可能存在。想要弄清楚問題的答案,還需要做更多的科學探索。既然意志產生於大腦,那麼大腦就成了研究的對象。
  • 細思則恐,如果「自由意志」是假象,宇宙法則的真相又是什麼
    這就引申出來一個問題,自由意志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自由意志是一個假象,那是不是說人生所有的選擇其實是事先安排好的,也就是說命運天註定呢?這個話題咱們還得從一個重要的實驗說起,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有關人的自由意志的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這個話題咱們還得洞一個重要的實驗說起,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有關人的自由意志的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
  • 人類是否有自由意志?量子物理學可給出答案
    另一種方法是質疑科學家所說的自由意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科學家不是哲學家,他們不一定像他們的科學術語那樣清楚地定義他們的哲學術語。那麼,有選擇的能力或者不這樣做的能力是什麼意思呢?它不能僅僅意味著擁有權力,因為一個人必須同時擁有權力和欲望。但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欲望呢?然後你就陷入了沒有自由意志或只有偽自由意志的困境,在這種意志中你可以改變你的行為,但不能改變你的欲望。
  • 關於自由意志的一點隨想
    我們是不是自由的,我們有沒有自由意志,比如說,做一個選擇,是不是我們的自主意志做出的自由決定。還是說,我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被限制的,被規定的。這個問題,需要自己去思考。近日看到託馬斯內格爾一本書裡討論關於自由意志的一段文章,討論一個人做的選擇究竟是他自由選擇的,還是被某些先決條件決定的。書中舉了個例子,在餐廳選桃子或是蛋糕,我覺得這個比喻不太合適,因為,要是我的話,我可能會把桃子和蛋糕都吃掉。所以,我還是換個不能同時做,只能選擇其中一個的事情吧。
  • 致決定論者:自由意志存在-虎嗅網
    當人們爭論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時,也有這種自說自話的傾向。神經科學家兼自由意志懷疑論者山姆·哈裡斯三番兩次揚言要和丹尼爾·丹尼特這位為自由意志辯護的哲學家決鬥,還曾邀請他做客自己的播客,希望來一次偉大思想的碰撞。然而,一眨眼又變成了雞同鴨講。克裡斯蒂安·李斯特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哲學家,他的專長領域是人類決策。
  • 真有自由意志嗎?
    所以從這樣子來看,我們人確實是在意識的眼光來衡量之下,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認為是由我們的意識來作決定的;可是事實上證明在這個之前,我們的大腦這物質已經被活化;因為活化了,我們才有意識的運作,那才產生了行為。所以從這個眼光來看,科學家認為說,我們人自以為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可以作行為的主人,其實它是一個假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