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定義,歲月之書永遠是對的;另一方面,不管這部書裡說她會做什麼,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做出其他舉動。這兩個互相矛盾的方面如何統一起來? .
去年有一部科幻電影叫《降臨》,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故事中的外星人「七肢桶」有一種完全不同於人類的語言,從而讓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他們知道一件事情的開始,同時就知道了結束。書中由此引起了對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討論:
有可能預先知道未來的事嗎?不是猜測,而是真真切切知道,百分之百確定,而且知道每一個細節。這可能嗎?……
這裡有個自由意志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喜歡把它跟一個寓言聯繫在一起。這個寓言說的是一個人站在歲月之書前,這本書按時間先後記載了過去與未來的一切事件。這本書是縮印本,可儘管如此,它還是一部龐然大物。這個人手持放大鏡,翻動薄薄的紙頁,翻到記載自己生平事跡的地方。她發現有一段寫著她翻閱歲月之書。她跳到下一段,這段文字詳細敘述了她這一天餘下的時間會做什麼:根據書裡記錄,她會在一匹名叫五月魔鬼的賽馬上下一百美元的賭注,然後贏回二十倍。
她也想過,就按書上說的做。可她是個反叛型,偏要下定決心,什麼馬都不賭。
悖論於是產生。歲月之書不可能錯誤,上一幕的情景之所以發生,前提是這個人已經知道未來,確切地知道,而不是某種可能性。如果這是一則希臘神話,就會有種種外部條件聯合起來,迫使她按照預言行事,無論她的自由意志如何。可大家都知道,神話中的預言極其模糊,歲月之書卻非常精確詳盡,外部事物中也不存在迫使她按預言所說的方式下注的力量。結果就是悖論:按照定義,歲月之書永遠是對的;另一方面,不管這部書裡說她會做什麼,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做出其他舉動。這兩個互相矛盾的方面如何統一起來?
不可能統一,這是通常答案。正是因為上面提到的矛盾,歲月之書這種著作便不可能存在,邏輯上不可能。要不然還可以大方點:歲月之書可以存在,只要它不被讀者讀到——放在一個特別地方保存,不給任何人借閱權。
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著我們不可能預知未來。而我們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存在,是因為我們直接體驗過它。意志是個人意識的本質部分。
……但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出現另一種情況:預知未來改變了一個人,喚醒了她的緊迫感,使她覺得自己有一種義務,必須嚴格遵照預言行事?
自由意志(free will),康德認為是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受外界因素約束並且擺脫肉體本能而按自身立法行事標準;換句話說,就是其核心思想:「純粹理性"。如果理性能夠擺脫外界影響,那麼這樣的理性就是純粹的,純粹的理性就是自由的。
比如說,有一天你在翹不翹課之間掙扎。相信自由意志的人認為,你選擇翹課一定是出於自身因素,因為假如你想去上課,你一定會去。但決定論者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無一例外地由該事物或事件存在或發生之前的先決條件以及自然規律所唯一地確定。你今天的翹課已經被決定好了,可能是昨晚睡晚了,或者是其他事情註定了。雖然那些事可能看似對你翹課沒有影響,你看似出於自由意志翹了課,但科學越來越傾向於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律的,人們走向了決定論。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很著名後知後覺研究,研究者發現人在做出動作前幾百毫秒就已經產生了相應動作的腦活動,但這並不是我們理解的自由意志。
另一項對自由意志的否定即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無意識理論強調人有很多行為是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都不知道的更不能稱作自由意志。
當科學越來越偏向決定論,討論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能不能共存的聲音更多了。
強決定論(又稱為不相容論)認為人類不能根據自己意願去選擇想要作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被決定的。自由只是幻覺。代表人物傳統上有牛頓、拉普拉斯、霍爾巴赫、達爾文、馬克思等。現代科學上有愛因斯坦,生物學上則有基因決定論者(如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和道金斯)。很顯然這一主張從自然科學上得到了很廣泛的支持。
相容論(或稱弱決定論)認為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主張是彼此相容的。一個事件可以同是物理的因果和意志選擇的結果。傳統上代表人物有霍布斯,休謨,康德(有人將他歸入自由意志論)。現代則有斯特勞森,波普爾和塞爾等。相容論在哲學上被得到不少認可,因為它的主張綜和了自然科學和日常直覺。
另外還有一種「假問題論」,這一主張認為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是一個假問題。只要能分析清楚像「因果」、「決定」和「自由」這些含混概念,問題便會隨之消失。代表人物有早期分析哲學家,奎因等。
選擇相信決定論的人,會產生對道德的懷疑。對於一個殘忍的殺人犯,我們還應處以死刑嗎?為什麼我們處置殺人犯這個人而不是殺人的槍?是因為我們認為殺人犯他有選擇,他可以選擇不殺人,而槍不行。但如果決定論說,殺人犯的命運是已經被決定好了的,一切都歸罪於壞境、基因,那道德何以存在?
選擇決定論者必需拋棄道德要求,也這是我們很多人做不到的。
p.s. 這個問題真的非常有意思~歡迎在評論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