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偶然恍惚,發出「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的感慨,進而產生一系列亂七八蕉的想法,例如,「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過去、未來都已經註定了嗎?」「真的有命運嗎?」「這輩子難道就是這樣?」……
其中,關於世界、命運、未來是否註定,亦即決定論,是科幻鍾愛的母題。
在這種思想下,世界就像一部鍾,像鐘錶一樣精確走動,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的一切,所以也稱為機械論。
在這一基礎上,科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例如,用牛頓力學算出的天體運動,對未來具有準確的預見性。這種觀點得到了當時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科學家的支持。
愛因斯坦在給波爾的一封信中寫道:「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
當決定論發展到極致,人就沒有「自由意志」可言——因為人們自認為出於自由意志所做的選擇,實則也在一系列精準而機械的「因果鏈」中。
腦科學研究者們,曾做過許多實驗,結論出乎意料——人在意識到自己做出某個決定前,大腦已經發出了某種相應指令。從這個意義上,人沒有自由意志可言,反而更像是大腦的傀儡。
不過科學界在實驗室裡做出的結論,不足以撼動社會倫理層面,人基於自由意志而擔負的道德義務。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總是能夠直覺到,自己有思考、選擇、決定自己言行的「自由」——即便在科學研究結論中這可能是一種「幻覺」。
不容否認,科幻作家極愛作哲學思考。
其中有一位優秀的小眾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
特德姜的作品,詩意而溫情,透露著極深的人文關懷。同時,閱讀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人根本沒有自由意志」、「人如何面對決定論的世界/宿命論的命運」、 「人如何自主能動地活著」,是他最喜歡探討的話題。
2005年,他寫過一篇超短篇《前路迢迢》,不滿2000字,卻出奇精彩、發人深省。
預測器這一簡單的裝置,宣告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未來是既定的,無法改變,這是一個決定論的世界!
同時也讓「自由意志是幻覺」這一觀念深入人心。玩家們著魔地玩過預測器後,有三分之一會產生「運動不能性緘默」,即「醒狀昏迷」——人還活著,運動機能皆完好,但動因已消失。
為此,小說中的「我」在未來一年,發來了一個長警告信息——「假裝自己擁有自由意志」。意即提醒人們,為了健康快樂地活著,必須假裝自己擁有自由意志,即便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未來人還深刻地指出,「相信謊言」與「自我欺騙」是避免「醒狀昏迷」的唯一辦法。
表面上看,決定論的世界只是一個思想實驗,可怕之處也就不可怕了。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雖不相信決定論,卻容易陷入「運動不能性緘默」、「醒狀昏迷」的陷阱。一種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對自己的生活、未來的人生都「無能為力」的無力感、難以懷抱希望的挫敗沮喪感,如一道陰影,纏繞心頭。
特德姜說——
「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只是在你相信之前,它並不具有殺傷力。」
「現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什麼。」
「相信謊言是避免醒狀昏迷的唯一方法。」
「文明如今維繫於自我欺騙之上。也許一向如此。」
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破「決定論」後,依然選擇相信「自由意志」的「幻覺」。
人生不過是心念積聚的一場 「幻覺」之夢,然而,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