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因果決定論和自由意志論

2020-12-06 光明網

劉翔平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撰文認為,西方主流心理學中既存在著一味模仿自然科學,過於推崇實證和實驗方法,只重視數量研究的傾向,同時還有另一種重視研究人的自由意志、意義、意識覺知和價值的人文主義心理學思想。兩種研究取向的衝突涉及到因果決定論與自由意志論、人的心理現象與自然界

的物理現象的本質區別,而在方法論層面則表現為辯證與實證以及響應與反應的對立。應當在重視心理學的科學性前提下,加強心理學與人性研究的關係,豐富心理學中有關人性的知識。

相關焦點

  • 《你一生的故事》:相信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博弈
    故事中的外星人「七肢桶」有一種完全不同於人類的語言,從而讓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他們知道一件事情的開始,同時就知道了結束。書中由此引起了對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討論:有可能預先知道未來的事嗎?不是猜測,而是真真切切知道,百分之百確定,而且知道每一個細節。這可能嗎?
  • 形象的哲學科普:斯賓諾莎的「兩面理論」,因果決定論和自由意志
    哲學中總有著形形色色的精彩問題,它們或許彰顯了超常的腦洞,或許從生活細微入手,挖掘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視角……今天我們要介紹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斯賓諾莎。他提出的建立在「泛神論」基礎上的「兩面理論」,對於因果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矛盾關係問題的解答,有著深刻意義。
  • 歷史決定論被證偽了嗎?——基於裡貝特實驗
    (2)因果決定論佔主導地位的階段。進入工業社會以後,佔據主流地位的是因果決定論。因果決定論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立在牛頓經典力學基礎上的機械決定論——拉普拉斯決定論是其典型,也稱之為「拉普拉斯之妖」;另一類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辯證決定論。(3)歷史非決定論佔主導地位的階段。20世紀20年代以來,歷史決定論被日益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所否定,歷史非決定論從此成為歷史觀的主流。
  • 決定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對抗,法蘭克福和意動論者堅持了自由
    上次我們討論了決定論的一些觀點和分類。可以看得出它這樣的觀念是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那麼如果拒絕決定論又會是怎樣的呢。世界是否是決定論的,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如果上一節的論證成立,如果我們接受決定論,我們似乎就無法說明人類的自由和責任。但是變換一下思路,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看:或許這個難題是由於接受決定論所造成的呢?也許我們放棄決定論,難題就會消失了呢?
  • 美劇知識點:《西部世界》中的自由意志以及混沌理論和決定論
    思想就成為了對抗決定論的武器,於是自由意志之說誕生了。打破命運的枷鎖——自由意志有意思的是,自由意志這一論點產生竟然是為了維護「神的權威」。在上面曾經跟大家提到過,宗教是宿命論的絕對擁躉,但是隨著人們思考越來越深入,宿命論在宗教的教條或者經文中就會出現前後矛盾。
  • 哲學中的預先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矛盾
    嚴格的決定論者有科學式的決定論,主張每日所有事件均有起因,宇宙中沒有事物發生是沒有自然起因的,因為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每個人類的行為或決定簡單來說只是一種自然事件,這可以用演繹三段論法而得到。行為學派和應答心理學即以此為由主張應客觀觀察所有自然現象。
  • 三二 | 自由只是幻覺?決定論的世界
    愛因斯坦在給波爾的一封信中寫道:「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 當決定論發展到極致,人就沒有「自由意志」可言——因為人們自認為出於自由意志所做的選擇,實則也在一系列精準而機械的「因果鏈」中。
  • 筆記 德西談自我決定論
    實驗中途,分別告訴他們,實驗時間已到,我將離開房間 10 分鐘錄入數據,你們可以自由活動。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去錄入數據,而是通過隱秘的單面鏡觀察兩個房間學生的不同反應。實驗發現,A 組在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會放下積木拼圖跑去翻雜誌,而 B 組則會繼續玩積木拼圖。實驗證明:金錢等外部獎勵反而會削弱人類的行為動機。
  • 自由意志的死亡會毀滅我們的法律跟道德責任嗎?
    一些頂尖科學家相信他們已經掌握充分證據,證明自由意志實際不存在。這些科學證據分成兩種:一種來自於心理學,一種來自神經科學。心理學證據顯示我們大多數行為都是受到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所決定。我們不妨回到哲學家挑戰自由意志的傳統進路;這種進路通常與一種稱為「因果決定論(Causal determinism,通常簡稱為「決定論」)」的觀點密切相關。要了解什麼是決定論,我們可以從18世紀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的思想實驗開始。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在考試中是一個單選、多選題的考點,考查方式多為例子的判斷,難點在於積累一些常考的例子。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典型例子和知識點。①片面強調遺傳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心理發展是由先天、不變的遺傳所決定;②心理發展是這些先天遺傳自我發展和自我暴露的過程,與外界影響、教育無關;③外界影響和教育即使對心理發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進或延緩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變它的本質。
  • 目的論 - 顛覆傳統因果論的阿德勒心理學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會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的名字,但在世界上,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大巨頭之一。阿德勒根據自己的理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可以說領先時代100年的阿德勒思想非常超前,他的觀點極具前瞻性。
  • 決定論、非決定論,混沌現象及人類是否能預測未來?
    關於預測未來,有兩種理論:決定論和隨機論。一,決定論。決定論認為一切都是由「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愛因斯坦也是決定論的支持者,愛因斯坦在給波爾的一封信中寫道:「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
    教師招聘考試: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在考試中是一個單選、多選題的考點,考查方式多為例子的判斷,難點在於積累一些常考的例子。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典型例子和知識點。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從《西部世界》中的心智之辯談起
    在《西部世界》第一季的結尾,梅芙認為自己獲得了自由,擁有了自己的意志,自己選擇了逃離以及返回尋找女兒,但代碼卻顯示這一切不過是有人修改了她的故事線,她只是在按照既定的路線行事。仿生人的自由意志是場騙局,那我們呢?心理學家裡貝特有一場著名的實驗。
  • 量子力學的概率論與因果決定論的矛盾及共通
    這是和我們常規認識和經典物理學相違的地方,初接觸量子力學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感覺匪夷所思。決定論認為世界是有序的,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是有前因後果關係,這符合我們的日常感受。但是深思的話,如果決定論絕對正確,那麼,我們得知宇宙任何一刻的狀態及參數就可以計算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發展過程,也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早註定了。
  • 你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嗎
    按這種決定論的邏輯,所有的這些行為、行為背後的起因,以及起因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至你出生的時候、你父母的生活,甚至一直追溯下去——直至宇宙出現的那一刻。  與「自由意志」相反的「決定論」認為,人類置身於一個由穩定的因果關係構成的網絡當中,這種因果關係可以一直追溯至創世大爆炸。
  • 決定論與這個怪誕的世界
    確實,牛頓眾多偉大的發現,尤其是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令世間瞬間就變得明朗了。不管是天上的還是地上的,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運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有足夠的理由讓人相信世界是具有確定性的。於是,決定論應運而生。拉普拉斯可以說是提出決定論的第一人,他認為只要給出宇宙中任一時刻的狀態,在理論上是能夠完全確定它的過去和未來的。
  • 心理學著名理論(自我決定論),人的三種心理需要
    鑽研的過程中如果處處掣肘、束縛太多,那麼即便起初興致盎然,這種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而如果自己施展騰挪的空間比較大,比如自行把控方向和進度,那麼即便開始興味索然,之後興趣也可能一點點生長出來。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自我決定論,說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到了滿足,那麼人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和愉快地工作和學習。其中自主性非常關鍵,自主性越強,就越能激發出興趣。在不同的領域裡鑽研,自主程度可能天差地別。電腦極客可能是自主程度最高的工種。李納斯在自傳《只是為了好玩》中寫到;計算上,探討整個學科的運作原理。
  • 有一種錯覺叫自由意志
    有些學者認為,心理學就是研究自由意志體驗的,而自由意志本身並不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甚至有學者認為心理學永遠無法為自由意志建立一個科學模型 。我們是如何理解自由意志的?雖然實驗證明自由意志並不與現實一一對應,是一種錯覺,但這並不妨礙人類相信自由意志。實驗哲學家非常關心個體是如何看待自由意志的,並希望由此來找到哲學討論中不同的人對自由意志會有不同觀點的心理學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