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A、B兩組學生在不同的房間玩立體積木拼圖,每個房間都放置有娛樂雜誌。隨後,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積木拼出指定圖案,告訴 A 組學生,如拼圖正確則有金錢獎勵,而 B 組沒有告知,也沒有獎勵。實驗中途,分別告訴他們,實驗時間已到,我將離開房間 10 分鐘錄入數據,你們可以自由活動。
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去錄入數據,而是通過隱秘的單面鏡觀察兩個房間學生的不同反應。實驗發現,A 組在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會放下積木拼圖跑去翻雜誌,而 B 組則會繼續玩積木拼圖。
實驗證明:金錢等外部獎勵反而會削弱人類的行為動機。
來源美國心理學家 Deci 和 Ryan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以研究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關係為起點,並基於有機辯證元理論提出了「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目標它主要關注個體的內部心理成長趨勢和內在心理需要以及促進這些積極心理過程的條件,包括認知評價理論、有機整合理論、因果定向理論和基本心理需求理論四個亞理論。
認知評價理論
有機整合理論
因果定向理論
基本心理需求理論
根據自我決定論,對員工進行激勵時應以調動員工的內在動機為核心,以滿足員工的基本心理需要為基礎,以提供信息性的、非控制性的支持性環境為基調,以管理上的自主性支持為基本手段,最終充分實現員工對自我決定的追求。
理論以研究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關係為起點,並基於有機辯證元理論來提出自我決定論。不同點在於:我們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於能力發展的行為,這種對自我決定的追求就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
其它動機理論20 世紀初以來,管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管理激勵理論。如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和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等為代表的內容型激勵理論。也有以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等為代表的過程型激勵理論。
個人如何通過自我決定論來做最佳選擇?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嘗試向自己提問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的能力現在如何?我是否能勝任選擇的事情?
第二個問題:我與其他人的關係?是否可在其中感受到感情與歸屬?
第三個問題:我做此事是否發自內心?是不是自我的決定,是否受外部影響?
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就會沿著健康和最佳選擇的道路發展,體驗到因理性或積極生活而帶來的幸福。
介紹愛德華·L·德西(Edward L. Deci),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致力於研究人類動機,尤其是人類天性發展和自我決定,並將其應用到教育、醫療和心理健康。與裡安·理查(Ryan Richard)共同提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他們合著的論文在 Google 學術被引用已超 17000 次。
激勵策略目前普遍為人們所知的激勵技術主要有:根據目
標設置理論制定的目標管理方案;與強化理論相聯繫的員工認可方案;與動機理論(雙因素理論和 ERG理論)相掛鈎的員工捲入方案(如員工持股計劃);與期望理論預測相一致的浮動工資方案(如獎金)等等。
自我決定論的網站
參考:激勵理論新進展——自我決定論
心理學大師德西談自我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