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的業務發展的成與敗是由先天基因決定的嗎?
不久前,原騰訊副總裁(曾負責搜搜業務)、谷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吳軍在接受《頭條有約》的採訪時表示:騰訊從來沒有To B的基因。騰訊做雲計算的,甚至先打一百萬讓企業遷移數據進來,但整個企業做服務是完全跟不上的。騰訊是個對社會沒危害的公司,但微信後是否還有驚喜,就不好說了。吳軍認為騰訊做不出搜搜是因為騰訊沒有搜索基因。
吳軍的言論受到了許多網際網路人的批判。有人質疑:「華為是個做運營商業務的,典型的TO B企業,如今做到了手機市場第一,你敢說華為沒有TO C基因做不成?」、「亞馬遜是個TO C公司,雲計算照樣全球第一。」、「關鍵有錢,就有人,有好的管理制度,企業根本不是在基因問題上。」
決定一個組織的成敗,一項業務的發展與未來需要的因素有許多。眾所周知,獲取成功並不是易事,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追求成功的可能。
就像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張一鳴所說的「基因論有理,但什麼都歸基因就和找藉口就沒什麼區別了。」
我們不否認基因論以及它的積極作用,它引導企業去做自己擅長的領域,警醒著企業不能套用現有的優秀基因去做其它新的業務,這當然是不可行的。
但認為基因決定一切,這一定是個愚蠢的想法。騰訊執行董事劉熾平也曾表示,「很多人說我們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你看進化中的成功物種,不是一開始就有那種基因,都是演化出來的。」騰訊缺乏TO B基因,不代表不可以引入、學習、發展TO B基因。現在沒有,不代表未來一定沒有。
事實上,「基因」只是一個比喻。它代表著企業的文化、做事方式、商業模式、市場定位等。企業的發展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想要發展新的領域就必定會經歷一個「基因」的轉變。
而這個轉變期和適應期一定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階段,但企業不能因此給自己設限。
站在基因決定論對立面的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表示:美團不存在基因決定論,不傾向於自我設限;基因也是可以變化的,不排除變好的機率;美團團隊也在不斷變化。他認為,世界、經濟、產業都在不斷變化,美團也要跟上變化,確保企業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在經營理念、資源配置、節奏等方面跟上變化。
在許多人心中的刻板印象是騰訊只做社交、阿里只做電商、百度只做搜索。但騰訊的遊戲、阿里的行動支付、百度的AI都意味著這些企業不止在主業上很成功,它們在其它領域也可以做到十分優秀。我們所知道的電商網站亞馬遜,但在電商之外,亞馬遜的雲服務AWS位列全球第一,壟斷著全球雲服務市場近一半的份額。不僅如此,亞馬遜在媒體視頻領域也是非常優秀。
這是業務延伸的結果,不是基因決定的結果。
而返回來說騰訊為什麼沒有把搜搜業務做起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戰略布局、管理制度以及領導人的問題。做任何事失敗之後應該先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問題,而不是用一個理論就能判斷一個企業、一種業務領域的成敗。
如果只是單一的將基因決定論強行的安裝在企業的頭上,作為企業發展道路上遭遇的失敗的決定性因素。那麼基因決定論就徹底成為失敗者為自己脫罪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