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熱播劇《安家》一段老人用一生積蓄給兒子全款買房子,準備和兒子兒媳一起住,結果房子到手後被兒子兒媳攆了出來的情節,心有感慨,寫了一篇「嚴叔房子被佔,我不奇怪劇情,卻驚恐贊同兒媳的女人們」的文章。
我文章的觀點是,電視劇是藝術,未必是真的。這段劇情兒媳兒子(我文章基本用的兒媳,而且,以常識論,這種事兒媳肯定是主謀,兒子最多是合謀與幫兇)太過分,不說人神共憤,也是無法讓有基本是非觀的人接受的。但讓我驚訝驚恐的是,我竟然讀到有贊同兒媳的文章,並且還有很多女人點讚認同的。如此情形,讓身為女人的我都覺得,這些不願自己努力,而只想與公婆爭財產爭房子的女人,真是太沒尊嚴,也太缺乏自信了。
文章發出不久,評論量就直線上升,贊同我觀點的很多,反對的也不少。更有很多人批評我說,「這是兒子的問題,應該怪兒子。」意思是,是兒子沒本事掙到買房子的錢,是他不夠孝順對父母惡劣。兒媳婦是沒問題的,她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已。然後我就想起,時常讀情感文章,遇到婆媳矛盾的,點讚最多的就是「婆媳有問題,主要根源在兒子身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婆媳矛盾中,婆婆和兒媳都可以理解,就是兒子不擔當不作為。
毫無疑問,喜歡讀家庭情感文章,讀過之後願意點評的,大多數都是女人;拋出這種「男人決定論」情感專家也大都是女性。無論如何,「兒子決定論」受益的都是女人,女人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把鍋甩走——我們都沒錯,錯的是男人。
我是女人,我不知道男人怎麼看這個問題,對這個「兒子決定論」是不是認帳?我還是離婚多年的單親媽媽,對婚姻中的各種問題已經隔膜了多年,真沒資格做出判斷。
我只是想起了我讀過的中國歷史,其中最著名的「紅顏禍水」觀和「狐媚惑主」論。一個王朝的興起是男人創造的歷史,與女人無關;然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卻常常離不開女人的搗亂——有時候不是搗亂,簡直就是決定因素。比如我們都知道,夏亡於妺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安史之亂」是因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清兵入關都是陳圓圓惹的禍,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大歷史如此,在普通百姓的敘事中,亦是「妻賢夫禍少」、「世間最毒婦人心」「一個好媽媽興旺三代人」……好像女人多有本事,地位有多高,不僅能夠決定國家興亡,也承擔著家族的善惡的基因。
毫無疑問,這些歷史都是男人書寫的(雖然有別個女性歷史記述者,卻也大多認同傳統史觀),他們明知道在「夫為妻綱」「男尊女卑」的時代,女人的地位有多麼卑微,女人的態度有多麼無足輕重,卻依舊將亡國的、壞事的責任推給女人,雖然不能完全洗白男人,卻也大大減輕了他們的負罪感。
男人書寫的歷史將國破家亡都歸咎於女人,女人佔據主流的情感自媒體便將家庭問題諉過與男人,是不是很相像?
作為一個愛讀中國歷史文化,也喜歡聊情感話題的女人,我把這兩個話題拉在一起對比論述,也許並不特別合適,但總有相通之處。我希望男人們能公正書寫歷史,別男人的什麼錯都賴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偉光正;我也希望女人們能夠直面現實,別把女人的問題都推給男人,自己像個一塵不染的白蓮花。
女性的獨立與自由,女性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不是靠遇事推卸責任來成就的,而是不介意直面的自己弱點和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強大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