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為什麼能夠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主要是由地理因素決定的。他們言之鑿鑿:因為東亞大陸北面西面有沙漠阻隔,東面又有海洋這一天然屏障,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種封閉的地理環境減少其與外部世界競爭的可能性,阻擋了外來文明對於中國本土的入侵,所以中華文明才沒有被打斷。他們認為中國文明是連續的,但這種連續性卻是建立在封閉的條件下的,頂多算是一種靜止的連續性。
顯而易見,這種觀點是錯的,並且大錯特錯。地理決定論的荒謬之處主要在於:
第一,這裡談的是歷史文明,但地理決定論卻想當然地將歷史中國當作一個固定的前提,而不是一個由各種制度、文化、思想、經濟、技術、族群、地域共同持續建構的範疇。很難想像,說東亞大陸這片廣大的地域是封閉的到底有什麼意義,實質上這片區域也根本無法形成封閉。所謂封閉的說法,表面上說的是地理,實質上針對的卻是歷史中國「文明與國家合一」的政治形態。地理決定論先入為主地把東亞大陸的廣大區域等同於歷史中國,然後又把歷史中國當做一個國家,一個內部沒有競爭、衝突、多樣性的國家,而忘記了中國的原初含義的「諸夏」,質言之,它天然是一種多中心並存的文明形態,然後才奇蹟般地成為一種大一統政治形態。地理決定論既沒有考慮到地理因素對於中國大一統的阻礙性,也沒有把文明延續性的問題放到文明的同一維度上去思考。西方雖有列國,但卻同樣也是只有一種文明,按照地理決定論的思維,它照樣也是封閉的。
第二,從文明比較的視野來看,地理決定論同樣站不住腳。古印度文明在地理上比中國更為封閉,從自然條件上來看也更容易實現封閉。但兩種文明的發展軌跡卻是絕然相反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地理決定論不但混淆了國家與文明,而且也根本誤解了文明的本質。地理、環境並不直接等同於文明,也並不決定文明,相反,人們對地理環境的適用方式、對於生存危機的回應方式才構成文明。不同的人們面對的環境和問題可能是相似的,但不同的適用和回應方式,卻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也決定了不同文明的命運。文明,不是上帝賜福,而是事在人為。
第三,地理決定論其實是那種現代化偏見,即把中國文明視作是一個封閉的、保守的、靜止的、不成熟的文明的一個重複,同時也是這種文明封閉論的一個補充部分。地理決定論不假思索地將中華文明視作一個本質上保守的文明,急於對對中華文明的歷史成功之處做出反歷史的解釋,他們完全忽視了中國文明從最初有限的區域逐步擴展到整個東亞大陸的歷史事實,也絲毫沒有意識到,自秦漢至元明,中國一直是世界交往的動力源泉:在這個歷史區間內,是中國在發現世界,而非世界在發現中國。一言以蔽之,地理決定論絲毫不願意承認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整合方面的輝煌成就。
第四,也因此,地理決定論本質上還是一種西方中心論的思維,一種歷史目的論的思維方式。它們仍然以西方為中心來考察全部人類歷史,也包括中國歷史;他們仍然希望從西方那裡尋得歷史坐標和判準,因為他們認為西方一直是人類文明的中心。如果中國的發展軌跡和方式無法與他們理想中的西方對接,那就是沒有意義的。地理決定論輕率地用地理因素去解釋文明延續這一如此重大的歷史事實,正說明他們原本就認為這一問題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地理決定論的內心獨白是,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只是因為它遠離西方;這種延續是一種負面資產,他阻礙了我們全面擁抱西方;歷史的唯一希望就是由西方來打破這種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