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歷史延續是因為地理因素嗎?地理決定論錯在哪裡?

2021-01-15 弘毅博學社

中國文明為什麼能夠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主要是由地理因素決定的。他們言之鑿鑿:因為東亞大陸北面西面有沙漠阻隔,東面又有海洋這一天然屏障,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種封閉的地理環境減少其與外部世界競爭的可能性,阻擋了外來文明對於中國本土的入侵,所以中華文明才沒有被打斷。他們認為中國文明是連續的,但這種連續性卻是建立在封閉的條件下的,頂多算是一種靜止的連續性。

顯而易見,這種觀點是錯的,並且大錯特錯。地理決定論的荒謬之處主要在於:

第一,這裡談的是歷史文明,但地理決定論卻想當然地將歷史中國當作一個固定的前提,而不是一個由各種制度、文化、思想、經濟、技術、族群、地域共同持續建構的範疇。很難想像,說東亞大陸這片廣大的地域是封閉的到底有什麼意義,實質上這片區域也根本無法形成封閉。所謂封閉的說法,表面上說的是地理,實質上針對的卻是歷史中國「文明與國家合一」的政治形態。地理決定論先入為主地把東亞大陸的廣大區域等同於歷史中國,然後又把歷史中國當做一個國家,一個內部沒有競爭、衝突、多樣性的國家,而忘記了中國的原初含義的「諸夏」,質言之,它天然是一種多中心並存的文明形態,然後才奇蹟般地成為一種大一統政治形態。地理決定論既沒有考慮到地理因素對於中國大一統的阻礙性,也沒有把文明延續性的問題放到文明的同一維度上去思考。西方雖有列國,但卻同樣也是只有一種文明,按照地理決定論的思維,它照樣也是封閉的。

第二,從文明比較的視野來看,地理決定論同樣站不住腳。古印度文明在地理上比中國更為封閉,從自然條件上來看也更容易實現封閉。但兩種文明的發展軌跡卻是絕然相反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地理決定論不但混淆了國家與文明,而且也根本誤解了文明的本質。地理、環境並不直接等同於文明,也並不決定文明,相反,人們對地理環境的適用方式、對於生存危機的回應方式才構成文明。不同的人們面對的環境和問題可能是相似的,但不同的適用和回應方式,卻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也決定了不同文明的命運。文明,不是上帝賜福,而是事在人為。

第三,地理決定論其實是那種現代化偏見,即把中國文明視作是一個封閉的、保守的、靜止的、不成熟的文明的一個重複,同時也是這種文明封閉論的一個補充部分。地理決定論不假思索地將中華文明視作一個本質上保守的文明,急於對對中華文明的歷史成功之處做出反歷史的解釋,他們完全忽視了中國文明從最初有限的區域逐步擴展到整個東亞大陸的歷史事實,也絲毫沒有意識到,自秦漢至元明,中國一直是世界交往的動力源泉:在這個歷史區間內,是中國在發現世界,而非世界在發現中國。一言以蔽之,地理決定論絲毫不願意承認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整合方面的輝煌成就。

第四,也因此,地理決定論本質上還是一種西方中心論的思維,一種歷史目的論的思維方式。它們仍然以西方為中心來考察全部人類歷史,也包括中國歷史;他們仍然希望從西方那裡尋得歷史坐標和判準,因為他們認為西方一直是人類文明的中心。如果中國的發展軌跡和方式無法與他們理想中的西方對接,那就是沒有意義的。地理決定論輕率地用地理因素去解釋文明延續這一如此重大的歷史事實,正說明他們原本就認為這一問題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地理決定論的內心獨白是,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只是因為它遠離西方;這種延續是一種負面資產,他阻礙了我們全面擁抱西方;歷史的唯一希望就是由西方來打破這種延續性。

相關焦點

  • 淺談歷史地理環境決定論
    歷史學上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個成熟理論,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諸於亨廷頓的著作。對它的解釋也有多種多樣。域君今天就舉兩個例子。其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亞歐非古國正是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而被劃分為幾大類。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由於有大河流經,帶來廣闊的衝積平原,適宜於種植業的發展,因而形成了古老的農業聚居文明。在此基礎上逐步健全了統一國家和相對保守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
  • 地理環境決定論:熱帶寒帶無強國?這種學說的漏洞在哪裡?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就強調地理環境的重要性,他在自己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一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理論,後世又有很多學者,思想家繼承了他的這種理論,比如拉採爾,森帕爾,布克爾等等。
  • 關於東西方的「地理決定論」
    「地理決定論」在莫裡斯的模型裡,能量獲取作為首要參數,代表著不同文明從動植物中獲取能量的能力,也喻示著它們從資源中獲取動力的能力;而社會組織方面,莫裡斯則選擇城市化作為衡量的標準,作者認為,城市化一方面與人類文明的組織能力緊密相關,另一方面也更便於數量化測量;而在獲取、組織的能力之外,信息處理對社會發展也極為關鍵
  •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答:地理環境決定論把地理環境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1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
  • 地理決定論:中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先天地理因素有關
    一季度GDP下降6.8%不可怕,更應該重視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地理決定論:中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先天地理因素有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一季度GDP增速下降6.8%,但這個結果不可怕,反而好於國內外各國的預期。各省市也在陸續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甚至有省份仍保持正增長。
  • 中國經濟的「地理決定論」
    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著很多無法迴避的問題,投資推動加出口推動,而這背後,在根本上,其實還是因為政府推動。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政府出手及時,化危機於無形之中,博了個滿堂彩,政府的自信也大增一截。冷靜想想,如果投資推動、出口推動加政府推動的確是中國經濟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現在是減輕了,還是加重了?
  • 2016考研:「地理環境決定論」與考研
    一個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是我們必須結合個人實際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 地理環境決定了人類群體的社會性格嗎?
    地理環境決定論主張的是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16世紀的法國思想家J.博丹主張地理環境決定著民族性格、國家形式和社會進步。他認為,北方寒冷,使人們的體格強壯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熱,使人們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 從地理決定論-到宇宙的外面
    強調外在: 平原可能發展出農業文明,草原是牧業, 有礦可能會有"資源詛咒",貧瘠反倒國民堅韌.其實明眼人一看上面二者又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這時需要一個奧卡姆剃刀:給一個簡單的結論.地理決定論-科學視角科學的所有公式都有個等號,最後都可以歸結為守恆.
  • 2016考研:從"地理環境決定論"來談北上廣考研
    歷史學上有著名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自然條件,也即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理論萌發於古希臘時期,曾獲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支持,影響深遠。對照這一理論,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年考研中有大批人堅守北上廣等大城市。
  • 從「地理環境決定論」談考研中城市地域問題
    歷史學上有著名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自然條件,也即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理論萌發於古希臘時期,曾獲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支持,影響深遠。對照這一理論,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年考研中有大批人堅守北上廣等大城市。2016考研當前,就讓我們結合「地理環境決定論」來重新談談考研中的城市地域問題。
  • 聊聊地理決定論
    地理決定論是指認為人物的生活習慣及其文化特點由其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理論。通俗的解釋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什麼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能形成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上後來的科舉制,使中國穩定這種狀態長達2000多年。
  • 一組有趣的地緣論觀點;今天的世界格局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嗎?
    "地緣政治學是一種偽科學,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絕對地位,認為地理決定國家的權力,因而也決定著國家的命運。"---美國《國家間政治》作者摩根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人認為地理決定論的正確與否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地球若不處於太陽系宜居帶,能產生智慧文明嗎?)
  • 地理空間:城市化不可忽視的因素
    《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陸銘著,格致出版社出版  如果說有一個因素在經濟發展政策中被嚴重忽視了,我會說,這個因素就是「空間」(地理因素  此外,整個以上海加蘇南城市群構成的都市圈還因為地理的因素產生了更強的輻射作用。廣東往北,很快就遇到南嶺,而上海往西則是平原為主,而且,長江的運力遠非珠江可比。同時,香港是特別行政區,擁有不同於內地的制度和文化,甚至語言習慣也有差異。
  • 地理決定論稱:國家位置決定其是否強大,那我國為何正在崛起?
    ▲西班牙航海到達區域  地理因素對於國家的發展確實至關重要,更有甚者將地理因素作為決定性因素。在歐洲就有一批將地理因素作為大國崛起根本因素的學者,他們推出了「地理決定論」的說法,認為領土所處的氣候帶、地勢、海陸位置等地理條件對社會的變化起到決定性作用。這個理論的部分內容,確實是具備一些科學性的,  因為如今地球上的三個世界大國,就是誕生在世界上最好的三塊土地上。  02  東臨太平洋西岸的東亞是第一個地區。
  • 突破「地理環境決定論」迎來新機遇
    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衝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衝一線」「黑河—騰衝一線」。胡煥庸線不僅是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性,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分界線。
  • 彝族深度貧困解析:從地理空間轉向社會空間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萌芽、產生和發展有漫長的歷史。在西方,最為古老的人地關係思想來自於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430/前420年),基於其在埃及的實地考察,他在《歷史》論著中詳細描述和分析了人類社會早期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並指出人類社會全部歷史都必須用地理觀點來研究。[2]這可以看作人地關係探究的萌芽。
  • 央視網非遺地理《不遠萬裡》,關注中國傳承的地理脈絡
    即將在央視網推出的非遺地理節目《不遠萬裡》,從「地理」的視角出發,對傳承中華文化發起了一次深刻的全民關注。《不遠萬裡》從「地理脈絡」中尋找中國傳承的基因。節目內容來源於中華文化重要的地理起源地,涉及山、河、湖乃至古民族心中的「海」。
  • 從地理發生學角度看東西方文明差異
    很多人在閱讀東西方歷史的時候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的貴族制因為農業文明的技術進步導致潰散和瓦解,最終走向了大一統的帝制集權時代,但西歐的貴族制度卻一直保留下來,並且他們為何沒有走向大一統?本文我將從文明的地理發生學角度去看東西方文明差異,解釋如上的問題。
  • 中國60年歷史地理雜誌走向全球 --《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創刊
    並連同《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版雜誌社社長及總編李栓科先生、《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出版人吳文貴先生及主編李永適先生共同揭幕了《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雜誌創刊號,和在場嘉賓一起見證了這個歷史時刻。 作為廣受歡迎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英文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英文版由智睿集團出版,秉承「將中國帶向世界」的理念辦刊。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英文版旨在通過關於中國地理,歷史和文化的深度報導揭開這個擁有4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的神秘面紗。該雜誌的目標讀者是: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在國外有興趣了解中國的外國人以及上百萬出生在海外力圖尋根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