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下降6.8%不可怕,更應該重視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
地理決定論:中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先天地理因素有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一季度GDP增速下降6.8%,但這個結果不可怕,反而好於國內外各國的預期。各省市也在陸續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甚至有省份仍保持正增長。而這次疫情也會短暫的影響(改變)我國(各省)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這個趨勢就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個問題比疫情更應該值得關注和思考!
本期眼鏡哥就用歷年的經濟數據直觀展示我國南北經濟發展差距,並簡略分析地理因素的影響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經濟發展南增北減
首先來做個地理劃分,如下圖。根據地理緯度以及我國固有的地理形態特徵,眼鏡哥將我國劃分為三大地理片區:青藏高原所在的青藏地區,其中西藏單獨劃分,並將青海劃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為南北界線,以北為北方地區(含西北、華北、東北),以南為南方地區;陝西大部在北方,劃入北方地區,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橫跨南北,單獨列舉。
根據上面的地理劃分,我們回顧一下2019年我國各省的經濟情況。如下圖,港澳臺(數據統計標準不一,僅供參考)不參與對比的情況下:
經濟增速(GDP名義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中,純北方省份僅北京和新疆,其餘大多都為南方省份。
全國平均水平以下的省份中,南方僅廣西一個,其餘全是北方省份。
7個負增長省份全位於北方。
將上圖各省經濟發展數據繪製在中國地圖上一目了然,如下圖:
如上圖所示,南方的紅色與北方的綠色形成鮮明對比,紅色越深增速越高,綠色越深負增長多,表示經濟發展失去活力、萎靡,甚至是倒退。其中首都北京真的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呀!但也掩蓋不了南增北減的事實。
南北差距擴大
一年的數據還不能充足說明,我們在看過往3年的數據。
從2016到2018的數據可以看出,南北經濟發展增速差距一直存在。無論整體增速快慢,南北差距一直存在,尤其是206、2017年較為明顯。眼鏡哥統計了近7年的GDP數據,結果完全一致。
(上圖等級劃分標準以2019年為基準)
如果將4年的GDP名義增速分布圖做個對比。會發現南北差距有擴大跡象。
南方:說好的一起增長,你慢不要緊,但你卻悄悄刷了綠。
經濟增長趨勢與地理因素相關
之所以出現上述的全國經濟南北差異的趨勢,由先天的地理因素影響所致。
如下圖所示:我國的平均降雨量總體上呈南多北少分布。南北分界線附近恰巧是800毫米降水線。事實上,我國劃分南北界限時不僅以秦嶺淮河一線地理為標準,同時也考慮了氣候因素,降水量就是其主要因素。
800毫米降水線也是我國農作物形態的分界線,以北小麥為主,以南水稻為主。同時自然生態也是差別巨大,如下圖所示,衛星圖上南方全部被綠色覆蓋,代表著富饒的動植物生態,物產豐富,而北方很多地方確實黃色(黃土、沙漠、戈壁),自然生態環境較南方,天壤之別。
與此同時,由南往北。越往北(緯度越高)的地方,年平均氣溫越低(天氣越寒冷)、冬季時間越長,無論是農業生產、工業製造、基礎建設還是現代服務業都將越來越受限制。生產活動受限越大,經濟發展難度越高。
在沒有特殊的地形優勢(河流)、礦產資源、政策傾向等利好因素下。越往北經濟發展越緩慢。
對比下面的省份劃分圖,先天地理環境因素所造就的結果與前文的經濟趨勢結論完全一致。
總結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先天因素(地理、氣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疫情之後,首要的還是要思考如何能全國經濟均衡發展。「與天鬥」是靠首都北京這樣的地位優勢?還是新疆這樣的資源和民族政策優勢?還是靠「南水北調」這樣的超級工程(基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