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衝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衝一線」「黑河—騰衝一線」。
胡煥庸線不僅是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性,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分界線。我國人口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東南區域,西北部區域土地面積佔比接近全國的60%,但人口佔比不到全國的6%,GDP佔比不到全國的5%。我國貧困縣也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兩側以及西北部區域,推動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主要是產業發展如何突破胡煥庸線的問題。
產業布局與產業發展理論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在產業布局及產業發展理論中有一個源於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自然環境條件決定了人口承載力,人口承載力又決定了人口的多少。自然環境條件較好的區域能承載更多的人口,人口多帶來較大的市場需求,容易推動一二三產的發展。「人隨產業走」的規律又帶來人口的進一步集聚,進而形成產業集聚及產業集群。在自然環境條件較差的區域,本地人口少,不僅勞動力缺乏,市場需求也較弱,生產的各類產品需要長途跋涉運輸到外地,在交通成本上處於劣勢。
對於「地理環境決定論」,我國學術界有過激烈的爭論,但事實證明,「地理環境決定論」有其合理之處,胡煥庸線的存在就證明了這一點。
胡煥庸線西北區域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以草原、沙漠、戈壁灘及雪域高原為主,很多區域的年降雨量低於揮發量,不適合人類的生存,人口承載力低,導致該區域人口規模及人口密度極低。在人口缺乏甚至不適宜人生存的環境中又如何發展產業?即使發展了產業,又面臨高昂的運輸成本問題。這是導致西北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重要因素,儘管西北部區域擁有豐富的石油等礦產資源,但轉化為生產力的難度較大。
智慧技術及無人經濟為產業發展突破胡煥庸線提供了新的機遇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進步及推廣應用,智慧時代已逐步來臨。在智慧時代,以無人企業為代表的無人經濟將快速發展,無人經濟為產業發展突破胡煥庸線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無人經濟範式下,各類產業特別是第一第二產業中的勞動崗位將被機器人所取代,無人企業將大量出現。沒有人或較少人參與的經濟活動對水資源、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的要求將降低,較低的人口承載力不再是是制約胡煥庸線西北部區域產業發展的瓶頸。同時,在東中部土地資源日益緊缺的大環境下,西北部區域豐富的土地資源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地廣人稀有利於發展佔地面積大及高危類產業。在可再生能源電力即將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背景下,西北部區域豐富的風能及太陽資源則為發展高耗能產業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說,在無人經濟範式下,西北部區域在發展無人化程度高且佔地面積大、高耗能或高危類產業方面將具有巨大的優勢。
在我國實行2030年碳排放達峰倒排機制的背景下,東中部區域將加大關停並轉高耗能產業的力度。基於產業無人化程度增加背景,把這類產業轉移到西北部區域,有利於發揮西北部區域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的優勢,有利於發揮西北部區域土地資源廣闊及其帶來的環境容量大優勢,進而推動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的協調發展。
智慧技術及無人經濟為產業發展突破胡煥庸線提供了機遇,但西北部區域依然面臨水資源缺乏及交通成本高的劣勢。為應對這一問題,在產業選擇方面,要重視選擇耗水少以及對交通成本敏感性較低的產業,一般來說,附加值約高特別是價格高的產品對交通成本的敏感性要低一些,這就要求西北部區域延伸基於本區域優勢資源的產業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比如,依託優勢石油資源,發展化工產業等。同時,在產業空間布局方面,要打破傳統的圍繞城市「攤大餅」式的布局模式,沿著主要交通線進行線性布局,以降低交通成本。在無人經濟範式下,不再需要過多關注職工的生活及子女上學問題,遠離城市的線性產業布局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區域與城市管理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