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這個民族形成了以武立國的習俗

2021-01-16 小華的娛樂

契丹騎射習俗的形成,究其根源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正是因為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契丹人以畜牧射獵為業,同時也培養了契丹人諸多的優秀軍人品質。因此說,地理環境是契丹騎射習俗和騎兵軍事素養形成的天然因素。在西方,地理環境理論又稱為「地理環境決定論」,其理論由來已久,最早對地理環境闡述的是古希臘時期的希波拉底。他認為地理環境對人的體質和性格具有決定作用,正是氣候條件使他們在緊張的勞動中保持堅韌不拔的毅力。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決定著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希臘半島位於溫帶,這賦予希臘人優秀的品質,如勇敢的精神和發達的智能等。16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博丹認為,地理條件是各個民族互不相同的根本原因。

「社會是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國家的政治機構應當適應氣候和土壤的條件,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同形式的政府。」一般認為博丹是資產階級「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先驅者,而孟德斯鳩則是「地理環境決定論」代表人物,他認為寒冷的空氣把身體外部纖維的末端緊縮,減少長度,增加彈力和力量,利於血液回流心房,心臟的力量更加強大,精力充沛,性格直爽。由於北方人民身體的纖維力量大,身體魁偉,對於疼痛的感覺比較遲鈍。不同氣候的不同需要產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同種類的法律。土地貧瘠,使人勤奮、儉樸、耐勞、勇敢和適宜於戰爭,反之則相反。

亞洲地區,嚴寒緊接著炎熱地區,強國和弱國對面而立,一邊是好戰、勇敢、活潑的民族,一邊是巾幗氣的、懶惰的、怯懦的民族。所以一個民族勢必為被徵服者,另一個民族勢必為徵服者。因此,人和動物的發展一樣,都是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人類的體質和心理狀態、人口和種族的分布、文化水平的高低、經濟的盛衰、國家的命運和社會的前途等,都受到自然環境的支配。

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地理環境理論,顯然不同於資產階級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在他的《歷史哲學》中曾講過「助成民族精神的那種自然的聯繫,就是地理的基礎。」這裡的地理基礎即是指地理環境,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同時,根據乾燥的高地和廣闊的草原地區的地理環境,認為這一地區的財產不在於土地而在於和他們一起漂泊的牛羊。一個地方草盡水涸,整個部落又到別處。遊牧生涯使他們沒有固定的生存法則,因此顯示出好客與劫掠兩個極端。蒙古人用馬乳做飲料,也是他們營養的食品,所以馬匹是他們作戰的利器,時常集合為大群人馬,在任何一種衝動之下,便激發為對外的活動,像山洪暴發,退時又無影無蹤。

上述「地理環境理論」是筆者針對北方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而進行的綜述和分析,從現在角度來看,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地理環境決定了其區域人種的體質、性格和品質,以致影響著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地理環境」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指環繞人類社會的自然界。亦稱自然環境,包括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自然環境是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與動物界有機組合的自然綜合體。」遼史》卷32《營衛志中》所載:「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對於契丹及契丹所建立的遼朝的疆域來看,氣候多為寒冷、多風、乾旱;地貌為高原、磧漠、石田(不能耕種的田);水文為北方大小河流、湖泊;植被與動物則為草原、樹林、牲畜及獵物。

這些正是契丹人醞釀、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也是因為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造就了契丹人特殊的體質、性格和品質。從這方面來看,亦符合西方「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契丹人起源於北方松漠地區,長久以來活躍在北方寒冷的草原地區,養成了契丹人身體魁偉、好戰、勇敢、意志堅定等優秀軍人的素質,在戰鬥中表現出來的即是黑格爾所說遊牧民族的戰鬥特質。因此說,契丹人的地理環境是契丹騎兵軍事素養形成的天然因素。契丹「以用武立國」,武力強盛是立國之本,「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是契丹經濟類型和軍事特點的集中體現。契丹人生活中的騎射,主要體現在狩獵生產生活過程中,在遼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四時捺缽制度,以及由騎射習俗形成的休閒娛樂為主要目的的軍體項目。

契丹騎兵最重要的技能即是騎射技藝,從上文的地理環境理論來看,契丹人特定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有的遊牧生活方式。契丹在建國前,過著「逐寒暑,隨水草畜牧」和「逐獵往來,居無常處」的生活習俗,建立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無論在契丹建國前還是建國後,契丹族始終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生活生產習俗。從契丹古八部、大賀氏、遙輦氏以及建國後的太祖十八部、聖宗三十部等,都保持著以部族為單位的遊牧狩獵習俗,他們在馬背上運用騎射技能群體與野獸搏鬥,獲取獵物,武器裝備、技能與行軍作戰相同,生產與軍事訓練融為一體,時常保持著戰鬥狀態,使契丹騎兵的軍事素養在日常的遊獵生產過程中日益提高。亦因此養成了契丹人個個精於騎射,並培養出契丹人勇敢、強悍和不畏艱險的軍人品質。

相關焦點

  • 淺談歷史地理環境決定論
    歷史學上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個成熟理論,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諸於亨廷頓的著作。對它的解釋也有多種多樣。域君今天就舉兩個例子。 一、地理環境對文明類型和文化基因的影響
  • 「民族成就國家」:論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
    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實際需要(如抵抗外來侵略),民族意識無法"自覺化",服務於現實需要,從而形成真正的民族主義。但是,關於民族主義的一些理論可以為民族意識形成的探究提供幫助。儘管後來建立的蒙古帝國席捲歐亞大陸,包容了大量外族,但從後來的元帝國實行"人分四等",蒙古人居於首位的制度,也可以看出蒙古民族在蒙古帝國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蒙古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其他遊牧民族如契丹、女真等,在歷史上同樣體現出"一個部落統一其他部落"的局面。
  • 特殊地理環境造就假象
    特殊地理環境造就假象   人民網昆明8月24日電 (虎遵會)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但一天之內在同一個地方能看見三次日出日落,相信大多數人都是頭一次聽說。據傳,在雲南省麗江市有個地方叫黎明,在這裡,每逢冬至前後,一天便可見到三次日出日落。真有如此神奇的地方嗎?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我國各民族與其他國家的中秋習俗
    習俗活動祭月。祭月最初是在秋分進行,但由於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是太陽曆,而不是月曆,因此秋分雖在中秋前後,但並非每次秋分之夜都有圓月,後來人們就根據月亮運行規律,將祭月活動由「秋分」調至陰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月圓之夜。現在我國各地、部分民族都有祭祀月亮的習俗。
  •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
    答:地理環境決定論把地理環境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1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影響個別民族特性與社會性質。希臘半島處於炎熱與寒冷氣候之間而賦予希臘人以優良品性,天生能統治其他民族。216世紀初期,法國的博丹,在《論共和國》中認為,民族差異起因於所處自然條件的不同。不同類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 中國境內有一民族,人口超70萬,卻不在56個民族內,身份證很特殊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民族的數量被確定了,一共有56個。各個民族的人互相鞭策,互相進步,共同發展我們的新中國。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非常高的兼容性,慢慢的每個民族之間的界限也變弱了。但是中國的56個民族有一部分人不認可,在中國還存在著一個極其特殊的民族。他不屬於56個民族之一,有人說他是第57個。而這一民族有將近70萬人,在身份證上也有特殊的標記。
  • 以地理環境為角度,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差異
    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環境與之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有重要影響。全世界文明的發展早期階段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類型,但令人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先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而地理環境在先秦中國以及古希臘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地理環境決定了人類群體的社會性格嗎?
    地理環境決定論主張的是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16世紀的法國思想家J.博丹主張地理環境決定著民族性格、國家形式和社會進步。他認為,北方寒冷,使人們的體格強壯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熱,使人們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 熱融湖塘形成對高寒草甸土壤環境的影響研究
    青藏高原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殊的高寒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無論是在整個系統還是各子系統,均具有結構簡單、生產力水平低、穩定性差、修復能力弱、易受外界營力幹擾特點。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土壤環境更受高原特殊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和地質結構及成土過程等作用要素的限制,有其獨特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並且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比較強烈。
  • 央視網非遺地理《不遠萬裡》,關注中國傳承的地理脈絡
    即將在央視網推出的非遺地理節目《不遠萬裡》,從「地理」的視角出發,對傳承中華文化發起了一次深刻的全民關注。《不遠萬裡》從「地理脈絡」中尋找中國傳承的基因。節目內容來源於中華文化重要的地理起源地,涉及山、河、湖乃至古民族心中的「海」。
  • 中國的地形地貌對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例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表現在溶洞、石林、天坑等地理現象上。二、以青藏高原為例探討中國地貌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3、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青藏高原地貌複雜,溝谷地貌分布廣,新近紀冰期對其影響小,是古老動植物的避難所,也是其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主要原因,故形成的生態環境複雜,並且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整個青藏高原(包括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側坡)有維管植物1500屬,12000種以上,種數佔中國維管植物總數的40%。
  • 地理環境決定論:熱帶寒帶無強國?這種學說的漏洞在哪裡?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就強調地理環境的重要性,他在自己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一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理論,後世又有很多學者,思想家繼承了他的這種理論,比如拉採爾,森帕爾,布克爾等等。
  • 【專題探究】高考地理中洋流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詳細解讀!
    只做最有用的地理  海洋下墊面的性質是不均一的,其差異主要表現在冷、暖洋流上。洋流的形成有許多原因,主要原因是由於長期定向風的推動。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分布與風帶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洋流流動的方向和風向一致,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2016考研:「地理環境決定論」與考研
    一個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是我們必須結合個人實際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 「黑人英語」,一種特殊的民族方言
    黑人英語是一種民族變體,常被認為是「低劣的英語」。這種觀點反映的是一種社會態度,沒有語言根據。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黑人英語與其他變體一樣是受規則支配的,具有系統性。 (黑人英語還有很多特殊的語法規則,在此不一一列舉)
  • 遊牧民族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他們是中國古代持續前進的動力
    一,遊牧民族刺激了中華文明的持續進步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了分工,有的民族演化為了農耕民族,有的民族還成為了遊牧民族,還有的依然呆在森林之中,是為漁獵民族。這些民族之間並非是血緣上具有區別,可是擴散到了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下,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生產方式。
  • 中國名字中有「龍」的民族,全族僅7000人,女子在結婚前要紋面
    後來,才知道雲南是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其中有15個少數民族為雲南特有,獨龍族又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它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唯一一個名字中有「龍」的少數民族,是雲南人口最少的民族,十年前人口普查時約有7000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獨龍語,卻沒有民族文字。這個民族生活在獨龍江的峽谷兩岸,這個地方也叫做獨龍江鄉,與西藏和緬甸接壤。
  • 「重磅」內蒙古民族大學首次在《Nature Genetics》上以第一作者/...
    11月6日,該研究結果《Whole genome sequencing of 175 Mongolians uncovers population-specific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gene flow throughout North and East Asia》發表在國際頂級的遺傳學期刊《Nature Genetics》(影響因子27-35),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
  • 非洲奇特習俗,女孩為了符合審美,體重增加達100公斤
    ——《天堂電影院》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210字,閱讀約3分鐘至於習俗,其實是一個民族或一個集體的一部分的傳統。它們是歷史演變中遺留下來的既定活動和傳統。因此,它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受到重視保存。據了解,在古代,「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都要遵守的訓練。因此,任命官員考察民俗,作為制定國家政策的重要參考。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文化的多維屬性
    映現人地關係的區域性,人類始終依賴於一定的環境條件而存在。民族作為人類共同體之一種,不管後來發生什麼變化,但每一個民族及其不同支系都佔據著一定的空間位置,相對集中居住在某一地理區域。故頭飾和服飾一樣,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一個極為重要的構成要素,與我國各民族複雜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一種頭飾的流行範圍,大則跨省或幾個縣,小則只有幾個村寨。